认知心理学
心理学 |
---|
认知心理学(英语:Cognitive psychology)是对诸如注意力、语言使用、记忆、感知、问题解决、创造力和思考等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从1950年代至1960年代间才发展出来(见认知革命)。1956年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几项心理学研究都体现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如诺姆·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和艾伦·纽厄尔和司马贺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认知心理学”第一次在出版物出现是在1967年乌尔里克·奈瑟(Ulric Neisser)的新书。而唐纳德·布罗德本特于1958年出版的《知觉与传播》一书则为认知心理学取向立下了重要基础。此后,认知心理取向的重点便在唐纳德·布罗德本特所指出的认知的讯息处理模式--一种以心智处理来思考与推理的模式。因此,思考与推理在人类大脑中的运作便像电脑软体在电脑里运作相似。认知心理学理论时常谈到输入、表征、计算或处理,以及输出等概念。
这种理解心智运作的方式在过去数十年变得非常普遍。这些比喻常见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中。认知理论的应用在最近并广及许多动物认知研究的比较心理学领域。
信息处理的认知功能取向最近正被一些心理学新的研究取向所质疑,例如动力系统取向以及哲学中心体合一之观点。
由于电脑的隐喻和使用,认知心理学在1960年至1970年间得到许多人工智慧及其它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助益。事实上,它已发展成为一个跨领域的认知科学,此学门整合了一系列不同取向关于心灵与心智处理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与从前心理研究取向有不同之处。认知心理学使用系统化的科学方法,拒绝接受内省的研究方式,与佛洛依德心理学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不同。且认知心理学认定内在心理状态的存在(如信仰、欲望和动机),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不同。
历史
[编辑]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对人类心智及其过程的思考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存在。公元前387年,柏拉图提出大脑是心智过程的所在地。[1]1637年,勒内·笛卡尔 (René Descartes) 提出人类与生俱来就有意念,并提出身心二元论的观点,也就是后来的物质二元论 (substance dualism)(本质上是指心灵与身体是两种不同的物质)。[2]从那时起,一直到19世纪,人们都在争论人类的思想到底是单纯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还是包含先天知识(先天论)。 参与这场争论的包括经验主义一方的乔治·贝克莱 (George Berkeley) 和约翰·洛克 (John Locke),以及先天主义一方的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3]
随著哲学争论的持续,19世纪中后期是心理学作为科学学科发展的关键时期。保罗·布罗卡 (Paul Broca) 发现了大脑中主要负责产生语言的区域[2],而卡尔·韦尼克 (Carl Wernicke) 则发现了被认为主要负责理解语言的区域,这两项发现日后在认知心理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4]这两个区域后来都以其创始人的名字正式命名,而由于这些区域的创伤或畸形而造成的个人语言产生或语言理解的中断,则通常被称为表达性失语症 (布洛卡失语症) (Expressive aphasia, Broca's aphasia) 和感觉性失语症(韦尼克失语症) (Receptive aphasia, Wernicke's aphasia)。[来源请求]
从1920年代到1950年代,心理学的主要方法是行为主义。最初,行为主义的追随者认为心理事件,例如思想、意念、注意力和意识是无法观察的,因此不属于心理学的范畴。认知心理学的一位早期先驱是卡尔·荣格 (Carl Jung),他的作品比行为主义的文献还要早。荣格在1921年出版的《心理类型》(Psychological Types)一书中提出了认知功能的假设。[5]另一位认知心理学的先驱是尚·皮亚杰 (Jean Piaget),他在行为主义的边界(智慧与地理)之外工作。从1926年到1950年代,直到1980年代,他一直在研究儿童和成人的思想、语言和智力。[6]
乌尔里克·奈瑟尔(Ulric Neisser)透过他在1967年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一书,让“认知心理学”一词被普遍使用。[7][8]Neisser 对“认知”的定义说明了当时认知过程的进步概念:
“认知”一词是指感官输入被转换、还原、阐述、储存、恢复和使用的所有过程。它所关心的是这些过程,即使它们是在没有相关刺激的情况下运作,就像影像和幻觉一样。... ......从这样一个广泛的定义来看,认知显然涉及到人类可能做的每一件事;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种认知现象。但是,虽然认知心理学关注的是所有的人类活动,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部分,但它所关注的是特定的观点。其他的观点同样是合法且必要的。动态心理学从动机而非感官输入开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动态心理学家不问一个人的行为和经验是如何由他所看到的、记得的或相信的所导致的,而是问它们是如何由主体的目标、需求或本能所引发的。[7]
认知过程
[编辑]认知心理学家主要著重于影响行为的心理过程。这些过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个记忆阶段:[来源请求]
- 感官记忆储存:保存感官资讯
- 短期记忆储存:暂时保存资讯以供分析,并从长期记忆中撷取资讯。
- 长期记忆: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存资讯,它会接收来自短期记忆的资讯。
主要研究领域
[编辑]现代观点
[编辑]现代的认知心理学观点通常将认知视为一种双重历程理论,由丹尼尔·卡尼曼在 2011 年阐述。[9] 卡尼曼对两种认知处理方式进行了更多区分,将其称作“直觉型历程”和“推论型历程”。直觉型历程(或系统一)类似于联想推理,被认为是快速且自动化的,通常包含强烈的感情纽带,卡尼曼说这种直觉历程的推理是基于已形成的习惯,难以改变或操纵。另一种推论型历程(或系统二)较慢且更不稳定,受制于有意识的判断和态度。[9]
参看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Mangels, J. History of neuroscience. Columbia.edu. [2014-08-13].
- ^ 2.0 2.1 Malone, J.C. (2009). Psychology: Pythagoras to Presen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a pp. 143, b pp. 293, c pp. 491)
- ^ Anderson, J.R. (2010).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New York, NY: Worth Publishers.
- ^ Eysenck, M.W. (1990). Cognitive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West Sussex,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Ltd. (pp. 111)
- ^ Jung, C. G. Psychological Types.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 6. 由Adler, Gerhard; Hull, R. F. C.翻译.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1921]. ISBN 978-1-4008-5086-0. JSTOR j.ctt5hhqtj.
- ^ Smith, L. (2000). About Piaget. Retrieved from http://piaget.org/aboutPiaget.html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9-08-24.
- ^ 7.0 7.1 Neisser, U. (1967). Cognitive Psych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Neisser's definition on page 4.
- ^ Remembering the Father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APS Observer. 2012-04-27, 25 (5) (美国英语).
- ^ 9.0 9.1 Kahneman D. (2003) "A perspective on judgement and choi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58, 697–720.
研究书目
[编辑]- 江绍伦:《识知心理学说与应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
- 江绍伦:《认知心理与通识教育:二十一世纪透视与实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