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台风百合 (2001年)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风纳莉
Typhoon Nari (PAGASA:Kiko)
台风(日本
三级台风(美国
2001年9月11日上午10时10分
久米岛附近海域、即将达首次强度巅峰的纳莉
形成2001年9月5日 (2001-09-05)
消散2001年9月21日 (2001-09-21)
最高风速10分钟持续 140公里/小时(85英里/小时)
1分钟持续 185公里/小时(115英里/小时)
最低气压960百帕毫巴);28.35英寸汞柱
死亡总计造成112人罹难(含失踪)
损失$8.47亿(2001年美元
影响地区日本琉球群岛台湾本岛澎湖群岛中国华东沿海、华南香港澳门
2001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部分

台风纳莉(英語:Typhoon Nari,国际编号:200116,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编号:WP202001,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译名:奇科,台湾译名:纳莉)为2001年太平洋台风季第十六个被命名的风暴,其发展过程与路径相当奇特诡谲、活跃期特别长久,乃该风季十分致命的风暴之一。该系统于2001年9月5日在琉球群岛南方海面形成,初期受锋面影响而往东北行进并侵袭冲绳岛,其后往西移动且与台风丹娜丝发生藤原效应,期间又受副热带高压脊与华北地区的中层大陆高压所形成之鞍型场影响,期间数回强度反复增强与减弱、移速迟缓乃至原地滞留、三度急转弯侵袭琉球群岛、四次超过90度大转弯,造成当地2人罹难或失踪。

9月13日晚间起,中层大陆高压的所挟带之导引气流占有主导地位,纳莉因而往西南方向缓慢行进,并于9月16日晚间开始侵袭且滞留台湾本岛长达49小时又20分钟,为当地带来强降雨而导致九一七水灾[1],为台北都会区造成继2000年象神之后最严重的淹水灾害,同时亦刷新各地测站雨量纪录,共造成94人罹难、10人失踪、经济损失高达300亿新台币(当时折合美元约8.66亿)。自台湾出海后进入台湾海峡南部、南海北部一带,受副热带高压势力影响而往西行,直扑华南地区并在当地引致零星灾害,有3人罹难与3人失踪,经济损失达6000万人民币(当时折合美元约725万)。纳莉最终深入内陆而受地形影响,9月21日在广西消散。值得一提的是,纳莉活跃期间之平均移速仅时速8.7公里,是21世纪以来平均移速第三慢的西北太平洋风暴(仅次于2001年利奇马以及2011年南玛都)。[2]

尽管纳莉当年在台湾造成仅次于同年度7月底由桃芝台风所带来的极大破坏与伤亡,但由于敏感的政治因素,中华民国并非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的成员,无法提出除名要求,名称仍继续沿用至今。然而自2013年飞燕起,交通部中央气象局决定将部份音译名称改为意译,“纳莉”亦因而被改为“百合”,不过并不追溯在此次改名政策推出前的台风。[3]

气象历史

[编辑]

 本段强度分级以世界气象组织分级叙述,故以下纳莉“数度增强为台风”的说法仅在该分级之标准有效。依台湾中央气象局的标准,纳莉增强为轻度台风后即始终维持台风的等级。

风暴形成,掠过琉球

[编辑]
台风纳莉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最佳路径图,根据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强度所绘制之。特别注意的是,当纳莉登陆台湾本岛后,该单位乃认定台湾东部外海之副中心为其“主中心”,日本气象厅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亦然[4]
图例
  热带低气压(≤62 km/h)
  热带风暴(63–118 km/h)
  一级(119–153 km/h)
  二级(154–177 km/h)
  三级(178–208 km/h)
  四级(209–251 km/h)
  五级(≥252 km/h)
  未知

2001年8月底开始,一广阔低压带南海北部酝酿,其发展出一微弱锋面系统并缓慢往东北东方向移动。9月2日,菲律宾东南海面亦出现微弱的热带云簇消长,其中一股云团逐渐发展为一热带扰动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给予其扰动临时编号“95w”。隔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弱”的评级。[注 1][6]在这期间,该系统持续往西北行进,并逐渐接近台湾本岛东南方海面,不久即转向东北行进。

9月5日上午8时,抵达日本石垣岛南方海面时被日本气象厅(JMA)升格为一热带低气压[7]受其北方的微弱锋面影响,该热带低气压持续往北北西方向缓慢行进,并于当晚经过八重山群岛。当晚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评级提升为“普通”。[注 2][6]

9月6日,进入西表岛西北方近海后,受微弱锋面影响,该系统转向东北东缓慢行进。由于当时该热带性低气压结构逐渐转好且威力渐增,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凌晨3时30分将该系统之热带气旋形成机会评级为“优”,并同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TCFA)。[注 3][6]当日上午8时,其于西表岛北方海面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一热带风暴,给予其编号“200116[注 4],并命名为“纳莉”。[注 5][7]在此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20W[注 6],开始对其发布热带气旋警报。[6]不过当时纳莉的七级风暴风半径仅80公里左右,对其周围海域的岛屿天气影响并不大。[6][11]

在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之后,纳莉仍受其北方锋面系统导引,缓慢往东北东方向行进,于9月6日下午至傍晚间通过宫古岛北方海面。而在9月7日午夜1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6][12][13]

不久,纳莉又于当日凌晨行经久米岛南方近海,并于清晨5时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一强烈热带风暴[7]当日清晨约6时至7时间,纳莉行经庆良间群岛南端,即渡嘉敷岛南方近处。上午7时30分,纳莉于冲绳岛南部登陆。不过在当日上午,北边锋面已经逐渐往东北远离并持续减弱,纳莉的导引力量顿时减弱,因此当时并未持续朝东北东方向远离冲绳岛,反而开始在冲绳岛以东停滞约15小时。[14]当晚,华北的大陆性反气旋[注 15]逐渐往台湾、琉球群岛一带接近,成了纳莉另一个路径主导力量,因此纳莉突然调头,往西转西北行进,并于9月8日凌晨3时30分于冲绳岛中部登陆。[7]另一方面,由于纳莉威力亦开始逐渐增强,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于是将其升格为台风等级。[6][11]

不断徘徊,开始增强

[编辑]
9月9日,在冲绳岛以西海域徘徊的纳莉

由于上午进入琉球西北方海面后,受到北方中层大陆反气旋的微弱引导,于是开始往西北方向缓慢行进。在此同时,于日本南南东方海面上的台风丹娜丝持续往西北西行进,由于其外围气流场相当辽阔,间接导致大陆反气旋南压的幅度稍微增强,因此自当日下午2时,纳莉更偏往西北西行进,且速度有稍微加快的趋势。当时台湾中央气象局(CWB)研判,纳莉将有可能对台湾北部海面构成威胁,因此于当日深夜11时50分针对台湾北部、东北部海面发布海上台风警报[注 16][12][13]

9月9日,由于丹娜丝威力更为强大,风场范围更扩大的结果开始逐渐对纳莉构成牵制作用,不过由于丹娜丝本身陷入中层大陆高压及副热带高压之间的鞍形场[注 17]当中,只能缓慢往西行进,因此纳莉只有受到牵制作用,而路径仍是往西北西方向缓慢行进。当晚,受到丹娜丝大范围风场的影响,北方高压范围开始向南压,对纳莉造成的压力愈趋明显,且又因导引气流不强的缘故,纳莉在当晚8时的方向又突然改变,往偏南方向行进。[13]

9月10日上午8时,由于东北风伴随著北方少许冷平流的缘故,纳莉的威力已出现减弱的迹象。当日,原本陷入鞍形场而移动缓慢的丹娜丝因高纬度有高空[注 24]东移接近而逐渐摆脱鞍形场,向北北西转北的方向接近日本关东地方。而被丹娜丝所牵制的纳莉,于是被其辽阔的外围气流场所影响,中午起缓慢往东南东方向行进。在种种因素之下,台湾中央气象局在当日上午9时解除海上台风警报。[12][13]此后,纳莉继续往东南东方向缓慢行进,并第三度往冲绳本岛及久米岛一带逼近。就在当晚8时起,方向更转为偏东行进,持续朝久米岛逼近。9月11日凌晨2时,纳莉当时就在久米岛以西海域,而对纳莉方向构成影响的丹娜丝已经随著槽线导引,迅速往北转北北东方向侵袭关东地方,对纳莉的导引力在当日清晨过后即逐渐消失,因此导致当时并无任何力量导引纳莉。上午8时,纳莉威力开始不断增强,并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台风等级,中心风速增强至65节,最低气压则是970百帕毫巴,28.64英寸汞柱)。[7]

自9月11日上午起直至到12日清晨期间,纳莉在久米岛与庆良间群岛之间的海域持续徘徊约35小时[14]。而本身威力亦持续增强,并在9月11日下午2时达到首度巅峰,中心风速达到75节,最低气压则降至960百帕(毫巴,28.35英寸汞柱)。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评至相当于二级台风上限,甚至在晚间6时上评至相当于三级台风,一分钟平均风速达100节。[6][7]不过后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9月12日午夜12时就将其下评为相当于二级台风,甚至在9月13日午夜12时又进一步将其下评为相当于一级台风,而日本气象厅亦在9月12日上午11时将其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6][7]

转向西南,重创台湾

[编辑]
9月14日,百合位于其生命史路径最北端处

9月13日凌晨,中国大陆东北方有一高空槽逐渐建立,纳莉在无主状态之下疑似受此槽影响,纳莉于凌晨3时30分自久米岛登陆;不久在9月13日清晨至9月14日上午期间,缓慢往西北方向行进。由于丹娜丝早已消散,副热带高压因此得以西伸并在日本南方海面建立起中心,加上华东地区的高压势力相当,导致纳莉等同陷入一新鞍形场中,受高空槽影响而往西北方向缓慢行进,也因此台湾中央气象局于当日下午3时,再度发布针对台湾北部海面的海上台风警报[12][13];同时纳莉受气流拉扯的缘故,对流结构并无法维持良好状态,其威力又再度减弱。[6][7]之后,纳莉与槽底距离愈趋接近,此时亦有部分预报模式出现纳莉可能顺利搭上槽线牵引往北而去的预测,不过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情况却从9月13日晚间出现变化。[13]

由于鞍形场西面的大陆高压逐渐增强,高度加高,同时在日本南方出现一高空冷心低压,导致副热带高压势力被迫往东退,而北方槽线位置不变,不过深度并未加深。种种因素之下,西面高压的东北风导引力量开始占上风,此种现象直至9月14日更为明显。在当日上午8时,台风纳莉的中心爬升到最北端的北纬27.6度、东经125.3度处时,路径方向开始出现剧变,已往西南西转西南方向行进,准备朝台湾北部、东北部一带逼近。[7]根据中高层驶流场图显示,位于华北的导引中心正为纳莉带来东北来向的驶流,意味著纳莉侵袭台湾将成定局。而台湾中央气象局亦于9月15日凌晨2时45分,针对台湾北部、东北部一带发布陆上台风警报[注 25][12][13]不过就在强度调整方面,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于当日午夜12时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但又于早上8时将其重新升格为台风。[6][11]

在导致纳莉结构变差的气流拉扯作用已消失的情况之下,纳莉的强度又逐渐增强。虽然此时纳莉已经离台湾陆地并不远,不过由于环流紧密,强风圈半径仅150公里,移速亦仅维持在时速10公里左右,故纳莉直至隔日下午之后,对台湾的影响才逐渐显现。[13]纳莉随后在9月15日下午2时再度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台风,中心风速达65节,最低气压970百帕,且威力仍持续增强。[7]当晚,华南地区高压向东延伸,同时华北附近亦出现地面高压中心东移至山东半岛一带,导致纳莉在当晚7时出现了西南西角度的行进,这大幅加重了纳莉对台湾北部的威胁。[7]根据当时气象卫星云图显示,其结构相当结实,足见水气供应之足,风眼也较先前更为清晰。在此同时,台湾北部的雨势也逐渐增大。[37]

殉职义消张再添铜像

9月16日,纳莉持续以西南西的角度,逼近台湾东北角陆地,强度亦持续增强。就在当日早上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强度上调至相当于二级台风[6][12][13],而其暴风范围半径边缘亦触及台湾东北角陆地。下午2时,纳莉达到第二度巅峰,中心风速达到75节,最低气压则降至960百帕。[7]在此同时,纳莉的行进方向再度出现变化,疑似是受到地形作用的缘故,路线角度再度出现显著南折,以西南至南南西的角度直逼台湾东北角而来,甚至在下午6时至7时之间,一度在三貂角外海停滞达二小时。另外,在台东县外海由于气流绕山作用,自入夜起产生一显著的副低压中心,与原主中心之间产生互动而沿东岸缓慢北上。[4]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副中心乃日本气象厅、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PAGASA)所认定之“主中心”,与台湾中央气象局、中国气象局、香港天文台所认定之“主中心”并不同,以下内文将以后者作为主中心描述。[4]晚间9时40分,纳莉于台湾台北县贡寮乡三貂角,至宜兰县头城镇一带登陆。[12][13]

雪山山脉地形作用,而纳莉之主中心一路往西南沿兰阳溪谷移动,其结构迅速被破坏而减弱,于9月17日午夜12时显著减弱为热带风暴,甚至于下午2时进一步减弱为热带低气压。[7]在此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因其威力减弱,将其下评为相当于一级台风,甚至于早上8时进一步降格为热带风暴。[11]而当日凌晨2时,由于纳莉进入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之热带气旋责任范围,因此该单位将其评级为热带风暴,并将其命名为“Kiko”。[11]当时,纳莉因地形影响导致其移速显著减慢,而在台湾东岸近处的副中心则北行。而在纳莉北方的高压已东移出海,因此导引力量开始出现减弱的现象,这造成了纳莉的移速在过山之后更为缓慢。而在台湾东岸的副中心此时的势力几乎与主中心不相上下,二者互动的状况之下,纳莉的主中心只能沿著中央山脉西侧缓慢南下。[38]

而原本纳莉登陆之前,环流小而发展条件较其他台风少,易维持本身强度,且在台风结构即已十分完整扎实、强度达到相当于三级台风之下,有相当空间留予地形磨擦损耗。[39][40]当晚,适逢台湾本岛周围海域的偏暖海面温度,当纳莉的能量即将放尽前,在大气环流并无可阻挡其气流场的环境之下,不断吸纳附近水气,不仅维持本身能量不再衰减,进行对台风本身的能量补充之外,甚至重新整合其结构组织,并再度发展出旺盛对流云系,将所有能量在陆地上空悉数释放,故在台湾本岛、澎湖群岛一带造成豪雨致灾。[40]

9月18日,受到东方势力相当之副低压中心牵制影响,自当日凌晨2时至早上8时间,台风主中心持续停滞在云林县斗六市附近,几乎原地打转不动。[41]当晚,该副低压中心已在花莲附近消散,纳莉因此摆脱其牵制,故其于在晚上7时过后再度南下,呈现“自由过山”形式,终于在当晚11时自台南市安平区附近出海,进入台湾海峡南部,随即进入南海以北海域一带。[42]一般而言,台风中心停留在台湾本岛的时间约为4至5小时,而纳莉停滞了总共长达49小时又20分钟,是台湾气象史上台风中心停滞本岛最久纪录,史无前例。[12][13][43]

最终增强,横扫华南

[编辑]
9月20日,纳莉自台南出海,并进行其生命期最终增强

纳莉出海后,自9月19日午夜12时至下午1时间,往南南西方向缓慢南下。当日午夜1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为热带低气压。[6][11]下午2时,由于北方再度有反气旋导引南压,副热带高压亦逐渐西伸,于是纳莉开始向西行进,速度加快,于是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对其发布最后警报(第11报),这意味著纳莉正远离菲律宾。[11]之后,香港天文台(HKO)于当日下午4时15分悬挂一号戒备信号[注 26][45][46]

至于台湾中央气象局方面则随著纳莉的远离,分别于当日下午5时10分及深夜11时05分解除陆上台风警报以及海上台风警报。[12][13]当晚10时,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葡萄牙语:SMG)开始悬挂一号风球[注 27]

9月20日午夜12时,由于台风中心进入海面的缘故,故纳莉的强度又再度增强,于是日本气象厅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同时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此次是纳莉生命史中第三度、最后一次增强。[6][7][12][13]当日上午8时,纳莉继续快速往西北西行进,逼近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一带,不过又于下午2时被日本气象厅降格为一热带低气压。[7]而香港天文台以及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亦随著纳莉的逼近,分别于当日下午2时45分及6时正悬挂三号强风信号[注 28]以及三号风球[注 29][45]不过纳莉的路线比原先预期稍偏西北,于当日下午4时左右在中国广东揭阳市惠来县登陆,之后继续往西北西方向行进。随著纳莉的远离,香港天文台于当晚10时40分除下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45][46]登陆之后,强度亦随之迅速减弱,近中心最大持续风速在当晚11时左右下降至热带风暴下限,且风圈逐渐缩小。

最终,纳莉于9月21日午夜12时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降格为热带低气压之后,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于凌晨2时30分除下所有热带气旋信号。当日早上8时,纳莉进入桂东一带。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警报(第61报)。[6][12][13]之后,台风环流于当日下午2时消散,宣告其长达16日又6小时的生命史正式结束。[7]

数据纪录及影响

[编辑]
各地所受影响
地区 罹难人数 失踪人数 受伤人数 损失(原货币) 损失(USD 来源
日本 2 9 - - [48]
台湾 94 10 265 NT $300亿 $8.4亿 [12][13][49]
中国大陆 3 3 15 RMB¥ 6000万 $725万 [50][51][51][52][53]
总计 97或99 13或15 289 $8.47亿

日本

[编辑]
  • 当地评定巅峰强度分级:台风(JMA
  • 当地评定最大持续风速:75节(39米每秒;139千米每小时)(十分钟)
  • 当地评定中心最低气压:960百帕斯卡(28.35英寸汞柱)

灾情

[编辑]

9月7日,纳莉侵袭冲绳岛,沿岸掀起高达6米的长浪,琉球群岛的所有公立学校均宣布停课,但政府未作及时因应,导致来往学校的船只、飞机航班陷入混乱而引发民怨。[54]

总计,纳莉在日本造成2人罹难或失踪、9人受伤,并有261栋建筑物受损[48],而渡名喜村则全岛停电。[55]

纪录

[编辑]

纳莉在9月7至8日掠过冲绳岛,于当地中南部降下300至400毫米的雨量,其中那霸更是测得了551.5毫米的雨量,在名护市则是210毫米的雨量。[56]最低气压方面,那霸在9月7日清晨6时13分测得984.9百帕毫巴,29.08英寸汞柱),名护则于9月8日凌晨3时30分测得990.2百帕(毫巴,29.24英寸汞柱)。[57]风速上,那霸于9月8日凌晨1时测得最大持续风速达每秒25.4米(相当于蒲福风级10级风,以下内容之风级标准亦同),当时盛行西北西风,于同日凌晨1时42分测得瞬间最大阵风每秒41.7秒(相当于14级风),当时盛行西北西风;在名护于同日凌晨4时整测得最大持续风速为每秒21.5米(相当于9级风),当时盛行南南东风,于同日凌晨4时40分测得瞬间最大阵风每秒36.5米(相当于12级风),当时盛行南南东风。[57]

而在久米岛,台风长时间滞留附近海面上,导致降下破纪录总雨量967.5毫米,是当地平均年总雨量的45%,其中24小时最大雨量达577.5毫米。[48][56]最低气压则测得976.3百帕(毫巴,28.83英寸汞柱)。[48]于9月11日上午10时10分测得最大持续风速达每秒22.9米(相当于9级风),当时盛行北北东风,于隔日(12日)测得瞬间最大阵风每秒50.8米(相当于15级风上限),当时盛行北风。[57]

台湾

[编辑]
台湾台风降雨纪录
累计降雨纪录 年份 风暴名称 发生地点 附注
排行 公釐 英吋
1 3,060 120.5 2009年 台风莫拉克 嘉义县阿里山乡 [58]
2 2,319 91.3 2001年 台风纳莉 台北县乌来乡 [59]
3 2,162 85.1 1969年 热带风暴芙劳西 台北市北投区 [58]
4 1,987 78.2 1996年 台风贺伯 嘉义县阿里山乡 [60]
5 1,914 75.4 2024年 台风凯米 高雄市茂林区 [61]
6 1,834 72.2 1987年 台风琳恩 台北市北投区 [62]
7 1,774 69.8 2012年 台风苏拉 宜兰县宜兰市 [63]
8 1,672 65.8 1967年 台风解拉 宜兰县冬山乡 [64]
9 1,611 63.4 2008年 台风辛乐克 台中县和平乡 [65]
10 1,561 61.5 2005年 台风海棠 屏东县三地门乡 [66]
纳莉在台湾地区之总雨量图(9月15-19日)
九一七水灾于台北都会区之淹水范围图
此次水灾造成台北多处交通大乱
  • 当地评定巅峰强度分级:中度台风(CWB
  • 当地评定最大持续风速:40米每秒(78节;140千米每小时)(十分钟)
  • 当地评定中心最低气压:960百帕斯卡(28.35英寸汞柱)
  • 当地发布之台风警报:海上陆上台风警报

灾情

[编辑]

纳莉是当年台风季第六个侵台台风。其中心自登陆至出海共长达49个小时又20分钟,创下台湾气象史上台风中心滞留陆地时间最久的纪录,并改写台北、新竹、嘉义等局属测站的24小时最大降雨量纪录[43];且因其贯穿的特殊路径(自三貂角头城一带,西南行进至台南)、东北季风共伴效应[67]、台风本身挟带之西北风[68]、其对流完整扎实并于陆地上重新整合发展而所致[40],故在台湾降下丰沛雨量,多处24小时最大降雨量皆刷新历史纪录。灾情约略述之:由于台风侵袭时又适逢八月初一天文大潮,且南湖大桥附近之基隆河内沟溪的联系堤防尚未施作完成,河水直接灌入市区,首当其冲乃是南港区台北捷运昆阳站及附近地区,再加上南湖大桥受上游漂流货柜阻塞影响,洪水水位高度11.74米,已超越原先计画洪水位标高11.06米,距堤顶高度仅剩约90厘米,之后台北捷运板南线淡水线台北车站等地下铁路遭洪水淹没,并造成忠孝东路内湖南港汐止等处严重淹水,台北交通陷入空前的严重混乱。[12][13][69]

此外,台铁纵贯线山线海线宜兰线部分路段中断;多处地区引发泥石流灾害;近165万户停电;逾175万户停水;全台有408所学校遭到重创,损失近8亿新台币;工商部分损失超过40亿新台币;农林渔牧损失约42亿新台币;含括所有经济损失总共约300亿新台币。[12][13][49]为应对此次严重水灾,中华民国政府动员约八千名中华民国国军官兵协助搜救及物资援助。在北部中部地区,上万名灾民被安置于避难所。[70]

此次水灾,由于再加上当时美国发生九一一袭击事件台湾证券交易所以及许多公司均停止市场机能数日,直接重挫国内股市。即使日后市场重新运作,股市机能已大不如前;而数十万名居民不但无法上班,出行亦是一大问题。[70]这些情况导致国内生产总值降低0.2%,相当于194亿新台币(约5亿6000美元)。

由于纳莉在北台湾带来的降雨量过于集中,再加上台北市政府在当时采取大量放水,却未料当年末至隔年(2002年)上半年雨量匮乏,隔年北台湾发生大规模缺水危机,导致大台北地区民众生活不便,以及因水质不佳而产生的疾病。另外,水灾过后有大量废弃物待清运,当时已停用的台北市立棒球场遂成为废弃物的暂存场及临时转运站,清运完成后该处被动工拆除,原址改建成如今之台北小巨蛋,后来于2005年完工启用。[71]不仅如此,纳莉甚至间接造成后来的红火蚁问题[72]登革热疫情扩散[73]SOGO经营案[74]等。由于伤亡、损失、耗费成本极大,政府决定下半旗致哀[75],而当年双十国庆烟火亦决定不予施放。[76]

2001年9月17日清晨,因为纳莉台风侵袭北台湾,带来了达到“四百年防洪频率”(也就是平均每四百年才会发生一次)的洪水。基隆河在两次截弯取直后,弯曲穿过的数百公顷河川地变成了工商业用地,洪水没有了滞留区,速度来得越来越快。[77][78]加上亚洲最大玉成抽水站因为在地底下的冷却系统被水淹没而停机,以致于台北市各地区大量黄色污水弥漫。[79][80][81]例如︰位于台北市南港区中央研究院,其中位于低处的欧美所图书馆因四分溪暴涨之故,地下室惨遭洪水全部淹没,泡水而报销的中西文书籍高达3万3千多册,邻近四分溪的七个研究所地下楼层,首当其冲,直接遭受大水侵袭,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损失无法估计。同样位于南港的中视大楼的一楼与地下楼遭洪水侵袭,位于一楼的中视大厅被洪水淹没了一大半,位于地下楼的停车场、新闻企划室与新闻资料片库被洪水全部淹没,新闻资料片库内保存的不少新闻录影带(资料带)也遭洪水冲毁。中视紧急将抢救出来的发射设备搬到台北市忠孝西路崇圣大楼19楼中视北部新闻中心,作为中视各节新闻的临时录影地点。

纪录

[编辑]

纳莉在台湾创下多项纪录:台北气象站在2001年9月17日单日测得425公釐的雨量,是该站设立105年来的历史新高纪录,至今仍是该站日雨量第一高纪录。基隆五堵地区曾出现时雨量120公釐;嘉义则出现144公釐的雨量,打破单小时最高雨量的纪录。台北、桃园、基隆、新竹苗栗等地区的累积总降雨量均逾1000公釐。台北、新竹、嘉义三处气象站测得的24小时最大雨量值,均突破三站设立以来的最高纪录。台北县乌来乡下盆,降下高达2,319公釐的雨量,是纳莉登陆台湾期间,雨量最高的地区,同时亦刷新当时台湾台风总雨量纪录,一度成为台湾气象史上降雨量最高的台风,不过该项纪录已于2009年被莫拉克台风阿里山所降下之3,060公釐的雨量所超越。

路径相当诡谲多变,是台湾气象史上第一个路径为“东北进、西南出”的台风,故被交通部中央气象局1986年韦恩1991年耐特,以及2012年天秤并称为“侵台四大怪台”。[82]台风中心滞留在台湾本岛陆地长达49小时又20分钟,是滞留时间最久的台风。[40]是次台风中,气象局发布警报单资料共64报,报数最多,大幅超越了1999年丹恩43报及1986年韦恩42报的旧纪录(不过韦恩为旧制6小时一报,换算成3小时制后共81报)。台湾电力公司发出36次灾情速报,水利处亦发出14次水情通报,均创下单一灾害发布通报次数最多的纪录。石门水库持续泄洪15天,创下水库启用以来的纪录。基隆河水位最高纪录。[43][83]

中国大陆

[编辑]
  • 当地评定巅峰强度分级:台风(CMA
  • 当地评定最大持续风速:40米每秒(78节;140千米每小时)(二分钟)
  • 当地评定中心最低气压:960百帕斯卡(28.35英寸汞柱)

浙江省气象台于9月7日上午预测,百合未来将转向偏北方向移动,浙江沿海风力未来将增强到7至9级,隔日后期浙东地区将首先受到影响,转为阵雨天气。[84]后来该省气象台在9月14日预测表示,百合渐渐向一带沿海靠近。受其外围影响,浙江沿海海面有8至10级偏北阵风,杭州湾水面有6至8级阵风。其后二天浙东沿海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到暴雨。为此,气象台发布沿海海面强热带风暴警报,提醒在浙江沿海及东海海面上航行以及作业之船舶特别注意。[85]

福建省方面,受冷空气和百合外围共同影响,9月18至21日沿海开始出现强劲的东北风,其中漳州市东山县之阵风达27米每秒;9月20日泉州市沿海则出现7至8级平均风、9级阵风。[86]中南部沿海地区在9月19至20日出现暴雨,7个县市之雨量超过100毫米,以厦门市216毫米为最大。而9月20日泉州南安市雨量亦达92毫米,接近大暴雨。由于强降雨集中在短时间内,局部地方出现短时的水浸,但无灾情报告。[86]

百合自台湾出海之后,汕头市气象台在9月20日上午9时30分对其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以及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因其吹袭的缘故,该市刮起9至10级东北至东风、12级强阵风,并伴随著暴雨,连接广线的二座跨海大桥及机场一度封闭[52][87];另外,当日上午停泊在南澳县前江海湾的“南澳21079号”,船只在转移到后江避风港停泊途中,经长汕尾海面时被翻沉,船只上共有5位渔民,3人被救起、2人失踪;在达濠区亦传出有一艘竹排船只翻沉,有1人失踪;[53]总计汕头市逾15人受伤。[52]而在揭阳市惠来县则有154户房屋全倒、267户半倒[50],另有26艘小竹排海中因风浪强势而翻沉[52],经济损失达2675万馀人民币、受灾面积3400公顷,共有1人罹难。[51]另外在汕尾市,因百合挟带之强降雨,导致2人罹难,损失2833万馀人民币。[51]

香港

[编辑]
台风纳莉 (2001年)在香港的位置
长洲 34 km/h
长洲
34 km/h
赤鱲角 33 km/h
赤鱲角
33 km/h
青衣 无数据
青衣
无数据
启德 无数据
启德
无数据
西贡 39 km/h
西贡
39 km/h
沙田 17 km/h
沙田
17 km/h
流浮山 41 km/h
流浮山
41 km/h
打鼓岭 22 km/h
打鼓岭
22 km/h
天文台测风网络8个参考自动气象站录得之最高10分钟平均风速。图例:
代表没有数据(共2个气象站)
代表录得强风以下风速(共5个气象站)
代表录得强风(共1个气象站)
备注:此图假设百合袭港时,已引入8个参考自动气象站(2013年至今)作指标。
台风纳莉 (2001年)在香港的位置
长洲 25 km/h
长洲
25 km/h
赤鱲角 31 km/h
赤鱲角
31 km/h
青衣 23 km/h
青衣
23 km/h
启德 无数据
启德
无数据
西贡 19 km/h
西贡
19 km/h
沙田 12 km/h
沙田
12 km/h
流浮山 38 km/h
流浮山
38 km/h
打鼓岭 13 km/h
打鼓岭
13 km/h
天文台测风网络8个参考自动气象站录得之最高每小时平均风速。图例:
代表没有数据(共1个气象站)
代表录得强风以下风速(共7个气象站)
备注:此图假设百合袭港时,已引入8个参考自动气象站(2013年至今)作指标。
  • 当地评定巅峰强度分级:台风(HKO
  • 当地评定最大持续风速:150千米每小时(42米每秒;81节)(十分钟)
  • 当地评定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斯卡(28.2英寸汞柱)
  • 当地悬挂之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三号强风信号

受百合及东北季风共伴影响,9月19日晚间之风力开始逐渐增强。[46]后来随著百合逐渐逼近,9月20日当地的天气多云有雨[46],在百合登陆汕头市西南面约60公里后,天文台于当日下午2时16分录得最低瞬时海平面气压1003.4百帕(毫巴,29.63英寸汞柱);当晚8时许,百合最接近香港,在天文台总部以北约90公里掠过。[46]三号强风信号悬挂之后,由于吹西北风,受到地形屏蔽,境内风势并未增强,最大平均风仅每小时38公里(相当于5级风),出现于流浮山大老山;即使后来当百合西移至香港北面,境内转吹西南风,香港海平面风势仍然极弱。[46]随著百合减弱为一低压区,天文台于晚上10时40分除下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悬挂信号期间并未造成人员伤亡。[45][46]百合是天文台有气象纪录以来,风力最弱的三号信号之一,亦是天文台最后一个以悬挂方式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的热带气旋。[46]

澳门

[编辑]
  • 当地评定巅峰强度分级:台风(SMG
  • 当地悬挂之最高热带气旋信号: 三号风球

9月20日,由于百合开始逼近华南地区,澳门于当日下午2时38分录得当时最低气压992.0百帕(毫巴,29.29英寸汞柱);于当日清晨6时录得最大持续风速每小时24公里(相当于4级风),当时盛行北北东风;于当日下午4时59分录得最大瞬间风力每小时58公里(相当于7级风)。[88]后来百合于当日下午5时沿北纬23度线附近向西移动,接著登陆汕头市一带;随后百合减弱消散,气象局9月21日凌晨2时半除下所有热带气旋信号。过程总雨量仅0.2毫米,整体影响非常轻微。[88]

文化影响

[编辑]
捷运台北车站淹水纪念铭版(230cm)

2008年上映的中国大陆灾难片《超强台风》剧情中,虚构台风“蓝鲸”移速异常缓慢且路径诡谲难测,百合的发展过程也因此被提及。[89]

由于九一七水灾严重影响台北捷运运作,部份车站更遭洪水所淹没,故16处南港线车站角落有淹水纪念线,各车站标示高度不一,标示高度最低为市政府站之150公分、最高则为西门站之540公分;其中台北车站在其淹水线之下有标题为“记得九一七吗?”的中英文双语铭版,内容简述车站淹水情况以及修复、清理过程。[90][91]

热带气旋警告使用纪录

[编辑]

台湾

[编辑]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台风警报
上一热带气旋 海上台风警报
    2001.09.08 23:50-2001.09.10 09:00
    2001.09.13 15:00-2001.09.19 23:05
下一热带气旋
中度台风桃芝 中度台风利奇马
中度台风桃芝 陆上台风警报
    2001.09.15 02:45-2001.09.19 17:10
中度台风利奇马

香港

[编辑]
香港天文台 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上一热带气旋 一号戒备信号
    2001.09.19 16:15-2001.09.20 14:45
下一热带气旋
热带风暴菲特 强烈热带风暴北冕
(警告信号改为发出)
台风玉兔 三号强风信号
    2001.09.20 14:45-22:40
强烈热带风暴黑格比
(警告信号改为发出)

澳门

[编辑]
地球物理暨气象局 热带气旋信号
上一热带气旋 一号风球
    2001.09.19 22:00-2001.09.20 18:00
下一热带气旋
热带风暴菲特 强烈热带风暴北冕
热带风暴菲特 三号风球
    2001.09.20 18:00-2001.09.21 02:30
强烈热带风暴黄蜂

相关条目

[编辑]

释义

[编辑]
  1. ^ 当有二种以上全球预报模式表示该系统将于未来48小时内发展为热带气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将该系统之热带气旋形成机会评级为“弱”(POOR);2011年6月1日起该评级改为“低”(LOW),原评级标准不变。除非环境因素特别良好,否则该系统在24小时内发展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甚微。[5]
  2. ^ 当有三种以上全球预报模式表示该系统将于未来48小时内发展为热带气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将该系统之热带气旋形成机会评级为“普通”(FAIR);2011年6月1日起该评级改为“中”(MEDIUM),原评级标准不变。一般而言,即使发展机会增大,系统在24小时之后发展成热带气旋的机会才会较大;但若环境良好,系统亦能于24小时内形成热带气旋。[5]
  3. ^ 当有三种以上全球预报模式表示该系统将于未来24小时内发展为热带气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将该系统之热带气旋形成机会评级为“优”(GOOD);2011年6月1日起该评级改为“高”(HIGH),原评级标准不变。在此同时,该机构将以英文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此时该系统于24小时之内形成热带气旋的机会极大,若气象因素非常有利,该系统更可于6小时内增强为热带低气压[5]
  4. ^ 作为世界气象组织指定的西北太平洋区域专责气象中心日本气象厅负责西北太平洋区域内(包括南海、东海)的热带气旋正式编号与命名工作:每当该机构将一个热带低气压升格为热带风暴时,该机构亦会依照在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上通过的名称表作出命名,同时给予4位数字的国际编号。前四位为当年公元纪年末二码(2001),末二位代表纳莉是当年被该机构第16个升格为热带风暴热带气旋
  5. ^ “纳莉”(英语:Nari,日语:ナーリー,韩语:나리,国际音标:[ˈnɛəɹi])一名是由韩国所提供,即百合花(在命名国当地,有特指铁炮百合),球茎类植物的一种,长有大的白色或彩色花瓣,是当地夏季相当常见的花卉之一。[8][9]
  6.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是一个联合美国海军美国空军的专责小组,并会为西北太平洋或其他洋域发出热带气旋警告并编号。其编号有正式编号与通用编号二种:前者系由二个英文字母及六位数组成,前两位为洋域代码(WP代表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东海),中间两位代表热带气旋当年在洋域内之形成次序,后四位为当年公元纪年(2001);后者则由二位数及一个英文字母组成,前两位数系指热带气旋于当年在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区域内形成次序,英文字母为洋域代码(W同前述之WP范围),此编号系统每年重新开始,故无专属性。换言之,“WP202001”及“20W”皆指纳莉是2001年第20个于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东海)区域内形成的热带气旋,惟注意“20W”指称纳莉仅适用于2001年。[10]
  7. ^ 中尺度水平大小约4至400公里,垂直大小4至8公里左右,持续时间可达数天。[15]
  8. ^ “气压梯度”是指在一水平距离中的气压变化程度。在地面天气图上,等压线间的疏密正好反映著气压梯度的大小:当等压线疏时,表示该区气压梯小,等压线密集,则气压梯大。气压梯度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力”,这其实是由于水平气压差而产生的空气加速度(即单位质量所受的力),推动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而产生。风力和气压梯度的大小成正比:气压梯度越大,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的速度(即风速)亦愈大。而气压梯度力作用的方向,往往与等压线呈垂直。不过在实际大气中的空气运动还有科氏力、地形摩擦力离心力等作用,因此情况往往复杂得多。而基于气压梯度力,亦可简单解释至热带气旋中心的极强风速,即由于其气压梯度于近中心处甚大所致。[16][17]
  9. ^ “水平风切”是比较一平面范围中风速及风向差。热带气旋围绕中心附近的风以逆时针方向吹,且随愈近眼壁则愈强,因此热带气旋是一个存在有明显水平风切的系统。[18]
  10. ^ “西风带”是位于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大致在南北纬30至60度之间)的行星风带。从副热带高压流向副极地低压的气流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之下,偏转成西风(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因此西风为盛行风。[19][20]
  11. ^ “斜压”是指等压面与等温面(等密度面)出现交角的现象,而且二者随高度而倾斜。例如于中纬度,由于受太阳照射差异使南北温差大,西风带的气压槽一般即随高度向西倾斜,而温度槽脊则向东倾斜,造成等压面和等温面不平行的情况。[21]
  12. ^ “辐散”是指空气由一个中心向四周散开,通常只有气旋式辐散,形成原因和辐合的机制相若,只是一般是在高压系统发生。高空也能有高压,所以高空也能有辐散,高空辐散足够又有水气时就可能降雨,形成原因和辐合相若。[22][23]
  13. ^ “辐合”是指空气汇聚的现象,其中又可分为“气旋式辐合”和“切变式辐合”二种:在地面,空气在科氏力气压梯度力、地形摩擦力以及离心力之共同作用下,以逆时针通过等压线,呈螺旋式向低压中心推进,形成风。若低压中心有闭合等压线(例如热带气旋),则因角动量守恒,离心力加大,而进一步平衡气压梯度力,于是产生旋风。同时空气被迫抬升,空气上升后地面气压便会进一步下降,此即“气旋式辐合”。而“切变式辐合”则是二种不同风向的气流辐合,而使空气因压迫抬升,这种切变式的辐合通常出现于锋面或低压槽处,和前者辐合的分别只是气旋式的风向变化比较不明显。[22][23]
  14. ^ 高空西风带[注 10]绕副极地低压的等压线移动,当副极地低气压出现冷心斜压[注 11]槽时,即为“西风槽”。槽中有强正涡平流,槽前有辐散[注 12]运动常伴随低空温带气旋的发展,槽后辐合[注 13]则伴随地面反气旋之增强。西风槽东移时亦使副热带高压东退,西风带中的长波槽(东亚大槽位于东经120-150度)将推动热带气旋转往东北方向行进。[24][25]
  15. ^ “大陆性反气旋”是多出现于秋、冬两季,是位于中国大陆的移动性冷高压系统,属中尺度[注 7]天气系统,垂直厚度通常约为3公里以下,水平尺度则可超过数千公里,一般维持数天至一周不等。大陆性反气旋与热带气旋可构成较大的水平气压梯度[注 8],使热带气旋北侧风力增强、水平风切[注 9]以及涡度增加。但当大陆性反气旋相关的干冷气流进一步侵入热带气旋内部时,便会减弱热带气旋的二类条件性不稳定,从而减弱其强度。又因其常跟随中高层西风槽[注 14]后方南下,因此所伴随之强垂直风切会破坏或削弱热带气旋的组织及结构。大陆性反气旋所带来的低层东北风有时也会直接引导热带气旋西进。[26]
  16. ^ 台湾中央气象局研判台风的七级风(每小时52公里以上)暴风范围可能侵袭台澎金马地区100公里内海域之前24小时,应即发布“海上台风警报”,将可能受侵袭之各海域列入警戒区域,以后每隔三小时发布一张警报单,必要时得加发之。[27]
  17. ^ 低压系统位于二个高压系统之间的地区称为鞍形场(或称气压鞍、变形场)。鞍型场的出现正是气压高低的相对关系,由于气压二侧较高而中间凹入处较四周低,以形作为比喻,故以此为名。当热带气旋位于鞍形场中时,因缺乏明显的导引力量,热带气旋将会变得缓慢甚至滞留不动,行径则不稳定。由于二个高压系统皆有导引热带气旋运动的可能性,这使得热带气旋未来行进方向变化多端,因此预测难度较大。鞍形场最常见例子是副热带高压出现弱点时,弱点凹入成鞍形场,凹处有气流辐合及正涡度环流,形成低压系统。而弱热带扰动在此场则得到适当涡度而可能得以加强。[28][29]
  18. ^ “西风带”是位于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大致在南北纬30至60度之间)的行星风带。从副热带高压流向副极地低压的气流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之下,偏转成西风(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因此西风为盛行风。[30][31]
  19. ^ “赤道东风带”位于3000米以上高空,空气由副热带高压流向赤道附近之低压,在科里奥利力作用之下形成偏东风。此乃地球三股行星风系中的其中之一,有导引热带气旋向西移动的作用,一般该热带气旋采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行进。[32]
  20. ^ “辐散”是指空气由一个中心向四周散开,通常只有气旋式辐散,形成原因和辐合的机制相若,只是一般是在高压系统发生。高空亦能有高压,所以高空亦能有辐散,高空辐散足够又有水气时即可能降水,形成原因和辐合相若。[22][23]
  21. ^ 东风带[注 19]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低压波动,在天气图或气流图中以倒V字低压槽表示,乃“东风波”。其由东向西传播,槽前有辐散[注 20]现象,槽后则有辐合;因此东风波左方受下沉气流影响天气晴朗,右方则因辐合上升而出现对流性的不稳定天气。有大约一成的热带气旋就是在东风波之扰动中生成。[33]
  22. ^ “垂直风切”是指比较一垂直高度中的风速及风向差。[34]
  23. ^ “热带对流层上部槽”是一条位于热带高空(约200百帕面)的槽线,其可经由中纬度西风槽振幅延大而伸展到热带而成,亦可为高层反气旋南侧之高空东风倒槽。其将带来强烈垂直风切变[注 22]而影响热带气旋或热带扰动的发展,但亦有情况是因带来良好的高空辐散而助长热带气旋的发展。在环境许可下,其会发展成拥有完整环流的高空冷心低压,并有可能发展至地面而诱生出低层之扰动发展。[35]
  24. ^ “低压槽”指狭长状的低压,或从低压中心向高压处伸展而等压线呈V字形的地方。槽后方气流下沉,槽前方气流上升而有辐合运动,有利对流及雨带的发展。槽线活动的观测在热带气旋预测上有广范的应用,例如西风带[注 18]中的长波槽(东亚大槽位于东经120-150度)将推动热带气旋转往东北方向行进,而东风波[注 21]、热带对流层上部槽(英语:TUTT,Tropical upper tropospheric trough[注 23]所带来的高空辐散会有利热带气旋发展等等。[36]
  25. ^ 台湾中央气象局研判台风的七级风(每小时52公里以上)暴风范围可能侵袭台澎金马陆地之前18小时,应即发布“陆上台风警报”,并与“海上台风警报”同时发布,将可能受侵袭之处列入警戒区域,以后每隔三小时发布一张警报单,必要时得加发之。[27]
  26. ^ 当有一热带气旋中心集结于香港约800公里范围内,并且可能影响香港时,香港天文台就会悬挂“一号戒备信号”。[44]
  27. ^ 当有一热带气旋中心集结于澳门约800公里范围内,并且可能影响澳门时,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就会悬挂“一号风球”。[47]
  28. ^ 维多利亚港内任何一个气象站录得或预料会有持续强风(即最大持续风速达每小时41至62公里,相当于蒲福风级六至七级风),阵风更可能达至每小时110公里,香港天文台就会悬挂“三号强风信号”。但受派比安热带气旋警告争议影响,此信号的参考准则于2007年修订,由维多利亚港改为8个近海平面处的自动气象站。[44]
  29. ^ 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研判,热带气旋可能导致澳门境内普遍吹强风(即最大持续风速达每小时41至62公里,相当于蒲福风级六至七级风),阵风更可能达至每小时110公里,就会悬挂“三号风球”。[47]

参考资料

[编辑]

来源出处

[编辑]
  1. ^ 臺灣豪雨洪水的古往今來. 科技部. [2014-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2. ^ 21世紀西北太平洋颱風移動速度一覽. Digital Typhoon. [2014-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林绅旭. 颱風命名改意譯 下一個叫燕子. 中央通讯社. 2013-07-19 [2015-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4. ^ 4.0 4.1 4.2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2001年9月16日下午2時(UTC+8)臺灣本島附近氣壓場圖. [2015-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5.0 5.1 5.2 Digital Typhoon. デジタル台風:JTWC衛星写真のLOWの意味は?. 2011-07-13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语)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001年度熱帶氣旋報告 (PDF).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2015-03-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2-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日本氣象廳2001年度熱帶氣旋報告 (PDF). 日本气象厅. [2014-08-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12-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语)
  8. ^ 熱帶氣旋名稱的意義. 香港天文台.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9. ^ 颱風百問——颱風是怎麼命名?.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201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3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0.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使命. 美国海、空军. 2011 [2011-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Typhoon Nari/Kiko/20W/0116's storm log (Sep 05 - 21, 2001). Typhoon2000.com. [2014-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12.12 12.13 納莉颱風資料概況.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2014-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3.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13.13 13.14 13.15 13.16 民國九十年颱風調查報告.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2015-03-28]. (原始内容 (exe)存档于2021-04-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4. ^ 14.0 14.1 台風第16号経路図. 日本内阁府. [2017-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语)
  15.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尺字:尺度.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6. ^ 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 气候变迁实验室. 天氣與氣候 - 大氣的運動 (PDF). [2017-05-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11-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7.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氣字:氣壓梯度力.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8.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風字:風切變.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9. ^ 中华百科全书. 自然科學類:西風帶. [2015-05-03]. [失效链接](繁体中文)
  20.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西字:西風帶.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21.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斜字:斜壓.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22. ^ 22.0 22.1 22.2 香港天文台. 氣象小常識:輻合和輻散.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23. ^ 23.0 23.1 23.2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輻字:輻散和輻合.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24.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西字:西風槽.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25. ^ 香港地下天文台. 氣象‧人‧語:高空擾動.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26.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大字:大陸性反氣旋.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27. ^ 27.0 27.1 全国法规资料库. 氣象預報警報統一發布辦法. 2012-07-06 [2015-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28. ^ 财团法人气象应用推广基金会. 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鞍形場.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29.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氣字:氣壓鞍.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30. ^ 中华百科全书. 自然科學類:西風帶. [2015-08-18]. [失效链接](繁体中文)
  31.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西字:西風帶.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32.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東字:東風帶. 2015-08-18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33.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東字:東風波.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34.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風字:風切變.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35.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熱字:熱帶對流層上部槽. 2015-08-18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36. ^ 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 HKCOC熱帶氣旋字典——槽字:槽線. [2015-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37. ^ 高知大学气象情报页. 2001年9月15日晚間8時(UTC+8)東亞彩色紅外線衛星雲圖. [2015-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8. ^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2001年9月17日早上8時(UTC+8)臺灣本島附近氣壓場圖. [2015-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9-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9.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2001年9月16日晚間8時31分(UTC+8)納莉色調強化紅外線衛星雲圖. [2015-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0. ^ 40.0 40.1 40.2 40.3 李宗祐. 九命怪颱 瀕死復活. 中时电子报. 2001-09-19 [2015-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1. ^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2001年9月18日清晨5時(UTC+8)臺灣本島附近氣壓場圖. [2015-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2. ^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2001年9月19日清晨5時(UTC+8)臺灣本島附近氣壓場圖. [2015-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3. ^ 43.0 43.1 43.2 納莉颱風專題. 中时电子报. [2014-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44. ^ 44.0 44.1 香港天文台. 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PDF). [2015-05-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8-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45. ^ 45.0 45.1 45.2 45.3 香港天文台對颱風百合發布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香港天文台. [2014-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46. ^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二零零一年度熱帶氣旋年刊 (PDF). 香港天文台. [2015-03-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4-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47. ^ 47.0 47.1 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修訂《熱帶氣旋情況的指示》及《熱帶氣旋信號》.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 2000-05-02 [2015-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48. ^ 48.0 48.1 48.2 48.3 氣象災害事例——平成13年第16号台風. 日本气象厅. [2015-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语)
  49. ^ 49.0 49.1 胡春雷. 經濟陷入困境 颱風雪上加霜 400年大水沖臺灣. 人民网. 2001-09-21 [2017-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简体中文)
  50. ^ 50.0 50.1 Gary Padgett. Gary Padgett's Monthly Global Tropical Cyclone Summary. [2014-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51. ^ 51.0 51.1 51.2 51.3 台风“百合”肆虐广东 三人死亡财产损失六千万. 新浪网. 2001-09-23 [2014-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简体中文)
  52. ^ 52.0 52.1 52.2 52.3 “百合”横行粤东 惠来26艘小竹排海中翻倒. 新浪网. 2001-09-21 [2014-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简体中文)
  53. ^ 53.0 53.1 “百合”风暴袭粤东 两渔船翻沉三人失踪. 新浪网. 2001-09-20 [2014-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简体中文)
  54. ^ 台風16号本島南部急襲/那覇で34.5メートル記録. 琉球新报. 2001-09-07 [2017-06-20]. [永久失效链接](日语)
  55. ^ 平成13年台風16号による被害状況について(第4報). 日本总务省消防厅. [2014-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语)
  56. ^ 56.0 56.1 平成13年第16号台風 降水量表(9月6日~9月13日). 日本气象厅. [2015-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语)
  57. ^ 57.0 57.1 57.2 平成13年第16号台風 最低海面気圧、最大風速、最大瞬間風速観測表(9月6日~9月13日). 日本气象厅. [2015-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语)
  58. ^ 58.0 58.1 侵臺颱風資料庫.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2010年 [2011-10-19]. 
  59. ^ 莫拉克颱風暴雨量及洪流量分析 (PDF). 经济部水利署. 2009-09-09 [2011-07-17]. 
  60. ^ 莫拉克颱風暴雨量及洪流量分析 (PDF). 经济部水利署. 2009-09-09 [2011-07-17]. 
  61. ^ 凯米刚走!南部、东部有雨 又有热带扰动生成“靠近台湾时间曝光”, 台视新闻, 2024/07/27
  62. ^ 李清胜、罗英哲、张龙耀. 琳恩颱風(1987)與東北季風交互作用產生強降水之研究 (PDF) (报告). 国立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研究所. 2007 [November 7, 2015]. 
  63. ^ Typhoon Saola dumps heavy downpours around Taiwan. Chen Zhi. 新华社. 2012-08-02 [2012-08-02]. 
  64. ^ Topic 2.1 Observing and forecasting rainfall. Fif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ropical Cyclones. Lianshou, Chen. [August 4, 2012]. 
  65. ^ 辛樂克颱風應變災情第12報 (PDF). 中央灾害应变中心. 2008-09-16 [2009-01-13]. 
  66. ^ Haitang fizzles out, leaves Taiwan wet. Chiu Yu-Tzu. 台北时报. 2005-07-20 [2010-04-11]. 
  67. ^ 王时鼎. 颱風資料庫——共伴颱風總表.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2015-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68. ^ 詹顺发. 這次,天災大於人禍. 自由时报. 2015-09-20 [2015-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69. ^ 蔡勋雄、李至伦. 基隆河截彎取直與水災關係分析報告. 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 2001-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3).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5-10-03(繁体中文)
  70. ^ 70.0 70.1 Staff Writer. Typhoon Nari kills 48 in Taiwan. 英国广播公司. 2001-09-18 [2015-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1. ^ 臺北小巨蛋. 旅游资讯王. [2015-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2. ^ 林宗岐. 危險的入侵者--外來火蟻所造成的危害(四). 台湾环境资讯协会. [2015-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73. ^ 王维菁. 積水+垃圾 北市登革熱拉警報. 自由时报. 2001-09-21 [2015-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74. ^ 孙玉乔. 水淹SOGO,百貨業重「洗牌」. 商业周刊. 2003-05-05 [2016-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75. ^ 悼念亡魂 全國今起降半旗三天. 民视新闻. 2014-08-05 [2015-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回顾过去国家发生重大灾难,包括九二一地震、纳莉和莫拉克风灾都曾降半旗致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76. ^ 林群浩、蔡智铭. 國慶煙火 中部放光芒. 自由时报. 2002-10-11 [2015-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原本去年就敲定移师台中的国庆烟火,受到桃芝、纳莉台风接连袭台及美国九一一事件影响而取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77. ^ 【納莉颱風】水的驚嘆號|台北變成湖 | 我們的島. 公共电视. 2001-09-24 [2024-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31). 
  78. ^ 《颱風:在下一次巨災來臨前》:水利整治、截彎取直,與納莉颱風帶給台北的啟示. 关键评论网. 2019年8月24日 [2024年7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年7月31日). 
  79. ^ 納利惡夢重演! 玉成抽水站:我不是元凶!. 2004-09-11 [2024-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31). 
  80. ^ 納莉颱風. 台北市政府工务局水利工程处. [2024-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31). 
  81. ^ 劃定警戒區-納莉颱風之災害與國家賠償. 台北市文山区公所. [2024-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31). 
  82. ^ 蔡育霖. 風暴潮速算系統之建立及1845年雲林口湖事件之還原與研究. 国立中央大学水文与海洋科学研究所、中央气象局海象测报中心: 201. [2015-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8). 韦恩台风创造了许多台湾气象史上之特别记录,例如,第一个从台湾西部登陆和台风生命周期最长等现象,甚至一度转为热带性低气压,最后却再度发展为台风之奇特情况,因此,与1991年耐特台风、2001年纳莉台风、2012年天秤台风,合称为台湾台风史上之“四大怪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83. ^ 莫拉克颱風暴雨量及洪流量分析 (PDF). 经济部水利署. 2009-09-09 [2017-05-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4-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84. ^ 热带风暴“百合”花开冲绳 浙江省气象台发布热带风暴消息. 新浪网. 2001-09-07 [2014-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简体中文)
  85. ^ 百合卷土重来 浙江省气象台发布沿海海面强热带风暴警报. 新浪网. 2001-09-14 [2014-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简体中文)
  86. ^ 86.0 86.1 泉州颱風網(請查詢2001年之200118號的颱風影響). 泉州台风网. [201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简体中文)
  87. ^ 热带风暴“百合”登陆广东 汕头将遭正面袭击. 新浪网. 2001-09-20 [2014-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简体中文)
  88. ^ 88.0 88.1 2001年統計年鑑. 统计暨普查局. [2015-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89. ^ 電影《超強颱風》. [2015-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简体中文)
  90. ^ 工藤ヒロト(wutonyuugi). 臺北捷運 納莉淹水標示線. 2008-10-04 [2015-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91. ^ 莫忘來時路/9月17日-水淹台北捷運. 中时电子报. [2014-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引用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最佳路径

[编辑]

台风资讯

[编辑]

灾情相关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