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信息高速公路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信息高速公路(英語:information superhighwayinfobahn[1][註 1])是1990年代用於指數字通信系統和互聯網通信網絡的流行詞彙。它與美國參議員、後來的副總統阿爾·戈爾有關。[2]

定義

[編輯]

該短語有許多定義。

《有線風格:數字時代的英語使用原則》的定義是「全數字加密(whole digital enchilada)——交互式、有線、寬帶、500通道……時任參議員阿爾·戈爾在1978年的計算機會議上介紹了它,以向他的父親、參議員老戈爾致敬。」[3]

《麥格勞-希爾計算機桌面百科全書》的定義是「由克林頓/戈爾政府鼓吹的一種被提議的高速通信系統,旨在提高21世紀美國的教育水平。其目的是幫助所有公民,無論其收入水平如何。 最初互聯網被稱為這種高速公路的模型。然而,隨着萬維網的爆炸式增長,互聯網成為了信息高速公路」。[4]

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是「用於信息高速傳輸的路線或網絡;特別是(a)美國提議的國家光纖網絡;(b)互聯網」。《牛津英語詞典》引用了三本期刊對這一短語的使用:

  • 新聞周刊》1983年1月3日:「……用光纖建成的信息高速公路將在東海岸形成776英里長的系統,連接波士頓、紐約、費城和華盛頓特區。」
  • 基督科學箴言報》1991年12月19日:「戈爾議員把國家研究和教育網絡(NREN)稱作『信息高速公路』——這將催化他所希望的國家光纖網絡的形成。」
  • 紐約時報》1993年10月26日:「副總統阿爾·戈爾正推動信息高速公路等技術的發展,這項技術會把每個在家或在辦公室的人和其他一切事物連在一起——電影和電視節目、購物服務、電子郵件和大量的信息。」

麻省理工學院協調科學中心1994年第179號工作文件對這一概念進行了描述:「信息高速公路直接連接了數百萬人,每個人既是信息的消費者,又是潛在的提供者。……在關於信息高速公路的商業機遇的預測中,大部分聚焦在信息產品的供應(如可隨時播放的視頻)以及實體產品的新銷路(如家庭購物)上。……信息高速公路匯集了數百萬人,他們可以彼此交換信息。任何傳統的進行有益交易的市場(如農貿市場或交易場),或任何用戶看着計算機屏幕上的標價作出反應的系統,對未來所需的數量巨大的、經常是複雜的貿易而言,其信息量都少得可憐。」[5]

較早的類似短語

[編輯]

一些人更早地在電信領域使用了「高速公路」一詞。

1964年,M·布拉澤頓(M. Brotherton)在他的著作《激微波激光》中,在通訊領域使用術語「高速公路」。 [6]

1974年,白南準在電信領域使用了「高速公路」(super highway)一詞,因此有人認為他可能是「信息高速公路」一詞的提出人。[7]實際上,在1974年他給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提案《後工業社會的媒體規劃——距21世紀僅26年》中,他使用了一個略有不同的短語「電子高速公路」(electronic super highway)。 [8]

1972年,安德魯·塔戈夫斯基英語Andrew Targowski提出了波蘭國家發展計劃,其中包括發展公共計算機網絡INFOSTRADA[註 2]的計劃。後來,他在其著作《信息學,開發和系統模型》(INFORMATYKA modele rozwoju i systemów)中發表了該計劃及其拓撲結構。

歷史

[編輯]

1992年,美國總統候選人比爾·克林頓提出建設信息高速公路,1993年它成為美國政府的建設計劃。[9]1993年9月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發布的國情咨文報告中,其名稱被規範為「國家信息基礎結構」(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隨後,歐盟、加拿大、俄羅斯、日本等紛紛推出各自的國家信息基礎結構建設計劃。[10]但更為人們所熟知的名字還是信息高速公路計劃。[11]

注釋

[編輯]
  1. ^ 「Infobahn」是德語詞彙「Autobahn」(指公路)的類推。
  2. ^ 波蘭語autostrada(高速公路)的類推

參考文獻

[編輯]
  1. ^ The October, 1994 issue of the 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 "Panel Vis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ver the last year countless articles have trumpeted the coming of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Infobahn entrepreneurs promise interactive television with text, video and audio delivered to living rooms via fiber optic cable or enhanced phone lines."
  2. ^ Gregory Gromov Roads and Crossroads of the Internet History: Chapter #1 - First 130 Years of Internet Histo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 Hale, Constance. Wired Style: Principles of English Usage in the Digital Age. San Francisco: Hardwired. 1996: 71. 
  4. ^ Freedman, Alan. McGraw-Hill Computer Desktop Encyclopedia. New York: McGraw Hill. 2001: 464. 
  5. ^ Paul Resnick Roles for Electronic Broke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 ^ M. Brotherton, "Masers and Lasers; How They Work, What They Do,"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1964).
  7. ^ An interview with Nam June Paik. [29 March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2). 
  8. ^ Media Art Net - Source Text. www.medienkunstnetz.de. [29 March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3). 
  9. ^ 王貴水編著. 你一定要懂的科技知识. 北京: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015: 11. 
  10. ^ 本書編寫組編. 历史知识手册. 上海: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15: 389. 
  11. ^ 韓和元. 美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经验值得借鉴. 證券時報. 2020-04-01. 

擴展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