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南昌城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昌老城的地形概圖,圖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明代七門」守衛著南昌城的每個方向。

南昌城門,是指南昌在現代以前所存在的諸城門

南昌城建歷史長達2200多年,但南昌的最末一次大規模城池建設是明代初年,「明代七門」也是於此時間建成。民國初期,由於現代化城市建設,南昌的古城門連同城墻一併被拆除,現只存「七門」作地名使用。

歷代城建

[編輯]

南昌最早的人類足跡可以追溯到二十萬年以前,在安義縣境曾採集到四十多件舊石器時期的打制石器。距今五千年左右,南昌先民大量居住於今南起青雲譜,北至艾溪湖這一孤形地帶。到了時期,南昌先民已經掌握鑄銅技術,同時用以製造武器和工具。此外還掌握了「印紋陶」和「原始瓷」的燒製技術。春秋戰國時期,南昌地區開始使用鐵農具,在新建縣大塘赤岸戰國遺址中便出土了有鐵斧範。

南昌正式納入中華疆土始於西漢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為「昌大南疆」,派御史大夫灌嬰(後封潁陰侯)率兵「渡江定郡地」,進駐南昌,以為平定南越。 公元前206年,灌嬰在今青山湖區湖坊鎮一帶修築灌嬰城。灌嬰爲了建立永久的根據地,在鎮守南昌的同時便開始修築城池,並派一個叫章文的人負責具體設計。他在方圓僅十里八十步的城池周圍築起了六座護衛,其分別為南門松陽門皋門昌門東門以及北門。六門互相連接,長約4000多公尺,城區面積僅四平方公里。城址位於今南昌火車南站東南約四公里的皇城寺一帶,俗稱「灌城」。城外有「浴仙池」,傳說灌嬰在此濯馬散步,因此後來改名「洗馬池」。當時豫章城內外遍栽樟樹,松陽門內有株高達十七丈、寬四十五圍的樟樹,「枝葉扶疏,避蒙數畝」。「豫章郡」的名稱被認為是由此而來。漢代豫章郡下轄十八縣,南昌縣為郡首,縣境包括今南昌新建進賢豐城南昌市區全部,面積達三萬平方公里。

東晉簡文帝咸安年間,豫章太守范甯對城牆進行修整,在城東、西北兩個方向各闢一門,因此共得八門。東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被大力推廣,當時豫章城內外就有數十座寺廟建築。今天不少南昌的街道、里巷的名稱中仍保留了不少當時寺廟、宮觀的名稱,如普賢寺佑民寺大安寺塔下寺等。

初,豫章城西移,於原灌城的西北方向築建洪都城,城牆材料改土石為青天磚。先前設於灌城的南昌縣署也於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遷至現今省政協處(原中山堂)。而後的南昌城就是在唐朝城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武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洪州都督李景嘉繼續擴大洪州城增築。全城四周仍闢有八個城門。門上題額由吏部侍郎徐浩所寫。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韋丹任洪都觀察使後,認為城內民舍都是毛竹結構,易失火,於是便改建瓦房,同時開闢南市和北市等三條街市。洪都城較灌城擴大數餘倍,方圓二十餘里,成為江南之都會,王勃的《滕王閣序》言及「閭閻撲地」、「桂殿興宮」,便是對當時南昌盛景的寫照。

南唐交泰元年,中主李景洪州為府,並建南都。建都帶來大批的王公貴族,優伶歌女,南昌城再度大興土木,營建殿宇,如長春殿(又名皇殿)、澄心堂等,同時將八座城門重新修葺,改東門東華門,改西門西華門。按照京都的建設格局,將城區拆遷規劃,修寬馬路,即「鳴鑾路」。這是南昌僅有的一次建都史,至今南昌還留有皇殿側巷。李景遷居南昌後於此崩故,臨故之前曾囑咐將其葬於城外西山。

清末民初時的南昌老城遺照

宋代時期,南昌在唐城的基礎上續擴十餘里,今日的青山路口至賢士湖一帶皆屬城區,城中位於子固路一帶。南昌城池亦增至16座城門。從南面的撫州門向西,有宮步門柴步門井步門章江門倉步門觀步門洪喬門廣恩門北廓門十一門,再由北向東南有琉璃門壇頭門故豐門廣豐門望雲門五門,這是南昌城池的極致時期。淳化元年(公元990年)7月,由於南昌城北沙阜高漲,幾乎與城牆齊高(一說為防衛之需),毀壞城墎達三十處之多,淹沒民舍兩千餘戶。知州趙概命人用石壘砌,城墻便高一丈五尺,長達兩百餘丈。這是南昌城建史上首次用石料築砌江堤,稱「章江堤」。南宋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安撫制置使李綱為有利於防守,截去東北隅一角,將城內縮三里左右,北廓、故豐、廣豐、望雲四門因而被廢,剩餘十二門。嘉定年間,通判(州府行政長官的行政助理)豐有浚組織群眾,較大規模的加固了南塘堤工程,並在沿岸廣植柳樹,故稱「萬柳堤」。

明代七門

[編輯]

一直到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朱文正都督南昌。朱文正開始將城牆全部改築成二丈九尺、二丈一尺、一丈一尺的規格,並對東、西、北城濠進行浚修。新築的西城牆下一並挖出3000餘丈的護城濠。自此,城濠由德勝門廣潤門,寬十一丈,深一丈五尺,萬餘米的護城濠貫通全城。

清朝年間繪製的《南昌府治圖》,從中可以遍覽古時南昌的建築分佈。

重新修築過的明代城牆比往先內縮三十步,廢去五門,一共留下七座固定城門,七門司有各自的詳細分工。南昌民諺「七門九洲十八坡」即由此而來。據記載,七座城門全部朝南,這項技術有賴於巧妙地工程設計與施工。築城之始,工程便採用城門與城堡工事相結合的方案,在先代的城門之基礎上,再加築甕城。甕城由桐油、石灰、糯米汁砌巨磚而成,比城牆低三分之一,甕城裝配有千斤重的閘門。若戰時,可將閘門放下以困制敵軍。明初修築的城牆採用厚實的柴燒石磚,而東、西城牆還分別採用青磚和紅磚。自德勝門惠民門段的城牆甚至由重達十餘公斤的城牆磚壘砌而成。

明代七門

明築城牆共計7200米,這座城牆一直保留了500餘年。自推翻清朝民國始建後,南昌城區人口劇增,交通大為變化,南昌城牆因此逐漸被拆除。從1927年1月至1928年12月,這座歷經數百年滄桑的老城牆最終全部被拆除。

而1926年北伐軍攻打南昌時,守軍將領鄧入琢岳思寅試圖以火燒南昌城來阻止北伐軍入城,因此廣潤門章江門德勝門處的民宅全部被燒毀,大火連燒三日而不滅,南昌城的歷史建築滕王古閣也在此次大火中被焚。

進賢門

[編輯]

進賢門,又名「撫州門」、「望仙門」,南昌城的南城門,位於今永叔路系馬樁的交匯處。當年孔子門徒簷台滅明便由此門進入南昌城。進賢門貫通東南驛道,連接兩廣官道,因此行者旅客繁多,故有「馱籠掛袋進賢門」之說。

進賢門的得名有一個傳說。相傳明朝正德年間,進賢才子舒芬赴上京殿試,高中狀元。當舒芬衣錦榮歸,回到南昌的時候,巡撫親自到章江門迎接,並設宴款待,贈予一匹棗紅馬。宴席上巡撫問舒芬何時會返故里省親,舒芬打趣說,雖然南昌城池堅固,建有七門,但他卻不知道從何處回鄉。一旁的侍郎便說撫州門直通進賢縣。舒芬則幽默地說此門是給撫州人通過的。次日,巡撫將「撫州門」改為「進賢門」。當舒芬騎馬回鄉時,行至撫州門,望見城樓上寫有「進賢門」,便趕忙下馬向身邊的巡撫大人表示感激。而「進賢」一詞,既可理解為以縣名來命名城門,又可以表示「思賢欲渴」之意。

惠民門

[編輯]

惠民門,因城門附近有普賢寺,故又名寺步門寺福門,俗諺有「燒香拜佛寺福門」之說。據說當年惠民門一帶有眾多糧倉,且糧價公道實在,因此城門得名「惠民」,喻意「惠澤萬民」。惠民門城門外還有一座「通惠橋」。按照城建分工,惠民門是運糧城車輛進出的通道。因此城門附近建有惠民糧倉,專門儲存官糧,此外還有運糧船隻停靠的碼頭。故有「千船萬帆惠民門」之說。

惠民門位於現今船山路南浦路一帶。城門舊址處現有惠民門社區,是2002年10月為紀念城市歷史而將原地名「廣外」修改而來。

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在惠民門外留下一首《南浦別》絕句,「南浦淒淒別,西風嫋嫋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明朝萬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抵昌,南昌建安王樂安王派人陪其遊覽南昌古城。一行人曾沿榕門路往南走,過了廣潤門後,到達惠民門前。利瑪竇記載此處是一個碼頭,來來往往有很多船隻,既是百姓迎來客往的地方,又是運糧運商貨的地方。現今,船山路的西邊是古護城濠,東邊則是古城牆。惠民門的原址現為交通指示燈,是南昌市區重要的交通口。

在惠民門的上塘塍街還保存著一些百年老屋,有些以前就是糧食倉庫。老屋中還可以看到明修城墻所使用的城磚,體積巨大。德勝門至惠民門一段的城墻磚在記載中就比其他處要厚重得多,甚至重達10餘公斤。

章江門

[編輯]

章江門宋代以前稱作昌門,改名後一直保留到元、明、清諸朝,直到1928年城門被拆除。具體的門址位於今章江路西端與榕門路相接之處。 南昌民諺有「接官接府章江門」或「吹吹打打章江門」之說,因為古時往來南昌的顯官巨賈,一般都在章江門外登船或者上岸。

南昌的藩台官署就緊靠城門,因此章江門比其他六重城門更為雄偉堂皇。據載,章江門城樓高兩層,飛簷翹脊,氣度非凡。南昌報時的「子午炮」便由這發放。章江門城樓,和鼓樓、端表樓共稱南昌「三大古樓」,但1929年被同時拆除。

章江門外的贛江之濱有聞名的滕王閣。明代時滕王閣內建有四角方形、木質結構的「接官亭」,亭可容納300餘人,乾隆年間此亭被移至滕王閣前的江邊。舊時大小官員都經由水路來昌,在滕王閣前棄舟上岸,在接官亭內稍事休息後便乘馬坐轎從章江門入城。

此外,章江門外還有豫章十景之一的「章江曉渡」。

德勝門

[編輯]

德勝門,原名「望雲門」,位於南昌城的最北邊,在今陽明路勝利路的交匯處,八一大橋便建於原城門外。城門外右側原有豫章十景中的「龍沙夕照」。因為德勝門易守難攻,且門外曾是處決犯人的刑場,因此有「殺人放火德勝門」和「兇神惡煞德勝門」的說法。

據記載,德勝門的得名來自明朝勇將趙德勝。公元1362年前後,朱元璋陳友諒在南昌展開大戰。陳友諒乘贛江漲水之季,造巨艦猛攻南昌城。朱元璋命大都督朱文正「去江三十步」(約十五丈),移築新城,城門被分為7座,七員大將分別鎮守之。鎮守望雲門的大將是趙德勝。在南昌守衛戰中,他第一個擊退敵人。朱元璋便取趙德勝的名字作望雲門的新名。因此還有「將軍凱旋德勝門」的傳統民諺。凡將士出征,必過德勝門。

據老南昌人的口述,原來的德勝門與八一橋等高。現今的江西出版大廈便建於城門基之上。

另外還有一個和德勝門有關的傳說。明朝正德年間,上饒女子婁素珍(成都訓導、理學家婁諒之女)因多才,被選配為甯王朱權五世孫朱宸濠之妃。正德十四年,朱宸濠欲奪帝位。婁妃曾寫詩勸夫,詩曰:「婦語夫兮夫轉聽,采樵須知擔頭輕。昨霄雨過蒼苔滑,莫向蒼苔險處行。」朱宸濠謀反被抓獲後,婁妃就跳入贛江自殉而亡。但婁妃屍首並未當即順流而下,反而倒流入昌。親自擒獲朱宸濠的王陽明念婁妃的義烈德賢,禮葬其於德勝門外的贛江岸邊。乾隆初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重修婁妃墓,墓碑上親筆題字「前明甯王庶人宸濠婁妃在此」。而婁妃墓直至德勝門被拆除時仍存。但文革時被全部移除。

王陽明和朱宸濠之間戰事位於在樵舍,獲勝後的王陽明亦是由德勝門進入南昌城,今陽明路也因此而來。

順化門

[編輯]

順化門,位於南昌城池的東南位,在今八一大道46號的江西省展覽館南側,即麗華購物廣場新大地之間。順化門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琉璃門」,這是因為原城門附近有作晉代所建的琉璃寺

現在南昌的市中心——八一廣場這塊地區在時期只是順化門外的護城河和沼澤地。從清朝開始,順化門外的這片沼澤地被開闢作為大校場,因此有「槍刀劍戟琉璃門」之民諺。

按照城建的設計分工,順化門是陸路入城的必經要道,民間用「城內羊子巷,城外金盤路」來形容。古代行走多為步行或騎馬,因此還有「馱籠掛袋順化門」之說。

順化門還有一個與乾隆有關的傳說。乾隆下江南來到南昌時,行至金盤路,正要由順化門入城。此時他注意到了路旁一個代寫書信攤位前的白面書生。交談過後乾隆認為書生學識淵博,勸其上京趕考。書生解釋說因為家中貧寒,無法用錢銀去打點主考官,因此次次都落第而歸。乾隆在向書生討水之際,趁機寫了一封短信交予書生,並交待書生不可拆信閱看,要待趕考之時交給主考官。次年,書生趕考且成績名列榜首。於是他將書信交給主考官。主考官發現是皇帝的舉薦信,因此封其為南昌縣令。書生在知曉全部故事後,便重新修築過順化門外的金盤路。

1969年,南昌開始建造江西省展覽館時還保存著當年的城牆根,牆根有十多級高,全由高10厘米、寬20厘米、長30厘米的柴燒青磚砌成。

永和門

[編輯]

永和門,位於今八一大道疊山路南京西路的交匯處。永和門坐落於城東,不鄰水,周圍也缺乏大型的居民區和政治、經濟中心,因此永和門較其他城門顯得地偏人稀,故而有「冷壇社廟壇頭門」的說法。

據傳,永和門附近有仙人黃紫庭台壇的壇址以及孔子門徒澹臺滅明的碑墓,因而永和門又名「澹臺門」、「壇頭門」。永和門的永外正街,也是因城門而得名,在舊時還叫作「澹臺門外」。

據《江城名跡記》:『南平王鐘傳,初入洪州,命修一城。軍使散掘墓磚以稱用。工畢,傳夢一人,古服頎長,貌如子路,來詣傳曰:「將軍何得暴我居處?」覺,問軍吏賓客,莫有知者。市老羅通入謁曰:「舊圖云:城東南角三十一步有子羽先生墓,甚靈,恐軍人取磚有所觸犯。」傳使人視之,果驗。即命甃砌修繕,更立亭於上,以表古跡。既畢,複夢致謝。傳以束帛賞羅通焉。』宋朝紹興年間,漕使高述還在墓碑上題字,寫有「有澹臺子羽之墓」。

雖然歷史上永和門人煙比較稀少,但門內外卻有眾多寺廟道觀。比如城門外有東嶽廟永和庵天王廟烏遮塔;城門內有浴室寺道德觀佑清寺護國庵等。

廣潤門

[編輯]

廣潤門,又名「橋(翹)步門」、「廣貨門」,其位於今船山路棋盤街直沖巷的交叉口。舊時這一帶錢、鹽、糧、「五洋」等商店毗連雲集,百貨、布紗、顏料批發商號亦大量聚集在城門附近的棉花市帶子巷塘塍上這片區域。南昌古廟萬壽宮也坐落在城門周圍。因其城門地處鬧市之區,故有「推進擁出廣潤門」之說。

因為廣潤門處的商貿繁華,不少錢莊也同時在附近的設立。南昌最早的官辦銀行「大清銀行」即安置於廣潤門。民國期間,一些資金厚實的私營錢莊,比如「乾大信」、「德大信」等,都設立離廣潤門不遠的塘塍上一帶。

據一些老南昌的介紹,廣潤門周邊原有「袁同興」(經營紙張、炒貨)、「利生祥」(經營爆竹、紙張)、「昌興行」(經營捲煙)等諸多老字號,一些錢莊、窯子和採茶劇院也設立於此。廣潤門門外便是撫河。舊時因為交通不便利,外地來昌購物的人都是通過水路在廣潤門下船的。廣潤門處的商販還有著專門的行業歸類,如棋盤巷的布匹、帶子巷的籮篾等。

古城舊照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