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南昌城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昌老城的地形概图,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明代七门”守卫著南昌城的每个方向。

南昌城门,是指南昌在现代以前所存在的诸城门

南昌城建历史长达2200多年,但南昌的最末一次大规模城池建设是明代初年,“明代七门”也是于此时间建成。民国初期,由于现代化城市建设,南昌的古城门连同城墙一并被拆除,现只存“七门”作地名使用。

历代城建

[编辑]

南昌最早的人类足迹可以追溯到二十万年以前,在安义县境曾采集到四十多件旧石器时期的打制石器。距今五千年左右,南昌先民大量居住于今南起青云谱,北至艾溪湖这一孤形地带。到了时期,南昌先民已经掌握铸铜技术,同时用以制造武器和工具。此外还掌握了“印纹陶”和“原始瓷”的烧制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南昌地区开始使用铁农具,在新建县大塘赤岸战国遗址中便出土了有铁斧范。

南昌正式纳入中华疆土始于西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为“昌大南疆”,派御史大夫灌婴(后封颍阴侯)率兵“渡江定郡地”,进驻南昌,以为平定南越。 公元前206年,灌婴在今青山湖区湖坊镇一带修筑灌婴城。灌婴为了建立永久的根据地,在镇守南昌的同时便开始修筑城池,并派一个叫章文的人负责具体设计。他在方圆仅十里八十步的城池周围筑起了六座护卫,其分别为南门松阳门皋门昌门东门以及北门。六门互相连接,长约4000多米,城区面积仅四平方公里。城址位于今南昌火车南站东南约四公里的皇城寺一带,俗称“灌城”。城外有“浴仙池”,传说灌婴在此濯马散步,因此后来改名“洗马池”。当时豫章城内外遍栽樟树,松阳门内有株高达十七丈、宽四十五围的樟树,“枝叶扶疏,避蒙数亩”。“豫章郡”的名称被认为是由此而来。汉代豫章郡下辖十八县,南昌县为郡首,县境包括今南昌新建进贤丰城南昌市区全部,面积达三万平方公里。

东晋简文帝咸安年间,豫章太守范甯对城墙进行修整,在城东、西北两个方向各辟一门,因此共得八门。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被大力推广,当时豫章城内外就有数十座寺庙建筑。今天不少南昌的街道、里巷的名称中仍保留了不少当时寺庙、宫观的名称,如普贤寺佑民寺大安寺塔下寺等。

初,豫章城西移,于原灌城的西北方向筑建洪都城,城墙材料改土石为青天砖。先前设于灌城的南昌县署也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迁至现今省政协处(原中山堂)。而后的南昌城就是在唐朝城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武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洪州都督李景嘉继续扩大洪州城增筑。全城四周仍辟有八个城门。门上题额由吏部侍郎徐浩所写。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韦丹任洪都观察使后,认为城内民舍都是毛竹结构,易失火,于是便改建瓦房,同时开辟南市和北市等三条街市。洪都城较灌城扩大数余倍,方圆二十余里,成为江南之都会,王勃的《滕王阁序》言及“闾阎扑地”、“桂殿兴宫”,便是对当时南昌盛景的写照。

南唐交泰元年,中主李景洪州为府,并建南都。建都带来大批的王公贵族,优伶歌女,南昌城再度大兴土木,营建殿宇,如长春殿(又名皇殿)、澄心堂等,同时将八座城门重新修葺,改东门东华门,改西门西华门。按照京都的建设格局,将城区拆迁规划,修宽马路,即“鸣銮路”。这是南昌仅有的一次建都史,至今南昌还留有皇殿侧巷。李景迁居南昌后于此崩故,临故之前曾嘱咐将其葬于城外西山。

清末民初时的南昌老城遗照

宋代时期,南昌在唐城的基础上续扩十余里,今日的青山路口至贤士湖一带皆属城区,城中位于子固路一带。南昌城池亦增至16座城门。从南面的抚州门向西,有宫步门柴步门井步门章江门仓步门观步门洪乔门广恩门北廓门十一门,再由北向东南有琉璃门坛头门故丰门广丰门望云门五门,这是南昌城池的极致时期。淳化元年(公元990年)7月,由于南昌城北沙阜高涨,几乎与城墙齐高(一说为防卫之需),毁坏城墎达三十处之多,淹没民舍两千余户。知州赵概命人用石垒砌,城墙便高一丈五尺,长达两百余丈。这是南昌城建史上首次用石料筑砌江堤,称“章江堤”。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安抚制置使李纲为有利于防守,截去东北隅一角,将城内缩三里左右,北廓、故丰、广丰、望云四门因而被废,剩余十二门。嘉定年间,通判(州府行政长官的行政助理)丰有浚组织群众,较大规模的加固了南塘堤工程,并在沿岸广植柳树,故称“万柳堤”。

明代七门

[编辑]

一直到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朱文正都督南昌。朱文正开始将城墙全部改筑成二丈九尺、二丈一尺、一丈一尺的规格,并对东、西、北城濠进行浚修。新筑的西城墙下一并挖出3000余丈的护城濠。自此,城濠由德胜门广润门,宽十一丈,深一丈五尺,万余米的护城濠贯通全城。

清朝年间绘制的《南昌府治图》,从中可以遍览古时南昌的建筑分布。

重新修筑过的明代城墙比往先内缩三十步,废去五门,一共留下七座固定城门,七门司有各自的详细分工。南昌民谚“七门九洲十八坡”即由此而来。据记载,七座城门全部朝南,这项技术有赖于巧妙地工程设计与施工。筑城之始,工程便采用城门与城堡工事相结合的方案,在先代的城门之基础上,再加筑瓮城。瓮城由桐油、石灰、糯米汁砌巨砖而成,比城墙低三分之一,瓮城装配有千斤重的闸门。若战时,可将闸门放下以困制敌军。明初修筑的城墙采用厚实的柴烧石砖,而东、西城墙还分别采用青砖和红砖。自德胜门惠民门段的城墙甚至由重达十余公斤的城墙砖垒砌而成。

明代七门

明筑城墙共计7200米,这座城墙一直保留了500余年。自推翻清朝民国始建后,南昌城区人口剧增,交通大为变化,南昌城墙因此逐渐被拆除。从1927年1月至1928年12月,这座历经数百年沧桑的老城墙最终全部被拆除。

而1926年北伐军攻打南昌时,守军将领邓入琢岳思寅试图以火烧南昌城来阻止北伐军入城,因此广润门章江门德胜门处的民宅全部被烧毁,大火连烧三日而不灭,南昌城的历史建筑滕王古阁也在此次大火中被焚。

进贤门

[编辑]

进贤门,又名“抚州门”、“望仙门”,南昌城的南城门,位于今永叔路系马桩的交汇处。当年孔子门徒檐台灭明便由此门进入南昌城。进贤门贯通东南驿道,连接两广官道,因此行者旅客繁多,故有“驮笼挂袋进贤门”之说。

进贤门的得名有一个传说。相传明朝正德年间,进贤才子舒芬赴上京殿试,高中状元。当舒芬衣锦荣归,回到南昌的时候,巡抚亲自到章江门迎接,并设宴款待,赠予一匹枣红马。宴席上巡抚问舒芬何时会返故里省亲,舒芬打趣说,虽然南昌城池坚固,建有七门,但他却不知道从何处回乡。一旁的侍郎便说抚州门直通进贤县。舒芬则幽默地说此门是给抚州人通过的。次日,巡抚将“抚州门”改为“进贤门”。当舒芬骑马回乡时,行至抚州门,望见城楼上写有“进贤门”,便赶忙下马向身边的巡抚大人表示感激。而“进贤”一词,既可理解为以县名来命名城门,又可以表示“思贤欲渴”之意。

惠民门

[编辑]

惠民门,因城门附近有普贤寺,故又名寺步门寺福门,俗谚有“烧香拜佛寺福门”之说。据说当年惠民门一带有众多粮仓,且粮价公道实在,因此城门得名“惠民”,喻意“惠泽万民”。惠民门城门外还有一座“通惠桥”。按照城建分工,惠民门是运粮城车辆进出的通道。因此城门附近建有惠民粮仓,专门储存官粮,此外还有运粮船只停靠的码头。故有“千船万帆惠民门”之说。

惠民门位于现今船山路南浦路一带。城门旧址处现有惠民门社区,是2002年10月为纪念城市历史而将原地名“广外”修改而来。

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在惠民门外留下一首《南浦别》绝句,“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抵昌,南昌建安王乐安王派人陪其游览南昌古城。一行人曾沿榕门路往南走,过了广润门后,到达惠民门前。利玛窦记载此处是一个码头,来来往往有很多船只,既是百姓迎来客往的地方,又是运粮运商货的地方。现今,船山路的西边是古护城濠,东边则是古城墙。惠民门的原址现为交通指示灯,是南昌市区重要的交通口。

在惠民门的上塘塍街还保存着一些百年老屋,有些以前就是粮食仓库。老屋中还可以看到明修城墙所使用的城砖,体积巨大。德胜门至惠民门一段的城墙砖在记载中就比其他处要厚重得多,甚至重达10余公斤。

章江门

[编辑]

章江门宋代以前称作昌门,改名后一直保留到元、明、清诸朝,直到1928年城门被拆除。具体的门址位于今章江路西端与榕门路相接之处。 南昌民谚有“接官接府章江门”或“吹吹打打章江门”之说,因为古时往来南昌的显官巨贾,一般都在章江门外登船或者上岸。

南昌的藩台官署就紧靠城门,因此章江门比其他六重城门更为雄伟堂皇。据载,章江门城楼高两层,飞檐翘脊,气度非凡。南昌报时的“子午炮”便由这发放。章江门城楼,和鼓楼、端表楼共称南昌“三大古楼”,但1929年被同时拆除。

章江门外的赣江之滨有闻名的滕王阁。明代时滕王阁内建有四角方形、木质结构的“接官亭”,亭可容纳300余人,乾隆年间此亭被移至滕王阁前的江边。旧时大小官员都经由水路来昌,在滕王阁前弃舟上岸,在接官亭内稍事休息后便乘马坐轿从章江门入城。

此外,章江门外还有豫章十景之一的“章江晓渡”。

德胜门

[编辑]

德胜门,原名“望云门”,位于南昌城的最北边,在今阳明路胜利路的交汇处,八一大桥便建于原城门外。城门外右侧原有豫章十景中的“龙沙夕照”。因为德胜门易守难攻,且门外曾是处决犯人的刑场,因此有“杀人放火德胜门”和“凶神恶煞德胜门”的说法。

据记载,德胜门的得名来自明朝勇将赵德胜。公元1362年前后,朱元璋陈友谅在南昌展开大战。陈友谅乘赣江涨水之季,造巨舰猛攻南昌城。朱元璋命大都督朱文正“去江三十步”(约十五丈),移筑新城,城门被分为7座,七员大将分别镇守之。镇守望云门的大将是赵德胜。在南昌守卫战中,他第一个击退敌人。朱元璋便取赵德胜的名字作望云门的新名。因此还有“将军凯旋德胜门”的传统民谚。凡将士出征,必过德胜门。

据老南昌人的口述,原来的德胜门与八一桥等高。现今的江西出版大厦便建于城门基之上。

另外还有一个和德胜门有关的传说。明朝正德年间,上饶女子娄素珍(成都训导、理学家娄谅之女)因多才,被选配为甯王朱权五世孙朱宸濠之妃。正德十四年,朱宸濠欲夺帝位。娄妃曾写诗劝夫,诗曰:“妇语夫兮夫转听,采樵须知担头轻。昨霄雨过苍苔滑,莫向苍苔险处行。”朱宸濠谋反被抓获后,娄妃就跳入赣江自殉而亡。但娄妃尸首并未当即顺流而下,反而倒流入昌。亲自擒获朱宸濠的王阳明念娄妃的义烈德贤,礼葬其于德胜门外的赣江岸边。乾隆初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重修娄妃墓,墓碑上亲笔题字“前明甯王庶人宸濠娄妃在此”。而娄妃墓直至德胜门被拆除时仍存。但文革时被全部移除。

王阳明和朱宸濠之间战事位于在樵舍,获胜后的王阳明亦是由德胜门进入南昌城,今阳明路也因此而来。

顺化门

[编辑]

顺化门,位于南昌城池的东南位,在今八一大道46号的江西省展览馆南侧,即丽华购物广场新大地之间。顺化门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琉璃门”,这是因为原城门附近有作晋代所建的琉璃寺

现在南昌的市中心——八一广场这块地区在时期只是顺化门外的护城河和沼泽地。从清朝开始,顺化门外的这片沼泽地被开辟作为大校场,因此有“枪刀剑戟琉璃门”之民谚。

按照城建的设计分工,顺化门是陆路入城的必经要道,民间用“城内羊子巷,城外金盘路”来形容。古代行走多为步行或骑马,因此还有“驮笼挂袋顺化门”之说。

顺化门还有一个与乾隆有关的传说。乾隆下江南来到南昌时,行至金盘路,正要由顺化门入城。此时他注意到了路旁一个代写书信摊位前的白面书生。交谈过后乾隆认为书生学识渊博,劝其上京赶考。书生解释说因为家中贫寒,无法用钱银去打点主考官,因此次次都落第而归。乾隆在向书生讨水之际,趁机写了一封短信交予书生,并交待书生不可拆信阅看,要待赶考之时交给主考官。次年,书生赶考且成绩名列榜首。于是他将书信交给主考官。主考官发现是皇帝的举荐信,因此封其为南昌县令。书生在知晓全部故事后,便重新修筑过顺化门外的金盘路。

1969年,南昌开始建造江西省展览馆时还保存着当年的城墙根,墙根有十多级高,全由高10厘米、宽20厘米、长30厘米的柴烧青砖砌成。

永和门

[编辑]

永和门,位于今八一大道叠山路南京西路的交汇处。永和门坐落于城东,不邻水,周围也缺乏大型的居民区和政治、经济中心,因此永和门较其他城门显得地偏人稀,故而有“冷坛社庙坛头门”的说法。

据传,永和门附近有仙人黄紫庭台坛的坛址以及孔子门徒澹台灭明的碑墓,因而永和门又名“澹台门”、“坛头门”。永和门的永外正街,也是因城门而得名,在旧时还叫作“澹台门外”。

据《江城名迹记》:‘南平王钟传,初入洪州,命修一城。军使散掘墓砖以称用。工毕,传梦一人,古服颀长,貌如子路,来诣传曰:“将军何得暴我居处?”觉,问军吏宾客,莫有知者。市老罗通入谒曰:“旧图云:城东南角三十一步有子羽先生墓,甚灵,恐军人取砖有所触犯。”传使人视之,果验。即命甃砌修缮,更立亭于上,以表古迹。既毕,复梦致谢。传以束帛赏罗通焉。’宋朝绍兴年间,漕使高述还在墓碑上题字,写有“有澹台子羽之墓”。

虽然历史上永和门人烟比较稀少,但门内外却有众多寺庙道观。比如城门外有东岳庙永和庵天王庙乌遮塔;城门内有浴室寺道德观佑清寺护国庵等。

广润门

[编辑]

广润门,又名“桥(翘)步门”、“广货门”,其位于今船山路棋盘街直冲巷的交叉口。旧时这一带钱、盐、粮、“五洋”等商店毗连云集,百货、布纱、颜料批发商号亦大量聚集在城门附近的棉花市带子巷塘塍上这片区域。南昌古庙万寿宫也坐落在城门周围。因其城门地处闹市之区,故有“推进拥出广润门”之说。

因为广润门处的商贸繁华,不少钱庄也同时在附近的设立。南昌最早的官办银行“大清银行”即安置于广润门。民国期间,一些资金厚实的私营钱庄,比如“干大信”、“德大信”等,都设立离广润门不远的塘塍上一带。

据一些老南昌的介绍,广润门周边原有“袁同兴”(经营纸张、炒货)、“利生祥”(经营爆竹、纸张)、“昌兴行”(经营卷烟)等诸多老字号,一些钱庄、窑子和采茶剧院也设立于此。广润门门外便是抚河。旧时因为交通不便利,外地来昌购物的人都是通过水路在广润门下船的。广润门处的商贩还有着专门的行业归类,如棋盘巷的布匹、带子巷的箩篾等。

古城旧照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