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德內-葉尼塞語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德內-葉尼塞語門
地理分佈北美洲西北部及西伯利亞中部
譜系學分類假設性的世界主要語系之一
分支

德內-葉尼塞語門(Dené–Yeniseian languages),舊作德內-葉尼塞語系,亦作達內-葉尼塞語系提納-高加索語系,是一個建議中的語言關係,由現時流通於北美洲西北部的納-德內語系西伯利亞地區中部的葉尼塞河流域的葉尼塞語系合併而成。這種超越語系的語言關係,過去稱為超語系,現在稱為"language phylum",姑且可以譯為「語門」,即「語言」及生物學上「門」(phylum)的意思。它是現時首個在語言學上證明了新舊世界聯繫的見證,亦支持了亞洲及美洲早在哥倫布到達美洲前,就已經有跨海洋的接觸。

有些人,比如Geoffrey Caveney (2014)、 謝爾蓋·阿納托利耶維奇·斯塔羅斯金,說德內-葉尼塞屬於漢藏語系[2][3]中國羯胡可能說一種葉尼塞語。Edward Sapir也說納-德內語系與漢藏語系有關[4]

德內-葉尼塞語系包括有些西伯利亞和美洲的語言
可能的德內-高加索語系,包括中國語言、美國原住民、以及有些歐洲語言

證明

[編輯]

在2008年3月,美國西華盛頓大學英語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Edward Vajda總結了他十年內的研究,基於構詞法原始語的重建,他確定納-德內語系及葉尼塞語系這兩個語系確實有關連(Vajda 2008)。在他發表的論文中,建議把納-德內語系及葉尼塞語系合併成為「德內-葉尼塞語系」。這個建議,得到相當多位納-德內語系方面或葉尼塞語系方面的語言學專家支持。這些專家計有:Michael KraussJeff LeerJames KariHeinrich Werner。另外還有專於其他語言,但同樣被受推崇的語言學家,例如:伯納德·科姆里Johanna NicholsVictor GollaMichael FortescueEric Hamp[5]

除了找出葉尼塞語系和納-德內語系的關連以外,這次會議亦解決了先前遺留在納-德內語系分類的一個問題:透過比較海達語和其他兩個語系的各種語言,會議結論出這種語言確實與納-德內諸語言並沒有關連[5]

曾有提議:基於相同的例證,這個語系尚可以包括布魯夏斯基語(位於巴基斯坦北部山區)、漢藏語系北高加索語系,以組成更大的德內-高加索語系漢-高加索語系。不過,這個提議的支持論據並未得到嚴格的查證,所以尚有商榷的餘地。而在會議中,Vajda表示他並未有在這三個語系的語言裡,找到與納-德內語系及葉尼塞語系相關連的語素對應。

發展歷史

[編輯]

最早有關「德內-葉尼塞語系」的文獻在1998年刊登,當時Merritt Ruhlen在一份同行評審的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Sciences》提出;另一方面,Michael Fortescue亦獨立地在他的新作《Language Relations Across Bering Strait》裡提出這個語系存在的可能[6]。Fortescue在書的第一頁這樣寫[7]

I have attempted throughout to find a middle way between the cavalier optimism of 'lumpers' and the pessimism of orthodox 'splitters' on the matters of deep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inents.

最後,Johanna Nichols在這個德內-葉尼塞語的會議裡分享了另一批學者的意見,主要是從語言類型論 (linguistic typology)的方向去研究。

分類

[編輯]
德內‑葉尼塞語門 

葉尼塞語系

 納-德內語系 

特林吉特語

埃雅克語

阿薩巴斯卡語

批評

[編輯]

反對德內-葉尼塞語門的學者認為:提出各種「超語系」概念的學說都利用到一種名為「大規模比較法」或「多邊比較」(multilateral-comparison)的方法,而這種方法並非正式的方法(an unorthodox method),內裡其實是人類語言學家的分離主義思想(schism)的影響下對喜好的語言的任意劃分。

參看

[編輯]

參考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SINO-TIBETAN ŋ- AND NA-DENE *kw- / *gw- / *xw-: 1 st PERSON PRONOUNS AND LEXICAL COGNATE SETS / 漢藏語的 ŋ- 及納得內語的 *kw- / *gw- / *xw-: 第一人稱代詞及詞匯同源組
  2. ^ Caveney, Geoffrey. SINO-TIBETAN ŋ- AND NA-DENE *kw- / *gw- / *xw-: 1 st PERSON PRONOUNS AND LEXICAL COGNATE SETS / 漢藏語的 ŋ- 及納得內語的 *kw- / *gw- / *xw-: 第一人稱代詞及詞匯同源組.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14, 42 (2): 461–487. ISSN 0091-3723. JSTOR 24774894. 
  3. ^ Sanchez-Mazas, Alicia; Blench, Roger; Ross, Malcolm D.; Peiros, Ilia; Lin, Marie. Past Human Migrations in East Asia: Matching Archaeology, Linguistics and Genetics. Routledge. 2008-07-25 [2019-07-28]. ISBN 9781134149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6) (英語). 
  4. ^ Campbell, Lyle.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 Th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of Native America.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5. ^ 5.0 5.1 Dene-Yeniseic Symposium. [2008-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6). 
  6. ^ Fortescue, Michael. Language Relations Across Bering Strait [橫跨白令海峽的語言關係]. 1998年: 213-215. 
  7. ^ 同上,見第1頁

一般參考

[編輯]
  • Rubicz, R., Melvin, K.L., Crawford, M.H. Genetic Evidence for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Na-Dene and Yeniseian speakers. Human Biology. 2002, (43(6)): 743–60. 
  • Ruhlen, Merritt (1998). "The Origin of the Na-Den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95(23):13994-6.
  • Fortescue, Michael (1998). Language Relations across Bering Strait: Reappraising the Archaeological and Linguistic Evidence. London and New York: Cassell.
  • Vajda, Edward. A Siberian Link with Na-Dene Languages (PDF). 2008 [2008-08-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4-19). 
  • Wilson, Joseph A.P. A New Perspective on Later Migration(s): The Possible Recent Origin of Some Native American Haplotypes.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 2008, (28(3)): 267–78. 
  • Dene-Yeniseic Symposium. Alaska Native Language Center, 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