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紅衣大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紅夷大炮複製品

紅衣大炮,原稱紅夷大炮,是歐洲在16世紀製造的一種加農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軍人往往在這些巨炮上蓋以象徵吉利的紅布,正巧清代滿族忌諱「夷」字,便定名為紅衣大炮

在設計上有優點,炮管長,管壁厚,而且是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原理,此設計可減輕整體重量而不降其強度。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

基本介紹

[編輯]

紅夷大炮是歐洲在16世紀製造的一種火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也稱為紅衣大炮。所謂「紅夷」者,紅毛荷蘭葡萄牙也。因此很多人認為紅夷大炮是進口荷蘭的,其實當時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據考證,當時明朝進口的紅夷大炮只有少量是從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後來因台灣問題與荷蘭人交惡,大多數是與澳門的葡萄牙人交易得來的,明朝當時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還做中間商將英國的艦載加農炮賣給中國。

傳入中國

[編輯]

紅夷大炮[1]最遠射程可達二十里以上。明朝天啟年間從葡萄牙人手裡購買了英國製造的加農炮後,該炮開始傳入中國。也有一種說法該炮是中國閩南工匠仿製西班牙呂宋炮而製成[2]

天啟六年(1626年)紅夷大炮在寧遠之戰中發揮極大威力。據史料記載,後金的攻城行動在明軍猛烈炮火的攻擊下,八旗官兵血肉橫飛,屍積如山,是努爾哈赤成軍以來的首次挫敗。努爾哈赤在這場戰役中可能為炮火所擊傷[3],不到一年即去世。1627年,在寧錦之戰中,紅夷大炮再次發揮巨大威力,明軍大勝。

崇禎四年(1631年)正月,後金在瀋陽利用俘虜過來的工匠劉漢,成功仿製了西洋大炮,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他們還創造了「失蠟法」,化鑄鐵為鑄,以複雜的退火淬火程序處理火炮的不同部位,使鑄炮工藝領先於明朝[來源請求]。由於夷字犯上滿人的忌諱,紅夷大炮便更名為「紅衣大炮」。皇太極八旗軍設置新營「重軍」(ujenchooha,烏真超哈),後來佟養性任總兵官,曹振彥教官,開始運用炮兵戰術。

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軍擁有六十門自製的紅衣大炮,在松錦之戰發揮極大戰力,連破明軍據守的塔山杏山二城。順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在入關戰爭中出擊潼關李自成大順軍列陣迎戰,清軍因主力及大砲尚未到達,堅守不戰,次年正月,又以紅衣大炮重創李自成的大順軍,李自成流竄至湖北通山縣陣亡

順治二年(1646年)四月二十四日,清軍調集紅衣大炮轟擊揚州城,史可法血書告急,南明政權卻置若罔聞。二十五日揚州城破,史可法壯烈成仁,清兵屠城十日,史稱揚州十日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黃一農,2010,〈明清之際紅夷大砲在東南沿海的流布及其影響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4.〉,《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2. ^ 努爾哈赤被「紅夷大炮」炸死的真相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4-08.
  3. ^ 朝鮮人李星齡所著的《春坡堂日月錄》中記載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受「重傷」。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