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红衣大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红夷大炮复制品

红衣大炮,原称红夷大炮,是欧洲在16世纪制造的一种加农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军人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象征吉利的红布,正巧清代满族忌讳“夷”字,便定名为红衣大炮

在设计上有优点,炮管长,管壁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此设计可减轻整体重量而不降其强度。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

基本介绍

[编辑]

红夷大炮是欧洲在16世纪制造的一种火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也称为红衣大炮。所谓“红夷”者,红毛荷兰葡萄牙也。因此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进口荷兰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据考证,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

传入中国

[编辑]

红夷大炮[1]最远射程可达二十里以上。明朝天启年间从葡萄牙人手里购买了英国制造的加农炮后,该炮开始传入中国。也有一种说法该炮是中国闽南工匠仿制西班牙吕宋炮而制成[2]

天启六年(1626年)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中发挥极大威力。据史料记载,后金的攻城行动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八旗官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是努尔哈赤成军以来的首次挫败。努尔哈赤在这场战役中可能为炮火所击伤[3],不到一年即去世。1627年,在宁锦之战中,红夷大炮再次发挥巨大威力,明军大胜。

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后金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他们还创造了“失蜡法”,化铸铁为铸,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使铸炮工艺领先于明朝[来源请求]。由于夷字犯上满人的忌讳,红夷大炮便更名为“红衣大炮”。皇太极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ujenchooha,乌真超哈),后来佟养性任总兵官,曹振彦教官,开始运用炮兵战术。

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军拥有六十门自制的红衣大炮,在松锦之战发挥极大战力,连破明军据守的塔山杏山二城。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在入关战争中出击潼关李自成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次年正月,又以红衣大炮重创李自成的大顺军,李自成流窜至湖北通山县阵亡

顺治二年(1646年)四月二十四日,清军调集红衣大炮轰击扬州城,史可法血书告急,南明政权却置若罔闻。二十五日扬州城破,史可法壮烈成仁,清兵屠城十日,史称扬州十日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黄一农,2010,〈明清之际红夷大炮在东南沿海的流布及其影响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3-04.〉,《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2. ^ 努尔哈赤被“红夷大炮”炸死的真相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4-08.
  3. ^ 朝鲜人李星龄所著的《春坡堂日月录》中记载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受“重伤”。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