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維基百科:撰寫徵求意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頁提供開始在中文維基百科撰寫徵求意見的一系列建議,旨在協助編輯者能對有所在意的問題進行中立扼要的溝通,並以最低的衝突來增加取得有用結果的機會。

徵求意見是一個請求協助的管道。如果您第一次嘗試這個管道而無法事事滿意,這很正常,盡力就好。

目標

[編輯]

在開始之前,請先想清楚您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例如:您是否想要將被回退的變更回復至某篇條目當中?您是否正在尋找有關如何解決文章中敏感或複雜主題的建議?您是否正在嘗試取得如何與其他編輯者共事的一般方針或程序資訊?

如果您的目標是要求某位編輯者離開或禁止編輯,那麼就不應該開始進行徵求意見。

明確性

[編輯]

開頭的描述應包含一句盡可能具體且直截了當的問題。問題越明確,以及明確提出可能的產出成果,就有可能讓徵求意見流程產生可行的成果。例如,「我們能在這篇條目的歷史章節寫些什麼?」有很多種答案,部分答案會將討論複雜化。比較明確的問題可以詢問是否包含特定事件的資訊,或是在章節中放入特定的句子或段落。

如果您覺得想出一個具體的問題太困難,以至於只能產出少量的成果,可以向其他編輯者求助。如果想要提出的議題太過複雜,請開啟第一個徵求意見,處理最重要的爭論點;在這些爭論點處理完成後,記得開啟其他的徵求意見來處理其餘的問題。

過度簡化某個議題

[編輯]

不要試圖將某個議題過度簡化為一個簡單的原則。

有些徵求意見無法運作,是因為發起者將某個特定議題過度簡化為一個太過一般的問題,以至於很難回答,而且沒有效果。例如,兩位編輯者在針對某篇關於無名氏的條目內容出現爭論,其爭論為是否要提到「他的妻子指責他是某個小孩的私生父親,而本人則予以否認」這件事。在該篇條目討論頁的徵求意見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維基百科的條目是否要包含未經證實的指控?」縱然發起者認為這個問題應該會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您可能會猜到答案是什麼),但很明顯地,這個問題的答案會是「依情況而定」,因此對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將會非常困難且無濟於事。比較好的問題會是「這篇條目是否要包含妻子對該人物的指控?」針對該問題的意見就會包含這類未經證實指控的普遍原則。

中立

[編輯]

一般來說,請避免撰寫任何可能讓讀者傾向特定結論的文句。請小心不要以暗示手法來撰寫文句,也就是避免使用表明偏好特定結果的修辭結構和措辭選擇。建議避免的文句類型舉例,請參閱避免使用的字詞

良好的經驗法則:不知道您所持有觀點的其他編輯者,不應該透過閱讀問題來得知您的意見。

徵求意見的問題不應包含支持或反對特定結論的內容,簡短摘要所有各方的爭論除外。您自己的意見應當在獨立的「支持」或「反對」等類似評論章節發表,而不是問題本身。

任何已發布的徵求意見也應當保持中立。其中一種選擇可以是邀請其他人進行評論並附上該次評論的連結。一般可以邀請評論的處所包含維基專題、布告版以及與該次評論有關的條目討論頁。向個別編輯者發送通知則不常見,且必須要遵守拉票規範

簡潔

[編輯]

在特殊情形之外,徵求意見的問題與描述不應超過一兩句話。這可以包含連結到其他討論或其他頁面的連結,但是討論的主題和提出的問題應該在沒有連結的情況下也能理解。徵求意見可以包含多個問題,通常最好是製作多個徵求意見而不是合併在一起,但如果需要這樣做,必須要保持清晰易懂。隨著徵求意見的內容變長,格式和措辭的選擇可以幫助維持清晰度(例如,折疊參考文獻列表,使用粗體或項目符號標記問題,明確列出所有預期的結果)。

修飾或撰寫具有挑戰的問題

[編輯]

撰寫不佳的問題可能會降低徵求意見結果的權威性,增加其他編輯者誤解問題的機會,並使得結案者更難以評估共識。有時候,某份徵求意見可能在剛開始後不久就被修改或關閉,這些改動通常是在發起人的同意下進行。由於修改問題本身可能產生麻煩(尤其如果已經有幾位編輯者對問題的先前版本作出回應),所以必須清楚記錄變更的確切性質和修改時間。

Objections about the non-neutrality of questions are relatively common on hot-button topics. In some cases, this means that the question isn't biased in the direction that the other editor prefers, or the question may leave out important details or context, or it may be a judgement call where reasonable editors will happen to disagree. Deliberately biased questions are uncommon. These situations can usually be resolved by discussion before the RfC, or sometimes soon after it begins.

It is very rare for an RfC to be closed soon after it starts, unless the RfC initiator has agreed. In most circumstances, editors who find issues with an active RfC will explain their concerns about the question in their response, so that their comments can be understood correctly. Many editors read the comments from previous editors before posting their own replies (but not usually comments on other pages or in other sections), so these explanations may counteract any issues with the initial statements.

最佳實踐

[編輯]
  • 事前仔細思考您的問題。
  • 在討論頁上詢問其他編輯者,請他們評估提出徵求意見是否有用。
  • Propose the text of the RfC question on the talk page before starting the RfC. Especially get feedback on whether the question is neutral from the editors who disagree with you.
  • All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make the question shorter, because shorter questions have fewer chances for accidental deviations from neutrality. Extra information can be moved to your personal discussion comment.
  • All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choose the question with the smallest number of possible answers.

舉例

[編輯]
  • 這個句子「(將該句放在此處)」是否應當放入本條目的歷史章節中?
  • Should the subject of this article be described as a historian? In the discussion on this talk page, supporting editors have cited WP:BLP and WP:NPOV, while opposing editors have cited WP:V and WP:OR.
  • A previous RfC determined that the article should include a description of the subject's views about ancient Egyptian history. Given this result, where in the article should this description be? Options discussed on this talk page include the Views section, the Publications section, and the Controversy section.

In each case, the question could be accompanied by a personal comment in the response section that describes your own position.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