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京杭大運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南端起點,杭州拱宸橋沿岸
現今的京杭大運河
流域
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流經國家 中國
流經州份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
本貌
長度1794公里
官方名稱The Grand Canal(英文)
Le Grand Canal(法文)
位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標準文化:(i)(iii)(iv)(vi)
參考編碼1443
登錄年份2014年(第38屆會議
京杭大運河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大運河
地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
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
分類其他
時代春秋
編號6-810
認定時間2006年
大運河歷史河道

京杭大運河,位於中國東部,為大運河的一條幹線。2014年,京杭大運河作為大運河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通州五河交匯處,南至杭州,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二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1]

歷史沿革

[編輯]

緣起

[編輯]

京杭大運河的基礎為隋代統一南北以後修建的隋唐大運河。隋朝將以前開鑿的運河水道以及自然水道加上運河組成了以隋朝京都洛陽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興,向南到餘杭的水路網。元世祖忽必烈希望將經濟中心江南與政治中心元大都相連接,決定在隋唐大運河基礎上對其進行改建。改建保留了古邗溝江南運河等河段,中間裁彎取直,不經洛陽而在山東開鑿了新的運河,使得兩點距離縮短。

古代陸上運輸只能依靠人力和畜力,速度緩慢,運量又小,費用和消耗卻甚大。所以大宗貨物都儘量採用水路運輸。中國天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大都是從西往東橫向流動的。但是在黃河流域歷經戰亂破壞,而長江流域得到開發以後,中國就逐漸形成了經濟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軍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面(如宋人王應麟言「今之沃壤,莫如吳越閩蜀」,明人于慎行言「三代以前,江北繁盛,江南曠闊。漢晉以下,江南富實,江北凋敝。蓋由三國五胡之亂,兵害戰爭多在江北」)。為保證南北兩大中心的聯繫,保證南方的賦稅和物資能夠源源不斷的運往京城,開闢並維持一條縱貫南北的水路運輸幹線,對於歷代朝廷就變得極其重要,兩代更在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淮安區)中心專門設立漕運總督和下屬龐大的機構,負責漕運事宜。在海運和現代陸路交通興起以前,京杭大運河的貨物運輸量一般佔到全國的3/4。

歷朝歷代對大運河的延伸、擴寬,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江南一帶在全國農業發展地位不斷加強、物流需求日益加大所導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也對京杭大運河進行過多次疏浚。

邗溝

[編輯]

春秋末年,位於太湖流域的吳王夫差為了與中原晉國,於前486年修築邗城(今揚州附近),作為北上據點,並在城下開鑿運河到末口(今江蘇淮安市淮安區城北北辰坊),溝通長江淮河,以運輸軍隊和輜重。此運河於前484年完工,後世稱為「邗溝」,是大運河中最早有確切紀年的一段河道。在開鑿過程中,吳人儘量利用長江、淮河間的天然河道和湖泊,巧妙地以人工渠道連接兩岸,故只鑿渠長約150公里。

但是同為吳國所開鑿的胥溪胥浦才是大運河最早成形的一段,其以伍子胥而命名。胥溪從宜興開始,在蕪湖長江,使太湖水系第一次和長江聯繫起來。胥浦是在胥溪完工後不久開鑿的,它以太湖為起點,經澱山湖泖湖,流入東海,為太湖開拓了出海口。胥溪、胥浦的開鑿,把整個東南水系連成一體。

運河上的觀光船
運河上的貨船

隋朝的大運河

[編輯]

隋代統一南北以後,陸續開挖了以洛陽為航運中心,首尾相接的幾段運河。

  • 廣通渠:從京城長安潼關東通黃河。長達300餘里。可以通航「方舟巨」。改建工作由宇文愷主持。以渭水為主要水源,除能滿足關中用糧外,還有很大富餘。
  • 通濟渠:從洛陽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隋煬帝楊廣即位後,為了南糧北運和加強對東南地區的控制。大業元年(605年),命宇文愷負責營建洛陽,每月役丁200萬人。同時,又令尚書右丞皇甫議,「發河南淮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通鑒·隋紀四》)。通濟渠在黃河南岸,分為東西兩段。西段在東漢陽渠的基礎上擴展而成,西起洛陽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為水源,穿過洛陽城南,到偃師東南,再循洛水入黃河。」 東段西起滎陽西北黃河邊上的板zyu2,引黃河水進入淮河的支流汴水,經今開封市及杞縣、睢縣、寧陵、商丘、夏邑、永城等縣,再東南,穿過今安徽宿縣、靈壁、泗縣,以及江蘇的泗洪縣,至heoi1ji4縣注入淮水。兩段全長近 2,000里。施工時雖然也充分利用了舊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為有統一的寬度和深度,因此主要還要依靠人工開鑿,工程浩大而艱巨。可是歷時很短,從三月動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
  • 山陽瀆: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陽(今江蘇淮安市淮安區),徑直向南,到江都(今揚州市)西南接長江。在修建通濟渠的同時,徵調淮南民工10多萬擴建。大體在邗溝的基礎上拓寬、裁直。
  • 永濟渠:在黃河以北。從洛陽對岸的沁河口向北,利用衛河和蘆溝(永定河)等自然河道開挖加深,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大業四年(608年),「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隋書·煬帝紀》上)。當年完成。全長1900多里。
  • 疏浚江南河:春秋時的吳國,即以都城吳(蘇州)為中心,在太湖平原鑿了許多條運河,其中一條向北通向長江,一條向南通向錢塘江,這兩條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隋煬帝下令作進一步疏浚。《資治通鑒》卷一八一記載:「大業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鎮江)至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並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會稽山在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相傳夏禹曾大會諸侯於會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東海。隋煬帝也要到會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廣通渠、通濟渠、山陽瀆(隋煬帝把後兩者合稱御河)、永濟渠和江南河等渠道,雖然不是同時開鑿而成,但是由於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長安、洛陽為樞紐,向東南和東北輻射,形成完整的體系,同時,它們的規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龍舟,而且互相連接,所以又是一條大運河。這條從長安、洛陽向東南通到餘杭、向東北通到涿郡的大運河,是古今中外最長的運河。由於它貫穿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對加強國家的統一,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價值的。

隋唐大運河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西沿廣通渠達大興城長安,北由永濟渠達涿州、南經通濟渠山陽瀆江南運河達江都、餘杭。

洛陽位於中原大平原的西緣,海拔較高,運河工程充分利用這一東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東流向的特點,開鑿時既可以節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時又便於船隻順利通過。特別是這兩段運河都能夠充分利用豐富的黃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證。這兩條如此之長的渠道,能這樣好地利用自然條件,證明當時水利科學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開鑿這兩條最長的渠道,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這樣就完成了大運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運河,史稱南北大運河。它貫穿河北、河南、江蘇和浙江等省。運河水面寬30-70米,長約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區的經濟卻有了較大的發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資,特別是糧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大量的物資要從江淮運到長安,甚至運到北方邊疆的軍事重鎮。所以,當時開鑿運河也是為了解決糧食北運的問題。

沿江南運河到京口(今鎮江)渡長江,再順山陽瀆北上,進而轉入通濟渠,逆黃河、渭河向上,最後抵達長安。

但是,開鑿運河的艱巨工程對勞動人民卻是一場災難。隋煬帝強徵幾百萬民工修築運河,嚴重地破壞了生產,使成千上萬的民工慘死在運河工地上。隋煬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謀主管修河,強制天下15歲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徵發了200多萬人。同時又從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擔負供應民工的夥食炊事。隋煬帝還派出了五萬名彪形大漢,各執刑杖,作為督促民工勞動的監工。

在長江以南,完成了江南運河,這是大運河的南段。實際上,江南運河的雛形已經存在,並且早就用於漕運。「漕」是利用水路運送漕米到集中地點的意思。漕運是中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調運糧食(主要是公糧)的一種專業運輸。中國古代向農戶徵收地租和田賦,在很長時期內,採取徵收實物的辦法。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區所產的糧食,不能滿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區徵收的糧食調運到京城,就成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措施,為封建統治者所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漕運在中國歷史上形成過一套較完整的制度,並有相應的一套管理系統。漕運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載運的糧、米,叫做漕糧、漕米。駕駛漕船的軍隊和民工,叫做漕軍、漕丁和漕夫。許多朝代都設專管漕運的官員。遠在秦漢時代,中國史書就已經有了關於漕運的記載,到了隋朝,漕運更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元朝的大運河

[編輯]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後,要從江浙一帶運糧到大都。但隋朝的大運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間的一段,是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和東南伸展的。為了避免繞道洛陽,裁彎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濟州、會通、通惠等河:

  • 濟州河和會通河
從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到東南產糧區,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間、臨清和濟州之間沒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來根本沒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貫通的關鍵就是在這兩個區間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臨清和濟州之間的運河,元朝分兩期修建,先開濟州河,再開會通河。濟州河南起濟州(今濟寧)南面的魯橋鎮,北到須城(在今東平縣)的安山,全長150餘里。至元十八年(1281年)開工,至元二十年八月二十六日(1283年9月18日)鑿成[2]。人們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條件,以汶水和泗水為水源,修建閘壩,開鑿渠道,以通漕運。
元代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經過全國精密測量,發現金中都(北京舊址)正南是濟州(今嘉祥、汶上南旺附近),即古任城,水脈甚多,汶、泗、沂、洸、濟五河並流,泉眼甚多,可以開鑿運河,以濟通元大都(北京)。因濟州位於大都正南,開鑿運河路徑最短,水脈甚多,世祖至元十七年七月,耿參政、阿里尚書奏:「為姚演言開河事,令阿合馬與耆舊臣集議,以鈔萬錠為傭直,仍給糧食。」世祖從之,遂開鑿濟州河。金天德二年(1150年),濟州治所被洪水淹沒,遂西遷地勢高冗的任城縣(今濟寧市)。元代至元八年,升濟州為濟寧府,至此任城縣遂改稱濟寧府。郭守敬建議在濟州正北興建元大都(今北京),又確定在大都正南的濟州,開鑿濟州河,以連通大都和濟州。濟州河鑿通後,清、濟、汶、泗四水入漕,元大都糧食從歲入數十萬石,一躍歲入四百萬石,元大都迅速崛起,而濟州新址任城也一躍由縣升府,成為一等城市。
會通河南起須城的安山,接濟州河,鑿渠向北,經聊城,到臨清接衛河,全長250餘里。至元二十六年正月十九日(1289年2月10日)開工,至元二十六年六月初四(1289年6月22日)鑿成[3],至元二十六年七月初四日(1289年7月22日),元世祖忽必烈賜名「會通河[4]
會通河同濟州河一樣,在河上也建立了許多閘壩。這兩段運河鑿成後,南方的糧船可以經此取道衛河、白河,到達通州。
會通河上曾建閘三十一座,以調節流量[3],故名「閘河」。但因水源不穩定,河道時患淺灘,不勝重載,故元一代漕糧北運仍以海道為主;元末,會通河廢棄不用。
  • 壩河和通惠河
由於舊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與通州之間修建一條運輸能力較大的運河,以便把由海運、河運集中到通州的糧食,轉運到大都。於是相繼開鑿了壩河通惠河。首先興建的壩河,西起大都光熙門(今北京東直門北面,當年這裏是主要糧倉所在地),向東到通州城北,接溫榆河。這條水道長40餘里,至元十六年(1279年),開鑿完成後作為運糧河使用[5]。地勢西高東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較大。為了便於保存河水,利於糧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閘壩,因而這條運河被稱為壩河。
後來因壩河水源不足,水道不暢,元朝又開鑿了通惠河。負責水利的都水監郭守敬(1231-1316年),從昌平化莊村東龍山的白浮泉引水源到積水潭集蓄起來,然後經皇城東側南流,東南去文明門(今北京崇文門北),東至通州接白河。全長164里。1292年正月開工,1293年七月鑿成,至元三十年七月二十三日(1293年8月26日),元世祖忽必烈賜名「通惠河」[6]
通惠河建成後,從南方來的大批漕船可直達大都城內積水潭。積水潭成了繁華的碼頭,「舳艫敝水」[7],元大都成為內陸港,熱鬧非常。
元朝開鑿運河的幾項重大工程完成後,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700多公里。京杭大運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運河不少河段,如果從北京到杭州走運河水道,前者比後者縮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明清的大運河

[編輯]
19世紀末,北京通州大運河段停泊的船隻
2021年,北京通州大運河段

明、清兩代,又對大運河中的許多河段進行了改造。京杭大運河分為以下七段:

通惠河

[編輯]
北京通州八里橋下的通惠河及大運河遺產界樁

通惠河是大運河最北的一段,自北京東南至通州,因水源不足,通航不正常。

北運河

[編輯]
京杭大運河通州段與京哈鐵路
京杭大運河天津段三叉河口

北運河為通州至天津段,長186公里,流經河北省香河縣、天津市武清區、北辰區、河北區、紅橋區,在天津市三岔河口入海河。全長120公里,流域面積5300平方公里。利用永定河河道,漕運咽喉河西務,曾盛極一時,在天津匯入海河。

南運河

[編輯]

南運河從天津到至山東臨清。全長524公里。也分作「衛運河」與「南運河」(狹義)兩端。利用原有的衛河加以疏通而成。水流自南而北,至天津匯入海河,流進渤海。1960年代中期,由於漳衛河流域大興水利,農業用水,導致南運河缺水,航運中斷。南運河是海河流域的漳衛河水系的重要導洪通道,設計下泄流量300立方米每秒,由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漳衛南運河管理局負責管理。

魯運河

[編輯]

魯運河即會通河,北起臨清,南至台兒莊,貫穿山東省西部,長約380公里。明永樂九年(1411年),工部尚書宋禮奉命疏通。宋禮修築戴村壩,遏汶水濟運。從此大運河南北暢通。在濟寧設有東河總督,負責山東河南兩省河道。1855年黃河北徙,魯運河被沖毀淤塞,航運遂告中斷。

魯北運河
[編輯]

魯北運河,也稱位臨運河。北起臨清,經過聊城,南至黃河。目前全線淤廢。

魯南運河
[編輯]

魯南運河,北起黃河,南至韓莊。1949年後,濟寧以南的大運河一直是濟寧、兗州煤炭南下華東的重要水運通道。濟寧以北的魯南大運河因沒有補給水源而航運停頓。

黃河至濟寧的大運河,分為黃河至東平湖出口段、東平湖段、柳長河段、梁濟運河段。總長度110公里。

濟寧至蘇魯省界的大運河,分為濟寧至二級壩段、二級壩至台兒莊的湖東航線段、二級壩至蘇魯省界的湖西航線段,全長214公里。其中,湖東航線走韓莊運河是主要航運通道,達到了III級航道標準。而湖西航道經過藺家壩至徐州是六級航道。山東境內的湖西航道長51公里。

棗莊運河,可分為韓莊運河和伊家河,西北起獨山湖、韓莊微山湖,經萬年閘、台兒莊,至陶溝河入徐州界,長93.9公里。

2021年4月9日,瓦日鐵路京杭大運河梁山港公鐵水多式聯運正式開通。該項目於2015年4月開工建設,被列入山東省重點建設項目、山東省煤炭應急儲備基地、山東省多式聯運示範工程,項目總概算投資68億元,一期工程已全部完工,具備了1,500至2,000萬噸年貨物吞吐能力;二期工程已開工建設,項目整體竣工後,將具備5,000萬噸吞吐能力,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包括四項工程:鐵路專用線工程、煤炭物流中心工程、港口作業區工程、復航航道疏浚工程。其中鐵路專用線一期工程總長度為9.18公里。煤炭物流中心工程一期規模為近期運營能力550萬噸/年,遠期運營能力1,100萬噸/年,並建設一座處理能力240萬噸/年的選煤廠。港口作業區一期工程8個2,000噸級散貨泊位。復航航道工程即17.2公里三級航道。[8]

北起徐州銅山藺家壩,南至揚州六圩運河口,包括不牢河、中運河、裏運河,全長404公里。另有大沙河口至藺家壩的微山湖西河道,長57公里。

不牢河
[編輯]

藺家壩至邳州大王廟入中運河。

中運河
[編輯]

中運河台兒莊向南至清江浦(淮安)黃淮運三水交匯處,長186公里。中運河原為發源於山東的泗水下游故河道,後為黃河所奪,又為南北漕運所經,成為大運河的一部分。

裏運河
[編輯]

裏運河清江浦瓜洲古渡入長江,長170餘公里。這是大運河最早修鑿的河段。有些河段水面高出地面四至五米。明、清兩代,在京杭大運河的樞紐部位(運河與黃河故道交匯處)淮安府城中心專門設立漕運總督和下屬龐大的機構,負責漕運事宜。在城西30里外南船北馬的水陸要衝清江浦設有南河總督,負責江蘇安徽兩省河道。來自徽州山西富甲天下的兩淮鹽商,聚居在揚州以及淮安河下,競相建造精巧雅致的私家園林。

江南運河

[編輯]
流經杭州武林門的大運河
大運河浙江段

江南運河鎮江杭州330公里。貫通長江錢塘江兩大水系。江南運河流經太湖流域水網地帶,沿線有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等東南重鎮,特別是擁有繁華富庶居全國之首,號稱「天堂」的兩個城市——蘇州杭州。江南運河河面窄而航船多,終日熙熙攘攘,運輸繁忙。所經城鎮,兩岸人家盡枕河,座座石橋跨水上,富有江南水鄉特色。

目前江南運河已擴建為3級航道,通行1,000噸內河船隻。古石橋則因妨礙通航而改建成現代化永久性大橋。江南運河同長江和錢塘江交匯處各有一座船閘,鎮江為諫壁船閘,杭州為三堡船閘諫壁船閘的業主為江蘇省諫壁船閘管理所,現在共有兩線船閘,分別建於1976年2月和1999年6月,閘室長230米、門檻水深4米,閘室一線寬20米,二線寬23米;2019年,諫壁船閘年通過量已達1.87億噸。

明、清兩代,大運河的運輸量遠超過元代。直到近代海運和現代陸路交通興起以前,京杭大運河的貨物運輸量一般佔到全國的3/4。明、清兩代,大運河沿線也集中了全國大部分的商業中心城市,在長江以北的半個中國,所有的繁華幾乎都集中在運河沿線:揚州淮安-清江浦濟寧臨清。後來居上的天津,曾以「小揚州」自豪。

近代的衰落

[編輯]
  • 1842年,英軍在鴉片戰爭中決勝的一戰,就是奪取京杭大運河長江交匯處的鎮江,封鎖漕運,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決定,不久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
  • 1853年後,太平天國佔據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帶十多年,運河漕運被迫中斷。戰爭極其慘烈,期間沿線主要城市都遭受重創,部分甚至全部焚毀。
  • 1855年黃河改道後,運河山東段逐漸淤廢。從此漕運主要改經海路。
  • 1872年,輪船招商局上海成立,正式用輪船承運漕糧。
  • 1904年,漕運總督也被撤廢。
  • 1911年,津浦鐵路全線通車。從此京杭大運河以及沿線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現代

[編輯]
2020年,京杭大運河杭州餘杭塘栖段。圍繞廣濟橋兩岸,已經成為杭州北部一處知名旅遊景點
2021年蘇州段上的貨輪(於何山橋上拍攝,圖片東側為蘇州市楓橋風景名勝區)
以運河為生的人

近百年來大運河一度受到了很大破壞,有些城市河道已成為排污溝,近代工業與房地產等各種破壞性開發沿河歷史文化遺跡。在黃河以北,大運河許多河段,污染、坍塌甚至乾涸的狀況相當普遍。[9]

1981年3月,萬里副總理視察了蘇北運河並指示,「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徐揚段按二級航道標準建設,新增煤炭運輸能力1,000萬噸,全段單向通航能力2,000萬噸。」[10]1981年5月,交通部會同江蘇省在南京召開京杭大運河規劃會議。會後,由省交通廳、水利廳分工合作,完成了蘇北運河規劃方案。續建工程完成後,蘇北運河通航條件顯著改善,尤其是解決了「過閘難」的問題。蘇北運河原為10個梯級,均為單閘運行,隨着貨運量的迅猛增長,堵航時常發生,擴容勢在必行。改革開放以來,蘇北運河新建了皂河、宿遷、劉老澗、泗陽、淮陰、淮安、邵伯、施橋等8座複線船閘。[11]

1992年大規模整治前,蘇南運河堵塞、斷航不時發生,給船主、貨主乃至社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蘇南運河整治工程按4級航道標準自1992年8月至1997年10月,歷時5年零兩個月。1999年至2003年利用世界銀行貨款,投資7.89億元建成蘇南諫壁複線船閘及蘇北解台複線船閘、淮安三線船閘、淮陰三線船閘和宿遷三線船閘等5座船閘工程。至此,在蘇北運河最為繁忙的皂河至長江段,8道船閘已可同時運行。

進入21世紀後,隨着經濟狀況的改善,以及南水北調工程的需要,大運河的修繕和環境治理成為了政府的重要工作內容。江蘇大運河的運輸需求也持續增長,3級航道標準的蘇北運河與4級航道標準的蘇南運河漸呈瓶頸之勢。

2002年12月27日,京杭大運河成為中國大陸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環節和通道,通過它長江下游的水得以送到北部缺水的山東河北等地。2006年6月,國務院將京杭大運河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將浙東運河和隋唐大運河與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合併,名稱改為「大運河」,共有96個子項(參見:大運河文物保護單位子項列表)。2014年6月22日,包括京杭大運河在內的「大運河」在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入選世界文化遺產[12]

水文地理特徵

[編輯]

航運

[編輯]

註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大運河翰林文化藏書編委會. 圖說大運河·古運回望. 北京: 中國書店. 2008年6月. ISBN 978-7-80663-530-8. 
  2. ^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紀九》
  3. ^ 3.0 3.1 《元史》卷六十四
  4. ^ 《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紀十二》
  5. ^ 《元史》卷一百八十三《王思誠傳》
  6. ^ 《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纪十四》. [2012-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9). 
  7. ^ 《元史》卷一百六十四《郭守敬傳》記載:至元三十年,帝還自上都,過積水潭,見舳艫敝水,大悅,名曰通惠河,賜守敬鈔萬二千五百貫,仍以舊職兼提調通惠河漕運事。具體請參見《元史》卷一百六十四《郭守敬傳》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8. ^ “本报带你一探“梁山港””,《济宁晚报》,2021年04月12日. [2021年4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4月25日). 
  9. ^ 大运河申遗官网. [2015-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0. ^ 徐從法:《京杭大運河史略》,揚州:廣陵書社,2013年,第178頁。
  11. ^ 王健等:《江蘇大運河的前世今生》,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83頁
  12. ^ 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