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修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一名苦修者在瀑布下修煉自己的定力和耐力

修行,本為君子修養的實踐活動,又稱作修身。後來成為專用於佛教道教的宗教術語,指稱其用精神行為的鍛鍊,藉以悟道的方法,如打坐修禪修懺、念經、念佛行善等等[1][2][3]

漢語詞義

[編輯]

「修行」一詞在古時已有,義爲君子修養德行,或美好的德行、操行(修是裝飾、完美、高長之義)[4],常簡稱作「修」、「爲」、「行」等。如:

  • 君子修德行:
    • 莊子·大宗師》:「彼何人者邪?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
    • 韓非子·問田》:「臣聞服禮辭讓,全之術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又有臧逢世,臧嚴之子也,篤學修行,不墜門風。」
  • 美好的德行:
    • 呂氏春秋·贊能》:「叔敖游於郢三年,聲問不知,修行不聞。」
    • 漢劉向《說苑·善說》:「願大王選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為吏。」

後佛教、道教將「按照教理踐行」稱爲修行、修道等,並逐漸成為「修行」一詞的主要詞義。

佛教

[編輯]

佛教中的修行梵語caryā,義爲行動、行為、實行;或梵語साधन羅馬化:sādhanā,義爲修習、令成、實現;藏語སྒྲུབ་པ་威利轉寫sgrub pa;或藏語སྒྲུབ་ཐབས་威利轉寫sgrub thabs越南語Tu Hành修行;日語:修行しゅぎょう shuugyouすぎょう sugyou韓語:수행修行 suhaeng),是來源於印度沙門思潮中婆羅門教耆那教錫克教等的共同概念;佛教的修行屬於「教理行果」四法寶中的「行」,是依照正法而踐行的意思[5]

佛教的修行方式以遮蔽五慾、求涅槃道爲最終的歸屬,以行十善道、絕十惡道,和持戒懺悔,爲出家在家二眾,以及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或上座部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三大傳承的共同基礎。在具體的行門上又根據個人的根機而有非常多的選擇。例如可以修不淨觀白骨觀去除身見(以此身體爲我常有的邪見)、淫慾等;以修出入息爲普遍適用的禪修法門;也可以選擇淨土宗念佛法門,即生得念佛三昧,更可求生極樂淨土,得不退轉;禪宗還講見性成佛,所有的修行手段都是爲「直指人心(佛性)」爲目的;密宗除了密共有的修行法門,還提倡以誦爲主要修行法門,如修懺、修福、消魔障的《百字明咒》、《大悲咒》、《楞嚴咒》等;另還有行頭陀苦行法,也是以去除五欲、增加定力爲目的。

成就法

[編輯]

梵語sādhanasādhana-mālā另有個意思,可譯為「成就法」、「成就法鬘」,見於印度教和佛教密宗。

道教

[編輯]

道教的修行也稱為修真修道修煉,是從主要針對身體的修煉發展出的一套實踐理論。道教將道家的理論,結合煉丹術數、行善功德等方法,發展出自己的體系;又吸收了佛教的禪定,稱爲打坐,希求修煉歸真,道胎顯現,成為真人

西方宗教

[編輯]

西方宗教的修行制度中,類似於漢地的修行方法,如誦經、冥想、正行等,也翻譯為修行、修道。

關於修行的理論模型

[編輯]
修行的辯證曼陀羅模型

Azanlansh 提出了關於修行的跨文化理論模型Dialectical Mandala Model of Self-cultivation (DMMS),以幫助修行者闡明修行之道,並幫助學者識別修行在不同文化中的複雜含義、背景和進程,尤其是與佛教、道教、儒教相關的文化。 因為想從主客體二分法的角度將修行的傳統融入社會科學研究是困難的,因此,DMMS藉由華嚴世界觀中主客體相互蘊涵來解決這個問題。 DMMS採用超越二元論和化約論邏輯局限的佛教四句辯證法 (catuṣkoṭi) 來構建修行的辯證曼陀羅模型。 DMMS為修行傳統的系統分析提供了一個通用框架,以便未來的學者們的研究可以在其自身文化脈絡下進一步開發特定的心理模型。修行的理論模型可以幫助學者在進行關於各種修行的研究時,彼此間有共通的存有論承諾(ontological commitment),從而更全面地去理解各種不同傳統中的不同修行面向,以反思自己是否忽略了任何領域。[6]

註解

[編輯]
  1. ^ 佛學大辭典. 修行. [2018-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2). 
  2.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修行. [2018-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3. ^ Azanlansh, Orchid-Stone Chang. The Dialectical Mandala Model of Self-cultiv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3-01-25, 13 [2023-05-09]. ISSN 1664-1078. PMC 9905817可免費查閱. PMID 36760897. doi:10.3389/fpsyg.2022.1024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5). 
  4. ^ 《漢語大詞典》【修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5. ^ 《佛學大辭典》【修行】(術語)四法之一。如理修習作行也。通於身語意之三業。漢書儒林傳曰:「嚴彭祖曰:凡通經術,固當修行先王之道。」淮南子詮言訓曰:「君子修行而使善無名,布施而使仁無章。」按修行本士君子所共務。自晉書謂鳩摩羅什不拘小檢,修行者頗疑之,後人遂專以為釋氏言,如白居易長齋詩:三春多放逸,五月暫修行。蘇軾僧爽白雞詩:斷尾雄雞本畏烹,年來聽法伴修行。法華經藥草喻品曰:「漸漸修行,皆得道果。」無量壽經下曰:「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6. ^ Azanlansh, Orchid-Stone Chang. The Dialectical Mandala Model of Self-cultiv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3-01-25, 13 [2023-05-09]. ISSN 1664-1078. PMC 9905817可免費查閱. PMID 36760897. doi:10.3389/fpsyg.2022.1024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5). 

外部連結

[編輯]

談修法與修行. 藥師山. [2019-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