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刪闍夜·毗羅胝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刪闍夜·毗羅胝子Sañjaya Belaṭṭhiputta),又譯為散若夷·毘羅梨子刪惹夷刪闍世,是公元前5世紀印度沙門思潮時期哲學家,佛教把他歸入六師外道之一,現代學術界認為他是懷疑論者。

簡介

[編輯]

在佛教記載中,佛陀十大弟子中的智慧第一舍利弗與神通第一目犍連,於皈依釋迦牟尼佛前都曾拜於刪闍夜毗羅胝子門下,傳統上稱其觀點為不死矯亂(amarā-vikkhepa)論。

現代學術界基於南傳佛教耆那教的有關記載,由於他對於業果之有無等問題,不作出確定的回答[1],為古印度的不知論英語Ajñana,故而是一名懷疑論者。

佛教記載

[編輯]

長部·沙門果經》記載的刪闍夜·毗羅胝子見解[2],同樣見於《長阿含經·沙門果經》:

當他被問及現世沙門果報是有(atthi)?是無(natthi)?是亦有亦無(atthi ca natthi ca)?是非有非無(nevatthi na natthi)?和他世、化生有情、妙行果、惡行果等有無的各種問題時,由於無知有畏[3],而回答為:「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此事非異非不異」。

大毘婆沙論》所記載的他所持觀點[4],在《長部·沙門果經》和《長阿含經·沙門果經》中記載為是富蘭那迦葉的觀點。大乘佛教記載他是苦行外道,認為:「眾生所愛生死,皆因着樂,善修苦行,便得解脫」[5]

不死矯亂論

[編輯]

關於沙門果的這組問答被稱為矯亂論(vikkhepa),其含義可參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的記載:

長阿含經·梵動經》稱之為『異問異答』(vikkhepa)四見之一[3],《大毗婆沙論》則稱之為四種不死矯亂(amarā-vikkhepa)論之一,即回答『不死無亂問』時,由於愚昧無知,隨順提問者意欲而印許之[6],可類比於非一邊論英語Anekāntavāda,未提及誰人持這種觀點。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長部·沙門果經》:「我不說:是這樣,我不說:是那樣,我不說:是其他的,我不說:不是,我不說:非不是。(evantipi me no, tathātipi me no, aññathātipi me no, notipi me no, no notipi me no.)」
    舍利弗阿毘曇論·非問分·煩惱品》:「若彼問者,當以是答:此事如是非也,此事實非也,此事異非也,此事非異非不異非也。」
  2. ^ 長部·沙門果經》:「大德!一時,我詣訪散若夷毘羅梨弗。……我如是言彼曰:「散若夷毘羅梨弗![世間]有種種業者……散若夷毘羅梨弗!如何得見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耶?……散若夷毘羅梨弗,如次言我曰:汝若問我『他世有耶?』我若以為『他世有』者,當答汝『他世有。』然,我不如是想、不想如此、亦不想其他、不想非如此、亦不想非非如此。汝若問我:『他世無耶?』[……乃至……]『他世亦有亦無耶?』[……乃至……]『他世非有亦非無耶?』[……乃至……]。……」
  3. ^ 3.0 3.1 長阿含經·梵動經》:「諸沙門、婆羅門,於本劫本見,異問異答;彼彼問時,異問異答,於四見中,齊是不過。
    • 或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論,作如是見:『我不見、不知,善惡有報?無報耶?我以不見不知故,作如是說:善惡有報耶?無報耶?世間有沙門、婆羅門,廣博多聞,聰明智慧,常樂閑靜,機辯精微,世所尊重,能以智慧,善別諸見。設當問我諸深義者,我不能答,有愧於彼,於彼有畏,當以此答,以為歸依,為洲,為舍,為究竟道。』彼設問者,當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此事不異,此事非異非不異。』……
    • 或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論,作如是見:『我不見、不知,為有他世耶?無他世耶?……若我說者,則為妄語。……』彼設問者,當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此事不異,此事非異非不異。』……
    • 或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作如是論:『我不知、不見,何者為善?何者不善?……我則於此生愛,從愛生恚,有愛有恚,則有受生。……』彼設問者,當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此事不異,此事非異非不異。』……
    • 或有沙門、婆羅門,愚冥闇鈍;他有問者,彼隨他言答:『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此事不異,此事非異非不異。』」
  4.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時實力子,復更往詣珊逝移毘剌知子所。……彼師告曰:太子!我之所宗,作如是見,作如是說:若自殺、教他殺,自斫、教他斫,自煮、教他煮,自盜,邪行,妄語,飲酒,及以教人為殺等故,穿牆開鎖,守捉險途,持諸劍輪,殺害群品。於大地上,所有有情,悉皆斬斫,令其命斷,為大肉聚,弶伽河已南,作斯惡業,弶伽河已北,設大福會,不由此故,有罪、福因,招罪、福報。又復、不由布施、持戒、少欲、知足,而獲當果。」
    大毘婆沙論》:「次說『造教造』等,是珊闍夷見,此二俱入斷見品,以執無故;有說:入二品,由執我常謗因等故。」
  5. ^ 窺基《說無垢稱經疏》:「想吠多子,想是自名,吠多是母名,彼兒曰子,如舍利子,古云刪闍夜毘羅胝子。即苦行外道,彼說:『眾生所愛生死,皆因着樂,善修苦行,便得解脫。』」
  6. ^ 大毗婆沙論》:「四不死矯亂論者,不死謂天,以天長壽,外道執為常住不死。有諸外道,求生彼天,聞外道論作如是說:『若有能答彼不死天無亂問者,得生彼天。若不能答彼不死天無亂問者,無得生義。』……彼外道輩,於諸不死無亂問中,以言矯亂。
    • 一、作是念:『我不如實知,若善,若不善,及四聖諦。有餘沙門、婆羅門等,於如是義,求如實知。彼若問我如是義者,我若決定答彼所問,便為妄語。由妄語故,我便不得生於彼天。』彼怖妄語故,於不死無亂問中,以言矯亂,謂作是說:『我於諸天祕密義中,不應皆說,或自所證,或清淨道。』
    • 二、作是念:『……彼若問我如是義者,我若撥無彼所問義,便為邪見。由邪見故,我便不得生於彼天。』彼怖邪見故,於不死無亂問中,以言矯亂,餘如前說。
    • 三、作是念:『……彼若問我如是義者,我若不實印彼所問,彼或詰問,我便不知。由無知故,我便不得生於彼天。』彼怖無知故,於不死無亂問中,以言矯亂,餘如前說。
    • 四、作是念:『我性昧劣,不能搆集矯亂言詞。』又作是念:『若一向執非為妙善,以一向執非,皆稱順諸有情心。若於他心,有所違逆,我便不得生於彼天故,我應依不相違理。』若有問我:『有後世耶』?應返問言:『汝何所欲』?若言:『欲有』,應印彼言:『我於後世,亦許為有』。如是問『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或問『如是』,或『不如是』,或『異』,或『不異』,皆應返問,隨彼所欲,我便印之。」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