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大本營 (大日本帝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大本営
假名だいほんえい
平文式羅馬字Daihon'ei
大本營發表(陸軍),1942年1月3日

大本營大本営大本營だいほんえい Daihonei)是甲午戰爭太平洋戰爭期間大日本帝國陸海軍的最高統帥機關,能夠以大本營命令(大本營陸軍部命令或大本營海軍部命令)形式發佈天皇敕命,是直屬於天皇的最高司令部。

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期間都臨時設置了大本營,戰爭結束後即告解散。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設置的大本營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戰爭結束,同盟國稱其為「帝國總司令部」(英語:Imperial General Headquarters)。

大本營也進行關於戰果的宣傳。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敗勢盡顯,但大本營發表中仍然充斥着顯示戰況對日本有利的虛假信息。後來,「大本營發表」這個詞語就用來揶揄掌權者為了自身利益而篡改訊息、發佈虛偽訊息的情況[1]

沿革

[編輯]

1893年(明治26年)5月19日,明治天皇頒佈了《戰時大本營條例》(敕令第52號);甲午戰爭爆發後的1894年6月5日,正式設置了大本營。根據1893年制定的《海軍軍令部條例》(敕令第37號),陸海軍的軍令部門在和平時期是對等的。而戰時大本營條例規定,戰時海軍軍令屬於作為幕僚長的陸軍參謀總長[2]。同年9月15日,天皇和大本營都移到廣島,稱為「廣島大本營日語広島大本営[3]。1896年4月1日,大本營奉詔解散。

1903年,《戰時大本營條例》做了修改(敕令第293號):在戰爭時期,海軍軍令部長和陸軍的參謀總長都被視為幕僚長,陸海軍的軍令部門在戰時也保持對等地位[4]。日俄戰爭期間,大本營設置於1904年2月11日,解散於1905年12月20日。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初期,由於兩國都沒有正式向對方宣戰[5],於是在1937年(昭和12年)11月18日,根據敕令第658號廢止大本營只能在戰時設置的規定,另頒大本營令(昭和12年軍令第1號)規定大本營在發生事變時也可以設置。11月20日,隨即依新令設置了大本營,這次設置的大本營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的1945年9月13日。太平洋戰爭末期,曾經計劃將大本營轉移到長野市松代町的地下掩體中,稱為「松代大本營日語松代大本営跡」;但工作尚未完成,戰爭就結束了[6]

組織機構

[編輯]
大本營發表(海軍),1941年12月8日

大本營下轄的機構大部分是參謀本部(陸)和軍令部(海)的機構。大本營會議由天皇、參謀總長和次長、軍令部總長和次長、參謀本部第1部長(負責作戰事務)和作戰課長、軍令部第1部長和作戰課長組成;陸軍大臣海軍大臣列席會議,但沒有發言權。大本營中不包含內閣總理大臣外務大臣等政府文官(小磯內閣時期,首相曾例外地成為大本營的成員)。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負責在大本營和政府之間協調。

陸軍部

[編輯]
  • 陸軍參謀部
    • 總務課(人事文書事務)
    • 第1部
      • 第1課(教育事務,課長由教育總監部第2課長兼任)
      • 第2課(作戰、防衛、兵站事務)
    • 第2部
      • 第4課(1945年4月30日廢除,其業務由第12課繼承)
      • 第5課(蘇聯情報)
      • 第6課(歐美情報)
      • 第7課(中國情報)
    • 第3部
    • 第4部(1945年4月30日起,部長由陸軍省軍務局長兼任)
      • 第3課(編成、動員事務,1945年4月30日起課長由陸軍省軍務局軍事課長兼任)
      • 第12課(戰爭指導:課長由陸軍省軍務局軍務課長兼任)
    • 軍政課(第14課,1943年2月13日廢除)
    • 德意課(第16課,1943年10月15日廢除)
  • 中央特種情報部
  • 陸軍副官部(部長由參謀本部總務課長兼任)
  • 兵站(後勤)總監部
    • 總監(由參謀次長兼任。1945年5月16日起由陸軍次官兼任)
    • 參謀長(由參謀本部第1部長兼任)
    • 運輸通信長官部 (長官為參謀本部第3部長)
      • 野戰高等電信部
      • 野戰高等郵便部
    • 野戰兵器長官部(部長1937年11月-1943年10月由陸軍省兵器局長兼任,之後由陸軍兵器行政本部總務部長兼任)
    • 野戰航空兵器長官部(部長由航空本部第2部長兼任)
    • 航空通信保安長官部
    • 野戰經理長官部(長官為陸軍省經理局長)
    • 野戰衛生長官部(長官為陸軍省醫務局長)
  • 陸軍報道部(1945年6月2日與大本營報道部整合)
  • 陸軍管理部(部長為參謀本部總務課長)

海軍部

[編輯]
  • 海軍參謀部
    • 第1部(作戰、戰爭指導、國防方針、演習事務)
      • 第1課(作戰事務)
    • 第2部(軍備計劃、兵器整備、運輸、補給事務)
    • 第3部(情報事務)
    • 第4部(通信、密碼事務)
  • 海軍副官部
  • 海軍通信部
  • 海軍戰備考査部
  • 海軍戰力補給部(1944年5月20日設置)
  • 海軍總合部(1945年5月27日設置)
  • 海軍戰備部(1945年5月27日設置)
  • 海軍戰力練成部(1945年5月27日設置)
  • 海軍報道部(1945年6月2日與大本營報道部整合)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辻泰明,NHK取材班,幻の大戦果・大本営発表の真相,日本放送出版協會、2002年,ISBN 4-14-080729-6
  2. ^ WikiSource戰時大本營條例_(明治二十六年勅令第五十二號)戰時大本營條例 (明治二十六年勅令第五十二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 ^ 存档副本. [201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10). 
  4. ^ WikiSource戰時大本營條例改正ノ件 戰時大本營條例改正ノ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5. ^ 郭汝瑰,黃玉章,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ISBN 9787214030344.
  6. ^ 西條地區を考える會,松代でなにがあったか! 大本営建設、西條地區住民の証言,竜鳳書房,2006年1月ISBN 978-4947697295

書籍

[編輯]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