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
山西新軍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臂章
存在時期1937年-1942年
國家或地區 中國
效忠於 中國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軍種 國民革命軍陸軍
種類輕裝步兵
規模共9個師旅、50個團,總兵力達7萬
直屬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 第二戰區
駐軍/總部 中國山西省等地
別稱山西新軍
參與戰役中國抗日戰爭
指揮官
象徵性指揮官第二戰區司令長官 閻錫山 一級上將
著名指揮官第一縱隊政治委員 薄一波
標識
決死隊臂章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簡稱決死隊,又稱山西新軍,由山西國民兵軍官教導團改編而成,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閻錫山合作在山西省組織的一支新軍,名義上歸閻錫山領導,實際領導人是中共黨員薄一波[1]。在山西省長治市沁縣建有「山西犧盟會、決死隊紀念館」。

編制

[編輯]

山西新軍總部

[編輯]

新軍教導總指揮部: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後,閻錫山退到臨汾,成立新軍教導總指揮部,總指揮楊愛源,參謀長韓棟材。管理新軍編制和發餉。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一縱隊

[編輯]

1937年抗戰爆發後,中共山西省公開工委根據當時的形勢,由薄一波出面提出了以各訓練班、教導團為基礎建立山西新軍的方案。閻錫山同意先組建1個團。1937年7月29日,薄一波等召開軍政訓練班及民訓團全體學員大會,提出要組織抗日武裝,號召學員報名參加。當即有300多名共產黨員和民先隊員帶頭報名,緊接着1000餘名學員熱烈響應,同時在各個教導團內也掀起了參加決死隊的熱潮。後經研究決定,以軍政訓練班、民訓幹部教練團和國民兵軍官教導團第八團、第九團各300名學員,正式組建成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後改稱決死第1總隊)。1937年8月1日,在軍政訓練班駐地山西太原國民師範學校大禮堂舉行成立大會,薄一波主持大會並講了話,闡述了決死隊是一支堅決抗戰的革命軍隊。閻錫山也到會祝賀並講話。決死隊初建時,兵力約1500人,隊員中大學生、高中生、初中生約各佔三分之一。各級軍事幹部由原在訓練團工作的舊軍官擔任,各級政治幹部由犧盟會調配。總隊下屬3個大隊(營),每個大隊編4個中隊(連),這是一支按照正規部隊編組,但實際上是一個幹部教導團。實行具有特殊權力的政治委員制度,系統地建立了自上面下的政治工作機構,並配備了政治工作幹部,總隊設政委、政治部:大隊設政治指導員(相當於教導員)和政治幹事:各中隊設政治指導員、政治工作員,每中隊還成立了俱樂都和生活委員會,一度成立了士兵委員會。決死隊從組建開始,即由薄一波提議,閻錫山同意施行了《政治委員制度條例》。該條例明確規定政治委員是各級部隊最高首長,同時規定總隊長(團長)、政治主任為同級首長,下達命令必須聯署。決死隊內的黨組織在10月份前由中共山西省(公開)工委領導,李哲夫為省工委聯絡員。1937年10月份後改由中共北方局軍事部長朱瑞領導;廖魯言為北方局特派員,直接負責決死隊黨的工作,廖魯言調走後,由周仲英劉有光接任決死一總隊黨的工作。部隊各級都建立黨的組織,連隊設支部。黨組織是秘密的,採取單線聯繫辦法活動。黨的領導以部隊政治首長的合法身份實施政治領導。公開工作與秘密工作相結合,保證了中共對部隊的領導。在部隊中開展民主運動,在連隊建立士兵委員會,軍政大事均經全體隊員討論:反對打罵,反對軍閥主義;提倡經濟公開,反對貪污:提倡開展游擊戰爭,反對打陣地戰的錯誤指揮。

1937年9月13日,日軍侵佔大同。此時新軍部隊擴大,又陸續成立了決死第二、第三、第四總隊,原決死隊改稱決死第一總隊。9月21日,決死一總隊由薄一波政委率領開赴晉東北抗日前線,在五台縣與八路軍朱德總司令會見。朱德當面傳達了中共中央對抗日戰爭的戰略部署和方針政策,並要薄一波設法得到閻錫山的許可把決死隊開到晉東南去建立根據地。1937年10月,決死一總隊從五台縣經忻具、太原、祁縣子洪口,向晉東南沁縣,沁原、安澤一帶開進。托派分子李石庵,在部隊南下途中,煽動少數隊員「要北上抗日」,破壞部隊開赴晉東南的行動。

1937年11月組建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一縱隊,其中的主要政工幹部均為中共黨員[2]。轄決死第一、第四總隊(改名為第二總隊)[2]。在1938年、1939年大發展時期,又陸續編入了游擊第一團、游擊第二團、游擊第三團、保安第五團、保安第六團、第二十四團。

  • 縱隊長魯應麐(魯英麟,1937年11月由山西省保安副司令調任,)
  • 政治委員薄一波
  • 政治主任牛佩琮
  • 第一總隊:軍政訓練班、民訓團的全部,國民兵軍官教導第八團、第九團各300餘名學員;軍事幹部來自閻錫山的舊晉軍,政工幹部來自八路軍[3]總隊長台耀西,政治主任周仲英、副總隊長雲祥(舊軍官)。第一大隊長呂堯卿(後胡兆祺),政治指導員劉有光(後張鈞);第二大隊長郭思端即郭季方(後張翼天),政治指導員趙征夫(後侯良輔);第三大隊長陳玉堂(1938年2月到沁縣總隊部開會,在返回郭道鎮路過白窯村時被閻派槍殺;後蘇魯蔡愛卿),政治指導員高德西(後張力之雷榮天李一萍)。
  • 第二總隊:原第四總隊,由國民兵軍官教導第五團改編而成;軍事幹部來自老西的舊晉軍,政工幹部來自八路軍[3]。總隊長賈毓芝
  • 第三總隊:由沁縣沁源武鄉襄垣等縣人民自衛武裝升級改編[3]
  • 游擊第一團:沁縣游擊武裝;
  • 游擊第二團:長子游擊武裝;
  • 游擊第三團:以「上黨犧盟游擊隊」為基礎組建;
  • 保安第五團:以介休游擊第五支隊,榆武游擊第七支隊,第十五支隊等武裝力量與行署政衛營為基礎組建;
  • 保安第六團:以晉東游擊隊為基礎組建;
  • 第二十四團:以介休游擊第五支隊為基礎編成;

在1938年、1939年大發展時期,又陸續編入了游擊第一團、游擊第二團、游擊第三團、保安第五團、保安第六團、第二十四團。

1938年6月,決死一縱縱隊長魯應麐和二總隊總隊長賈毓芝等舊軍官,利用縱隊政委薄一波因公不在部隊之機,強令一、二總隊攻擊日軍設防的臨汾城,聲稱要打正規戰。時任決死一縱隊政治主任的牛佩琮周仲英劉有光等當即揭穿了魯、賈的陰謀,堅決不執行沒有政治委員薄一波簽署的作戰命令。事後不久,魯、賈等相繼脫離部隊返回舊軍。

游擊第三團因為團長叛變,被整編為一個營併入游擊第二團,團部和編餘部隊後又擴充成一個新的支隊後編入決死第三縱隊[4];保安第六團直接改編成了八路軍太行軍區十旅二十八團;二十四團改為決一縱獨立團,後編入三十八團[4]

此時決一縱擁有9個團,11000多人。1939年12月,閻錫山發動十二月事變(又稱晉西事變),進攻決死隊,意圖清洗掉其中的中共黨員[5]。但縱隊長薄一波早已做好防範,所以閻錫山的討伐並沒有獲得多大成效。最終在八路軍的聲援下,決一縱全體編入八路軍第129師,後編入太岳軍區[6]

「十二月事變」 後,轄5個大團[7]

  • 二十五團:由第三總隊和游擊第一團合編;
  • 三十八團:由第一總隊和游擊第二團合編;
  • 四十二團:由決死第二縱隊游擊第十二團的一個營和六專署汾東辦事處政衛營,二○九旅一個連,第三專署政衛營合編;
  • 五十七團:由二一三旅五十七團、五十八團和保安第五團合編;
  • 五十九團:由第二總隊和二一三旅五十九團合編;
  • 政衛二一二旅歸決死第一縱隊建制,轄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三個小團。
  • 「洪趙支隊」(團級)歸決一縱指揮。
山西新軍士兵在練習刺殺

1940年6月,北方局決定成立太岳軍區,轄三個軍分區,第一軍分區由三八六旅兼,第二、三軍分區由決一旅兼[8]。1941年1月,第一二九師為使第三八六旅能執行機動作戰任務,決定解除其所兼的太岳軍區任務,改由決死第一縱隊兼太岳軍區任務[9]。縱隊機關兼太岳軍區機關仍設在沁源縣閻寨村[9]。司令員兼政委薄一波、副司令員李聚奎、參謀長李成芳、政治部主任周仲英、政治部副主任劉有光。轄決死第一縱隊共有4個團,即第二十五、第三十八、第五十七、第五十九團。4個團分別駐在屯留沁州唐城沁源等地。1941年4月打退了國軍進攻。1941年8月八路軍總部決定成立太岳縱隊兼太岳軍區的命令,決死第一縱隊與第二一二旅、第三八六旅一同編入太岳縱隊,同時決死第一縱隊改稱決死第一旅[10]陳賡任太岳縱隊兼太岳軍區司令員,薄一波任政治委員,李聚奎任副司令員,王新亭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畢占雲任參謀長。決死第一旅的領導人:李聚奎兼任旅長,周仲英任政治委員,李成芳任參謀長,劉有光任政治部主任。1941年9月至10月日偽軍3萬人對太岳區大掃蕩。

1942年1月,決死第一旅在沁源縣南石村召開了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全旅黨代表近100人與會,薄一波作了《決死隊的過去和現在》的報告,系統全面總結了1936年以來的犧盟會與新軍歷史[11]。1942年,太岳軍區的軍分區重新劃分,決一旅兼第一軍分區。1943年五十七團調到太岳三分區。1943年11月,李聚奎赴延安學習。1944年五十九團南下開闢豫西為河南軍區第二支隊五十九團,後與河南軍區第一支隊合編為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一旅。抗戰期間,參與了1940年冀中反掃蕩百團大戰關家垴戰鬥沁源圍困戰豫北反攻等重要戰役戰鬥[12][13]


晉西事變後編入八路軍一二九師為決死第一縱隊,後為中野四縱十一旅,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四軍第四十師,合成第四十旅等單位。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二縱隊

[編輯]

決死第二總隊發展而來。1937年12月組建縱隊部,共有6,400人,轄三個總隊。八路軍先後派來了上百名紅軍骨幹到決二縱擔任各級領導職務.下轄:

    • 決死第四總隊:1937年9月由「晉綏陸軍軍士訓練第二團」 團部和政訓處及其第二、第三營,再加上駐太谷的「晉綏陸軍軍士訓練第一團」 的1個營、國民兵軍官教導第九團的200餘人組建決死第二總隊;
    • 決死第五總隊:1937年12月初,決死第二總隊南下後,在原駐地擴軍第四大隊(原靈石游擊隊)、五大隊(在洪洞、趙城和臨汾地區擴建的)和隨後在靈石、霍縣、洪洞、趙城、臨汾等地擴建的兩個大隊組建;
    • 決死第六總隊:1937年11月由國民兵軍官教導第八團改編
    • 游擊第三團:37年冬,由孝義縣犧盟游擊隊和平遙縣犧盟游擊隊為基礎組成;
    • 游擊第四團:由隰縣人民武裝自衛隊和洪趙游擊第一支隊合編而成;
    • 游擊第五團:是洪洞、趙城、臨汾三縣聯合游擊支隊和游擊一支隊合編而成;
    • 游擊第六團:由隰縣、汾西的游擊隊和在汾西、趙城邊界上活動的張官年營(張為共產黨員)合編成的;
    • 游擊第十二團:1939年2月由汾西遊擊隊(一度曾編為第六行政區保安四支隊)與活動在晉西南的太岳區的決死三縱隊游擊第十支隊合編而成;團長陳雉卿,政治部主任孫迪民。汾西遊擊隊編為第一營。游擊十支隊編為第二營,營長兼指導員陳曉。
      • 決死三縱隊游擊第十支隊:1938年3月初決死三縱隊從縱隊部調十餘名老兵組建。在11個月裏作戰數十次,斃傷300餘人,傷亡40餘人。
    • 保安第十二團:是以四總隊第四大隊、五總隊第四大隊及第六行政區保安營合編而成;

1939年6、7月間,決死第二縱隊分編為3個旅,游擊第六團調歸工衛旅改稱游擊第九團,後工衛旅改稱第二○七旅,此團亦改稱第二十三團。

  • 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二旅
    • 原第四總隊現稱二十七團(又稱四團)
    • 原第五總隊現稱二十八團(又稱五團)
    • 原第六總隊現稱二十九團(又稱六團)團長陳稚卿,政治主任李曙森
  • 第一九六旅
    • 第十五團(原游擊第三團)
    • 第十七團(原游擊第五團)
    • 第四十一團(原游擊第十二團)團長李子法,山西嵐縣人,曾任二縱隊五總隊中校總隊附,平時表現得追求進步、工作積極、平易近人,同時也指揮打了幾場勝仗,獲得了縱隊政治主任韓鈞的信任,還被發展為候補黨員,但其實他在1939年3月到秋林受訓期間就已經被梁化之收買。
  • 保安旅:下轄保安第十一團(原游擊第四團)、保安第十二團(原名)

「十二月事變」 前,有12,485人。事變後,約8,000人。1940年3月3,853人。游擊第五團編入第四團;游擊第十二團大部編入第六團;游擊第十二團一部與縱直部分連隊編為縱隊警衛營,後編入決一縱第四十二團。後來,保安第十一團也被編入第五團;保安第十二團也被編入第四團;保安第十一團一部編入了八路軍一一五師晉西支隊 ;游擊第三團也歸晉西支隊指揮。晉西支隊赴山東後,游擊第三團被調歸八路軍第一二○師,後歸還決死第二縱隊建制,被編入第五團。至此,決死第二縱隊只下轄第四、第五、第六團3個團。

1942年12月有1,280人。

一二○師兼晉西北軍區(後為晉綏軍區),決二縱兼晉西北第八軍分區,三個團分別稱為第四、第五、第六支隊,分區還有工衛旅、洪趙總隊。1942年「精兵簡政」,第四和第六支隊合併成了新的第六支隊。

1945年11月,第五支隊編入獨立第四旅,隨旅編入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第六支隊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八縱隊第二十四旅第七十團,後來隨第四縱隊(陳賡、謝富治)渡黃河,南下為第十二旅第三十四團,開闢陝南。1949年被編為第19軍第55師第163團。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三縱隊

[編輯]

1937年5月,在壽陽縣東關大營盤成立山西國民兵軍官教導團第十團,政治工作人員都經過太原軍政訓練班訓練,大部分是進步青年,其中少數是共產黨員。軍事人員從團長到班長都是舊軍人出身,而且是原防共保衛團的底子。學員是從晉南、晉東南和晉中的19個縣經考試錄取的一批熱心抗日、思想進步的小學教員和知識青年。教導第十團編制為3個營,12個連,共計1600餘人。1937年9月15日在壽陽縣,教導第10團改編為決死第三總隊,原營、連改稱大隊、中隊,並建立了政委制,政訓處改為政治部。戎子和任政委兼政治主任,李冠軍任總隊長,配發了輕機槍和彈藥。中共黨組織給戎子和的任務是:利用合法身份,做閻錫山的工作,保護黨組織,開展黨的工作,改造好這支隊伍。戎子和直歸中共山西省工委領導,組織關係由黨員高治國單線聯繫。後又南下到曲沃

1937年12月下旬,由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三總隊和山西國民兵軍官教導團第六團、第七團一部分組建決死三縱隊:

  • 縱隊長:早年參加過中共後脫黨的舊軍官陳光斗(字耀三)
  • 縱隊政委:戎子和
  • 縱隊政治主任:董天知
  • 縱隊參謀長:顏天明(顏承暇,1932年脫黨,1941年重新入黨)
  • 決死第7總隊;總隊長王子五,政治主任董天知兼。由決死第三總隊為主改編。
  • 決死第8總隊:總隊長劉寶堂,政治主任秦淮。由擴充的新兵組成的,幹部是從原決死第三總隊抽出。
  • 決死第9總隊:總隊長趙世玲,政治主任任映侖。由原山西國民兵軍官教導團第6團的2個營和第7團的1個營組建而成。

隨後成立游擊第10團,游擊第11團,第32團,第五專署保安司令部(轄保安第一、二、三、四支隊),都歸決死第三縱隊指揮。

  • 游擊第10團;組建於1938年10月,團長雷震,政治主任張維翰。前身有3個部分:一是1938年3月成立的山西民族革命大學第四分校(民大四分校)游擊第1支隊和1938年初組成的同蒲鐵路工人武裝自衛隊;二是1938年6月成立的民大四分校游擊第4支隊;三是1938年7月由夏縣游擊支隊第二區隊(轄三個中隊與手槍隊、少年先鋒隊、幹部學校)改編成的決死三縱隊游擊第11支隊。
  • 游擊第11團
  • 第32團
  • 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專署保安第9團:第五專署區保安第一支隊和政治保衛營合編而成。團長於文華(舊軍官),政治主任張恆業,參謀長高體乾。1939年10月清洗了舊軍官,從抗大一分校要來了30多名營連排幹部,包括副團長余能勝、營長劉盛斌、孫灝正(鄭其貴)、一名教導員和幾名連長,都是紅軍幹部;還有一批青年學生幹部。晉西事變時在壺關縣未受損失、未發生戰鬥。
  • 山西省行政督察專署保安第10團:第五行政區保安第四支隊、第二支隊合編而成。第三營由保安四支隊改編,前身為民大六分校游擊隊。團長盧有年(舊軍官),政治主任陳學文。由五專署路東辦事處主任楊獻珍張茂甫帶領到白晉路以東活動。

1939年6月山西新軍被強制改編,並取消了政委制後,決死第三縱隊轄8個團8000餘人:

  • 縱隊政治主任張鳳閣
  • 獨3旅:旅長顏天明兼,政治主任董天知兼。
    • 第7總隊:總隊長張濟(張仲舟),政治主任郭鴻璜,大隊長劉樹茂、張德修、郭培恩
    • 第8總隊:總隊長孫瑞琨(孫玉璽),政治主任陳士平,副總隊長袁士鏈(曾任孫楚正太路護路軍少校團附),大隊長劉樹茂、張德修和郭培恩。
  • 第197旅:旅長趙世玲,政治部主任張鳳閣兼
    • 第9總隊代總隊長王壽堂
    • 游擊第10團:團長雷震。由於雷震的機警和果斷,在十二月事變中,游擊10團成為決死三縱隊的六個團中唯一一個成建制歸隊未受損失的團。
    • 游擊第11團
  • 山西省第五行政區司令部
    • 保安第9團
    • 保安第10團:1939年6月五專署保安2、4支隊合編。團長盧有年(晉綏軍中將盧豐年之弟)

晉西事變中,被晉軍拉走一個縱隊司令部、一個旅部、3個總隊(回歸了1個中隊和2個分隊)、1個建制營,3個連,被國軍消滅1個營,被頑軍繳械3個連,以及一些縣的獨立營受損,共計損失4000餘人,各種物資不可計算。晉城、高平、陽城、陵川、沁水5個縣所有的抗日政府、犧盟會、各救會均被摧毀,大批基層黨組織遭到破壞。由陽城經晉城東溝、高平宰李、陵川禺居到長治、武鄉的這條連接黨中央與八路軍總部的地下交通線亦被破壞。晉城、高平、陽城、陵川、沁水5個縣所有的抗日政府、犧盟會、各救會均被摧毀,大批基層黨組織遭到破壞。決三縱餘部1940年2、3月間陸續集結在壺關、平順。1940年4月底,日軍進攻晉城一帶。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孫楚率部撤退前,於農曆五月初一在陽城縣岩山村秋川河灘把決死三縱隊第197旅政治主任張鳳閣、第七總隊政治主任郭鴻璜、第9總隊政治主任郝廷珖、浮山縣抗日縣長武之誠、陽城犧盟特派員江濤(女,吉林省延吉縣人)與張哲、第七總隊第一大隊長盧正維、第七總隊第二大隊指導員王恩俊、第七總隊第三大隊指導員何希聖、第七總隊政治處組織幹事(黨總支書記)王貴廷、第七總隊中隊指導員李發先、寧翔高、仇星彩、第九總隊政治處組織幹事楊鳳鳴等24名被捕的決死三縱隊黨員領導幹部活埋。

1940年2、3月間,決死第三縱隊餘部陸續集結在壺關平順整編,列入八路軍第二縱隊序列:

1940年12月,決死三縱隊兼太行軍區第三軍分區。根據上級精兵簡政的指示,第七、九兩個甲種團改編成3個丙種團,每團轄4個連。

1943年3月再一次精兵簡政,太行第三軍分區與八路軍第三八五旅合併。

  • 太行第三軍分區司令員陳錫聯/魯瑞林
  • 地委書記兼政委彭濤
  • 副司令員趙輝樓、魯瑞林
  •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盧仁燦
  • 參謀長王智濤
  • 政治部副主任車敏樵
  • 第769團
  • 第14團
  • 決7團:1943年9月,決七團奉命調往晉、豫邊境的太行第八軍分區,在太南、豫北開闢新根據地。1945年元月補充黎城、襄垣部分新兵擴大為兩個營。1945年9月擴編為3個營11個連的甲種團。團長程英林,政委孫灝正,參謀長古忠,政治處主任張洪。
  • 決9團:1945年初,決九團擴編為2個營8個連的乙種團(包括5個營屬連、1個機炮連、1個特務連)。團長賈定基,政委吳殿甲,參謀長楊一清,政治處主任張向善。1945年10月太行軍區陵高縣獨立營併入,並補充豫北新兵千餘,擴編為3個營11個連的甲種團。團長賈定基,政委張向善,副團長張振華,參謀長趙之焱,副政委兼政治處主任蔡劍橋。

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中旬成立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八縱隊,司令員謝富治,政治委員王鶴峰,轄由第11旅改稱的第22旅、由決死3縱隊改編的第23旅(旅長黃定基、政治委員車敏樵)、由太岳3分區部隊為基礎改編的第24旅。第23旅在長治蘇店組建,決七團、決九團分別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3旅的第67團和第69團,汾東遊擊支隊改編為第68團。汾東遊擊支隊是於1937年12月初犧盟會李從文、張培森、景仙洲等組建「山西臨汾縣民眾武裝模範自衛總隊」500餘人。1938年2月日軍侵佔臨汾後,民眾武裝模範自衛總隊大部潰散,景仙洲率10餘人在臨汾大陽區活動,至1938年3月底逐漸發展到80餘人,改編為「山西青年抗日決死第二縱隊第四總隊第五大隊第4中隊」,景仙洲任中隊長(「景支隊」)。1939年2月景支隊發展成3個中隊,升編為決死二縱隊第四總隊第5大隊,轄4、5、6中隊,景仙洲任大隊長。1940年1月第5大隊在沁源縣長樂村被改編為太岳軍區第3軍分區第42團第六連。1940年3月,該連改編為「第18集團軍汾東遊擊支隊」轄第l、第2中隊,由太岳3分區代管,活動在臨汾、洪洞、趙城、浮山、安澤等地。1941年4月汾東遊擊支隊改編為太岳3分區警衛支隊。1942年8月復稱汾東支隊,第2連補充一部分新兵恢復建制。1943年5月鬥爭形勢逐漸轉好,支隊又組建第3連。1943年6月汾東支隊回到臨汾與洪洞交界岳壁和楊家掌地區。1945年汾東支隊發展壯大為下轄3個營9個連的甲級團。

1945年12月初中央決定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不去東北,仍留太岳軍區。隨後第八縱隊併入第四縱隊,轄第10、第11、第13旅,第23旅改稱的第12旅,第23旅所轄第67、68、69團依次改稱34、36、35團。1946年6月,第12旅調歸太行軍區為獨立旅,所轄34、36、35團依次改稱7、8、9團。1946年12月調回太岳軍區改為第12旅,所轄3個團依次改稱34、35、36團。1947年4月中央軍委決定太岳軍區第12旅改稱太岳軍區第23旅,所轄34、35、36團恢復為67、68、69團。1947年7月28日晉冀魯豫軍區決定以太岳軍區機關一部與第22、第23旅合編組成組建晉冀魯豫軍區第八縱隊。以各分區部隊組建第24旅,歸第八縱隊建制。臨汾戰役第23旅犧牲415人,受傷1899人,被授予「臨汾旅」榮譽稱號。晉中戰役該旅338人英勇犧牲(含9名營幹部),2175人負傷。從1946年至1953年,該部傷亡1.8萬餘人。

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軍第一七九師、步兵第一七九旅、合成第一七九旅等部。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四縱隊

[編輯]

1938年1月由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4總隊、少年先鋒訓練第一團、軍官教導第2團合編組建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4縱隊。縱隊長梁浩(舊軍官),政治委員雷任民,政治主任李力果,下轄第10、第11、第12總隊。1938年7、8月間,擴編為5個團,共6000餘人。

  • 決死第十總隊:前身是37年8月在太原組建的少年先鋒訓練第一團,由工人農民學生組成。總隊長武玉山(舊軍官)。該部單獨在晉西南地區活動。總隊附魯英麟(魯應祿)升任第二任總隊長。
  • 決死第十一總隊:前身是1936年成立的國民兵教導第二團,原先是訓練村長的。1937年8月村長訓練結束後,9月接收了犧盟會動員來的1000多名少年先鋒隊入伍,改為步兵部隊。團長朵珍(舊軍官,保定軍校第五期傅作義的同學),政治主任劉玉衡。閻錫山派舊軍官劉武銘、劉鴻緒和王聖瑞分別擔任總隊長、總隊附和副官。劉玉衡趁機提拔王蘭麟等一批左傾軍官掌握了第三大隊。
  • 決死第十二總隊:前身是1937年5月的國民兵教導第九團。團長韓文彬(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舊軍官),政治主任劉玉衡(犧盟會常委)。由於劉玉衡抵制韓文彬的對日言論於1937年6月被調到教導二團,閻錫山派周新九(叛離共產黨)任政治主任。馮基平發動擠走周新九,韓文彬被閻錫山撤職。教導九團往決死第一和第二總隊輸送兵源後剩下的部分再加上軍士一、二團調來的幾百人就組成了決十二總隊。繼任政治主任姚仲康推薦傾向進步的一大隊長盧憲高擔任總隊長。
  • 游擊第六團:1938年5月由犧盟會臨縣中心區各縣游擊隊和犧盟會太原中心區各縣游擊隊合編,總兵力1300餘人,槍700支
  • 游擊第七團:1938年7月由犧盟會晉西北中心區興縣游擊大隊和犧盟會岢嵐中心區各縣游擊隊合編,總兵力1300餘人,總隊長張效中,後為從第十二總隊調來的馮基平。馮基平到任時從八路軍借調來不少幹部。該團由地下組織完全控制。
  • 第十八團:兩個營原是1938年3月興縣公安局長董一飛(黨員)成立的興縣游擊支隊,一個營原是犧盟會雁北游擊支隊

決死第四縱隊下轄的六個團,從組建過程、軍政幹部配備情況看,很明顯是兩種不同情況的部隊。第十總隊、第十一總隊、第十二總隊中有大批閻錫山配備的舊軍官。而游擊第六團、第七團、第十八團內部政治上比較純潔,有犧盟會和八路軍調來的大批軍政幹部,軍政大權都掌握在共產黨手裏,這就形成了決死第四縱隊內部既聯合又鬥爭的複雜局面。

1939年4月,決死第四縱隊拆成了兩個旅共8000餘人:

  • 獨立第七旅:旅長蘆憲高(舊軍官),政治主任李力果(黨員),參謀長田作良
    • 第三十三團(原第十總隊):團長魯英麟(魯應祿),團政治主任王玉波
    • 第三十四團(原第十二總隊):團長褚適褐(舊軍官),政治主任姚仲康,團附王蘭麟(原十一總隊積極分子)
    • 第三十五團(原游擊第六團) :團長李寶森(黨員)、政治主任張效中(黨員)。
  • 第二○三旅:旅長劉武銘(舊軍官),政治主任劉玉衡(黨員)、組織科長劉仰嶠。下轄
    • 第十八團:原第18團。1000餘人。團長董一飛。政治主任武養民,團附李品仙(舊軍官)
    • 第十九團:原游擊第七團。團長馮基平
    • 第二十團:原第十一總隊。團長劉鴻緒(舊軍官)。
  • 隨營學校:共舉辦三期,培訓1000餘人。1939年7月,閻錫山派李景宜任教育長,學校政治主任王黎生把大部分學員安排工作後,將進步教員和指導員全部撤出學校。繼任分校政治主任戈潤生
  • 前線劇團

十二月事變」前夕,1939年11月底,與其他人不合的魯英麟以部隊調動為名,帶四縱隊獨7旅33團團部及1、3營投奔晉綏軍第三十三軍。隨後五個團縮編為三個團4000餘人,其中第十八團的二營併入八路軍一二○師獨立第六支隊;第十八團第一、三兩個營分別併入第十九團、第二十團;第35團併入第34團;隨營學校改為教導營。

1940年夏,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四縱隊戰鬥序列:

百團大戰」決死四縱隊參加大小戰鬥25次,部隊大量減員,第二十團撤銷,部隊編入第十九團和第三十五團。全縱隊共有3000人。此後,縱隊司令員雷任民、第19團長馮基平、政委楊葉澎、第35團長李寶森、政委姚仲康等陸續調延安學習,在反頑鬥爭中表現突出的大隊長李士達(改名李力)及八路軍第120師第6支隊長黃新義洪湖紅軍出身)分別接任第19、35團長。1942年精兵簡政、「主力部隊地方化」,決死第四縱隊兼原晉綏軍區第三軍分區的忻縣、崞縣、靜樂、寧武分拆組建的第六軍分區。第19、35團縮編為各轄五個連的第19支隊和第35支隊。第6軍分區編成:

  • 司令員雷任民
  • 政治委員劉文珍
  • 副司令員孫超群(代理司令員)
  • 參謀長王蘭麟
  • 政治部主任劉仰嶠
  • 第19支隊:支隊長李力,副支隊長劉新科、政治處主任冀春光。取得了圍困蒲閣寨據點、忻縣南洞門伏擊戰、忻靜公路婁子溝口伏擊戰、靜樂縣懸鐘村伏擊戰的勝利。
  • 第35支隊:支隊長黃新義,參謀長馬永海,政治處主任劉翅禮。取得了吉家坪戰鬥、寧武縣山寨村戰鬥、寧武縣春景窪戰鬥、二馬營伏擊戰、上下鸞橋伏擊戰的勝利。

1944年形勢好轉,新成立第20支隊。

抗戰結束後,恢復了第十九團和第三十五團的番號,擴編為三營制的大團,並重新組建了第二十團和忻東支隊、興嵐支隊。孫超群任縱隊司令員,王蘭麟任縱隊參謀長,第19、35團團長仍為李士達黃新義,第20團團長張榜華。1945年12月,決死四縱隊結束。1946年1月,第三十五團編入晉綏軍區獨立第一旅,後為第一野戰軍第一軍第2師第6團;第十九團編入晉綏野戰軍獨立第5旅為第13團,後發展為第一野戰軍第三軍第9師第25團,1952年編入第一軍第3師各團。第二十團1945年改編為晉綏二十一團,後為晉綏六分區41團,1948年6月編為獨立第12旅第35團,1949年組成了第七軍第20師,沿革為炮兵第7訓練基地、高炮第65師。

山西新軍暫編第一師

[編輯]

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動員總會(「戰動總會」,1937年9月主任委員續範亭)在晉中等地發動群眾,武裝群眾,組建起來的二十五支基幹游擊隊。1938年初,戰動總會及其抗日游擊第一路縱隊已經擁有五個支隊,兵力3,000人。

  • 戰動總會游擊第一路縱隊 司令謝嵩、參謀長周平、政治部主任譚公強(戰鬥犧牲)均系八路軍幹部,此外還有98名八路軍幹部被陸續輸送到部隊裏,使得該縱隊一開始就成為受八路軍領導的武裝。
    • 第一支隊:戰動總會游擊幹部訓練班部分學員在汾陽、文水組建的兩個大隊和交城游擊隊編成。支隊長和政治處主任是八路軍幹部周平、詹子風,參謀長是地下黨員李維中
    • 第二支隊:太原游擊隊和游擊幹部訓練班部分學員動員群眾組成的清太游擊隊編成。支隊長和政治處主任是八路軍幹部高永祥任慕湘
    • 第三支隊:由文水游擊隊和文水縣警隊合編。支隊長原為托派分子李石安,政治處主任為許鐵民,後李石安因為勾結頑軍而被開除,改由八路軍幹部李森堂(戰鬥犧牲)擔任支隊長。
    • 第四支隊:由太原成成中學師生游擊隊編成;
    • 第五支隊:戰動總會政治服務隊和汾陽游擊隊、第1支隊2大隊合編而成,總兵力500餘人,擁有槍支300餘支,支隊長為地下黨員孫興華,政治主任為積極分子武人騤

1938年3月,活動範圍限制於晉西北十三縣內,並將游擊第一縱隊和總會下屬的其他地方游擊隊縮編為山西保安第二區下屬的八個游擊支隊,總兵力1.3萬餘人。沒有劃入保安第二區的其他游擊隊則被改編為保安第7團、游擊第7團和察綏游擊軍

    • 保安二區游擊第一支隊:戰動總會游擊第一路縱隊一、二、三支隊轉戰晉中十餘個縣,作戰100多次,斃傷俘日偽軍2000餘人,繳獲各種槍支2000餘件,部隊也發展到3000餘人。奉命合編後,轄3個營,每營4個連;支隊長程子華/王耀辰。編餘出來的兩個營900餘名指戰員被移交給了八路軍第120師。向晉西北轉移途中,游擊1支隊的不少晉中本地戰士因不願離開家鄉而開了小差,抵達岢嵐時全支隊每營由四個連減員至三個連。
    • 保安二區游擊第二支隊:第五支隊與八路軍派出幹部組建的嵐縣游擊支隊合編,轄2個營共1000餘人,支隊長和政治處主任仍為孫興華和武人騤,兩個營長陳坊仁彭凱為紅軍
    • 保安二區游擊第三支隊:戰動總會武裝自衛總隊改編,轄3個營;
    • 保安二區游擊第四支隊:游擊第四支隊(即成成中學師生游擊隊)編成,轄4個連。
    • 保安二區游擊第五支隊:1937年11月由舊軍官冀聘之在汾離公路收容晉綏軍潰兵組成戰動總會游擊第三縱隊,轄四個大隊六個中隊共700餘人。冀聘之把他的親戚、同僚全部安排在縱隊重要崗位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37年12月戰地動員總會派八路軍幹部嚴尚林擔任該支隊政治處主任,同時又派來十多個政工幹部來協助工作,逐漸掌握了以2大隊為骨幹的進步力量。1938年2月,游擊第三縱隊開往晉西北地區配合八路軍第120師作戰,同時進一步擴大部隊,很快發展到八個中隊1000餘人。3月,按照閻錫山的命令,游擊第三縱隊改稱保安二區游擊5支隊與寧武縣二區自衛隊合編,下轄兩個營和一個補充大隊
    • 保安二區游擊第六支隊:戰動總會游擊第十支隊改編,轄3個營;支隊長邢漱天為舊軍官,政治主任謝侃是中間分子
    • 保安二區游擊第七支隊:寧武、朔縣游擊隊合編,轄1個營另2個連;支隊長王家祥為舊軍官,政治處主任高欽是地下黨員但很快被調去做閒職
    • 保安二區游擊第八支隊:綏蒙游擊隊與神木保德、忻縣游擊隊合編,共有指戰員200餘人。一個月後,原8支隊長李躬如因不滿當營長而叛變,8支隊僅剩40餘人。
    • 保安二區司令部特務隊:岢嵐游擊隊改編

抗日游擊第一路縱隊編餘的2個營和臨縣游擊支隊、文水、交城游擊支隊以及戰動總會1個服務中隊,共1,800餘人,編入八路軍一二○師游擊四支隊。

離石游擊支隊1,000餘人,劃歸保安四區編為政衛總隊,其後先後改編為保安第七團、新軍總指揮部特務團。

察綏游擊軍4個支隊繼續留在雁北地區,歸一二○師指揮。

1938年9月,將保安二區游擊第三支隊(3個營14,00餘人)調歸決死四縱隊編為游擊第七團。

1939年春的秋林會議後,閻錫山對保安第二區進行了第二次改編,將其下屬的七個支隊(4支隊隨八路軍120師大青山支隊挺進綏遠)縮編為第36、37、44團和決死13總隊,1939年7月,抗日游擊第一路縱隊被改編為晉綏軍暫編第一師:

  • 師長續範亭
  • 參謀長張希欽(地下黨員)
  • 政治主任郝夢九(頑派軍官)
  • 保安二區第一支隊改為第三十六團。團長長征紅軍羅克桂,政治主任紅軍幹部吳開發(不久叛逃失蹤)
  • 保安二區第二支隊改為第三十七團。團長孫興華,政委武人騤
  • 第五、第八支隊合編為第四十四團,團長冀聘之,政治主任嚴尚林。1939年7月底,2營營長王化南受不了冀聘之的排擠,單獨離開部隊,冀聘之以此為藉口將嚴尚林等十餘名進步幹部逮捕、拷打,一個月後才「禮送」去師部。
  • 第六、第七支隊合編為決死第十三總隊,1939年春夏該團被抽出劃給頑派掌握的保安十區編入第200旅。政治主任許鐵民被晉綏軍禮送出境,調回延安學習。
  • 第十四支隊(後來組建的) 撥歸保安四區建制。保安第7團的前身為四專區政衛總隊,總隊長為地下黨員、黃埔三期生楊松青,政治處主任為積極分子閻景純。一營於1938年2月由離石縣警隊、離石農民抗日自衛隊、離石薛家坪農民自衛隊和磧口鎮商團合編而成,總兵力500餘人,槍支300餘支,營長是紅軍幹部李明,教導員是積極分子石洪。1939年1月,四專署將石樓游擊隊200餘人改編為總隊二營。1939年7月,四專區政衛總隊改稱保安7團。為控制該團,閻錫山派工會頭目王達三的工人游擊隊300人改編為該團三營。王達三借去秋林培訓的機會離職.團長楊松青便找機會將全營舊軍官逮捕後遣返。二營五連為原四專署特務隊,連長王金寶因態度極其頑固而被捕處決。

11月初,暫一師政治部主任郝夢九、四十四團團長冀聘之,策動四十四團二營譁變,開往朔縣方向企圖投日。途中將政治部主任閻尚林、二營教導員張桂等十八名共產黨員、軍政幹部全部扣押。後被續範亭派人追回,除營長王化南少數份子逃跑投日外,大部分兵回到駐地。11月21日,四十四團團長冀聘之率部開往閻軍趙承綬防區,續範亭師長親率第36團、第37團部隊追擊,在寧武寧化堡包圍了有叛變危險的第44團,孫興華命參謀王青山持師長親筆信去給包圍圈中的44團團長冀聘之,勸其懸崖勒馬,除冀聘之帶十幾個人逃走外,四十四團於25日回到師部駐地進行整訓。

「十二月事變」 後暫一師列入了八路軍第一二○師的序列。續指揮第36、37團進攻晉綏軍騎一軍,經激戰三晝夜俘虜騎一軍三團團長以下300餘人,並將騎一軍主力驅逐至汾離公路以南。隨後第36團北上,支援八路軍第120師警備6團追擊閻軍保安十區部隊,第36團則前往興縣,協助工衛旅逮捕了該旅旅長郭挺一,並解救了被閻軍扣押的第四專署中八路軍幹部,俘獲了閻軍積壓在此後方輜重。

1940年3月,第四十四團縮編為第三十七團的第三營,暫一師轄第三十六、第三十七團,全師共計5000餘人。師長續範亭,參謀長張希欽、政治部主任興,保7團則被改編為新軍總指揮部直屬特務團,原團長楊青松調延安學習,八路軍第120師另調陳菊生來接任團長。1940年4月,第三十七團由三個營縮編為兩個營。1940年10月,新軍總指揮部特務團總部特務團除留下一個加強連編為總部直屬特務連外,其餘編入第三十六團為其第一營。1940年,續範亭任晉西北軍政民聯會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晉西北行政公署主任。1940年11月,任晉西北軍區副司令員。1941年5月,續範亭赴延安療養。1941年11月,第三十六團、第三十七團都縮編為三、四個連隊的小團,共1693人,除第37團團長由老紅軍王文禮接任外,其餘主官不變。1942年12月,暫一師番號保留,師機關撤銷 ,第三十六團與第三十七團合併,第三十七團編為其第二營;師直屬連隊充實其第三營。第三十六團編入晉綏軍區第二軍分區序列。1943至1945年7月的兩年半時間裏,第36團共拔除神池、五寨地區日偽軍據點26個,兵力發展到2400餘人。1945年7月,第三十六團編入晉綏野戰軍獨立第二旅為第三十六團。1945年11月編入新組建的晉綏野戰軍南縱隊(許、孫縱隊)仍稱獨立第二旅第三十六團,1945年底南縱隊番號撤銷。1946年11月隨旅編入晉綏軍區第三縱隊為獨立第二旅第三十六團。19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野戰軍第3軍第7師第20團。

山西新軍政衛二零九旅

[編輯]

山西政治保衛隊(簡稱「政衛隊」) ,主要由決死二總隊政衛隊、第二戰區隨營學校、抗日學生游擊隊、隨營四分校游擊隊、晉西南各縣自衛隊和招收廣大愛國的青年學生、工人、農民等組成的。1939年4月的時候,政衛隊已經發展到了十個大隊(第一到第九大隊,外加一個兒童大隊) ,共4000多人。

1939年5月,政衛隊改編為第二零九旅(又稱政衛旅) ,下轄

  • 第五十一團(原政衛隊第三、五、六大隊分別編為第一、二、三營) 團長郭生財(原系晉綏軍軍官教導團第一期學生兵,畢業後任第209旅參謀處參謀,後在秋林會議中被閻錫山收買,並被破格提拔為第51團團長。暗中串聯團內頑固派軍官,企圖奪取部隊控制權,在10月的一次戰鬥指揮中借日軍之手消耗掉第51團力量。)
  • 第五十二團(原政衛隊第四、第七、第八大隊分別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營)
  • 第五十三團(原政衛隊第一、二、九大隊分別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營)
  • 兒童大隊

「十二月事變」時,1939年12月8日,與晉綏軍開戰前夜,一直監視着郭生財的第51團政治主任王樹君,派警衛員將郭生財及其親信8連連長董經寰秘密逮捕,並押到野外就地處決。山西新軍政衛二零九旅大部與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晉西支隊的兩個團合編,還組建了支隊的第三團;部分部隊併入決一縱第四十二團、決四縱第四團等。1940年夏天晉西支隊赴山東編入八路軍第三四三旅,支隊第三團留在晉西,後來編入晉綏軍區第八軍分區第五團。晉西支隊在赴山東途中,其第二團留在了魯西發展為教導第三旅第八團(「水東八團」),支隊率第一團於1940年10月與一一五師師部會合發展為教導第二旅第四團。

山西新軍政衛二一二旅

[編輯]

山西新軍政衛二一三旅

[編輯]

1938年6月,閻錫山在吉縣召開了「古賢會議」,對八路軍和各縣自衛隊的發展壯大日感不安,因而決定將晉西南三角地帶的各縣自衛總隊改編為山西政治保衛隊的三個支隊,置於其直接控制之下。中共晉西南區黨委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後,認為各縣自衛總隊都已建立了中共黨的組織,但是部隊分散各縣,形不成合力。閻錫山組編後,只要加強黨的領導,並不能改變這支隊伍的性質,相反還能避免舊軍的瓜分和吞併,得到閻錫山的軍費開支,更有利於集中力量對付日本侵略者。於是通過汾城縣縣長胡西安和犧盟會向閻錫山建議,將汾城、襄陵、鄉寧、吉縣、河津、稷山、新絳等7縣武裝合編為山西政治保衛隊第二支隊(簡稱政衛二支隊)。閻錫山同意後,由晉西南區黨委軍事部長黃驊主持制定了組編方案。郝玉璽為支隊長,政治委員胡西安/紀錦章、支隊參謀長張煥,黨的負責人程穀梁。1938年10月,在汾城縣的西中黃村召開了軍政民參加的建隊大會,正式宣告了該隊的成立,2000餘人,六個大隊,展轉在鄉吉地區抗日前線。至1939年6月,該支隊已由2000人發展到2700人,武器發展到50支短槍,2000支步槍,200支衝鋒鎗,30挺輕機槍。還辦起了軍政幹校和和小型兵工廠。其間進行大小戰鬥百餘次。

1938年10月,平陸、夏縣、芮城、垣曲四個縣抗日自衛總隊組建政衛三支隊,支隊長王清川,政委劉裕民,政治主任霍鍾秀,參謀長張克吾。下轄4個大隊,分駐各縣。對上接收晉豫邊區特委書記聶真、組織部長李哲人領導。

1939年6月,山西新軍第二一三旅成立,由政衛二支隊改編為第五十七團(團長張漢丞,副團長韓震、曹增榮,政治主任賈久民)、五十八團 (團長周義中,副團長劉增業,韓固,政治主任郭壽天);第五十九團(由政衛三支隊改編,一直在中條山獨立活動,與旅部很少聯繫,團長張銳達,副團長楊新民) 。閻錫山派遣3名聯絡員,分別進駐該旅的旅部和兩個團的團部(因三團不在此地)監視行動,收集情報,聯絡策反。接着又派遣了「突擊隊」、「敵工團」和「點驗員」,進行偵察和策反。還分三批抽調了70名幹部到秋林鎮集訓,企圖改變這支部隊的性質。針對閻錫山的企圖,郝玉璽與程穀梁研究後,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其對策是:對閻錫山的派員,從生活上熱情接待,旅部和團部各派一名副官作為他們到旅、團機關和營連活動的聯繫人,並帶他們到抗日前線去視察。另一方面對他們的企圖,採取黨內口頭傳達的方式,逐級傳達到黨員,指示每個黨員要外松內緊,提高警惕,不聽他們的花方巧語。再通過黨員的活動,使每個戰士都明確他們的面目。十二月事變前,閻錫山調遣了三十四軍、八十三軍和六十一軍共十一個團的兵力,從北、西、南三面逼近二一三旅防地,形成三面包圍的態勢。從1939年11月中旬開始,閻軍中的頑固派就不斷向二一三旅挑釁刁難、扣留人員。11月底鄉吉特委書記趙守功前往晉西南區黨委開黨代會,將同上級黨組織聯繫的電報密碼帶走了,二一三旅黨的領導和上級黨組織中斷了聯繫,加之閻軍的封鎖,連信件也難以送出。

1939年12月初,閻錫山電報通知旅長郝玉璽前往總部,面談「有關二一三旅武器彈藥的補充問題」。對此,旅部領導認為,統戰形勢急劇惡化,閻錫山居心叵測,去的不是時機,可以藉故推脫不去。但又考慮到,如果不去必然引起閻錫山的懷疑,又為頑軍造謠挑釁找到了藉口,最後決定還是去着為好,這能進一步了解情況,麻痹敵人,力爭撈到一批武器。在這危難時刻,郝玉璽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帶着副官王玉喜、丁榮之,警衛員小王和從特務連調來的兩名神槍手李寶林和於太洋,一行6人騎着三匹馬前往秋林總部。一到秋林,郝玉璽等人即被軟禁起來,在專人的「陪同」下,從事閻錫山預先安排好的各項活動,使郝玉璽無法脫身,更不能同外界接觸。這時,警衛員小王被暗害,梁化之給配了一名叫雷光榮的警衛。直到12月25日,胡西安以請郝玉璽吃飯之名,叫郝玉璽與犧盟總會負責人牛蔭冠見面。牛焦急地說:「情況這麼緊張,連我都要走了,你還來幹什麼?你來也不先見見我……」郝說:「閻錫山派人在半路上就截住了我,一切活動都由他安排,我無法脫身。你看怎麼辦?」

1939年12月31日,閻軍圍殲二一三旅的戰鬥打響了,二一三旅在黨的負責人程穀梁的指揮下,1940年1月1日晚按照原定計劃開始從兩個渡口過汾河:

  • 五十七團在北邊的「魚池」渡口突圍
  • 五十八團和旅部在南邊的「湖李」渡口突圍

然後前往晉東南的襄汾縣城東北塔兒山。1月3日晚,張漢丞率五十七團作先頭部隊,程谷粱率旅部和五十八團隨後,朝古縣方向急行軍。1月9日,張漢丞和程谷粱終於帶領二一三旅大部隊到了八路軍太岳區根據地,與太岳軍區陳賡司令員、薄一波政委取得了聯繫。一個星期後,陳賡司令員和薄一波政委下達了指示,要張漢丞將部隊帶到沁源縣,並在那裏進行整編,二一三旅改編為「新二團」,派來了團長鄭炎輝

十二月事變中,五十九團團部率領一、二營由中條山轉移到稷王山。1940年1月,四營去翼城縣途中被65師包圍繳械;三營去芮城縣發展,被三十八軍掩護突圍。1940年2月中旬,五十九團奉命轉移太岳區時,五十九團團直機關和第一、二兩個營,與二一二旅一起轉移。

閻錫山覺得爭取郝玉璽無望,於1940年元月2日晨假意給了些物資令其歸隊,同時安排三十四軍在半路上殺害。郝玉璽一行6人帶着部分武器和少數軍餉過了黃河,副官丁榮之逃跑,其餘5人路徑不熟,仍在大路行進。傍晚時分,行至吉縣西關,被三十四軍的一個連包圍,沒收了他們的槍枝彈藥,押至東關扣在一個窯洞裏,嚴密看管。是晚,郝玉璽預感到事情不好,他對大家說;「天明後,我可能要出事,你們要設法儘快歸隊。」說後讓王副官給每人發了100塊錢。 1940年元月3日上午沒有審問,郝玉璽旅長直接押到通往山垢村的半路上槍殺了。第二次提審副官王玉喜,直接槍殺。第三次提審雷光榮。最後提審於太洋和李寶林,經審訊後,送至34軍軍部特務連當戰士。當時於、李2人並不知旅長的去向,幾日後見到一營長的馬弁身系旅長的皮帶,問及此事,方知旅長犧牲。

「十二月事變」 後,第二一三旅列入決死第一縱隊序列。

山西新軍山西工人武裝自衛旅

[編輯]

1937年9月18日,山西省總工會成立,太原市委與省總工會決定創建山西工人武裝自衛總隊。1937年9月27日,山西工人武裝自衛總隊(團級)在山西國民師範正式宣告成立,由太原毛織廠、西北煉鋼廠、兵工廠、印刷廠等廠工人,經在國民師範參加軍政訓練後組成。總隊長李子豐(共產黨員)/周子禎,政委郭挺一(非黨員,為自強救國同志會工人委員會主任幹事,梁化之親信),政治部主任侯俊岩(黨員),副政治主任周子禎(共產黨員)。部隊黨團組織的領導先後有;周子禎、康永和、李子豐、李明、侯俊岩、卓雄、王慶生、王景任等。下屬10名連長指導員中,有8名是共產黨員,工衛隊組建初期,經郭挺一向閻要求,閻發給了衝鋒鎗500挺、步槍2500支。國民軍一團長郭飛龍(舊軍官)。10月下旬,總隊下設二個大隊、五個中隊,共800多人,撤離太原,經交城短暫休整,到達中陽縣進行整編。調走了舊軍官郭飛龍,改任共產黨員周子禎為團長,四個大隊的10名營級幹部中共黨員佔7名。郭挺一、侯俊岩派出幾個工作隊分赴中陽、汾陽、孝義、平遙、文水等地動員群眾參軍,擴建了2個連,組成了重機槍連。八路軍120師鋤奸部長卓雄化名張英,到工衛隊後擔任軍事總教官,參與軍事指揮,卓雄自帶電台一部,直接受賀龍、關向應領導,掌握4縱隊、工衛隊這兩支部隊。1938年後黨團改為黨委,周子禎,康永和分別任正副書記,受晉西北區黨委領導。

1938年4月由郭挺一向閻錫山建議,把工衛總隊(團)擴建為工人武裝自衛縱隊(旅),郭挺一任縱隊長兼政治委員,侯俊岩(共產黨員)任政治主任。縱隊下設2個總隊(團)。第一總隊隊長周子禎(共產黨員),政治主任王景任(共產黨員)。第二總隊隊長李子豐(共產黨員)/舊軍王伯言/傅貴標,政治主任王慶生(共產黨員)。1938年5月,二總隊在交城、文水、方山一帶組成。其中一營由方山、臨縣、靜樂的農民組成,二營由交城東西社邊山農民和韓支隊組成,三營由汾陽、孝義等地農民、青年學成組成。1938年9月經郭挺一與閻錫山舊軍軍長傅存懷趙承綬爭奪,把太原西山圪寮溝知識分子韓謙領導(傅存懷出錢組織)的400人的韓支隊爭取過來,編入二總隊,成為二營。傅存懷、趙承綬向閻錫山告了狀,韓謙遭到通緝。韓謙到工衛旅後改名韓益齋,被郭挺一任命為第二總隊(22團)上校副團長。

1938年12月,郭挺一就派崔群去決死二縱隊聯繫,通過張文昂把決死二縱隊的游擊九團經閻錫山批准撥給工衛隊,任命崔克軒(崔群)為政治主任。

1939年4月秋林會議後,工衛旅改編為第二○七旅,下轄三個團:

  • 第二十一團:團長周子禎/彭嘉詩,政治主任王景任,副團長鄭團九
  • 第二十二團:二總隊改稱。團長傅貴標(先)、彭敏(後)、彭凱,團政委王慶生,政治主任曲俊
  • 第二十三團:團長李如山(亞馬),政治主任崔克軒(先)、麻志皓(後)

該旅幹部戰士不願意使用晉綏軍番號,更不願意去掉「工人」二字。經侯俊岩與郭挺一研究,最後改為「工人武裝自衛旅」(簡稱工衛旅)。郭挺一任旅長兼旅政委兼第二專署督察專員。1939年8月旅部決定22團暫留文水、交城籌備軍用物資,並協助文水縣政府工作;23團尚在晉西南沒有開來;旅部與21團開駐岢嵐地區。郭挺一的二專署管轄岢嵐、五寨、神池、忻縣、河曲、保德、偏關7縣,旅部駐在岢嵐城內。

1939年9月,第二十三團移防岢嵐、五寨等地;第二十二團仍留交城。

十二月事變中,工衛旅積極投入反頑鬥爭:二十三團解決和接管了岢嵐縣政府及第二專署;二十二團配合兄弟部隊解決了第八專署;二十一團配合彭八旅、決死四縱隊、暫一師參加了臨縣窯頭,寨上等戰鬥。1940年1月,第二○七旅列入八路軍第一二○師序列。旅醫院設在不足10戶人家極為偏僻的交城縣羅板溝建立一排能容納近百名傷員的土房子依勢靠坡搭枝建起,柳瑩(女)任醫院支部書記,全體醫護人員自己種糧,上山采野杏核、野桃核榨油,種菜養豬改善生活。1940年3月改編為八路軍工人抗日武裝自衛旅(「工衛旅」),1940年4月21團返回交城,23團編入21團。僅轄第21團和第22團。1942年1月工衛旅全部到達興縣集中休整。1942年4月,賀龍師長在工衛旅全體軍人大會上說:「蘇聯有個工人師,中國有個工人旅,就是你們。」1942年10月「精兵簡政」,旅部機關撤銷,保留番號,第二十二團併入第二十一團,隸屬晉綏軍區第八軍分區。1942年11月,第21團奉命返回交城,執行「擠」敵任務。1943年6月,21團先一個營另二個連,後團部及其餘所有連都離開交城移防興縣。1943年11月,第21團直屬於晉綏軍區。

1945年4月,調歸晉綏軍區2分區兼獨二旅,仍稱21團。1947年9月改稱西北野戰軍第三縱隊獨立二旅第6團。19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3軍第7師第21團。

1952年7月1日,第21團改編為第1軍第7師戰車團。1953年1月該團編散,仍保留番號。1953年3月,以步兵學校抽調部分幹部戰士、坦克第1、第2、第3訓練基地和裝司修理營抽調部分乘員,重新組建機關和營連機構,番號坦克自走炮212團,隸屬第7師,暫歸華北軍區裝甲兵領導。1955年4月5日入朝歸建。

歷史

[編輯]

青年抗敵決死隊是閻錫山將原山西軍政訓練班民訓幹部教練團山西國民兵軍官教導團的一部為基礎改編而成。

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在山西太原正式成立。

開始成立的是第一總隊,後二、三、四總隊相繼成立。日軍侵入山西後重新編制為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縱隊,下轄一至十二總隊,共十二個團。

1938年6月上旬,閻錫山在吉縣古賢村召集各軍、師主要高級軍官秘密會議(「第一次古賢會議」),講話稱:「這次會議是給你們開追悼會的,但是如果你們懂的了道理,也可以說是慶生會」「抗戰以來,晉綏軍抗光了,唯獨八路軍不但沒減少,反而增加了」。會議決定各軍、師成立幹部學校,以閻錫山的「四新教育」為閻軍培養軍官;決定將給決死縱隊的2個軍的番號給七十一師(郭宗汾)擴編為三十三軍、教導二師(彭毓斌)擴編為三十四軍。第一次古賢會議後,閻錫山開始限制、削弱、分化新軍,授意部屬向中共提出取消動委會。1938年9月,閻錫山在吉縣古賢村召開「抗戰行政檢討會議」(第二次古賢會議),進一步從政治上限制和打擊犧盟會勢力的發展。

從1938年底開始,決死隊進行了「西林整軍」,共產黨八路軍朱德彭德懷左權等將領來給決死隊幹部訓練,決死隊完全由共產黨掌控。1939年上半年,決死隊發展到50個團,約四五萬人,占閻錫山麾下150個團的三分之一。

1939年3月25日至4月22日,閻錫山在陝西宜川縣秋林鎮召開「軍政民高級幹部會議」(秋林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山西新、舊軍師長、獨立旅旅長以上部隊軍官、各區專員、保安司令以上行政區幹部,公道團縣團長、部分縣長及犧盟特派員等共一百六十七人。會期二十九天。閻錫山在會上提出取消新軍政治委員、改編新軍為舊軍、縮小專員職權,以同志會代替犧盟會、取消動委會、限制群眾運動等議案。會後,閻錫山決定成立「山西省政府」,下設四個省府行署:晉東北區駐五台設第一行署,楊澄源任主任;晉西北區駐嵐縣設第二行署,趙承綏任主任;晉東南區駐陽城設第三行署,孫楚任主任;晉西南區駐吉縣設第四行署,陳長捷任主任。193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宜川會議(即秋林會議)後閻錫山的動向的電示:閻錫山召開宜川會議的重要決定內容為:

  1. 取消新軍政委,政工人員服從同級軍官;
  2. 縮小專員權限,不能直接委任縣長;
  3. 強調「同志會」為領導軍政民工作的最高組織;
  4. 限制民眾運動。

閻錫山向右轉,我黨的方針與工作是:

  1. 提出鞏固山西內部團結統一,擁護閻錫山堅持抗戰,鞏固晉綏軍與八路軍的合作;
  2. 對國民黨應採取抵制的方針,對復興及西西等頑固分子應堅決與之鬥爭;
  3. 對山西舊軍舊派應採取爭取的方針;
  4. 對山西新派應幫助鞏固其已得陣地與力量,應用各種方法抵制新派專員、縣長的撤換
  5. 在黨內部要明確的解說中央方針,防止黨員喪失自己的立場,輕易離職的現象。
  6. 黨組織應更秘密起來,特別是在新軍和政權中的黨員更應力求短小精幹。

1939年6月閻錫山根據「秋林會議」上取消政委制和新軍一律按閻軍統一的建制和番號進行整編的「決議案」,對新軍進行了改編:

  • 決死一縱隊改編為:
    • 獨一旅,旅長梁述哉(舊軍官),政治部主任牛佩綜
    • 二一六旅,旅長台耀西(舊軍官),政治部主任固仲英(黨員)。
  • 決死二縱改編為:
    • 獨二旅,旅長艾子謙(舊軍官),政治部主任韓鈞(黨員)
    • 一九六旅,旅長白英傑(舊軍官),政治部主任徐榮(黨員)。
  • 決死三縱隊改編為:
    • 獨三旅,旅長顏天明(舊軍官),政治部主任董天知
    • 一九七旅,旅長趙世玲(舊軍官),政治部主任張鳳閣(黨員)
  • 決死四縱隊改編為:
    • 獨七旅,旅長蘆憲高(舊軍官),政治主任李立果(黨員)
    • 二〇三旅,旅長劉武銘(舊軍官),政治主任劉玉衡(黨員)
  • 工衛隊改編為二〇七旅,旅長郭挺一,政治部主任侯俊岩。
  • 政治保衛隊改編為三個旅
    • 二〇九旅,旅長張韶芳,政治部主任廖魯言
    • 二一二旅,旅長孫定國,政治部主任成林
    • 二一三旅,旅長郝玉璽,政治部主任程國梁。
  • 續範亭領導的動委會游擊支隊編為暫一師,師長續範亭,參謀長張希欽,郝夢九任政治主任。

此外,閻錫山擬將薄一波調秋林任山西省政府建設廳長,雷任民少將參事。張文昂和戎子和仍任六、五公署專員兼本專署保安旅旅長。1939年7月1日,戰動總會被閻錫山強令解散,於是日發出結束通告宣佈:「本會遵照閻司令長官的轉令,於本年六月底正式結束,所有各縣、區、村級戰地動委會以及雁北、察、綏各工作委員會、工作團與辦事處,均遵令一律結束。」動委會的人員,一部分由程子華率領導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一部分留在晉西北轉到其他工作部門,還有少數人分別到了秋林和延安。1939年8與10日,中央發出《關於閻向右轉後我們對策的指示》:閻自秋林會議後,日向右轉,最近許多佈置有害於抗戰。我應:(一)給閻的進攻以後反攻與抵抗。除共產黨、八路軍給以公開批評外,在山西,新軍及犧盟內部以閻過去進步綱領反對閻今天之倒退,給其進攻以有力的與必要的反抗,但均應注意方式,不應在報紙上及言論上公開反閻。(二)採取一切辦法,在政治上、組織上鞏固黨、整頓黨,使黨成為短小精幹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擬於適當時機派人與閻談判。9月2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在山西開展反逆流鬥爭的指示》指出「山西形勢,自秋林會議後起了很大變化。逆流繼續發展,而反逆流鬥爭手效不大」,因此在山西必須開展反對投降妥協的鬥爭;共產黨八路軍應對山西形勢表明整個態度,八路軍在山西之各部隊將領,應當對山西抗戰問題發表公開意見;共產黨在山西的組織。尤其是新軍犧盟及政權中的黨組織,必須嚴密緊縮,停止不可靠分子的黨員組織關係,洗刷壞分子、投機分子。

1939年10月下旬開始,閻錫山在秋林召開「同志會」臨時代表會,閻軍主要將領召到秋林,部署向新軍發動進攻的計劃。會上成立了「討叛軍總指揮部」,六十一軍軍長陳長捷任總司令,決定將晉西南的四個軍一個師一個旅,在日軍配合下,集中先解決決死二縱隊。對晉東南、晉西北、晉東北都進行了軍事部署。1939年11月15日夜,王靖國等二十八人在閻錫山家中歃血為盟,成立了「鐵軍」組織,規定一人發展三人,遞層發展,所以也稱「三三鐵軍團」,號召建立三十萬鐵軍作為長期反對共產黨八路軍的核心力量。

1939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山西反投降鬥爭的指示》,指出全黨應該注意以下各點:(一)建立勝利信心,使全黨及新派懂得,只要方針對與步驟無錯誤,客服投降分裂倒退是可能的。(二)使黨員和新派懂得,不得其時不得其地的幻想痛快干法是有害的。一定要堅決的有步驟的去干。(三)一定要有正確的方向,要有通盤的計劃,要有適當的步驟。(四)對於最壞分子於最壞行為,須絲毫不猶豫的堅決的但是有步驟的有勝利把握的打擊之。(五)要把每一地區內新派各種力量中間的主要黨員幹部組成一個五至七人的小委員會,作為團結新派領導新派行動的核心,區黨委應密切注意該區鬥爭的發展,並適當指導這個核心。

1939年12月爆發晉西事變決死隊宣佈起義,成功的打擊閻錫山勢力,1940年2月決死隊併入八路軍。

山西新軍出身的開國將軍

[編輯]

三、從山西新軍走出了82位開國將軍 山西新軍出了1位開國上將、6位開國中將,75位開國少將。

開國上將
  • 李聚奎:決死第一縱隊副司令員、決1旅長兼太岳軍區第1軍分區司令員,1958年由石油部長調任總後勤部政委時補授上將軍銜。
開國中將
  • 決死3縱隊參謀長劉昌毅
  • 決1旅副旅長兼太岳軍區第1軍分區副司令員李成芳
  • 決死3縱隊副司令員兼太行軍區第3軍分區副司令員李壽軒
  • 決死4縱隊訓練部部長肖新槐
  • 山西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第二支隊(後編入暫一師)副支隊長曠伏兆
  • 決死隊教導二團一科科長周彪

1955年開國少將

  • 王展,第36團3營政治教導員,1964年任南京軍區炮兵政治部主任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 王屏,山西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第2支隊政治處主任,1955年任遼寧軍區政治部主任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王蘭麟,決死4縱隊參謀長,1955年任軍委訓練總監部軍校部副部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車敏樵,決死3縱隊政治部主任,1955年任第一軍醫大學校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劉豐,決死1縱隊42團團長,1955年任空3軍軍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劉有光,決死1縱隊38團政委, 1955年任軍事工程學院副政委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孫超群,決死4縱隊副司令員,1955年任華北軍區防空軍司令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嚴俊,決死1縱隊供給部部長,1955年任總後勤部軍需部副部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蘇魯,決死1縱隊25團團長,1955年任山西軍區長治軍分區司令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李覺,決死隊晉西支隊2團3營政治教導員。1955年任西藏軍區副司令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谷景生,決死1縱隊民運部部長,1955年任防空軍副政委被授予少將軍銜。
  • 何輝,山西新軍晉西北總指揮部政治部組織部部長,1955年任海軍第二航空學校政委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鄒善芳,決1旅9團團長。1955年任河南軍區南陽軍分區司令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張忠,207旅第21團團長,1955年任西藏軍區築路部隊副司令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張開基,決死2縱隊6團團長,1955年任西北軍區炮兵副司令員兼軍械部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張漢丞,決死1縱隊57團團長, 1955年任海軍後勤部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張希欽,暫一師參謀長、副師長。1955年任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時授予少將軍銜。
  • 張新華,207旅參謀長,1955年任福建軍區炮兵司令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陳波,決死3縱隊8團軍事教員, 1955年任公安軍後勤部政委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周子禎,山西新軍晉西北總指揮部供給部部長,1955年任總後勤部運輸部副部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胡正平,決死3縱隊8團團長。1955年任重慶步兵學校校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胡榮貴,決死1縱隊38團政委,1955年任雲南軍區政治部主任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查玉升,決死1縱隊59團團長。1955年任14軍軍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鍾人仿,決死2縱隊參謀處長,1955年任裝甲兵參謀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袁學凱,決死1縱隊25團副團長,1955年任西北軍區空軍參謀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索立波,207旅2總隊隊長, 1955年任67軍副軍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塗則生,212旅參謀長,1955年任西康軍區副司令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徐其孝,決死1縱隊25團團長,1955年任昆明步兵學校校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高體乾,決死3縱隊參謀長,1955年任中南軍區司令部訓練處長時授予少將軍銜。
  • 魯瑞林,決死3縱隊副司令員,1955年任雲南軍區參謀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雷震,決死3縱隊9團團長,1955年任解放軍33文化速成中學校長時授予少將軍銜。
  • 蔡愛卿,決死1縱隊38團團長、決1旅副旅長,1955年任中南軍區防空軍第二副司令員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譚友夫,決死3縱隊8團政委,1955年任60軍副軍長被授予少將軍銜。
  • 譚右銘,決死4縱隊10總隊政治處幹事, 1955年任政治學院政治部副主任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顏東山,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軍官學校學員隊長,1955年任炮兵20師政委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 黎錫福,決死1縱隊57團團長,1955年任13軍副軍長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1961年晉升的開國少將
  • 王慶生,207旅政治部副主任,1961年任蘭州軍區政治部主任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 王硯泉,決死1縱隊司令部隊列科科長,1961年任昆明軍區副參謀長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 王黎生,決死4縱隊政治部組織科長。1961年任山西省軍區副政委時晉升少將軍銜。
  • 史景班,決死2縱隊獨立營營長,1961年任60軍副政委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 呂仁禮,決死4縱隊35團副團長、代團長,1961年任炮兵15師師長時晉升少將軍銜。
  • 李懋之,決死1縱隊25團參謀長。1961年任軍事工程學院物資保障部部長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 楊文安,暫一師36團副團長,1961年任空軍高炮指揮部副司令員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 楊世榮,決死1縱隊25團政治處主任。1961年任政治學院政治部副主任時被晉升為少將軍銜。
  • 張鈞,決死1縱隊38團1營政治教導員,1961年任國防部5院1分院政委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 張子明,決死1縱隊25團政治處副主任。1961年任軍事工程學院教育長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 高德西,決死1縱隊59團政委,1961年任46軍政委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 符先輝,決死1縱隊54團長,1961年任北京軍區工程兵部主任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 靳虎,決死第3縱隊9團團長,1961年任海軍預科學校校長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 雷英夫,決死隊教導2團7連指導員。1961年任總參作戰部副部長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 雷起雲,決死1縱隊25團政治處主任,1961年任14軍政委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 克忠,212旅56團團長,1961年任工程兵工程學院副院長兼訓練部長時晉升為少將軍銜。

1964年晉升23位開國少將


1955年開國少將王蘭麟、車敏瞧、劉有光、張希欽、胡榮貴、索立波、譚佑銘7位以山西新軍為革命起點。

在1961年和1964年晉升的39名少將中,有33位是以參加山西新軍為革命起點

政治歷史待遇

[編輯]

1979年9月12日,薄一波就犧盟會、山西新軍問題寫了一份報告呈送「小平同志並報黨中央」:

「到1939年,決死隊已擴編為4個縱隊,並以工衛旅、敢衛隊、游擊團、保安團和暫編一師等各種名稱組成了一支擁有正式番號的9個旅(轄50個團)7萬餘人、槍的抗日武裝。這支武裝形式上是戴着『山西帽子,歸閻錫山指揮,實際上則是由我黨領導的。……因此,似有必要對這一問題予以重新說明:犧盟會、決死隊和其他新軍部隊,都是由我黨發動組建並始終是我黨領導指揮的革命組織、革命武裝。所以決死隊成員的這段歷史,都應當從他們參加決死隊之日起計算軍齡;所有參加了犧盟會以及由我黨動員組建的其他各種幹部訓練班和國民兵軍官教導團等抗日救亡活動的,都是參加革命活動,應計算參加革命工作年限。……」

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批示:「這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應予澄清。可由總政發一通知,重申五二年二月的規定。」時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國務院總理華國鋒(1937年犧盟會交城縣特派員,1940年任交城縣犧盟會秘書,中共交城縣委宣傳部部長)批示:「同意由總政發一通知,重申一九五二年的規定,並將通知抄送各省委。」

1979年12月7日,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發文《關於確定山西「犧盟會」人員的參加革命工作時間和「決死隊」的軍齡計算問題的通知》。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就此問題的第三次定性通告:

  近來,有不少同志提出了參加「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山西青年抗日決死隊」這段歷史,如何確定參加革命工作時間和計算軍齡的問題。.

  關於參加山西「決死隊」軍齡計算問題,總政治部一九五二年二月五日,總政治部、總幹部部一九五五年十月曾作過規定。一九五二年二月五日規定:「凡於決死隊正式成立後,而參加決死隊者,其軍齡以參加決死隊之日算起」,一九五五年十月規定;「抗戰初期參加山西決死隊、工衛旅、暫編一師、政治保衛隊的人員,應從一九三九年十二月晉西事變(起義)時起計算軍齡」。這兩個規定不一致,前者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後者是不妥的。

  經研究並請示中央同意,現將關於參加山西「犧盟會」人員的參加革命工作時間和「決死隊」軍齡計算問題,規定如下:

  「犧盟會」、「決死隊」和其他新軍部隊,都是由我黨發動組建,並始終是我黨領導指揮的革命組織、革命武裝。所有「決死隊」(包括其所屬的工衛旅、政衛隊、暫編一師等部隊)成員的這段歷史,都應從他們參加決死隊之日起計算軍齡。

  參加「犧盟會」的,只下列人員算參加革命工作時間:

  (一)由我黨組織或我黨領導下的各革命組織動員派往犧盟會工作的,從派往工作之日算起,在犧盟會新發展的黨員,從入黨之日算起;

(二)犧盟會的各級領導人員(指特派員、協助員以及犧盟會縣分會、區分會負責人以上人員),在犧盟會活動期間和停止活動以後,一直在我黨領導下堅持革命工作的,從參加犧盟會之日算起。參加了山西軍政訓練班、民政訓練團和國民兵軍官教導團抗日救亡活動的,從參加這些組織之日算起。

  各單位可按上述通知精神,對參加「犧盟會」、「決死隊」等組織成員的參加革命工作時間、軍齡計算進行一次清理,凡與本通知不符的予以改正。需要改正的,中央一級機關由各單位黨組審定;地方的由省、市、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審定。軍隊由各總部、各大軍區、各軍兵種、國防科委、國防工辦、軍事科學院、軍委直屬各院校政治部審定。

1985年夏,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陳雲給薄一波建議:「許多同志對你們山西犧盟會和新軍不了解,你們可以在報上寫篇文章介紹一下。」1985年9月16日和2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由新軍史料徵集辦公室撰寫、薄一波審定的《抗日戰爭中的犧盟會和山西新軍》。事後國家領導人陳雲、葉劍英、李先念、王震等都電話向薄一波表示,文章寫得好,把犧盟會、山西新軍的歷史寫清楚了。

決死隊在現代

[編輯]

截至2021年,曾隸屬決死隊的部隊仍然存在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編制中,它們是:

成員

[編輯]

山西汾城部分參團青年名單[失效連結][1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薄一波.《政治周刊》新1卷第11、第12期合刊,原題為《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一縱隊是怎樣生長成的》.中共黨史出版社.
  2. ^ 2.0 2.1 山西新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1993,第624頁.
  3. ^ 3.0 3.1 3.2 山西新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1993,第626頁.
  4. ^ 4.0 4.1 山西新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1993,第688頁.
  5. ^ 山西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1984,第61頁.
  6. ^ 山西新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1993,第673頁.
  7. ^ 山西新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1993,第691頁.
  8. ^ 山西新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1993,第704頁.
  9. ^ 9.0 9.1 山西新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1993,第705頁.
  10. ^ 山西新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1993,第709頁.
  11. ^ 山西新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1993,第643頁.
  12. ^ 山西新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1993.
  13. ^ 馬合坤 1986,第203頁.
  14. ^ 李子云. 汾城青年参加教导团决死队简记. 汾城政府網站. 10-07-02 (中文(簡體)).  [失效連結]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