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王承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承恩
宦官
王承恩
司禮監秉筆太監
朝代明朝
承恩
族裔漢族
出生不詳
順德府邢臺縣(今河北省邢臺市[1]
逝世1644年4月25日
北京煤山(今北京市景山公園
諡號忠愍
墓葬王承恩墓(今北京市昌平區明十三陵
信王府掌管太監
內宮太監
司禮監太監
秉筆太監

王承恩(?—1644年),宦官,屬太監曹化淳名下,累官司禮監秉筆太監甲申之變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帝自縊,他也殉主自盡。南明弘光帝聞後,賜諡忠愍

清朝順治帝題碑「貞臣為主,捐軀以從」,康熙帝曾在思陵附近為王承恩豎碑立傳。

生平

[編輯]

王承恩於萬曆年間進宮,擔任信王府的掌管太監,即自信王朱由檢(後來的崇禎帝)一出生開始就照顧着他。於天啟年間,他也是魏忠賢勢力的其中一份子。但身為太監的魏忠賢想要篡位,王承恩卻幫助朱由檢,使天啟年間的司禮監太監魏忠賢只好在明熹宗臨死前宣佈由信王朱由檢繼位,而且明熹宗的皇后張氏也發佈懿旨:「召信王入繼大統」,因此魏忠賢與王承恩決裂。

他於崇禎年間擔任司禮監秉筆太監,侍奉崇禎帝大半輩子,他並未似魏忠賢一般的奪權造反,而幫助崇禎帝辦公。但是有些官臣覺得他的權力過甚,有越權之行為,如戶部尚書周延儒曾向崇禎帝進言,認為王承恩的權勢過大,是另一個魏忠賢。周延儒上書告發王承恩,愛猜忌的崇禎帝雖然認為周延儒講的話有道理,一度想殺掉王承恩,但是崇禎帝最後還是心軟,任用王承恩。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禎帝由太監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今北京景山),吊死在山腰壽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樹上。隨後王承恩也吊死於旁邊的海棠樹[2]。崇禎帝的屍體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發現,四月四日,李自成下令打開田皇貴妃的墳墓,將崇禎帝葬進去(田皇貴妃園寢因此改稱思陵),並將王承恩附葬於思陵側。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明史卷三百〇五》,出自《明史

參考書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歷史上最忠心的太監王承恩,弘光皇帝賜謚號「忠愍」.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4). 
  2. ^ 趙翼在《檐曝雜記》中提及:「王承恩崇禎帝縊煤山時從死者,諸書所記不同。馮夢龍《甲申紀聞》謂太監王之心。程源《孤臣紀哭》謂太監王之心、王之俊。《燕都日記》謂司禮監王之俊。《紳志略》謂王之心從死,王之俊、王德化俱自盡。陳濟生《再生紀略》謂王之心從死,其司禮監王之俊則被賊追贓時自盡。王世德《崇禎遺錄》謂京城陷,帝以太子、二王托太監王之心、栗宗周、王之俊三人。帝縊,王之心從死。宗周、之俊獻太子、二王於闖賊。是皆無王承恩姓名,惟徐夢得《日星不晦錄》謂太監王承恩於十九日縊死,然不言從帝同縊。《國事補遺》及《國變錄》則謂帝與王承恩對面同縊。今《明史》載同縊者係王承恩,蓋據我朝順治十一年上諭,褒恤明季殉難諸臣十六人內,獨有太監王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