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貪欲 (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貪欲(巴利文與梵語kāmacchanda),又譯欲貪欲欲,佛教術語,指對於世間欲樂的追求。佛教認為,貪欲會帶來煩惱,因此列為五順下分結之一;貪欲也會障礙一個人,使其無法解脫,因此列為五蓋之一,稱為貪欲蓋(kāmacchandanīvaraṇa)。

概論

[編輯]

在梵文中,kāmacchanda是一個複合字,由欲樂kāma)與Chanda)組成,意指想要追求欲樂的一種心態。這種心態會造成一個人的煩惱,增長不善,障礙解脫,使有情投生三惡道,因此被列為五蓋之一[1]

貪欲的根源是三不善根中的。由對於的不正思維而起,五根接觸外界,產生快樂感受,對於這種欲樂產生,受到貪念驅使,不願放棄,因此造成煩惱與痛苦[2],經由不淨觀可以對治貪欲[3]

註釋

[編輯]
  1. ^ 《增壹阿含經》卷24〈善聚品第32〉:「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不善聚?所謂五蓋,云何為五?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調戲蓋、疑蓋,是謂名為五蓋。欲知不善聚者,此名為五蓋,所以然者,比丘!當知:若有此五蓋,便有畜生、餓鬼、地獄之分,諸不善法皆由此起。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滅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調戲蓋、疑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2. ^ 《雜阿含經》470經:「以彼愚癡無聞凡夫不了知故,於諸五欲生樂受觸,受五欲樂;受五欲樂故,為貪使所使。苦受觸故,則生瞋恚;生瞋恚故,為恚使所使。於此二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生不苦不樂受,為癡使所使。為樂受所繫終不離,苦受所繫終不離,不苦不樂受所繫終不離,云何繫?謂為貪、恚、癡所繫,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繫。」
  3. ^ 《雜阿含經》卷27〈715經〉:「貪欲蓋以何為食?謂:觸相,於彼不正思惟,未起貪欲令起,已起貪欲能令增廣,是名欲愛蓋之食。……何等為貪欲蓋不食?謂:不淨觀於彼思惟,未起貪欲蓋不起,已起貪欲蓋令斷,是名貪欲蓋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