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岳
三山五岳一般是泛指中國境內的名山。「三山」一般指神話傳說中的三神山:蓬萊、瀛洲、方丈,或實指天山、長白山、崑崙山,「五岳」則是:泰山、恆山、華山、嵩山、衡山。
「三山五岳」最早出於清朝詩人曹寅(曹雪芹祖父)所寫的《舟中望惠山舉酒調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許?雲煙汗漫空竛竮。」而現在的「三山五岳」一詞,可泛指在中國的眾多名山、群山或各地。
三山
[編輯]不同於五岳,三山五岳中的三山,一般為泛指中內的名山。
三山、三神山具體的名稱,最早見於《史記》的「秦始皇本紀」。傳說是神仙居住之地,令古人神往,相傳山上有長生不死之藥,宮殿皆用黃金白銀建造:「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結果徐巿沒有找到三神山,也沒有得長生藥。據晉朝的王嘉在《拾遺記·高辛》中記載:「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由此可知,「三山」指的是:方壺(方丈)、蓬壺(蓬萊)和瀛壺(瀛洲),但這只是神話傳說,未必就真實存在。
三山可實指中華歷史文化和地理疆域聞名的天山、長白山、崑崙山三座山(脈)[1];或者以道教符籙派三大名山龍虎山、閤皂山、茅山為三山;還有一種說法是用黃山、廬山、雁蕩山這三座旅遊名山並列為三山,但此來源已不可考。
五岳
[編輯]三山五岳中的五岳,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雖然五岳不是中國最高的山,但由於高聳在平原或盆地上,故在古人眼中格外險峻。加上不少名人雅士的祭祀、修行和到訪,留下遺蹟,大大增添了五岳之名聲。
五岳始見於《周禮》的「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東漢的鄭玄對此註釋說:「五岳,東岳曰岱宗、南岳曰衡山、西岳曰華山、北岳曰恆山、中岳曰嵩山。」西漢時期的東方朔在其《封泰山》一文中說:「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岳之長。」由此看來,確定泰山(東岳)、恆山(北岳)、華山(西岳)、嵩山(中岳)和衡山(南岳)、為五岳,可能早在《周禮》成書的春秋或戰國時期,最晚在東方朔的西漢時期。
歷史上的北嶽恆山,原指今天的河北大茂山,清朝順治年間才改為山西恆山。南嶽原指湖南衡山,漢朝時曾改為安徽的天柱山,至隋文帝時重新恢復為湖南衡山[2]。
古代中國一些地方割據政權,也曾封過五岳,例如三國時代,東吳的孫皓封離縣(現於江蘇宜興縣)為中岳,又封其南的荊南山為南岳。五代十國時期,閩帝王延鈞封霍童山(現於福建寧德縣)為東岳,高蓋山(現於永泰縣)為西岳。唐朝時,南詔則稱雲南境內的蒼山(中岳)、烏蒙山(東岳)、無量山(南岳)、高黎貢山(西岳)和玉龍山(北岳)。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金夢瑤施仲謀. 中華文明第一課.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23: 9. ISBN 9789620775536.
- ^ 太平御覽·卷三十九》引徐靈期《南岳記》曰:「衡山者,五岳之南岳也,其來尚矣。至於軒轅,乃以灊霍之山為副焉。故《爾雅》雲『霍山為南岳』,蓋因其副焉。至漢武南巡,又以衡山遼遠,道隔江漢,於是乃徙南岳之祭於廬江灊山,亦承軒轅副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