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唐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白為盛唐時期的代表性詩人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代(西元618年~907年)的詩,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風格創作的詩。唐詩上承魏晉南朝詩,下開宋詩,唐代也被視為中國歷來詩歌發展最盛的黃金時期,因此有與宋詞並舉之說。

唐代以後,唐詩的選本、選集不斷湧現,現今流傳最廣的是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清朝康熙年間的《全唐詩》整理收錄了二千二百多名詩人超過五萬多首唐詩。

興盛原因

[編輯]

中國在魏晉南北朝後,文學的地位獲得提升,上層社會寫詩或創作文學的風氣盛行。而之後的南朝宋齊梁陳,詩之發展更越漸完善、成熟,並為之後唐詩開闊詩的領域與變化奠定基礎。

唐朝前半期社會安定,經濟富裕,文人來往和百官遊讌,故也使酬唱傳誦蔚為風氣。天寶之亂後,繼以藩鎮之禍,生活流離困苦,鬱結之情亦可用詩歌來抒發。

唐代君主多喜風雅,上好下甚,於是詩歌風靡一代。而且唐代以詩取士,因此詩風非常普遍。

唐詩興起,亦源於詩體的進化,七言古詩及律絕等新詩體在形式、聲律、辭藻各方面都趨於成熟。

特色

[編輯]

中國自《詩經》、《楚辭》、漢賦、《樂府》以來一直有作韻文的傳統。《詩經》的詩句多以四字為一句。到了漢樂府字數則比較多變。從漢到魏晉南北朝發展出來的古體詩,有不固定字數的、亦有五言、六言或七言的,但句數不限。隋唐除了承襲了古體詩的體裁,亦同時繼承齊梁的永明體並將之發展完善,成為音律工整協美的近體詩,如四句的絕句和八句的律詩,對押韻平仄等等格律上有更嚴謹的要求。唐詩所包含的題材多樣化,既有抒發個人情感,亦有深刻反映現實社會的作品,意境深遠,達到了甚高之藝術水平。

發展

[編輯]

唐詩大致可分作四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初唐通常指唐朝建國至唐玄宗之前的約100年,盛唐指唐玄宗代宗的約50年,中唐是德宗文宗的約50年,而晚唐則是文宗後期至唐朝滅亡的約70年。實際上階段之間並無嚴格的分界。

初唐

[編輯]

「初唐」是唐詩的準備時期,詩歌尚受六朝綺麗詩風影響。主要詩人有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合稱初唐四傑。而宮廷詩人沈佺期宋之問亦繼承六朝風格,詩風婉麗優美,並完善近體詩之格律。

陳子昂是初唐的復古派,倡導革新。他反對六朝文風,追求漢魏風骨,對當時詩歌風氣產生一定影響。

此時律詩體制漸次完成,格式固定下來,五七言絕句地位亦得提高。

盛唐

[編輯]

「盛唐」是唐詩的成熟時代,政治安定和社會繁榮,奠定了盛唐的堅實基礎,再經初唐的準備時期,詩歌創作進入成熟期,各體俱備,作品內容充實,風格也多樣性。

山水田園派的王維孟浩然儲光羲,描寫退隱生活和田園山水,詩風恬靜清樸,流露濃厚佛道和退隱思想,追求清靜閑適的精神生活,作品以五言為主。

邊塞派的岑參高適王昌齡王之渙,作品以七言為長,描寫邊塞瑰奇風光和軍旅戰爭生活,表現征人離婦的思想感情,詩風奔放雄偉,富於浪漫氣質,以氣象雄渾見長。

「詩仙」李白是浪漫派詩人。作品善於描寫山川風景,創造了藝術的鮮明形象,並具有雄放豁達之性格,李白景仰六朝詩人謝靈運、謝脁,他們的山水詩影響了李白,而李白也詩也受樂府民歌風格影響。

杜甫是社會派詩人,趨向現實主義,取材於政治興亡、社會動亂、戰事徭役、飢餓貧窮和貧富懸殊。詩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憫人,被尊為「詩聖」。作品眾體兼善,五七言古體、律詩,無所不工。杜甫律詩注重聲律對仗,語言錘鍊,為歷代典範之作,主要風格為沉鬱頓挫。杜甫並開創「即事名篇」的新樂府詩,描寫民生疾苦,下啟中唐新樂府運動

中唐

[編輯]

「中唐」是唐詩的轉折時代,主要文學特徵為浪漫主義精神衰退,現實主義進一步發展和成熟,主要詩人有社會派的張籍白居易元稹新樂府運動成為主要潮流,詩歌題材寫實,用新樂府廣泛描寫社會現況,擴大社會文學範圍,認真汲取過去詩經樂府歌辭中的創作方法,提高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中唐另有幾位詩人,在風格上別成一派。韓愈孟郊李賀為奇險派詩人,韓詩風格剛健激昂,在歷代獲得不少文人推崇,曾被視為僅次李杜的唐代詩人,而孟詩以苦吟風格得名,詩韻清奇而摯情,李賀詩亦以詩新奇而具變化名,有詩鬼之稱。韋應物柳宗元則是山水田園派詩人,柳宗元山水詩尤峻潔清麗,韋詩清澹高華,格高氣遠,許多論者以為不下王、孟。

晚唐

[編輯]

「晚唐」政治日益衰微,在文學創作上亦有所反映。杜牧李商隱溫庭筠許渾為晚唐代表詩人。杜牧長於七言絕句,七律有嶙峋耿介之風。李商隱以七律聞名,詩情婉意深,意韻遠長。溫詩以七言歌行最精,可言唯美文學集大成者,許渾則工於五七律,詩風寧和真摯。

其後皮日休陸龜蒙是社會派詩人,則以鋒芒銳利的詩歌反映唐末統治階級的腐化。

唐詩的影響

[編輯]

不論從題材、體裁,還是風格等方面,唐詩對後代的詩歌創作有重大的影響。唐以後依然有人以古體詩近體詩的格式創作,在後人的文學之中亦常常引用唐詩作為典故。唐詩和當時的書法、藝術和音樂互相影響,亦和佛教道教儒家思想有緊密關係,為研究當時的語言、歷史、宗教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在唐朝作詩是科舉考試其中一個考核的項目。除此以外,唐詩亦成為中國重要的文化,無論是文人還是一般平民百姓都會接觸到。唐朝除了影響之後中國的文學和藝術,也繼昭明文選之後,再度影響日本、韓國的詩詞。在十九世紀開始,不少唐詩與昭明文選、玉臺新詠等,被翻譯成歐洲語言。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來源

[編輯]
  • 葉嘉瑩:《葉嘉瑩說初盛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7)。
  • 葉嘉瑩:《葉嘉瑩說中晚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
  • Stephen Owen(宇文所安)著,賈晉華 譯:《初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4)。
  • Stephen Owen(宇文所安)著,賈晉華 譯:《盛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4)。
  • Stephen Owen(宇文所安)著,賈晉華 等 譯:《晚唐:九世紀中葉的中國詩歌(827-860)》(北京:三聯書店,2011)。
  • 高友工、梅祖麟 著,李世耀 譯:《唐詩的魅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 賈晉華《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硏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