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匿名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匿名,是一种不具名或使用化名的行为,相对于具真实身份的行为。匿名目的是不想表露自己身份,或者因为多种原因身份/特征不明。

匿名行为例子

[编辑]

观点

[编辑]

匿名给人的一种感觉是因为需要隐瞒某些东西,因而给人一种负面的观感。但是在交流中,匿名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机制。人们通过匿名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看法,对各种主张或者想象就行探索和实践,同时可以避免社会的非议,减轻负面影响所带来的后果。[1]然而匿名也会造成可信度的危机。

埃瑟·戴森在《2.0版:数码化时代的生活设计》[2]中分析了匿名的各种理由,例如匿名可以保持私密性;有助于发出各种指责或警告,而又不会被人发现与自己有关联;或者提出一些愚蠢的问题,而又不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匿名也可以用在不公正的体制中,以激发人们的改革意识。

网上的专栏作家大卫·希维尔指出[1]匿名可以让人得到充分表达的自由。英国作家福斯特认为[1]报纸的不署名社论“有一种放诸四海皆准的意味。似乎是绝对的真理,宇宙的集体智慧在讲话,而不是一个人用微弱的声音在发言”。

《经济学家》杂志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采用匿名写作。他们认为“写什么比谁写得更重要。”曾担任杂志主编的杰弗里·克劳瑟说,匿名“使编辑成为比自己更大的事业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它令杂志拥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和原则。”

但是亚瑟·叔本华则认为匿名是所有文学和媒体丑行的避难所,当一个人通过报纸发表公开声明,他的荣誉与其言论相互印证。他认为这将杜绝大部分的恶毒言语。而从心理学上来说,这会产生去个性化现象,社会规范会随个人身份的隐匿而消失[3]

互联网上的匿名

[编辑]

互联网上,匿名是互联网独特的一种特性。1993年《纽约客》杂志上彼得·斯坦纳的一幅漫画被网民们所信奉。这幅漫画的标题是“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虽然在网络上匿名给予了人们更大的自由(阅读与发布资讯的自由),但是其代价则是丧失了资讯来源的确定性,而且也会引发许多不良的和违法的行为。例如网络色情、诽谤性的言论,欺诈行为,侵犯著作权等等。

著作权上的匿名

[编辑]

著作权规定了作者有署名的权利。但是也有作者由于各种原因匿名发表作品,这仍然受到著作权的保护。

政治上的匿名

[编辑]

在多数政治性的投票中,为了维持投票公平性,有着“无记名”的一项原则。在此原则下,人人都必须匿名投票;通常违反此原则是犯法的。如亮票行为

参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胡泳,人人都知道你是一条狗,读书,2006年1月,p120-127
  2. ^ (美)埃瑟・戴森, 胡泳等译,《2.0版--数码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 ISBN 7-80645-207-9
  3. ^ Tim Adams. How the internet created an age of rage. 24 July 2011 [2011-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