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台湾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
主权争议岛屿
其他名称:福尔摩沙(Formosa)
台湾东部多山,西部平原平缓倾斜,澎湖群岛隔台湾海峡位于台湾本岛以西
地理
台湾在西太平洋区域的位置
台湾在西太平洋区域的位置
位置亚洲东部西太平洋
面积35,886.8623 km2(13,855.9950 sq mi)[1]
排名世界面积第38大岛屿
海岸线1,251.2806 km(777.5097 mi) [1]
最高点玉山主峰(3,952米(12,970 ft))[2]
实际管理方
 中华民国

直辖市
台湾省[注 1]
台北市新北市
桃园市台中市
台南市高雄市
首都 台北市[注 2][注 3]
最大城市 新北市(4,047,112)
主权声索方
 中华民国
省市(同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台湾省
人口统计
人口23,137,302(2024年11月底[3]
密度排名644.81[3]
族群台湾汉族(95%)
  闽南族群(72%)
  客家族群(14%)
  台湾外省人及其他族群(14%)[a][4][5]
台湾新住民(3.1%)[b]
台湾原住民(2.37%)[c]
台湾
概况
通行语言台湾汉语中华民国国语台语客语
台湾原住民族诸语排湾语阿美语鲁凯语等)
人口最多都会区台北都会区
水域率10.34%
最大湖泊曾文水库
最大自然湖泊日月潭
最长河流浊水溪
流域最广河流高屏溪
本条目属于
台湾系列


前往台湾主题页

  台湾艺术 总览
  台湾历史 详细

台湾西方国家亦称福尔摩沙(葡萄牙语:Formosa),是位于东亚太平洋西北侧的岛屿,地处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之间,西隔台湾海峡中国大陆相望,海峡距离约130公里,周围海域从3点钟方向以顺时钟排序分别为太平洋(菲律宾海)、巴士海峡南海、台湾海峡、东海。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在当前全球各岛屿面积排名中位居第38(或39),岛上约七成面积之地形为山地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形海拔变化大,最高点3952米。全岛被北回归线贯穿,气候炎热,夏季偏长,介于热带亚热带地带之间,北回归线以北为副热带季风气候、以南为热带季风气候[6][7],自然景观与生态系资源丰富多元[8]

台湾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在当前全球各岛屿面积排名中位居第38(或39),为板块碰撞隆起形成的大陆岛,是东亚岛弧之一部分(由菲律宾板块潜入欧亚板块形成)。岛上约七成面积之地形为山地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形海拔变化大,最高点3952米。全岛被北回归线贯穿,气候炎热,夏季偏长,介于热带亚热带地带之间,北回归线以北为副热带季风气候、以南为热带季风气候[9][10],自然景观与生态系资源丰富多元[8]人口约2300万人,超过七成集中于西部的五大都会区,其中以行政中心台北为核心的台北都会区最大,约700万人。族群构成以汉族原住民族为主:原住民族由多个属于南岛民族部族组成,汉族则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为闽南(河洛)客家外省族群,其中闽南裔为台湾最大族群。

约三万年前冰河时期开始有人类迁移至台湾活动,自古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11],原住民族在17世纪中叶以前一直居于主体民族地位;随着汉族不断从中国大陆移入与垦殖,汉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为台湾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记录以来,台湾历史上曾经历多个原住民联盟和政权、荷西时期明郑时期清治时期日治时期等多次政权递嬗,最近一次为1945年进入战后时期中华民国统治。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台湾造成两岸分治的局面后,台湾成为中华民国有效统治领土的主要部分[d]。随着1987年戒严时代结束,台湾逐渐淡化过往戒严时代形塑的中国史观,政治上走向自由化民主化,以中国国民党民主进步党两党为首的政党政治议题、以及公民社会的形成,加之以东南亚新住民的定居,产生出多元文化主义[12][13],使得台湾文化呈现多元并立的面貌。而由此原因再加上一中原则,使得现今“台湾”成为中华民国的通称

历经1860年台湾开港以来至日治时期所打下的现代化基础[14],以及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运用美援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经济建设,加上国际上冷战对峙的格局,台湾自1960年代起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突飞猛进,缔造“台湾奇迹”,名列亚洲四小龙之一;之后在1990年代跻身发达国家之列,目前无论人均所得人类发展指数均具世界先进国家水准[15]。台湾拥有蓬勃的制造业及尖端科技,在半导体资讯科技通讯电子精密制造等领域执牛耳。贸易方面主要通过高科技产业赚取外汇,经济发展上以高科技产业与服务业为中心,亦朝向文化产业观光业发展[16]。台湾以移民为主的人文结构,亦带来多元的政治观点。自大航海时代以来,台湾文化就在明郑、清朝的统治与西方列强的冲击中经历多次大变动,并在近代开始产生台湾主体意识思想。

名称

台湾
汉语名称
繁体字 臺灣台灣
简化字 台湾
日语名称
汉字 台湾
旧字体臺灣
阿美语名称
阿美语Taywan
布农语名称
布农语Taivang
达悟语名称
达悟语Ilaod
邹语名称
邹语Taivang
拉阿鲁哇语名称
拉阿鲁哇语Taivangʉ
邵语名称
邵语Taiwaan
泰雅语名称
泰雅语Taywan
西拉雅语名称
西拉雅语Taywan
排湾语名称
排湾语Taiwan
《大员港市鸟瞰图》,收藏于荷兰米德尔堡泽兰博物馆
1626年马尼拉西班牙人Pedro de Vera绘制《艾尔摩沙岛荷兰人港口描述图》(通称《大员港图》)的重绘本,描绘原住民、荷兰人、汉人、日本人在福尔摩沙大员台江内海一带之活动[17][18]:54-56

“台湾”名称来自南台湾的古地名大员,此名称位置即现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一带[19]。此名称最早为西拉雅族台江内海对面外地人所在处的沙洲称呼,族语即为外地人或异邦人[20]。荷兰人于此处建后便接受此称呼,初译为Teyoan、Taioan、Teyouvan、Tayouan、Taiyouan、Taiyouhan[21],1675年荷兰制第一份清晰的台湾地图中定为“Tayouan”[22],中文以明朝海盗所用的闽南语音译为“大湾(Tāi-uân)”、“大员(Tāi-uân)”、“大苑(Tāi-uán)”、“台员(Tâi-uân)”等。还有一说为源自于大武垅族的自称[23],但明朝时尚有“东番”或“夷洲”,直至清朝时期就统一称为“台湾(Tâi-uân)”直到现在。

别称

台湾荷兰统治时期台湾被称作“Tayouan”(大员),明郑舍弃荷治时期使用的“大员”名称,将台湾称为“东都”(郑成功时代)、“东宁”(郑经时代)[24]。纳入大清版图后,清朝改以“台湾”设置台湾府,“台湾”遂成为此岛屿的称呼[25]。台湾亦有“宝岛”、“鲲岛”、“蓬莱”、“福尔摩沙”、“福摩萨[26]”、“高砂国”等别称。

台湾曾普遍称为“福尔摩沙”,源自葡萄牙语Ilha Formosa”(葡萄牙语发音:[ˌiʎɐ fuɾˈmɔzɐ]),意为“美丽岛”。一说1544年葡萄牙船只经过台湾海面时,水手从海上远望台湾,发现台湾甚为美丽,于是高呼“Ilha Formosa”,葡萄牙语的“Formosa”为“美丽”之意,“Ilha”指“岛屿”,故翻译为美丽岛,但此说法尚无直接与明确的证据[27]。在1950年代前是欧洲对台湾的主要称呼[28]。欧洲亦因此曾长期称台湾海峡为福尔摩沙海峡。

台湾物产丰富,故又称宝岛。《山海经》等古籍中的海上神山仙岛蓬莱、瀛洲等常被作为对台湾的雅称。因平地地形之缘故,台湾又有“鲲岛”的别称[29]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称:黄龙二年春正月,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卫温诸葛直到夷洲抓了数千人回到东吴。但并无任何证据显示以上所称夷洲是台湾,史学界对此有争议。[30]

日本古代曾称呼台湾为“高砂”、“高砂国”或“高山国”。日本人以“打狗山”之音,转成“高砂 Takasago”。京都金地院所藏的《异国渡海御朱印帐》中,以“高砂国”称呼台湾,两者之片假名皆为“タカサゴ Takasago”。

朝鲜古代则曾把台湾称为“大樊”(韩语:대번 Daebeon),此称呼应是来自“大员”的转音。

“臺”与“台”

繁体字中,“台湾”的汉字正式书写为“臺灣”,繁体字“臺”与异体字“台”通用,“台灣”多见于民间与媒体,在中华民国的官方国书、文件中则使用正式的“臺灣”[31]

长期以来,台湾各级政府机构对“臺”与“台”两字对政府文书未有统一规定。2002年台北市政府马英九担任市长推动“正体字运动”时,全面于相关机关的公文与文件使用“臺”字[32]中华民国教育部在2010年考据字源后宣布,以后教育部公文一律使用“臺灣”用字,并建议中央其他部会跟进[33]

俗体字“台”原作为正字的发音为“ㄧˊ”(国音二式),和“怡”字通用;而“ㄊㄞ”(国音二式tāi),为浙江台州天台山等部分地名的正音[e][34][35]

空间定位

在1624年荷兰人统治台湾后,“台湾”一词的空间定位同时包含台湾岛与澎湖群岛,并历经明郑时期、清领时期、日治时期。到了1949年,中华民国实际统治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台湾”一词的空间定位扩及这些地区。且因为台湾与中国大陆属于不同政治实体,国际经常使用“台湾”指称中华民国[36]

历史

台湾历史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史前时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明郑时期
1661-1683
清治时期
1683-1895
日治时期
1895-1945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其他台湾系列

人口 - 族群 - 经济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军事 - 外交

台湾主题首页

史前时期

卑南遗址的月形状石柱,摄于1896年间

台湾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已有人类居住,在澎湖水道所发现的澎湖原人之生存时代则距今约45万至19万年前。[37]新石器时代(始于纪元前5,000年)以后的史前文化普遍认为属于南岛语系民族[38]。主要的文化有旧石器时代的台东长滨文化苗栗网形文化、台南左镇人以及新石器时代的大坌坑文化台北圆山文化营埔文化台东卑南文化台北十三行文化。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在也于13世纪以前就存在于台湾岛上,这些原住民族分布于台湾全岛,属于南岛语系。台湾原住民的缺齿、纹身口琴卉服[39]、织贝、腰机纺织、贯头衣日语貫頭衣、亲族外婚亲子连名制、年龄分级、老人政治、鸟占、猎首、灵魂崇拜、室内葬等特征,都属印度尼西亚古文化特质。[40]虽《三国志》记载三国时代孙吴曾派军登陆夷洲,《隋书》有隋炀帝派兵攻打流求国的记载,但并无资料可证明这些中国古籍所载地名是今日的台湾。

10世纪时,宋朝的汉人开始在澎湖群岛开垦。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南宋正式占领澎湖群岛,划属福建路晋江县。1225年,赵汝适所著诸蕃志提到“泉有海岛,曰澎湖群岛,隶晋江县”,正式确认澎湖群岛为南宋所据。13世纪汉人开始在澎湖群岛定居,但因与原住民族部落的敌对,以及原住民贸易资源对汉人缺乏吸引力,双方少有互动,仅有少数汉族冒险家或渔民与原住民从事贸易,这样的情况维持到16世纪[41]

葡萄牙人所绘台湾,16世纪前的台湾均被描绘为三块分开的岛屿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元军东征日本台风失败,迂回琉求国,道经澎湖设澎湖巡检司,企图进取琉求国,作为征日本之准备,然使者仅至澎湖而返。随后占领澎湖,并划该地方区划隶属于福建泉州路,主官为澎湖寨巡检。澎湖巡检司不但是澎湖群岛的首次行政区划。明朝仍依循前例于澎湖设置该官署,直至1384年因为实施封海政策,予以废除。明太祖于《皇明祖训》载明正南偏东的“不征之国”包括大琉球(琉球国)与“不通往来,未尝入贡”的小琉球,后者是否指台湾或仍未明确。

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复设澎湖巡检司。此官署直至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据澎湖为止,1624年,明朝福建巡抚南居益派兵进攻澎湖,在澎湖之战中获胜,将荷兰共和国势力驱逐出澎湖,再度占领澎湖列岛。16世纪中期,包含倭寇在内的海盗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活动,并将台湾作为躲藏地点。海盗在中国沿海劫掠,遇到官兵追击,就逃至澎湖,然后再到台湾,成为除了少数汉族拓荒屯垦移民之外的另一部分住民。福尔摩沙的位置及中日关系疏远的地缘政治使其成为一个对各国船只开放、不受官方扰乱或税收影响的中立港口,一个中日乃至邻近南方国家之间的贸易清算所。万历朝鲜之役当年(1592)丰臣秀吉入侵朝鲜,长崎(Nagasaki)、京都(Kyoto)、堺(Sakai)的商人获得幕府将军许可进行海外贸易,设总部于福尔摩沙大员,与日本、中国、澳门、安南(越南)、暹罗(泰国)、吕宋(菲律宾)、爪哇(印尼)进行常规贸易[42]。明朝因恐日军趁隙侵犯东南海域,当局首度在彭湖(澎湖旧名)布署兵力[43]。到了1602、1622年台江内海仍为中日外商人的会船贸易点[44]。同一时期,葡萄牙人是最早抵达东亚殖民台湾的欧洲探险者,但是与台湾的实质关系仅止于用鸦片稻米来交换一些原住民族的物品,并没有进一步殖民的企图。

约在1617年,明朝水师军官赵秉鉴意图谋反,以东番为根据地,于赤崁首次筑城寨[45][46]。1624年,颜思齐在魍港(另一说在笨港,今云林北港嘉义新港地区)设立十寨作为据点[47],其继承人郑芝龙后来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势力最大的海盗,并在1628年接受明朝招抚。同年闽南大旱,郑芝龙曾提议招募饥民移民、开垦台湾[48],亦有学者认为此提议从未执行[49]。这段期间郑芝龙曾强力控制中国东南沿海的商船,以及中国大陆对台湾的贸易[50]

17世纪起,中台湾的原住民族曾出现一个跨部落王国,即后世所称的大肚王国,这也是台湾历史记录上最早出现的政权[51][52][53][54]。大肚王国由巴布拉族猫雾捒族巴则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等原住民部族的27个村组成(后来只剩15至18个村社),共主称为“大肚王”,在鼎盛时期的领域范围南至今之鹿港、北至今之桃园,后期则仅限于大肚溪流域一带。该王国在1644年荷兰人武力入侵后降服,1645年4月荷兰人召开南部的地方会议,“大肚王”甘仔辖·阿拉米跟荷兰东印度公司订约,表示臣服,大肚王国失去部分主权,不过直到1662年荷兰人离开台湾为止,大肚王国都维持半独立状态。大肚王国归顺荷兰,但从未归顺明郑。1661年明郑统治台湾后实施“兵农合一”政策,派遣郑军分赴各地屯垦,侵害到原住民族的活动空间,导致明郑和大肚王国发生数次武装冲突。

1683年明郑灭亡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出任巡台御史黄叔璥在他的《台海使槎录》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大肚山形,远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长名大眉。”虽然寥寥数语,却说明17世纪的台湾中部确实有一个“超部落”的王国。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官吏对原住民指派劳役过多,引起原住民群起反抗,发生大甲西社抗清事件,翌年遭镇压,各族人陆续逃离原居地,迁往埔里南投县北部)一带,大肚王国终告瓦解。

荷西时期

1662年荷兰人所绘福尔摩沙

荷兰统治时期自1624年登陆大员(今台南安平)起,至1662年被明郑驱逐,共38年。

西班牙统治时期自1626年从三貂角登陆起,至1642年被荷兰驱逐而退出台湾,共16年。

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VOC)试图将澎湖建立成一个贸易前哨站,但被明将沈有容击退。[55]1624年,原占领澎湖的荷兰人和明军签约,放弃其在澎湖的经营,转而登陆台湾南部,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人首先在“北汕尾”(今台南四草)建立简易商馆,同年于“一鲲鯓”(今台南安平)筑其行政中心“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19],以此作为统治中心,为增加米、糖等农作物产量,开始招募福建沿海一带及澎湖居民迁往台湾开垦,其中许多人定居于台湾[55]。1626年至1642年,台湾北部为西班牙占领[56]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鸡笼(今基隆)与社寮岛(今和平岛)筑城,并称之为“圣救主城”(即圣萨尔瓦多城)。之后又占领蛤仔难(今宜兰),并在沪尾(今淡水)兴建“圣多明哥城”(今红毛城原址附近)。

后来荷兰人与西班牙人在东亚展开竞争,荷兰东印度公司散播西班牙企图颠覆江户幕府的阴谋,使日本决定在对外贸易上执行锁国,只有大清(包括明郑)与荷兰例外。为了更进一步驱逐西班牙势力,荷兰人于1642年攻占西班牙的占领的鸡笼地区,赶走统治当地16年的西班牙人。

荷兰所侵占建立的殖民王国,是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统治的政权,并有少量对平埔族的教育与传教事业。占领目的是作为对明朝、日本、朝鲜半岛南洋贸易据点的枢纽,台湾据点成为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亚洲据点的第二名(仅次于日本),获利主要是配送给公司股东。

由于苛征与限制,原住民族在1629年与1636年分别发起麻豆溪事件与萧垄事件两次大型反抗。1652年,以郑芝龙旧部郭怀一为领袖的汉族移民,也对殖民者展开大规模的反抗。平息之后,荷兰人于“府城”(今台南中西)兴建商业中心“普罗民遮城”(今赤崁楼)以加强防范反抗事件。随后郑芝龙也大规招募移民渡海拓殖台湾。1661年,由郑成功所领导的郑军围攻热兰遮城,占领台湾,1662年2月荷兰人接受条件开城投降,结束对台湾38年的统治。

明郑时期

明郑的奠基者国姓爷郑成功

明郑治理时期从1662年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领兵渡海打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军队起,经郑氏三代统治至1683年降清为止,共22年。

反清复明为志的郑成功经过九个月的苦战,攻下“热兰遮城”,怀念故乡闽南的郑成功将它改称安平城,赓续的战役迫使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长官揆一于1662年2月1日(黄历十二月十三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自此台南一带归为明郑治理,建立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

明郑改赤崁建都为东都明京,即今台南市所在之地,设承天府及二县(承天府以北为天兴县;以南为万年县),另设一司为澎湖安抚司。郑成功于同年6月23日病逝。其子郑经在厦门起兵,打败叔父郑袭,回台南继位,1664年改东都为东宁、天兴县为天兴州、万年县为万年州。

英国东印度公司曾与明郑签订通商条约,允许英国在台设立商馆,当时英国人直称其为“台湾王国”或“福尔摩沙王国”[57]

陈永华辅政下,明郑建立完整的中央政府体制,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设孔庙,行科举,境内大治。郑经死后,原要传位给长子郑克臧,但权臣冯锡范刘国轩发动政变,郑克臧被杀,幼子郑克塽继位,1683年明郑水师在澎湖海战中被施琅姚启圣所率领的清军水师打败,郑克塽被迫投降。清廷曾有官员建议放弃台湾,但康熙帝剖析利害不愿放弃,遂于1684年设立台湾府台湾诸罗凤山三县,归福建省管辖。[58]

清治时期

沈葆桢于1874年于台南海滨所建之“二鲲鯓炮台”(亿载金城
1867年的打狗港哨船头

台湾清治时期始于清朝将领施琅于1683年攻占台湾,至1895年甲午战争后割让给日本帝国,虽从未完整统治全台湾,但名义上统治台湾主要区域的时间计212年。

清治前期(1683~1858)

1684年4月,台湾纳入大清版图,由福建省台湾府管辖。清廷在统治台湾之初采消极治台政策,治台政策尽量以较低的成本来经营建设,并视情况鼓励人民开垦,虽然1684年取消海禁期间迎来一波赴台移民潮,加速开垦,但不久因清廷再次实施海禁政策并颁布渡台禁令终止,先是将十几万在荷西时期居住在台湾的汉人强制遣返内地原籍,再对内地人移民台湾严格限制,禁止携带家眷,但沿海省分仍有不少人民冒险偷渡来台,在台湾西半部各地落脚定居。在拓殖台湾西部的历程上,挤压平埔族部落及原住民生存空间,并统治其土地。后来慢慢开始有向台湾东部开垦的行列,但初期为数不多[59]。1719年施世榜在二水一带兴建水圳,引浊水溪灌溉,人称施厝圳或八堡圳,为早期台湾最大水利工程。1720年起成立“府城三郊”产商合一组织,而外销的增加,又促使农业生产量(米、糖等)的增加,奠定府城成为文化商业重镇。由于初期清廷派来的官吏素质良莠不齐、加之官民间语言的隔阂、以及清廷对台湾住民的高压政策等,造成武装起义或骚扰事件不断发生,1721年的朱一贵事件、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以及1862同治年间的戴潮春事件,被称为清朝统治下台湾的三大“叛乱案”。

雍正二年增设一县(彰化)、二厅(淡水澎湖),并降旨准广东人移民台湾,雍正十年首度开放凭证携眷渡台,大量汉人携眷渡台。乾隆年间,1760年5月清廷准台民可携眷入台,废止官员不可携眷规定。后期又进一步更改渡台措施,百姓不需凭证可举家迁徙入台。自乾隆开始出现大量开垦移民,携眷渡台者众,而此台湾移民又以漳州人泉州人最多,客家人仅约漳泉人士之四分之一居次。大量汉人举家移民,1784年设鹿港为新港口,鹿港开始成为台湾中北部的政治、文化、经济的重镇,与其他两大贸易港合称“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万华)”。由于先来后到的土地分配冲突及水源分配而相继发生分类械斗,进而影响日后台湾族群的分布,在此时,汉人不断侵占平埔族土地,迫使平埔族汉化或移往高山,接受山地的原住民的庇护。对于此一现象,清廷官衙控制力薄弱,无法禁绝遏止,地方官甚至藉漠视泉漳之间、粤闽之间、客闽之间族群内外各方争斗与分化,造成两败俱伤以削减可能的叛乱力量。这种族群内外文化、生活、语言、地域的对立,造成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更加困难。

清治后期(1858~1895)

19世纪中叶后,列强逐步由海路进逼。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自1841年9月起英国舰队数度出现台湾外海,试图占领北部基隆港与西海岸中部梧栖港,但都归于失败,这是帝国主义列强对台湾第一次武装入侵的行动。咸丰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清廷被迫签订多项不平等条约,开放部分台湾港口(鸡笼、淡水、安平、打狗)对外通商。1874年,日本以八瑶湾事件为由出兵恒春半岛,即“牡丹社事件[60],这对清廷以往消极的台湾经营成为一种警讯。清廷在日军出兵台湾后的1874年5月27日,迅速派遣钦差大臣沈葆桢来台,办理台湾清朝统治区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强化台湾的防卫力量,在安平(亿载金城)、旗后(威震天南)等地修建炮台及开辟八通关古道等道路加强后山防御,并革新台湾行政、废除《渡台禁令》以补强政策使台湾发展。其继任者福建省巡抚丁日昌于1876年来台湾继续推行革新,任内设置招垦局,鼓励粤居民来台开垦,并开办矿业,以机器开采鸡笼煤矿,架设当时台湾第一条自建电报线。

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与法国越南爆发中法战争,法国军队出兵澎湖群岛及台湾北部[61]刘铭传被清廷重新启用派往台湾。刘铭传在台湾时多次击败法军登台的计划,在沪尾大捷中最终使法军放弃登台。1885年,清廷将台湾从福建分离出来升格设立台湾省[62],并由刘铭传出任台湾首任巡抚。到1891年为止刘铭传在台湾设立防御措施,整理军备,同时也在台湾开发和建立许多基础设施,他督台期间台湾的第一条从基隆新竹铁路开通[63],他还建立电报局务局、铁路局等一系列管理机构,还成立西学堂、电报学堂等教育机构。[64]但是刘铭传的新政并没有考虑到官吏的廉洁以及台湾本身财政负担的问题,导致台湾财政负担大幅增加,清朝官员贪污频繁,以及人民的反抗。1889年,彰化地区因为清田赋问题爆发“公道大王”施九缎事件

光绪二十年(1894年)12月唐景崧就任台湾巡抚;清廷在甲午战争的失败,加上日军1895年3月先占领澎湖,迫使清廷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之主权割让给日本梁启超康有为等士人发起公车上书抗议清廷割让台湾之举,然清廷不为所动;台湾建立台湾民主国对抗日本,以蓝地黄虎的“黄虎旗”当作国旗,以唐景崧就任临时大总统,刘永福任大将军。日军为接收台湾,于未完成台湾授受手续下,提前于1895年5月29日登陆澳底新北市贡寮区三貂角附近),后遭遇台湾民主国正规军(五营栋军,廿营粤勇)和义军抵抗暴发乙未战争(1895年5月29日-11月18日),台湾民主国逐次节节抵抗,因武器落后和后援不继而让日本帝国武力占领台湾成功。

日治时期

藏于国立台湾博物馆台湾民主国国旗摹绘本
1911年的日本地图,其中包括台湾

始政时期(1895~1918)

台湾日治时期自1895年6月17日台湾总督台北城举行“始政式”起,至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计约50年。

日本接收台湾前,台湾本地官员士绅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让日本,于台北城成立台湾民主国,年号永清,推举末代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抵抗日本军队的接收,结果日军甫登陆唐景崧立刻逃至厦门,6月26日刘永福于台南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全台防务由军务大臣李秉瑞指挥。之后3个月,民主国军和日军发生不少规模不小的血战,并造成14,000名台湾兵战死,史称“乙未战争”,同时也是台湾史上最大的一场战争[65]

乙未战争战事集中于台湾,日方投入包含近卫师团等正规军队的30,000余名兵力,而台湾抵抗力量主要有台湾人民等自发性组成的抗日军;合计正规军约有33,000余名,及民兵10万名。乙未战争是发生在台湾上,战斗地域最广、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死伤严重、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当时几乎是全民参与,其中尤以客家族群作战最慓悍善战。然日军有备而来,武器装备优势差距过大,台湾反抗军终究不敌,自5月29日日军登陆澳底、6月14日转进台北、10月21日攻入台南到10月23日日军控制全台湾为止,战事持续总时间约5个月。许多台湾商人如台北城辜显荣,为保全自身财产,选择和日军合作,甚至帮日军开路做间谍清除台湾反抗力量。另一方面不少地方仕绅如苗栗烈士吴汤兴,却选择和日军作殊死战。吴与同袍虽身死,却留下风骨永为后世景仰。

初期反抗势力扫荡底定后,日本设台湾总督为殖民台湾最高长官,并设置台湾总督府作为在台的最高统治机关。初期,总督职务均由军人担任,以敉平当时各地的动乱组织;由于台湾人民的激烈反抗,日本每年为台湾倒贴许多钱,导致驻台总督乃木希典产生把台湾卖与法国的想法,最终遭到驳回。1898年,明治政府任命陆军将领儿玉源太郎中将为第四任总督,并派后藤新平担任民政长官以为辅佐,从此采取软硬兼施的治理政策。日本以警察制度及保甲制度管理台湾,后到日本大正年间,台湾政局渐趋转稳。

1908年,纵贯铁路全线贯通,让过去台湾南北需时数日的交通缩短至朝发夕至的1日内。1919年日本派任田健治郎为台湾首任文官总督,开始大量建造各项基础建设,如自来水电力公路铁路医疗教育。为推动“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鼓励台湾农民种植蔗糖、稻米;并大量开采矿、森林、食盐等台湾自然资源,以供应日本内地工业所需。同时,日本重新划定台湾行政区域,对重要的都市进行“市区改正”的工作,拟定城市规划,改变过去台湾常见的清末闽南风格的乡镇风光,使得街道风貌渐为西化或闽南与西洋风格共处,并规划全台道路桥梁、公园绿地、自来水与下水道电气工程、卫生机构、政府厅舍等。另一方面,出于殖民政策的考虑,日本对台湾人进行爱国教育。虽然在教育制度上对台湾本地人并没有明文限制,但是台湾人仍有差别待遇或歧视,日本人在山区设蕃人公学校蕃童教育所,平地设小学校与公学校,并没有规定台湾人不能到小学校上课,但因为小学校学费高,所以学生大多是日本人子女与台湾的富家门第的子弟。但日治时代的台湾人,除了能接受医学、农牧等技术性质高等教育,不乏是在日治时代修习文、法科而成就卓著者:如台大文学院长林茂生高等法院推事吴鸿麒、新竹地检处检察官王育霖(为台湾人在日治时代第一位检察官),台南市律师汤德章等,政府对推广台湾教育之普及亦有其功。[66]

台湾人对于日本政府的反抗,初期多为激烈的武力冲突(如客家人罗福星主事的苗栗事件余清芳领导的西来庵事件),因死伤惨烈,后期转变为社会政治运动。其中原住民族的抗日行动有以莫那鲁道为首的雾社事件。也有日军主动出击剿灭原住民的战争,如太鲁阁战争

日治时期铁道部厅舍,普见的西式建筑与整齐街景成为主要特色
台北大空袭的城内弹著略图

内地延长主义时期(1918~1937)

自192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进入“大正民主”时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民族自决”主张的影响,台湾的知识分子也展开一连串要求自治与制度改革的运动,结合偶发的劳工运动,并向民间广为宣传,如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众党等。但到后期,因为两派的分裂,及日本殖民政府加强压制而逐渐消沉。 蓬勃的日治黄金时期在的台湾博览会达到顶峰,铁路路线扩建、米糖产量增加、邮信电信普及等等经济成果也导致台湾社会人口增加、公学校普及和放足彻底实施、现代卫生环境建立与守时守法观念养成等重大民生改革,进而举行台湾首次选举。1930年4月10日由八田与一规划监造的嘉南大圳乌山头水库顺利通水使用,成为当时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大型水利工程设施,使嘉南平原多达150,000甲的土地拥有充沛水量。

皇民化运动时期(1937~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37年起),日本帝国推行皇民化运动第一阶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国民精神总动员”,重点在于“确立对时局的认识,强化国家教育。并成立“町内会”、“部落会”组织管理人民。第二阶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运动时期”,主旨在驱使台湾人为日本帝国尽忠。“鼓励”台湾人说日语并推行日式教育,改日本姓名,穿日本服饰,奉祀传统日本信仰神道,全盘接受日化生活[67]。另外日本当局也于1945年全面实施征兵制,召集台湾人从军或负担军队劳役、征召慰安妇,投入东南亚战场。1944年后,受到盟军25次大空袭影响,台湾农工生产值于战争结束前的1945年降到最低点[68]

1945年,昭和天皇颁布《朝鲜及台湾住民政治参与相关诏书[69],日本帝国同时通过众议院议员选举法改正案,给予台湾人与日本内地相同的参政权及参战权。

1938年,约有309,000名日本人定居于台湾[7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多被遣返回日本。

战后时期

战后初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发布的《一般命令第一号》第1条甲项规定,日军在台北市公会堂向二战同盟国投降,会场挂有同盟国四国的国旗,以及联合国旗(四国国旗的前面上端,未呈现于画面)[71]

1945年8月14日,日本昭和天皇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代表于9月2日签署《降伏文书[72]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发布的军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号》第1条规定:“在中国(满洲除外)、台湾,及北纬16度以北的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北部和寮国)境内的日军高阶司令官,及所有陆、海、空军及附属部队,应向蒋介石将军投降”,蒋中正委派陈仪将军于10月25日到台湾接受在台日军投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代表同盟国接管台湾[73][74][75][76][77][78],蒋介石并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行政长官。[79]

当时接管台湾的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施政错误、官员违法敛财严重、军警纪律败坏、双方在文化及语言上产生隔阂,台湾人民遭受种种歧视及各种差别待遇、政府滥印钞票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实施统制经济限制民间贸易造成大量民众失业、借由专卖局与贸易局垄断台湾经济命脉、掏空民生物资运往中国大陆,终至民不聊生、路有饿莩,各地反抗之声频传。在1947年初,因一起缉烟血案,以及前往抗议的群众遭行政长官公署卫兵开枪扫射,于是累积一年多以来的庞大民怨能量至此总爆发,各地发生军民冲突,国民政府调派大军镇压,后续还有清乡行动,许多与事件无关的台籍菁英与百姓无辜遇害,或逮捕之后不经审判而被监禁处死或就此失踪,后来行政院官方调查报告死亡人数约18,000至28,000人,史称二二八事件。此事件造成台湾本省人外省人长期的族群对立,以及后来的政党对抗,影响至深且广,也埋下台湾独立运动的种子。

1949年1月1日,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宣告隐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李宗仁于1月21日正式接任中华民国代总统。中华民国政府因国共内战战况失利,蒋中正命令蒋经国汤恩伯桂永清将中央银行黄金、白银、外汇转运台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岸分治的格局开始形成。10月13日,解放军兵临广州,李宗仁于11月20日专机飞往香港就医,再于12月5日与家人飞往美国。12月7日,中华民国行政机关人员迁至台湾

戒严时代

1948年5月10日,《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公布实施,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于1949年5月20日公布《台湾省戒严令[80],为稳固政权、并防止中国共产党渗透,展开长期的戒严,称为白色恐怖时期。蒋中正于1950年3月1日在台宣告复行总统职权,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一方面运用美援,推行经济变革,稳定农业,扶植工业中小企业;一方面通过前述两项法令,配合政府军队特务的结合掌控,持续政治与社会上的强势控制,巩固一党威权体制,压制许多反对言论或行动。

无党籍台南出身的吴三连(左二)于1951年1月7日当选台北市第一届民选市长后与支持者举杯同欢

1950年起,台湾开始实行地方自治首度普选出包括台北市长吴三连在内的县市级行政首长,县级与县级以下之民意代表及台湾省议会亦由公民直选产生。政府开始一系列扶植农业的政策,时任台湾省政府主席陈诚推行土地改革(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稳定农业。在工业方面,借由土地改革,带动民营企业和工商业发展,并以加工出口导向为主。1953年,台湾经济已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准,由于日治时期的基础、台湾的资金人才与技术及美援等因素下,台湾经济逐步走向迅速成长,并开始兴建更多大型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如石门水库、横贯公路等)。

1951年9月4日至8日,日本与二战同盟国代表共49国签订《旧金山和约》,于1952年4月28日生效。该条约中明文日本放弃台湾主权,但无交代台湾主权交予之对象,因而成为现今台湾主权未定论的主要依据。

1960年代,台湾进口替代产业面临内部市场饱和问题,同时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工厂面临工资上涨等因素,纷纷搬迁到一些具工业基础又劳工成本低廉的地区,台湾的经济政策遂改为出口扩张。1966年,政府成立高雄加工出口区,这是亚洲第一个加工出口区。1963年,工业占台湾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逐渐超过农业。此后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机为止,台湾长期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的经济成长率。此外,仿效英国等实施区域分期完成自来水建设,自来水普及后,乌脚病逐渐不再发生。1968年,政府开始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对台湾社会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

中山高速公路横跨浊水溪中沙大桥,象征十大建设期间沙特阿拉伯对台援助的情况

1970年代台湾进入经济起飞时代,由于石油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1973年11月行政院院长蒋经国推动十大建设十二大建设以稳定经济发展。蒋中正1975年4月5日病逝后,副总统严家淦继任总统至1978年届满。1978年蒋经国经由第一届国民大会“选举”,担任第六、七任总统,并持续发展本土化及民主化,不过仍有特务监控人民,并以军法审判平民。台湾产业形态也由以农渔业为主转型为以工业制造业商业服务业为主,台湾经济发展迅速,人民所得与生活水准均有显著提升。

1971年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将“蒋介石的代表”──中华民国政府逐出联合国,此后两蒋坚持汉贼不两立,陆续与各国断交。1979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与美国断交,外交处境造成相当冲击。台湾的党外团体开始通过私下发行的政论杂志,对国民党执政的政府进行抗争,要求全面落实民主政治言论自由。1979年12月,高雄市发生美丽岛事件,是台湾规模最大的民主抗争事件,之后对被逮捕相关人士的军事审判更引起国际瞩目。[81]

1980年代,随着产业从农业发展到重工业国民教育普及,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六千美元,台湾名列亚洲四小龙之首,股市指数曾高达万点,政府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大力鼓励内外厂商投资集成电路电脑等高科技产业,台湾中小企业也被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所影响,此时台湾个人电脑主板产量因此位居世界第一,台湾达到新兴工业国家(NIEs)水准。随着民主运动蓬勃展开,于1986年戒严状态下,中国国民党政府默许民主进步党成立。由于陈文成命案江南案十信案等冤案与丑闻相继爆发、党外人士的抗争与民主诉求,一般认为这是导致1987年7月14日总统蒋经国宣布“解严”的主要原因,而强大的国际舆论带给国民党政府的压力也不容忽视。随后更进一步开放党禁报禁、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1988年蒋经国去世,副总统李登辉继任,蒋家父子的威权统治随之结束。

1990年代至今

1990年代台湾进一步落实自由民主与中央层级之政治改革,街头抗争成为台湾日后自由民主社会的常见现象,著名的如五一九绿色运动鹿港居民反杜邦设厂事件五二〇农运无壳蜗牛运动。李登辉于1990年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七次会议总统选举当选之后,仍持续推动民主化与台湾本土化政策,在任内陆续推动六次修宪。

1990年大学生发起三月学运,李登辉总统认同此学运并宣布修宪及改选国民大会,在1991年5月1日宣布结束“动员戡乱”,并结束“万年国会”的运作。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人称为“九二共识”。之后决定在1996年举行首次总统直选。1995年3月,全民健保正式实施,台湾福利制度的完善初见端倪。

1995年解放军在接近台湾的福建平潭岛屿上举行一连串攻岛军事演习与多次与在近台湾外海几哩外进行导弹试射,让海峡两岸紧张关系陡升,使台湾人民忧虑与反感,意图使台湾无法进行总统选举,美国为此派航空母舰战斗群前往台湾海域确保台湾海峡平静。

1996年3月23日,李登辉与连战获选为中华民国第9任正副总统,也是中华民国史上首次直接民选的正副元首。1998年,中华民国政府为了解决中央与地方行政区的过度重叠而通过了省虚级化(冻省)[82]。1999年,李登辉总统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提出了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表示中华民国(R.O.C.)与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在实际上为两个对等的国家。两岸关系更加紧张。1999年9月21日南投地区发生芮氏规模达7.3的大地震,此为20世纪下半叶台湾伤亡损失最大的天灾,被称作“九二一大地震”,后定此日为“国家防灾日”。

2000年3月18日,由民主进步党提名的陈水扁吕秀莲当选第10任正副总统,写下首次政党轮替的新页。于2001年1月1日,厦门与金马小型三通实施,展开两岸小规模正式通商、通航和通邮。同年以“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名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2年8月,时任总统陈水扁公开表示中华民国(R.O.C.)与中华人民共和国(P.R.C.)的关系是“一边一国”,引发北京当局反弹。200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废除大学联考,以“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大学学科能力测验、大学入学术科考试”作为大学多元入学的指标。2003年3月14日台湾首例非典型肺炎引发SARS风波,使得全台湾产生恐慌浪潮,创下台湾战后以来,医院封院、街坊封楼、医院外全面发烧筛检的首见景况。2003年底成为东亚第一个立法保障公民投票权的地区。2004年3月19日,于总统大选前夕发生“三一九枪击事件”,为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以来首次国家元首遭枪击事件,翌日,陈水扁及吕秀莲当选连任第11任正副总统。2005年6月立法院预算审核通过新十大建设。2006年8月12日起,针对陈水扁总统任内爆发的政治丑闻,由前民主进步党主席施明德于台湾发起“百万人民倒扁运动”,要求陈水扁总统负起政治责任下台,又称“红衫军运动”。

2008年3月22日,由中国国民党提名的马英九萧万长第12任正副总统选举中胜出当选,是谓台湾民主政治第二次政党轮替。2009年8月,莫拉克台风侵袭台湾而发生严重水灾,使中南部与东部蒙受巨大损失。同年7月16日至26日,高雄市举办“世界运动会”;台北市亦于9月15到25日举办“夏季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当年度台湾两大国际赛事。第三次江陈会谈提议将两岸包机转为两岸定期航线,并于2009年8月31日启航。2010年6月29日,第五次江陈会谈于重庆正式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同年8月17日立法院正式表决通过。同年12月25日,五都升格正式实施,乃1950年以来台湾地方制度的最大变革。其后,桃园县于2011年被赋予“准直辖市”地位,2014年底正式升格为直辖市,为台湾第六都。2012年马英九与吴敦义第13任正副总统连任成功。2010年11月6日至2011年4月25日,台北市举办“2010年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是台湾第一个正式获得国际园艺家协会国际展览局认证授权举办的A2/B1级国际园艺博览会。2013年7月,发生“洪仲丘事件”,促使民间团体发起“白衫军运动”,要求政府重视军中人权,促成国军制度改革。2014年3月18日,由不满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审查程序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发起“太阳花学运”,并趁员警不备时,约400名学生攻占立法院。同年,3月23日,由于太阳花学运未获政府正面回应,部分学生于晚间7时35分由行政院正门攻入,是为“323占领行政院事件”。

2016年1月16日,由民主进步党提名的蔡英文陈建仁第14任正副总统选举中当选,为台湾民主政治第三次政党轮替,蔡英文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位女性总统。另外,国会也在这次第9届立法委员选举首次政党轮替,民主进步党首次席次过半完全执政。2020年1月11日,民主进步党推荐之蔡英文在第15任正副总统以8,170,231票、57.13%之得票率于总统选举胜选成功连任,并创下自总统直选以来得票数最高纪录。立法委员选举,民主进步党取得61席维持过半,中国国民党台湾民众党时代力量台湾基进等四党亦各有斩获,另有5席由无党籍候选人胜出。

2024年1月13日,由民主进步党提名的时任副总统赖清德萧美琴第16任正副总统选举中当选,打破了过往所谓的“八年魔咒”,首次三度执政。但立法委员选举则由中国国民党以52席成为国会最大党,民主进步党未得到过半席次。[83]

地理

位置地形

台湾最高峰玉山

台湾本岛西与西北临台湾海峡,距福建海岸平均距离约200公里,台湾海峡最窄之处为台湾侧的新竹县到福建侧的平潭岛,直线距离约130公里;北边隔东海朝鲜半岛相望;东北隔海与琉球群岛相望;西南边为南海,距广东省海岸直线距离约300公里;东边为太平洋,和与那国岛相邻约110公里;南边隔巴士海峡菲律宾群岛相邻。在西太平洋由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群岛等众多岛屿所形成的东亚岛弧中,台湾位于中枢位置,由地缘政治理论上来看居东北亚东南亚交会处,为亚太经贸运输重要枢纽及重要战略要地。[84][85][86][87]北回归线横跨中南部。全岛山势高峻,地形海拔变化大,山脉大多呈东北偏北-西南偏南走向,平原狭窄,仅台湾西部东部地区纵谷内有少量平原地震频繁,温泉火山皆多。气候属高温、多雨,春末夏初常因滞留锋影响而有梅雨季,夏季及秋季初期常有台风西南季风侵袭,冬季则有东北季风吹拂。最冷月月均温都在15以上,年雨量达2,510毫米以上,大约是世界平均的三倍之多,是亚太地区最潮湿多雨的岛屿之一。北部全年有雨,南部则集中在夏季降雨。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的台湾,自然景观与生态系资源相当丰富而多元。[8]目前台湾使用东经120度的UTC+8时区(国家标准时间[88]

台湾本岛南北纵长约395公里,东西宽度最大约144公里,环岛海岸线长约1,151公里,含属岛面积约35,886.8623平方公里[1],四面环海,岛屿整体形状似长条蕃薯状。台湾四面环海,孕育各种海岸地形。北部海岸多为岬湾与岩岸,西部海岸沙滩沙丘潟湖、泥质滩地,南部恒春半岛是珊瑚礁海岸,东部属断层海岸,坡度陡峻且多断崖。河流川短流急,不仅有岩石外露的河床,也有平沙铺地的河床,直流型的或曲流型的,甚至有湍急回头湾,瀑布壶穴、奇石,遍布台湾各条溪流上游。山脉大多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主要山脉有纵贯南北的中央山脉,靠西侧的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北部的雪山山脉,以及紧邻东海岸海岸山脉。最高峰为玉山山脉的玉山主峰,海拔3,952米。台湾为世界地势高度第四高的岛屿。[89]丘陵地带则大多在北部与靠近山脉地区,如新竹丘陵苗栗丘陵。这些山地与丘陵共约占台湾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原盆地虽狭小分散且只占台湾地形的三分之一,却是人口稠密地区。主要盆地有北部的台北盆地,中部的台中盆地埔里盆地,以及东部地区的泰源盆地等。嘉南平原位于台湾南部的云林嘉义台南高雄,是台湾最大的平原。其他还有中部的彰化平原,南部的屏东平原,东北部的兰阳平原,以及东部的花东纵谷平原等。地形如平原般平坦,但地势较高的台地林口台地桃园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

中华民国实际控制区域包括台湾本岛与附属的22座小岛,以及台湾海峡中澎湖群岛的90座岛屿。其中台湾岛约占总面积98%,其约位于东经120度至122度、北纬22度至25度之间,北回归线经过嘉义县水上乡花莲县瑞穗乡丰滨乡等地。台北市中华民国首都新北市是台湾人口最多也是最大的城市,高雄市是面积最大的城市。台湾的附属岛屿有:位于东侧外海的龟山岛绿岛兰屿,北部外海的彭佳屿棉花屿花瓶屿基隆屿以及钓鱼台列屿,西南沿海的小琉球,南部的七星岩。台湾海峡西侧的马祖金门乌坵隶属于福建省。南海上的东沙群岛,及南沙群岛中的最大岛屿太平岛中洲礁属于南海诸岛,归高雄市管辖。[90]

地质水文

台南中部的乌山头水库,由日本技师八田与一设计,作为整个嘉南大圳工程的一部分,对嘉南平原的灌溉有很深远的影响

台湾是由欧亚大陆板块冲绳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挤压而隆起的岛屿,主要是由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聚合作用产生。板块聚合作用分为两个部分,在菲律宾海板块西边,欧亚板块隐没至菲律宾海板块下方,而菲律宾海板块的北边,则是菲律宾海板块隐没至欧亚板块下方。板块聚合作用使得台湾逐渐隆起,并且在东南方形成菲律宾海沟马尼拉海沟吕宋海槽和吕宋岛弧,在东北方形成琉球海沟琉球岛弧,也使得台湾成为多断层的环境。台湾突出海面后形成许多山脉。以花东纵谷为界,纵谷东边的海岸山脉属菲律宾海板块,东北部的宜兰龟山岛一带属于冲绳弧后张裂的一部分,西边的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则属于欧亚板块。玉山山脉形成后,由于上层向西滑动而形成阿里山山脉[91]。因降雨丰沛造就来自高山的大量沉积物,在山脉西侧诞生冲积平原。至今持续的板块运动,则产生频繁的地震也造成许多火山群的形成,如北部的大屯火山群。台湾位处板块交界,孕育了各个断层产生。主要断层有921大地震车笼埔断层,使台北盆地陷落形成康熙台北湖山脚断层,东部最长的池上断层,以及长达85公里的台湾最长断层潮州断层等。

台湾雨量丰沛,大、小河川密布。最大分水岭中央山脉分布位置偏东,使得主要的河川大多分布在西半部,包括长度最长位居中部地区的浊水溪,流域最广位居南部地区的高屏溪,以及长度与流域面积均为第三而位居北部地区的淡水河。其他尚有头前溪后龙溪大安溪大甲溪乌溪曾文溪等;而东半部主要河川则有兰阳溪立雾溪花莲溪秀姑峦溪卑南溪等。台湾天然湖泊稀少,最大的是日月潭,可能经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嘉明湖等,其余多是人工修筑的埤塘、水库。台湾的河川由于地势陡峻,河床坡降极大,易发生洪水干旱,因此早年即有水库之建设,至2006年底已完成水库堰坝109座,合计蓄水总容量有271,425万立方米,有效容量219,905万立方米,其中以曾文水库最大,总容量71,270万立方米,有效容量59,550万立方米。在离岛部分,澎湖县有8座,金门县13座以及连江县7座。目前尚有多座水库仍在规划与兴建阶段。台湾主要河川防洪工程,于日治时期起即有规划实施,政府于1950年至1957年间,逐步实施日人未完成及兴建中之计划,防洪工程的重要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政府并在1979年至1985年推行之十二项建设第9项纳入“修建台湾西岸海堤及全岛重要河堤计划”,并持续在1986年至1991年14项重要建设第9项列入“继续河海堤计划”,1992年至1997年推动之国家建设六年计划列入“河海堤后续六年计划”。

气候生物

柯本气候分类法划分的台湾气候分区,显示台湾西部至南部多为夏雨冬干的气候,其余地区则全年湿润,没有明显的干季
2001年中度台风纳莉过境后台北市健康路的没顶车辆

台湾可分为两个气候区,大致以通过中南部嘉义县花莲县北回归线为界,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嘉义以南属热带季风气候。5月到9月为台湾的夏季,天气炎热,其中大台北地区盆地地形,以致热能无法快速消散,又加上都市热岛效应影响,因此夏季最高气温经常可达35℃及以上[92][93],7月的平均气温可接近30℃[94]。台湾为海岛地形,四面环海,每年9月至隔年5月北方的西伯利亚冷高压南下时,冷空气受到海洋调和,所以即使在冬季,气温相对于同纬度的华南地区稍显温暖。冬季时,台南以北的平地气温有时会出现10℃以下的低温[95][96]。日治时代的台湾,被日本人称作“常夏之岛”,意指台湾四季如夏。不过台湾冬季则相对凉爽,中部及北部1月平均气温15~17℃左右,南部1月平均气温可高达17-21℃左右[97]。而位处山区的合欢山玉山雪山海拔超过1,500米以上的高山由于地势高,故11月~4月常有降雪

由于季节、位置、海拔标高的不同,台湾各地区降雨量也随之变化。北部、东部全年有雨,其中基隆因降雨量丰沛而被称为“雨港”,台湾东北角火烧寮最适合降雨,也是东亚下雨日数最多的地方。中南部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台湾冬季盛行由蒙古高压所带来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能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台湾经常有台风侵袭,6月至9月是台风季,每年夏、秋两季平均都有三到四个台风侵袭台湾。台风为台湾提供了丰沛的水分,但由于降雨空间和时间分布十分不均,容易引发洪水土石流等灾害。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夏季台风所带来的雨水,到冬季就容易出现干旱;因此,各大河川普遍修筑水坝,雨季蓄水兼发电,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台北测站(台北市中正区
气候图表
 
 
83
 
 
19
14
 
 
170
 
 
20
14
 
 
180
 
 
22
16
 
 
178
 
 
26
19
 
 
235
 
 
29
22
 
 
326
 
 
32
25
 
 
245
 
 
34
26
 
 
322
 
 
34
26
 
 
361
 
 
31
25
 
 
149
 
 
28
22
 
 
83
 
 
24
19
 
 
73
 
 
21
16
平均最高及最低温度以摄氏(℃)表记
降雨总量单位为毫米(㎜)
资料来源:中央气象局
英制单位换算
 
 
3.3
 
 
66
57
 
 
6.7
 
 
67
58
 
 
7.1
 
 
72
60
 
 
7
 
 
78
66
 
 
9.2
 
 
85
72
 
 
13
 
 
90
76
 
 
9.6
 
 
94
79
 
 
13
 
 
93
79
 
 
14
 
 
88
77
 
 
5.9
 
 
82
72
 
 
3.3
 
 
76
67
 
 
2.9
 
 
69
60
平均最高及最低温度以华氏(℉)表记
降雨总量单位为英寸(㏌)
台中测站(台中市北区
气候图表
 
 
36
 
 
22
13
 
 
88
 
 
22
14
 
 
94
 
 
25
16
 
 
135
 
 
28
20
 
 
225
 
 
30
23
 
 
343
 
 
32
24
 
 
246
 
 
33
25
 
 
317
 
 
33
25
 
 
98
 
 
32
24
 
 
16
 
 
30
22
 
 
19
 
 
27
18
 
 
26
 
 
24
14
平均最高及最低温度以摄氏(℃)表记
降雨总量单位为毫米(㎜)
资料来源:中央气象局
英制单位换算
 
 
1.4
 
 
72
55
 
 
3.5
 
 
72
57
 
 
3.7
 
 
76
61
 
 
5.3
 
 
82
67
 
 
8.9
 
 
86
73
 
 
13
 
 
89
76
 
 
9.7
 
 
91
77
 
 
12
 
 
91
77
 
 
3.9
 
 
89
75
 
 
0.6
 
 
86
71
 
 
0.7
 
 
81
65
 
 
1
 
 
74
58
平均最高及最低温度以华氏(℉)表记
降雨总量单位为英寸(㏌)
高雄测站(高雄市前镇区
气候图表
 
 
16
 
 
24
16
 
 
21
 
 
25
17
 
 
39
 
 
27
19
 
 
70
 
 
29
22
 
 
197
 
 
31
25
 
 
415
 
 
32
26
 
 
391
 
 
32
26
 
 
417
 
 
32
26
 
 
242
 
 
31
26
 
 
43
 
 
30
24
 
 
19
 
 
28
21
 
 
16
 
 
25
17
平均最高及最低温度以摄氏(℃)表记
降雨总量单位为毫米(㎜)
资料来源:中央气象局
英制单位换算
 
 
0.6
 
 
75
60
 
 
0.8
 
 
76
62
 
 
1.5
 
 
80
67
 
 
2.7
 
 
84
72
 
 
7.8
 
 
87
77
 
 
16
 
 
89
79
 
 
15
 
 
90
80
 
 
16
 
 
89
79
 
 
9.5
 
 
89
78
 
 
1.7
 
 
86
75
 
 
0.7
 
 
82
70
 
 
0.6
 
 
77
63
平均最高及最低温度以华氏(℉)表记
降雨总量单位为英寸(㏌)
台东测站(台东县台东市
气候图表
 
 
43
 
 
23
17
 
 
48
 
 
24
17
 
 
43
 
 
25
19
 
 
74
 
 
28
21
 
 
157
 
 
30
23
 
 
248
 
 
31
25
 
 
281
 
 
32
26
 
 
308
 
 
32
26
 
 
299
 
 
31
25
 
 
236
 
 
29
23
 
 
78
 
 
27
21
 
 
42
 
 
24
18
平均最高及最低温度以摄氏(℃)表记
降雨总量单位为毫米(㎜)
资料来源:中央气象局
英制单位换算
 
 
1.7
 
 
73
63
 
 
1.9
 
 
75
63
 
 
1.7
 
 
77
66
 
 
2.9
 
 
82
70
 
 
6.2
 
 
86
73
 
 
9.8
 
 
88
77
 
 
11
 
 
90
79
 
 
12
 
 
90
79
 
 
12
 
 
88
77
 
 
9.3
 
 
84
73
 
 
3.1
 
 
81
70
 
 
1.7
 
 
75
64
平均最高及最低温度以华氏(℉)表记
降雨总量单位为英寸(㏌)

台湾位于亚热带热带,以及欧亚大陆太平洋的交界处。气候条件使早期台湾利于生物生存,台湾海峡的隔离,则使冰河时期经由陆桥从欧亚大陆迁移而来的物种,演化成岛上特有种。另外高山对季风的阻挡能使岛内环境变化较大,例如降雨量的差异。复杂的地形则导致地理隔离,有利于新物种的形成[98]。流经菲律宾、台湾与日本海域的黑潮洋流,也是生物的营养来源,一方面带来海洋动物与浮游生物,一方面则带来南方植物。台湾陆地的森林种类主要受到海拔高度影响。海拔700米以下是亚热带阔叶林,海拔700-1800米是阔叶林,1800-2500米是混合林,2500-3500米则是针叶林,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则是苔藓或草原。不同种类森林所构成的环境,也是各种植物动物、与真菌栖息地[99]。台湾的海岸线与邻近海岸地区,过去拥有广大的红树林沼泽,并因此孕育许多生活在潮间带的动物。但现今大多已经消失,只保留在例如台南的七股湿地与台北的淡水河河口等少数区域。此外最南端的恒春半岛,至今仍存有热带季风林珊瑚礁。由于人类在平地开发,大型野生动物大多仅能分布在山区或较稀少的低海拔森林中。栖地破坏和外来种引入造成台湾部分原生物种负面影响,有些甚至濒临灭绝或已灭绝。如福寿螺美国螯虾澳洲淡水龙虾吴郭鱼非洲大蜗牛这五个外来种引进后,因欠缺天敌制衡,过度繁殖,导致台湾原生的田螺螯虾鲫鱼大为减少;17世纪时台湾梅花鹿曾经满山遍野,但因长期过度捕猎大量鹿皮外销,目前野生梅花鹿已经濒临灭绝。

为保护自然风景及野生动植物,内政部营建署自1982年起已公告成立9座国家公园。另为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自1986年起也陆续公告22个自然保留区及20个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多处自然保护区域[100]

人文风光

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受制国际社会现实,以中华民国名义,台湾一直无法签署世界遗产公约,因此台湾暂无任何地点或景观登录为世界遗产。自2000年起,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开始推动台湾世界遗产潜力点评估工作,分别于2002年、2009年评选出17处世界遗产潜力点,并在各地举办巡回讲座,推动社区认同、基础研究调查、保护措施等工作。[101]2010年国际文化资产日研讨会发表乌山头水库嘉南大圳成为台湾人心目中最佳的世界遗产潜力点[102]。到2011年为止,台湾的世界遗产潜力点调整并增至为18处。[103]

行政区划

台湾行政区划起始于17世纪荷西统治时期,现今主要根据中华民国《地方制度法》,划分为1个(即台湾省)、6个直辖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其中台湾省共划分为11个(含澎湖群岛澎湖县)、3个基隆市新竹市嘉义市)。

省/直辖市

省/直辖市 首府 区划 人口数
(2024年11月)
面积
(km²)
密度
(人/km²)
台湾省 11县3市 6,918,402 25,110.0037 275.52
台北市 信义区 12区 2,493,210 271.7997 9,172.97
新北市 板桥区 29区 (含1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 4,047,112 2,052.5667 1,971.73
桃园市 桃园区 13区(含1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 2,336,764 1,220.9540 1,913.88
台中市 西屯区丰原区 29区(含1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 2,858,958 2,214.8968 1,290.79
台南市 安平区新营区 37区 1,858,873 2,191.6531 848.16
高雄市 苓雅区凤山区 38区 (含3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 2,731,891 2,951.8524 925.48

行政区划演变

年代(时期) 行政区 备注
远古-17世纪初期 不适用 台湾原住民族曾经有过跨部落之政权,但是其间行政区划未有史料记载。
1624年-1662年
荷兰统治时期
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长官管辖:
4地方会议区北部地方会议区南部地方会议区淡水地方会议区卑南地方会议区
荷兰在鸡笼之战后取得原西班牙在台湾北部领地,因领土增加乃分区设立地方会议
1626年-1642年
西班牙统治时期
西班牙鸡笼淡水长官管辖:
3省区淡水省区哆啰满省区噶玛兰省区
在台湾最早之行政区记录
1662年-1664年
明郑时期
明郑管辖:
121安抚司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澎湖安抚司)
郑成功攻台击败荷兰后统治台湾
1664年-1683年
(明郑时期)
明郑管辖:
1府23安抚司(承天府、天兴州万年州、南路安抚司、北路安抚司、澎湖安抚司)
1683年-1875年
清治时期
大清福建省台厦道台湾道管辖:
1台湾府下辖3→4、0→3
大清击败明郑后统治台湾
1875年-1887年
(清治时期)
大清福建省台湾道管辖:
2府(台湾府、台北府;府之下共辖8县、4厅)
1887年-1895年
(清治时期)
大清福建台湾省台湾道管辖:
3府1直隶州(台湾府、台北府、台南府台东直隶州;府之下共辖11、3→4
清治末期台湾建省
1895年-1901年
日治时期
大日本帝国台湾总督府管辖:
3-6县、0-2民政支部、1-4厅
台湾依据《马关条约》改隶大日本帝国成为其外地
日治初期因台民的抗日运动以致行政区频繁调整
1901年-1920年
(日治时期)
大日本帝国台湾总督府管辖:
20→12厅
1920年-1945年
(日治时期)
大日本帝国台湾总督府管辖:
5州、2→3厅(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花莲港厅台东厅澎湖厅
大日本帝国在台湾实施与日本内地都道府县类似的行政区制度。
首个将台湾原住民族聚居的蕃地纳入包含台湾所有土地之行政区划。
1945年-1950年
战后时期
中华民国台湾省政府管辖:
8、9
中华民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接管台湾,设立台湾省
1950年-2014年
(战后时期)
中华民国政府管辖:
1(下辖县、市、管理局)、0→5直辖市台北市高雄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台湾本岛成为政府实际控制区的主要部分,
政府并在台湾逐步增设直辖市,并将台湾省虚级化
2014年至今
(战后时期)
中华民国政府管辖:
16直辖市(新增桃园市台湾省下辖11、3
台湾省政机关于2018年底去任务化,
所有6直辖市、11、3共20个行政区皆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台湾
代码 直辖市 治所 日治时期州域 行政区沿革
10 台湾省 日治台湾 1885年大清设立福建台湾省
1895年5月依据《马关条约》台湾改隶大日本帝国进入日治时期。
1945年10月中华民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接管台湾设立台湾省
1998年12月台湾省虚级化,2018年12月省政机关去任务化。

台湾省政府在1945年至1956年间位于台北市
1956年至2018年间位于南投县南投市中兴新村

63 台北市 台北市信义区 台北州 1920年10月台北州下设立州辖市台北市[104]
1945年10月改制为台湾省省辖市台北市[105]
1967年7月1日改制为直辖市[105]
64 高雄市 高雄市苓雅区(四维行政中心)
高雄市凤山区(凤山行政中心)
高雄州 1920年10月设立高雄州,1924年12月高雄州下设立州辖市高雄市[106][104]
1945年10月改制为台湾省辖之高雄县省辖市高雄市
1979年7月1日高雄市改制为直辖市[105]
2010年12月25日高雄直辖市与台湾省高雄县合并改制为新直辖市[107][108]
65 新北市 新北市板桥区 台北州 1920年10月设立台北州[106][104]
1945年10月改制为台湾省辖之台北县[109]
2010年12月25日改制为直辖市[107][108]
66 台中市 台中市西屯区台湾大道市政大楼
台中市丰原区阳明市政大楼
台中州 1920年10月设立台中州,台中州下设立州辖市台中市[106][104]
1945年10月改制为台湾省辖之台中县省辖市台中市[105]
2010年12月25日台湾省台中县台中市合并改制为直辖市[107][108]
67 台南市 台南市安平区(永华市政中心)
台南市新营区(民治市政中心)
台南州 1920年10月设立台南州,台南州下设立州辖市台南市[106][104]
1945年10月改制为台湾省辖之台南县省辖市台南市[105]
2010年12月25日台湾省台南县台南市合并改制为直辖市[107][108]
68 桃园市 桃园市桃园区 新竹州 1920年10月设立新竹州[106][104]
1945年10月改制为台湾省辖之新竹县,1950年8月改名桃园县[110]
2014年12月25日改制为直辖市[111]

政治

法律

台湾首部成文法实施于17世纪之荷兰统治时期,后经过以明律为纲的明郑严刑峻罚、台湾清治时期之大清律法、台湾日治时期的六三法等特别法,至中华民国政府开始统治之后则以大陆法系中华民国法律为主轴。除了适用于台澎金马(即台湾地区)的《中华民国宪法》及《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外,尚有法律命令三个层级,其中,仍以中华民国宪法及其增修条文为基础,所有规范皆不可违背在其上位阶的规定。

主权

台湾独立运动支持者的诉求标语[112][113][114]

台湾自17世纪开始有历史文字纪录以来,曾经历多个政权统治。最近一次更动为1945年10月25日起由中华民国接管。此外,未曾统辖台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声称拥有领土主权,视台湾为其尚未统一的领土[115]双方对此仍有争议

中华民国政府在1949年12月后,因在国共内战中失去对中国大陆的控制,将中央政府迁至台湾政经中心台北市,使得台湾成为中华民国现今实际控制的主要地区。经过1980年代以来的民主化本土化运动、1990年代以来的七次修宪、以及1996年开始的总统直选[116],中华民国原主要设计用于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已逐渐与台湾社会结合;原本作为地理名词的“台湾”,也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华民国的代称。

由于长期受到境外政权统治,台湾社会自194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要求成为完全之独立国家的呼声,其所代表的支持两岸统一的“统派”与支持台湾独立的“独派”并列为台湾当前的两大政治思想,所衍伸出来的“统独问题”影响台湾社会与未来发展甚深。

人权

《中华民国宪法》第八条:“人民身体之自由应予保障”。第十条:“人民有居住及迁徙之自由。”第11条:“人民有言论、讲学、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台湾的人权状况在过去数十年间有长足的进步,在2004年自由之家的报告中[117],台湾在公民自由方面的分数为1,政治权利方面的分数为2(1为最高,7为最低),意即台湾在亚洲国家中属最自由国家之列。

近来台湾社会对于死刑存废、学生服仪、居住正义等问题出现一些争议;此外,近来同性婚姻在台湾也是个受关注的议题。

政府组织

中华民国总统府

中华民国政府是当前台湾最高统治机构,其政府体制为半总统制混合的性质。根据现时《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总统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一次,为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与三军的最高统帅,对内负责政治上的最高责任,对外则代表国家行使国防外交国安等权责,对五院有协调争议权,并直接任命最高行政首长行政院院长[118]

行政院”主要功能为协助行政院院长处理各项行政事务[f];广义上则涵盖各中央行政机关(即俗称之“部会”,均隶属行政院管辖)。行政院通常别称为该国之内阁(非法定名称),行政院院长、副院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发言人政务委员与各部会首长为内阁阁员[119],其成员定期召开行政院会议

自1990年代末期,中华民国政府采取台湾省虚级化措施之后,台湾省虽然依旧存在,但原省政府所辖机关皆会并入中央政府,因此行政作业实质上已无省的存在。

政党与选举

中华民国总统由台湾地区符合资格公民直接选举产生。自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令以及解除党禁之后,政府不限制人民团体成立政党与个人政治主张,因此台湾政党林立[120][121]。现时主要政党为民主进步党、中国国民党、台湾民众党以及时代力量

台湾人民依宪法享有言论出版新闻集会结社组党等各种公民与政治自由,民主运动与公民社会活跃,人人均可持有不同政治主张、参与政治、并于成年后投票支持公职候选人。台湾广泛受到争论的政治问题是台海问题与统独问题,因而使人民支持的政治立场大致可划分为泛绿阵营泛蓝阵营。基于外交情势及环境等综合考量,台湾人民自民主化以来长期而稳定的态度为持久维持现状高于支持独立或统一,支持独立多于倾向统一[122]

对外关系

台湾桃园国际机场
前副总统萧万长夫妇与菲律宾总统贝尼格诺·艾奎诺美国国务卿约翰·凯瑞于2013年APEC印尼峇厘岛)领袖高峰会上比邻

中华民国目前与12个邦交国保持正式外交关系[123],截至2022年12月止,为45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官方会员[124](包含亚太经合会(APEC)、世界贸易组织(WTO),并致力于加入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UN)等相关国际组织[125],兼且以体育、经济、学术、艺文活动、经济援助人道救援方式进行交流[126]。并以非营利机构与志愿服务团体等非政府组织(NGO)融入国际社会[127]

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通过后,世界各主要国家相继转移外交承认。同一时期,由于台湾在经济发展上渐有成绩,因此与国际交流趋向以经济援助方式与一些小型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流,在李登辉政府时代借由务实外交强化与友邦及无邦交国家之双边关系,至民进党执政后,仍维持此经济援助导向。除此,自1993年起,台湾政府一直致力重返联合国,同时通过拥有联合国会员国身份的邦交国,以“中华民国”或“台湾”等名称尝试能重返联合国及其周围组织,不过因为台北与北京之间一直存在争议(即台湾海峡两岸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阻挠台湾以国家身份参与国际组织,并极力争取各国际组织的主导权,使中华民国政府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卫组织)的交流上陷入极大困境。1991年以中华台北名义加入亚太经合会,2002年以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名义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28]

2009年4月29日,受世界卫生组织邀请,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世界卫生大会(WHA)[129]

根据2003年国际组织年鉴有2,074个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性活动,但其中以个人名义居多,而且实际参与的组织主要是以人道救援领域居多,例如台湾世界展望会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国际佛光会励馨基金会慈济基金会等,投入国际性救援个案颇为可观,例如台湾路竹会长期远赴非洲南美洲义诊,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输送物资关怀边远地区,而台湾医界联盟基金会等组织与政府长期合作推动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但是台湾非政府组织除了国际医疗、人道援助组织之外,大多仍缺乏国际活动的经验[130]

在体育方面有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以中华台北的名称成为国际奥会的205个会员之一,主要任务筹组代表团参加奥、亚运等国际赛会及活动。而于1957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大专院校体育总会推动大专院校进行国际间赛事,并于1987年加入国际大学生体育联盟(FISU)成为会员国。另外还有中华民国残障体育运动总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及国际运动竞赛,近年来参与国际赛事有2006年远东及南太平洋残疾人运动会,获得18金29银22铜;2007年世界轮椅运动会(IWAS),在台北举行获得34金26银30铜;2008年北京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获得1金1铜[131]

在经济方面,有中华民国国际经济合作协会以结合企业界人士、团体与国外企业界人士、团体合作发展国际经济交流,主要任务为举办或出席双边及多边经济合作会议,举办或协办各国投资研讨会或市场说明会,组团或派员赴他国访问、签署双边经贸合作协定或备忘录[132]。而还有台湾亚太发展基金会(前身为亚洲基金会之台湾分会)致力于促进台湾与美国、亚洲各国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各项发展援助计划,并帮助亚太地区提升政府治理与公共事务管理能力,推动经济制度的改善,并协助公民社会的发展[133]

在艺文方面,有于1995年创立的台湾文化基金会推动以台湾文化与国际交流,主要是进行城市节庆活动交流与访问,并以台湾文化行销城市,同时增进了台湾与国际的了解与交流[134]。而到2011年10月8日,中华民国护照在全球免签证国家数已达到124个。[135]联合国世界观光组织(UNWTO)报告指出,2013年世界旅游成长最快速地点,台湾排名第十。[136]

军事

一架F-16 Block 20战斗机从嘉义基地起飞,之后将沿着台湾海峡中线巡逻

经济

经济发展

台北第一与第三高楼:台北101台北南山广场。其中2004年竣工的台北101,在迪拜哈利法塔兴建前曾是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

在日治时期前期,台湾在日本经济上的地位是粮食生产与资源出口基地,仅有少数的食物储藏加工业和轻工业[137],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台湾因战略地位被日本政府重新定位为南进基地,因此在台湾南部的高雄一带发展军事工业国民政府迁台后,将台湾视为武力反攻大陆的基地,奉行军事优先和稳定农业的经济政策。自1960年代起,台湾轻工业发展快速,重工业则居于次要地位。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增加出口换取外汇,还设立加工出口区来增加外贸收入。

到了蒋经国时代,为摆脱石油危机,政府致力推动十大建设,为台湾石化业与重工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时恰逢越战,美国向台湾订购大量物资,这些因素都促使台湾经济快速起飞。由于经济发展成功,台湾遂晋身亚洲四小龙行列,亦达到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准。之后政府注意到重工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实行积极的产业政策,在高雄建设大炼钢厂大造船厂大炼油厂等大型重工业基地,亦有美国华侨返回台湾设立电子厂,如联华电子台积电等也取得成功。

1980年代,政府据十大建设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大力鼓励内外厂商投资集成电路电脑等高科技产业,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科技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民间中小企业也被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所影响。台湾的个人电脑主板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台湾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并于1995年2月国科会依行政院决议,设置南部科学工业园区。为接续蒋经国“十年经济建设计划”,1990年代初期政府提出的国家建设六年计划只维持近3年,但也率先开启台湾财政赤字之大门。之后在2002年由行政院核定成立中部科学工业园区,园区分布于台湾中部的台中市云林县。其中以新竹科学园区最为成熟且最具规模,又加上邻近工业技术研究院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交通大学,每年培育出许多优秀的科技人才,也奠定今日台湾“科技岛”的重要地位。过去八年(2016到2023年),台湾的经济持续成长,台湾的经济成长平均为3.1%,优于其他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也优于全球的平均成长速度[138]。截至2024年,中华民国政府尚未完全解除台湾企业赴中国大陆投资的限制。此外,民进党政府提出新十大建设,希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新产业的养成。

经济结构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台湾是全球中经济规模第27大的国家或地区。[139]早年特色为中小型企业众多,经济结构已经由高科技产业取代原先的劳力密集工业,且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52年的35%下降到2%。至今形成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合计比例过半的形势,但也面临传统产业快速外移(特别是中国大陆的“磁吸效应”)、高房价问题。

台湾的电子工业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大多数电脑电子零组件都在台湾生产。由于台湾的电子工业多为ODM,除宏碁现为世界第四大电脑品牌、捷安特已成为世界知名高级脚踏车品牌外,华硕(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主板制造商)、友讯趋势科技微星科技长荣集团等未来仍有发展空间。国际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日本美国长久以来一直是台湾前两大贸易伙伴,但在2005年后退居二、三名,中国大陆成为台湾进出口贸易第一地区,2006年进出口贸易国/地区前十名为:中国大陆、日本、美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德国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另有部分转向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台湾也位列中国大陆、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的重要投资来源,在中国大陆有5万多个台资企业,长期居留中国大陆的台商及眷属则有30至40万人之多。

人均GDP

台湾是一个由政府当局主管投资、和逐渐减少的国外投资引导的动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政府在经济体系内扮演的角色逐步缩小。实施市场经济后,不论投资、消费或储蓄等皆能自由选择,很多大型的国营银行及企业逐步迈向私有化。过去30年内,平均年均经济成长率达到8%,而出口导向政策赚取的外汇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证。台湾的外汇储备是世界第5。根据中华民国行政院主计处的统计显示,台湾人均国民生产毛额,在1961年是153美元,2013年已成长至20,925美元。如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已达到41,539国际元[140],与世界主要先进国家相当。主计处公布资料,2012年台湾人民储蓄总额占GDP为28.8%,投资总额占GDP只有19.2%,超额储蓄高达9.6%。[141]台湾人勤奋工作,2002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世界竞争力年报》指出台湾人平均一年工作时数是2,282小时,台湾工时世界排名第一[142]。2012年CNN援引劳委会和OECD的数据指出,台湾人每年平均工作2,200小时,比日本、美国多出20%,和德国相比更高出35%[143]。台湾的人均GDP在2020年突破3万美元;2023年,根据国际财经月刊《全球金融杂志》(Global Finance)公布的“2023 年全球最富裕国家”(World′s Richest Countries 2023)排名,台湾人均 GDP 为 73,344 美元,排世界第 14 名,远高于日本(38 名)、韩国(30 名)[144]

铁道运输

台湾高速铁路700T型列车

台湾早期的铁道运输,是以人力为动力的轨道轻便台车,为日治时代所建造的,路线绵延全台,至今铁道和车体仍然沿用;目前台湾主要的铁路系统为台铁,由台湾铁路管理局负责营运。台铁的路线主要包括西部干线北回铁路南回铁路东部干线。合计环岛一周。主要的列车型号包括负责长途客运的自强号莒光号,以及负责城际通勤运输的区间车等。现在还有由倾斜式电联车所执行的“太鲁阁列车”以及“普悠玛列车”,主要服务台湾东部的运输需求。

除了台铁之外,另一个服务城际运输需求的铁路系统为台湾高速铁路(高铁),于2007年2月1日开始营运,是台湾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民间兴建营运后转移模式(BOT)建设案。其技术主要采用日本的新干线系统,是此系统第一次将技术输出日本以外地区,但轨道等土建设施使用部分欧洲系统。高铁旅行全程只需一个半至两个小时,形成台湾西部南北一日生活圈。高铁的出现强烈冲击台湾西部城际航线的生存与经营,亦使台铁从原本的中长程运输功能进行转型,例如台铁捷运化政策的推出。

台湾的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系统,称为“捷运”,1996年3月28日开通第一条路线木栅线(今文湖线一部分)。目前有台北捷运新北捷运桃园捷运桃园机场捷运)、台中捷运高雄捷运等5个捷运系统,其中第一个及运量最大者为台北捷运。基隆捷运台南捷运目前亦在规划中。

在台湾糖业,林业与矿业的繁盛期,还有专门铁路进行运输。台湾糖业铁路在1980年代后,因公路运输的兴盛,大部分都已经停止营运。而林业铁路还有阿里山森林铁路太平山森林铁路以及乌来的台车线尚在动态运行。煤矿铁路绝大多数因矿场荒废而消失于荒野之中,部分因道路兴建而消失,目前仍然保持动态运行的煤矿铁路是位于新北市平溪区的台湾煤矿博物馆。另外位于新北市金瓜石矿山于采金时期也拥有许多的台湾矿业铁道,但在1950年代后,由于采金成本日益提高,再加上矿脉枯竭,因此随着矿坑的关闭,矿业铁道也走入历史,目前仅剩仍然在运行中的矿业铁道为台阳合金公司所属的九号矿业铁道。

公路运输

中山高速公路(图为位于台中市神冈区台中系统交流道北侧)

台湾有纵贯西部走廊中山高速公路(国道1号)、福尔摩沙高速公路(国道3号),以及横跨东、西部的蒋渭水高速公路(国道5号)等三条南北高速公路。而省道更遍布全岛,许多客运公司专门经营台湾各大都市间的公路客运运输。过去这项工作是由公营的台湾汽车客运公司负责,1990年代开始,民营业者开始以低票价及豪华设备服务为号召,大量抢占原本由台汽一家独占的市场地位。为了提升竞争力,2001年后,台汽民营化,并更名为国光客运。目前台湾西部的长途公路运输以国光客运、统联客运和欣客运为主。

航空运输

台湾有桃园高雄小港2个主要国际机场,以及台北松山台中清泉岗2个次要国际机场,多数大城与多数离岛地区亦设有机场花莲北埔台东丰年澎湖马公金门马祖南竿等。台湾本岛的各大都市间、以及和各离岛之间,皆有常态班机往来,形成便利的航空网,但联络本岛两大都市的北高航线已因不敌高铁竞争而停航。台湾最主要的航空业者是中华航空长荣航空,前两者加上星宇航空被合称为“航空三雄”[145];除此之外,还有远东立荣华信德安虎航等航空公司。

海上运输

台湾主要的国际商港高雄港基隆港台中港花莲港,另外还有1970年代开辟的苏澳港、1990年代开辟的台北港、以及历史悠久的台南安平港。高雄港是其中最大的港口,负责台湾60%以上的货物装卸与75%以上的货柜装卸[146]。目前在台湾与澎湖、金门等离岛之间,船舶依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台湾到澎湖列岛之间的船舶有台华轮(高雄港)、今日之星(台南安平港)、满天星客轮(嘉义布袋港)。每日均有航班。台东富冈港兰屿绿岛之间也有航班。台湾本岛到金门之间的航班则是从高雄港出发的金门快轮,到马祖之间,则有从基隆港出发的台马轮和合富快轮及台马之星。另外可以从金门与马祖以小三通方式直接搭船前往厦门

人口

1670荷兰人所绘福尔摩沙人之长老与常民
台湾原住民族与广泛分布的南岛语族关系密切

台湾目前总人口约23,137,302人(2024年11月底统计)[3],可分为5大族群:汉族闽南人河洛人[147]汉族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族新住民。在台湾活动已有约八千年之久的原住民族(未纳入平埔族血统者)约占总人口2.36%(554,585人)[148],其余绝大多数为汉人。其中又分为“本省人”以及“外省人”。本省人主要为闽南人(河洛人)[147](65.5%-70.5%)和客家人(17.5%-23.5%)。[149][150]外省人是指1945~1949年跟随中华民国政府来台的新移民以及其后代。由于混居及通婚,目前除了在部分地区(如眷村)外,两者已不易分辨。客家人主要分布于北部的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市新竹县苗栗县,中部的南投县台中市,南部的高雄市屏东县六堆及东部的花东纵谷客家地区为主要分布地区。另外在北部的宜兰,中部的彰化云林,南部的嘉义、台南市丘陵地有零星客家聚落分布。闽南人则分布在台湾各县市。台湾的客家人口不如闽南人口,源于1684年,清朝康熙帝依施琅的建议,公布严格限制汉人渡台的“渡台禁令”,其中第三条禁令系因“惠潮之民多与郑氏相通”(粤东人在明朝疆域内屡次帮助郑军对抗清军)而产生。“渡台禁令”时严时宽,直到1788年渡台禁令更改,不需凭证可举家迁徙入台大量开垦移民,携眷渡台的汉人大幅倍增。最终于1875年2月福建巡抚沈葆桢的提议废止。另外福建与台湾的距离比较接近,乘地利之便,闽南人因而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族群。

中华民国政府(主管机关为中华民国原住民族委员会)沿袭历史上的称法将台湾原住民族粗略划分为高山族和平埔族两大类,而传统所称的“高山族”实则包含至少16个部族,其中传统9族包含原统称为高山族的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排湾族鲁凯族邹族赛夏族及兰屿上的达悟族(旧称雅美族),近年太鲁阁族赛德克族由泰雅族划分出来、撒奇莱雅族由阿美族划分出来、拉阿鲁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由邹族划分出来[151]。属于平埔族的则有邵族噶玛兰族也获得承认。原民会在介绍台湾原住民族与世界南岛语系民族的关系时表明“台湾原住民族属于南岛语系。1975年,施得乐和马尔克发表一篇论文,认为台湾是南岛语最有可能的发源地,是目前学界比较盛行的说法[152]。南岛民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民族;分布地区西起非洲东南的马达加斯加岛,越过印度洋直抵太平洋复活节岛;北起台湾,南到新西兰。台湾是南岛语族分布的最北端。台湾原住民族共有十九个部族,可略区分为高山族和平埔族。原住民族目前保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和部落结构,不过也正面临急速现代化的问题。平埔族则大多已失去原有的语言和习俗。”[153]

由于经济自由化以及国际贸易,近年东亚各地许多族群来台工作,其中以东南亚人民为主,例如一些外籍劳工(如:菲律宾劳工、泰国劳工、印尼劳工、越南劳工)、帮佣看护(如:菲律宾帮佣、印尼帮佣、越南帮佣)等,还有一些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偷渡者。近年来,部分台湾男子与东南亚或大陆女子通婚,她们在台湾一般被称呼为“外籍新娘”(外籍女性配偶)或大陆新娘、中国新娘(中国大陆女性配偶)以及其婚生子女的新住民族群,已经隐然形成。因此这些女性希望社会能正视她们为新移民女性。现在无论官方或民间皆呼吁视之为第五大族群并以新住民称之。

遗传学

台湾汉人的常染色体(所有父系母系基因)介于北京与广东的汉人之间,与台湾原住民阿美族泰雅族明显不同[154]

根据林妈利教授关于台湾人血液成分之研究,台湾原住民族的祖先是在1万5000年前冰河时期结束之前,从东南亚岛屿等地迁徙至台湾,占全台91%的闽客族群中85%有原住民族血统,并推估90%以上的人有中国南方百越族血统[155],不是纯北方汉人的后代,反倒与东南亚较相近。所以台湾人可说是东亚大陆/中南半岛、原住民族、南方汉人,以及东南亚岛屿等地人种混血的结果。[156][157]但是由于对台湾原住民血统采用“绝对宽松”标准而对于汉族血统采用“绝对严格”标准,以及采取平埔族样本时不需要检验者提供身份依据、确认其纯正血统,这一研究也被认为是操弄数据;而实际上根据林妈利自己的研究,如果对原住民血统采取“绝对严格”标准则仅有1.5%携带其所依据的原住民基因[来源请求][158][与来源不符]

社会

历法与节日

台湾现行的政府机关文书均采用民国纪年,通用历法主要为国际惯用的公历,民间亦通行农历,并以民国纪年与西元纪年并行使用。民国元年即1912年(民国前一年为1911年)。 纪念日及节日依据《纪念日及节日实施办法》并弹性实行“周休二日”。

语言文字

台湾人大多使用传统的繁体中文。由于义务教育的落实与战后初期的强制推广,中华民国国语是目前台湾人之间最通行的主要语言,另外次要常见的语言为台语客家话阿美语排湾语泰雅语与其他台湾原住民族诸语,由于中华民国政府与民间非常注重英语教育,且因日本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统治台湾的影响使部分年长者普遍能说日语,因此常见使用外国语言为英语和日语,本土语言与文字也大量吸收不少这些外来语,即使台湾人使用与其他华人区域使用相同语言,但仍有相当不同差异[159]。台湾也保留了原始族群、原有省份的语言、方言与外来语言,如台湾原住民族各族的语言、台语、客家语以及战后移民和新住民所带来的各种汉语变体与其他语言,其中以台语与客家话为大宗,而平埔族由于与汉人通婚,加上生存压力,其语言大多已几乎消失殆尽。[160]

与其他华人区域的用字差异

中华民国政府所推行的国语(1909年被清政府称为“官话”)是192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北方官话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1932年经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被采纳为中华民国的官方语言,目前在华人世界均为通行语言之一,也是东南亚及其他海外华人群体广泛采用的共通口语或书面语。1945年以后,台湾住民(闽、客、原)在接受国民政府国语教育的过程中,国语深受台湾语言的影响,北京的卷舌音、地区语言和儿化韵在生活中逐渐消失,加上词语不同,因此台湾的“国语”与大陆使用的“普通话”约有10%的读音不同[161][162]

因地域的不同,台湾的“国语”和中国大陆的“普通话”在语音词汇上有差别,如台湾国语受台语音调影响,不过在官方的书写语法上仍多数相近。有部分中文辞汇与中国大陆有些不同,一些来自台湾本土语言或外来语的新辞汇(主要是台语、日语与英语),如“杠龟”(赌输、没有中)、“夯”(热烘烘、流行)与日语“欧吉桑”(男性长辈,おじさん)、黑轮(关东煮,日文:おでん)等皆融入台湾的国语字汇而与中国大陆用法不同,有些则是因为两岸分治后交流变少,造成了许多用词习惯的差异,例如:中国大陆用词多用“圆珠笔”、“软件”、“硬盘”、“数码相机”、“打印”、“智能手机”,台湾用词多用“原子笔”、“软体”、“硬碟”、“数位相机”、“列印”、“智慧型手机”,于是有语言学家因此称之为台湾华语。但两地交流频繁与网络文化流行,也产生不少特殊字汇。

近半世纪以来,中国大陆与台湾由于政治上的隔阂各自发展,逐渐演变成各自独立的语言系统、语音系统。两者最大的区别体现在语音方面。“普通话”与“国语”一些词语的声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

建筑

台湾建筑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时代的浮脚楼式建筑,主要为南岛语族的建筑。[163] 到了荷西时期基于殖民传教活动各在台湾南北构筑要塞教堂,明郑时期视台湾为反清复明基地,闽南式建筑就此引进,而清代时期的建筑主要走向为中西文化融合的特性,清末洋务运动对炮利的向往,炮台建筑更加兴盛,日治时期以闽南日本西洋的文化为主要建筑构想;且引进钢筋泥土技术,由于殖民地时期过度西化的建筑;战后台湾出现中国古典风格的流行与引入国际主流的后现代设计风格。在现代,台湾的建筑走向多元化,各种风格的建筑都可普遍的看见。[164]

截至2016年5月,全国已公告846处古迹,其中国定古迹92处。[165]

媒体

台湾的媒体产业发轫于日治时代,第一份报纸是创刊于1896年的《台湾日日新报》(第一份中文报纸则是创刊于1923年的《台湾民报》),第一家广播电台则是创立于1931年的台湾放送协会,当时主要媒体均与官方有相当程度的关系。进入中华民国时期后,台湾的主要报纸与电台仍由官方掌握,1949年实施戒严后,官方实施报禁出版品电子媒体也受到相当程度的管制。1962年10月10日,台湾电视公司(台视)成立,这是台湾的第一家电视台;不久1968年9月3日中国电视公司(中视)和1971年10月31日中华电视公司(华视)陆续开播,台湾电视业进入老三台时代。但当时三台都由政府机构与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国防部掌控,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扮演政府宣导的工具。1969年,中视播出《晶晶》,是为台湾的第一部八点档连续剧。1987年解除戒严后,报禁于1988年1月1日正式解除,至此台湾的报业、杂志广播电视传播媒体顺势蓬勃发展,使得媒体自由化,民众将媒体视为生活中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的资讯更是由传播工作者的传达因而得知。同时歌仔戏布袋戏也纷纷登上萤幕,传统艺术不再只能以固有形式进行表演。1993年,政府开放成立民间成立有线电视台,随后在1998年又开放首家民间经营的无线电视民视。而为普及多元文化与尊重弱势群体,又陆续开播公视客家电视台原住民族电视台。在解严之前,台湾影响最大的两份报纸是《联合报》与《中国时报》,1980年代后,《自由时报》兴起,形成三大报。近年,《苹果日报》快速发展,报业格局再演变为四大报。广播事业亦有发展,除了传统的中广等之外,飞碟电台港都电台KISS Radio等亦成为重要的广播电台。网络也快速兴起,网络文化亦成为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

台北市艋舺龙山寺大殿

台湾主要宗教有:台湾民间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一贯道儒教伊斯兰教等。中华民国宪法保障全体国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人民可广泛接纳各类宗教信仰,政府为保行政中立,与宗教间实施政教分离并平等发展。就信仰人口而言,融合台湾佛教、台湾道教与民间宗教的台湾民间信仰,是台湾最大的信仰人口。若以宗教别划分,佛教、道教则是台湾的首两大宗教。大部分台湾人同时信仰佛教、道教与儒教与传统民间信仰混合的台湾民间信仰,约占台湾人口的77.8%。而如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一贯道、儒教等皆有具规模之教徒人口。此外,新兴宗教、气功法门等广义的宗教信仰,在台湾也各有不少信众,并常有相当活跃的传教活动。此外,原住民族部落以信仰天主教者居多,基督新教次之。而儒教所规范的礼仪哲学观,则被台湾人视为是人际伦理之基础观念,从古至今传承下来。每年在各大孔子庙举行完整的儒家释奠典礼[166]

台湾民间信仰普遍祭拜释迦牟尼佛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孔子观音佛祖妈祖关公王爷文昌帝君清水祖师保生大帝神农大帝玄天上帝中坛元帅广泽尊王法主真君玄坛真君月下老人七星娘娘三山国王城隍爷土地公虎爷神祇。如今,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在台湾的区分已经非常暧昧,三教合一相互影响融合,在寺庙中各种不同宗教的神灵被共同祭祀也是常见的事;如艋舺龙山寺主祀佛教观音菩萨,也兼祀道教的妈祖、关圣帝君、文昌帝君、三官大帝、水仙王等。这种融合佛道的民间宗教对社会生活影响相当大,中台湾流行妈祖信仰,南台湾则以王爷信仰最热门;其余各地也有各自盛行的神明祭典,如三峡的清水祖师寿辰庆典、艋舺青山王祭典等。

丧葬

在台湾,丧葬不只是一种仪式,也是民俗文化。随着都市化的演进,台湾各地的丧葬殡仪开始变得简单而慎重。尤其近几年来,台湾的各大学开始出现生死学系、礼仪师证照学分学程、生命教育学分等。台湾丧葬主要受三教佛教、道教及儒学影响之外,还有部分仪式或祭典是融和了平埔族的巫术文化。此外,台湾各地区不同的丧葬习俗和禁忌如:捡骨观落阴电子花车、五子哭墓、孝女白琴等等习俗是台湾特有的特色。

教育

位于台北市区的国立台湾大学

台湾现行学制实施12年国教[167][168]。各级学制为国民小学6年制、国民中学3年制,高级中学3年制(含高级职业学校)、一般大学4年制,部分大学法律系所、建筑系所、兽医学系为5年制,牙医系为6年制,医学系为6年制。技职教育体制有五年制专科学校(五专)、二年制专科学校(二专)、二年制技术校院(二技)与四年制的科技大学及技术学院(四技),大学可设置研究所,培育硕士博士等研究人才。[169][170]

台湾的高等教育相当发达[171],已有172所大学院校,分别提供重理论的普通大学、与重实务的科技大学或技术学院。台湾每年有14万名考生参加1月底或2月初的大学学测,有7万名考生参加7月1日到7月3日的大学指考;九十九年大学指考分发结果,学生录取率达94.87%。另有16万名考生参加4月中的四技二专统测,九十九年四技二专日间部登记分发结果,学生录取率为85.44%。台湾有153所大学院校设有研究所,但是每年也有许多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包括平均每年赴美国留学的1.3万人[172]

在高级中等教育方面,可分为强调综合理论与道德素养教育的高级中学与以技职教育、职场专业培养为方针的高级职业学校(皆为三年制)。[173] 另在非正式教育机构还有2岁到6岁学前机构幼稚园,训练学生加强某特定科目的补习班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环。社会教育方面,台湾终身教育风气盛行,各地都有专为成人教育设计的学院机构。技术教育方面,台湾有隶属行政院劳委会职业训练中心与民间各类语言或电脑等学习机构。由于网络发达,因此不少机构及坊间开办网络教育,以建构网络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进而带动网络学习[174]

文化

盐水蜂炮

台湾人从出世成年礼婚礼寿礼丧礼祭礼,伴随一套严谨的生命礼俗、祭仪与禁忌。顺应岁时节令,传承了以旧历传统宗教信仰作为基础的正三大节:廿九暝七月半清明(亦或三月初三);而端午中秋重阳则为节庆三大节。台湾各地随着不种的移民与风俗,汇聚著深具特色的民俗祭礼与庆典,如每年一度的迎妈祖北港三月十九元宵节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动苗栗𪹚盐水蜂炮王爷绕境仪式的东港迎王平安祭典中元普渡时的头城抢孤三峡祖师庙神猪比赛等。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庙宇文化台湾发扬光大,台湾的城隍妈祖关圣帝君等祭典活动成为台湾特殊文化,神祇阵头结合武学和艺术的八家将宋江阵舞龙舞狮民俗表演变成台湾特殊技艺文化,著名有明华园霹雳布袋戏九天民俗技艺团等,其中有些表演团体已迈向国际舞台。在神祇诞辰则常出酬神戏歌仔戏布袋戏、户外电影等,但近期有被电子花车或康乐队取代趋势。

传统民众颇盛行采信农民历,农民历又称黄历,并依所载吉辰良时作为房屋落成、新店开张,或婚丧喜庆等日常活动之准则,也会依其生肖冲卦作为婚姻参考。由于民间盛行安太岁习俗,不少民众在新春期间会依农民历所载冲犯太岁的生肖而到寺庙请求安太岁并安置光明灯,再由寺庙代为举行祭祀活动,以趋吉避凶。[175]

文学艺术

国立台湾博物馆

在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初期,政府大力推行反共、怀乡文学,著名反共文学作家有王蓝(代表作《蓝与黑》)、姜贵(代表作《旋风》)和司马中原(代表作《狂风沙》)。同时,西方现代文学也是当时台湾文坛的重要力量,白先勇王文兴为其代表,而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则有《台北人》、《家变》等。1960中后期开始,一些本土作家以《台湾文艺》、《笠诗刊》为阵地,重拾乡土素材,关注农民与劳工等底层阶级的命运,作品隐含批判精神,1977年引发乡土文学论战解严后,文学更加多元化。近几年,伴随网络兴起,网络文学成为新的风潮。

戒严时期,政府以官方力量推动文化发展,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文化呈现反共、传统、一元的特质。1987年,台湾解严后,多元文化思想受国内外许多因素推波助澜下逐渐兴起。1996年,开始出现本土化去中国化浪潮[176]。 台湾目前有三所著名之艺术大学,分别是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国立台南艺术大学

舞蹈方面,除了充分表现台湾文化意含的民俗舞蹈(如:八家将、新港舞步、阵头),而台湾在现代舞的成就相当非凡,尤其林怀民先生所创立的云门舞集

舞台表演

台湾的美术在日治时代主要以在“帝展”、“台展”等官办美展中活跃的画家为主,日本文化和西洋画风是当时的主流。1950年代,画坛主流以大陆来台的水墨画家与日治时期的本土西画家为主,绘画技巧比较传统。1960年代开始,新生代画家引入西方的抽象画等风格,美术风格走向西化。1970年代乡土意识抬头后,绘画题材再趋本土化。解严之后,美术界生态多元自由,风格也日益前卫。戏剧方面在战前,歌仔戏布袋戏等本土剧种极受台湾百姓欢迎。日治中期以降,还有新剧等剧场表演出现。此外,也有日本传统艺能传入。二战之后,由于早期政府的大力推广下,京剧等大陆剧种在台湾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歌仔戏、布袋戏等本土剧种则仍是庶民大众的重要娱乐方式。随着电视的出现,布袋戏、歌仔戏开始讲求声光效果,重新获得人们的重视。而国剧与国语话剧则融入创新元素,经常以小剧场等形式表演,舞台剧表演成为台湾极具活力的艺术活动。日治时代,留声机和唱片传入台湾,1930年代台语流行歌曲形成。战后初期,台语歌曲一度流行,音乐界也配合“反共抗俄”的政策,基于对于马列主义的反谈,创作了大量反共爱国歌曲。在民间,由香港传入的国语流行歌曲和美国音乐风行一时。1970年代,知识青年疾呼“唱自己的歌”,校园民歌因此风行,此时知名的民歌手有胡德夫杨弦李建复施孝荣邰肇玫黄大城叶佳修苏来包美圣潘安邦等,之时唱红了许多清新的民歌,比如:中华之爱、抓泥鳅、龙的传人、乡间的小路、如果、秋蝉、风中的早晨、让我们看云去、小草、风告诉我、再别康桥。而同一时期,台语流行乐坛受到1970年代以后受日本演歌文化影响,那卡西夜总会等秀场文化在台湾也十分盛行,如江蕙黄乙玲等知名台语歌手即是出身秀场的代表人物。

1980年代,讲究“字正腔圆”的国语老歌风行一时,其代表人物是有亚洲歌后之称的邓丽君和金钟奖歌王费玉清,费玉清至今仍在两岸三地和全球华人地区,演唱会连连满场深受青睐[177],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和费玉清的歌声。受到西方摇滚乐的影响,民歌时期结束后,罗大佑等人将社会百态、政府等当时受到压榨的百姓生活写成歌曲,造成知识分子一时引起的共鸣。1990年代以来,台语歌曲更为多元活泼,成为不分南北的主流,客家与原住民族歌手亦时有推广母语之作。由于台湾解严与社会风气渐开,造就自由化的创作与发展环境,日本的歌手逐渐来台发展。除了台湾本土歌手,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等其他华人地区的歌手大多来台发展,使台湾成为世界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也因如此成就了许多歌手,如台湾出身的王傑张雨生伍佰张惠妹周杰伦蔡依林萧亚轩王心凌张韶涵杨丞琳罗志祥萧敬腾以及还有出身台湾的团体五月天S.H.E外;也成就了来自香港的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郑秀文李玟Twins;中国大陆的王菲丁当;以及来自新马的光良梁静茹孙燕姿蔡健雅林俊杰等。[178][179]

影视

导演齐柏林在所执导的《看见台湾》露天首映会

台湾电影起始于日治时期,二战后随着两岸的分治,台湾电影在官营制片厂的经营下,拍摄大量国语剧情片,其中不少都带有反共色彩。同时,闽南语电影也悄然兴起,题材以民间故事等为主。1960年代,健康写实电影成为电影界的主流,代表作有《蚵女》、《养鸭人家》等。同时,香港电影也影响到台湾本地的电影制作路线,爱情片、武侠片和功夫片成为一时的主流。1970年代,伴随着外交困境,中影制作了大量的爱国政宣影片,如《梅花》、《汪洋中的一条船》等。1970年代末期,以翻拍作家琼瑶的小说为主的爱情片,在台湾掀起一阵潮流,捧红了双生(秦汉秦祥林)双旦(林青霞林凤娇),搭配电影的主题曲也大为流行,比如:雁儿在林梢、我是一片云。1980年代起,《儿子的大玩偶》等影片开始了“新电影”风潮。解严之后,以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为代表作,之后新浪潮电影兴起,李安蔡明亮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导演。同时,伴随着美国电影为主的洋片的大举进入,加上台制电影以小众观赏的艺术电影为大宗,国片的环境与市场日益萎缩低迷,虽偶有电影出现票房佳绩,且每年均有台制电影在国际的电影奖获奖,但台湾电影产业在整体上仍然呈现疲态。经过1990年代以来的低迷后,2008年上映的《海角七号》创下超过新台币5亿元的票房成绩,并带动同期上映其他台湾电影的票房上扬,为长期低迷的国片注入一剂强心针。自此,台湾自制电影开始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一反以往艺术电影占多数的状况,市场较大的商业电影重新成为台湾电影产业的主流,如2011年上映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赛德克·巴莱》,自该年8月中旬至10月上旬,连续8周跃居台北周末票房冠军,改写美国电影独占市场鳌头的局面,被视为台湾“国片复兴浪潮”的一个重要象征。2013年上映、以全高空拍摄画面、讲述台湾环境现况的《看见台湾》是台湾电影史上耗资最高的纪录片

活动

歌仔戏为台湾的传统戏曲

行政院新闻局2006年年初举办“寻找台湾意象”系列活动,系作为定位台湾“国家品牌”的一个起点,希望通过全民参与凝聚共识,发掘台湾许多美好而独特的风貌。民众和网友以手机票选和网络票选出足以代表台湾的“台湾意象”24名[180],共有529,676票。再以五大意象为主题举办台湾意象征图活动[181],依票选名次分别为布袋戏玉山台北101台湾美食樱花钩吻鲑台湾岛屿图阿里山花莲太鲁阁原住民族图腾云门舞集总统府日月潭客家桐花歌仔戏庙会野百合高雄市爱河蝴蝶兰晶圆圆山大饭店凤尾蝴蝶台湾猕猴24小时的生活元宵花灯。 民众自行推荐的意象前五名则为KTV小绿人慈济、“台湾人的精神”以及淡水

2000年代以来,台湾各领域的人物陆续在国际上以各种的奖赏、战绩、事迹、发声,进而引发全球目光对台湾的关注,让台湾一跃成为国际间瞩目的名字。台湾之光一词为近年才出现的,因台湾长期参与国际社会阻挠与政治上的两党分众;当陆续有台湾人以实力站上国际瞩目舞台往往会引起激励、团结国内社会;一般都是超越政治认同并引发台湾认同。台湾的媒体与公众将许多台湾之最、台湾第一的人事物,陆续的冠以“台湾之光”的头衔,进而团结民心,产生民族正气、骄傲。其中不乏杰出的运动员、艺术家、学术界、NGO组织、市井小民、感动人物等领域。

饮食

台湾饮食从最早期的台湾原住民饮食、荷兰及西班牙殖民者文化、到清治时期闽南、客家人的饮食,日治时期的日本料理与引进西方饮食、而后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台湾,带来中国大陆各省的饮食文化,发展出一套揉合大江南北与西餐的饮食文化。

台菜比较重视“鲜、香、清、淡”,臻于食材鲜美、原味的风格[182]台湾小吃的特色是就地取材。因为台湾四面环海且渔产丰富,因此海鲜是街头常见的料理之一。[183]

1980年代崛起的泡沫红茶文化是台湾茶文化中较新的发展分支,带动各种连锁茶饮店及手摇饮店的成立,口味亦极为多变,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珍珠奶茶,已成为台湾的代表性食物之一。

各族群文化

台湾文化的原型由原住民文化与中国渡来汉人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融合[184]。而荷兰、西班牙、郑氏、清帝国与日本先后统治台湾,加上当代欧洲、美国与香港、东亚、东南亚文化对台湾的深刻影响,台湾文化也融合了其文化特色。

原住民各族各具特色的传统岁时祭仪文化,如布农族文化为射耳祭(以箭射兽耳祷求猎获丰收)与小米祭、皮衣制作技巧、多音部合唱;邹族则是战祭、收获祭与揉皮技术;赛夏族每二年举办一次矮灵祭达悟族的飞鱼祭;排湾族人的五年祭;鲁凯族的陶壶及琉璃珠制作、雕刻艺术;卑南族则为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锄草祭;阿美族的无半音五声音阶等等。

客家族群强调的文化,是以刻苦耐劳、坚韧刚强、开拓创业、团结奋进的“硬颈”精神而著称的。客家族群从中原迁徙往南发展并保持了强大凝聚力,在语言、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方面。

外来影响

台湾除了受到南岛文化及中华文化影响之外,外来文化以日本文化对台湾影响最大,从日治时期受到日本的温泉日本酒、杂烩、和室……等影响,到现今日式料理、卡拉OK电视剧漫画动画片电视游戏、流行时尚等,目前台湾有三个电视频道专门播放日本节目和日本动画,影响可谓深远。许多年轻人喜欢日本偶像明星、搜集日本流行资讯,这些喜欢日本文化的青年人称为哈日族[185]根据2010年台日交流协会实施的民调结果显示,超过5成以上的台湾民众认为日本是最喜欢的国家,更有7成多的民众表示,对日本感到亲近。与韩国日渐仇日化相比,由于战后对亲日本省人长期大规模镇压,且台湾在日本时代的蓬勃发展,台湾历史文化中日本时代思想持有者具有一定的势力影响。[186]再则,1945年国民政府接管台湾,由于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军队目无法纪无恶不作、民不聊生路有饿莩,政府接管一年多累积了庞大民怨能量,导致发生二二八事件,台湾人于是乎有了“国民党为外来政权”的说法,因此怀念日治时期,而有亲日的现象[187]

西方文化也对台湾影响不少。早期有殖民和传教,一方面是由于天主教、新教等基督教宗派,在台湾地方文化中扮演默默扎根角色,如改编母语诗歌,偏远地区地方教堂的贡献等。此外,欧美教育在台湾教育界中往往被引为典范,近年来台湾教育改革就是基于欧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台湾的森林小学以及小留学生文化也是深受欧美影响[188]

而从1990年代起进入台湾公众视野的东南亚移工外籍配偶,带来的饮食和习俗也对台湾社会有着浸透性的影响。

体育

国际赛事

立国于台湾的中华民国囿于政治因素,多以“中华台北”(Chinese Taipei)名义参加国际体育竞赛,其国家队被称为中华队[189][190]。目前台湾实力较强的项目有棒球篮球垒球跆拳道台球乒乓球羽球网球软式网球高尔夫球巧固球射箭田径射击运动以及排球等。2004年雅典奥运靠着跆拳道选手陈诗欣朱木炎夺下奥运参赛史上的两面金牌。2006年成棒队在杜哈亚运拿下了第一面亚运金牌。而巧固球则至1980年代以来数十次地在世界巧固球锦标赛以及洲际赛事中得到世界冠军。2009年于高雄市举办的世界运动会为台湾首次主办的国际性综合运动会,以及成功申办2009年第21届台北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此赛事为第一次移师至亚洲举行。2010年底,跆拳道因为黑袜事件备受台湾舆论关注。2013年世界棒球经典赛B组赛事,在台湾举行,中华队打进前八强。之后台北市争取到2017世界大学运动会,是台湾历年来获得主办层级最高的国际体育赛事[191]

球类运动

嘉义农林棒球队于1931年赢得甲子园高校野球大会准优胜(亚军)

棒球是台湾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被称为“国球”[192],在日治时期由日本引进。199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棒球比赛获得银牌。1990年,中华职棒(CPBL)正式成立,使得台湾成为继日本和韩国之后,亚洲第三个拥有职业棒球联盟的国家。之后一度因爆发签赌假球事件及台湾大联盟的成立,导致观众人数锐减,但在2001年主办世界杯棒球赛并夺得第三名后,再现棒球热潮。不过随着职棒票房在2006年球季呈现大幅衰退,2008年又再度爆发黑道介入签赌案,导致多支球队解散,或因经营困难而转卖改名,至2010年代后期才逐渐好转。目前中华职棒有中信兄弟统一7-ELEVEn狮富邦悍将乐天桃猿味全龙等5支一军球队。早在日治时期就已有多位台湾棒球好手前往日本打球,绰号“人间机关车”的吴昌征能投善打,于1995年进入野球殿堂。近年来则有许多球员赴美打拼,目前已有陈金锋曹锦辉王建民郭泓志胡金龙倪福德陈伟殷林哲瑄李振昌罗嘉仁王维中胡智为林子伟曾仁和黄𬀩杰张育成等人曾经登上大联盟。2014年4月10日,爆米花夏季棒球联盟宣布成立。

台湾篮球在1994年到1999年间曾经有中华职业篮球联盟(CBA),后来演变为半职业性质的超级篮球联赛(SBL);2020及2021年,又成立了P. LEAGUE+T1联盟等两个职篮联盟。

巧固球在台湾虽不如棒球或篮球等运动知名,台湾却拥有世界第一的球技,此纪录持续30多年至今[193]。1977年由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方瑞民引进,经过几年推广后,1980年第一次参加世界性比赛,1982年在法国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巧固球锦标赛中夺得男子组冠军,揭开台湾巧固球辉煌历史。2009年高雄世运,台湾亦拿下巧固球男女两组双料金牌。

台湾的花式台球是少数曾夺得世界第一荣衔的运动项目之一。赵丰邦在1993年与1997年两度成为世界总排名第一,也在1993年及2000年获得世界花式台球锦标赛冠军。吴珈庆则于2005年获得世界花式台球锦标赛冠军,成为赛史最年轻球王。郭柏成则在2005年与2010年获得世界花式台球锦标赛亚军。杨清顺于1990年代至2000年代间多次获得国际性重要花式台球比赛的冠军。女子选手方面,陈纯甄在1999年排名高居世界第一。柳信美在1999年和2002年两度夺得世界锦标赛冠军,也是首位拿到世锦赛冠军的亚洲女子选手,她在2003年排名世界第一,次年即拿下安丽杯冠军。2008年林沅君亦拿下女子世锦赛冠军。近几年,男子选手张荣麟张玉龙多次在大赛中获得极佳的名次,张荣麟甚至在2012年亦得到世界第一的荣衔,成为继赵丰邦以来第二位排名世界第一的台湾男子选手。2014年张玉龙在短短一个月内,勇夺中国公开赛男子组冠军及世界男子九号球锦标赛季军。而新生代选手柯秉逸柯秉中两兄弟亦在国际上各赛事得过许多佳绩,柯秉中在2013年青少年世锦赛中夺得冠军。女子选手周婕妤更是自安丽杯改制以来夺得最多次冠军的女子选手,分别为2009、2012及2014年。2015年安丽杯改制回锦标赛模式,由林沅君两度夺冠。

电子竞技

2012年由Riot Games所举办的英雄联盟S2世界大赛中,台港澳代表台北暗杀星(TPA)击败AZF与M5等强队,得到世界冠军。为参与2013年亚洲室内武艺运动会,台湾组成中华电子竞技代表队夺下13面铜牌。

相关条目

国家
政府
政治
外交
军事
教育

注释

  1. ^ 台湾外省人主要是指在1945年以后,因为第二次国共内战的爆发而陆陆续续撤往台湾居住的民众、以及其于台湾所产下的后代,也包含在1945年以前就存在于台湾的非属于闽南客家闽东兴化广府吴越等民系之汉人族群,但并不包括搬至台湾地区居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并非所有台湾外省人都属于汉族,例如同一时期前往台湾的白先勇属于回民席慕蓉属于蒙古族溥心畬属于满族
  2. ^ 台湾新住民一般是指以跨国通婚抑或其他原因归化台湾而取得中华民国国籍及身份证之人士,也包括但不限于极少部分在1945年以前就存在于台湾的非属于汉人及原住民族的欧洲人、日本人朝鲜人等其他族群。
  3. ^ 中华民国政府将台湾原住民族又分成16个已承认之族群。
  4. ^ 部分台湾与国际人士,对于中华民国在1945年二战结束后有否从日本合法接收台湾主权存有异议。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建立至今也主张台湾为其领土。
  5. ^ 现行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一字多音审订表》已舍此音用“臺”音,该部线上各字典指“胎”音为旧读,但其他字典及台州当地依然使用“胎”音。
  6. ^ 其他类似职能的政府机构,有日本的内阁官房内阁府,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务院办公厅等。
  1. ^ 省建制已被冻结
  2. ^ 台湾首都
  3. ^ 中华民国首都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宋史·卷491》,出自脱脱宋史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臺灣面積及海岸長度. 中华民国内政部地政司. [2018年12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19日). 
  2. ^ 萧博阳. 最新玉山高度出爐 石碑標高3952公尺不變. 中央通讯社. 2018-07-11 [2018-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1). 
  3. ^ 3.0 3.1 3.2 人口統計資料. 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 [2016-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中文(台湾)). 
  4. ^ 《世界概況》. 中央情报局. 2013-06-10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8) (英语). 
  5. ^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行政院新闻局. 2009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3) (英语). 
  6. ^ 靜浦北迴歸線界標 熱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 花莲县政府. [2014-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中文(台湾)). 
  7. ^ 《世界概況》. 中央情报局. [2014-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7) (英语). 
  8. ^ 8.0 8.1 8.2 臺灣的水資源. 国立成功大学. [2011-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9) (中文(台湾)). 
  9. ^ 靜浦北迴歸線界標 熱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 花莲县政府. [2014-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中文(台湾)). 
  10. ^ 《世界概況》. 中央情报局. [2014-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7) (英语). 
  11. ^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 從原住民觀點看「中華民國」名稱. 台湾独立建国联盟. 2004-07-12 [2014年2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月15日) (中文). 
  12. ^ 蔡佩娥. 由國中小教科書看戒嚴時期台灣之國族建構—以國語文科和社會類科為分析中心 (PDF) (报告): 5. 2007-07-23 [2015-09-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9-23). 
  13. ^ 张炎宪. 台灣歷史發展的特色. 治史起造台灣國:張炎憲全集. 第一册. 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 2017-09: 140-147. 
  14. ^ 张良泽;高坂嘉玲. 日治時期(1895-1945)繪葉書:臺灣風景明信片.臺南州卷(下). 台南市政府. 2014 [2018-11-18]. ISBN 978-986-04-099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8). 
  15. ^ 我國HDI、GII分別排名全球第21位及第5位 (PDF). 行政院主计总处. [2015-05-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 (中文(台湾)). 
  16. ^ 臺灣產業發展願景與策略 (PDF). 中华民国经济部技术处. 2007-02 [2011-03-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9-26) (中文(台湾)). 
  17. ^ 李文媛. 04.西班牙間諜的大員攻略報告. 苏峯楠 (编). 看得見的台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策划 初版. 新北市: 联经. 2022-05: 52–59. ISBN 978-986-532-591-6. 
  18. ^ 许壬馨; 李毓中. 由西班牙人所製古地圖看早期台灣的港口與海域. 台湾文献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3-09, 54 (3): 41–58 [2023-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0). 
  19. ^ 19.0 19.1 Oosterhoff, J.L. Zeelandia, a Dutch colonial city on Formosa (1624–1662). Ross, Robert; Telkamp, Gerard J. (编). Colonial Cities: Essays on Urbanism in a Colonial Context. Springer. 1985: 51–62. ISBN 978-90-247-2635-6. 
  20. ^ 温振华. 「臺灣」地名由來及全島指稱過程 (PDF). 国立台湾图书馆. [2022-06-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6-16) (中文(台湾)). 
  21. ^ George L. van Driem. The Tale of Tea: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Tea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2019 [202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3). 
  22. ^ 公元1675荷兰人所测绘台湾地图,国家文化记忆库
  23. ^ 徐铭骏. 種回小林村的記憶. 高雄: 高雄市杉林区日光小林社区发展协会. 2018-03: 12. ISBN 978-986-95852-1-7. 
  24. ^ 阮旻锡. 海上見聞錄. “(顺治十七年)十二月,守台湾城夷长揆一等乞以城归赐姓,而搬其辎重货物下船,率余夷五百余人驾甲板船远去。赐姓遂有台湾,改名东宁。时以各社土田,分给与水陆诸提镇,而令各搬其家眷至东宁居住。” 
  25. ^ 「臺灣」名稱的由來. 台湾海外网. [2011-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7) (中文(台湾)). 
  26. ^ 见李光耀回忆录 第35章
  27. ^ 翁佳音. 「福爾摩沙」由來.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2006 [2013-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1) (中文). 
  28. ^ 臺灣正名之一個提案. 2002-04-24 [2014-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8-14) (中文). 
  29. ^ 鯤島名稱由來. Dang.idv.tw.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3). 
  30. ^ 周婉窈. 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 (PDF). 台大历史学报. 2007, 40: 93–148 [2024-03-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23). 
  31. ^ 行政院新闻局官方网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等大多使用臺灣也见各机关公文或查看身份证,但在外交部官方網站. [2007-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08).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07-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2-07).  上则使用“台灣”。
  32. ^ 杨久莹. 「臺」北市推行正體字運動. 自由电子新闻网. 1997-02-26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6). 
  33. ^ 臺灣非台灣? 教部要用正字. 中央社. 2010-12-13 [2018-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6) (中文). 
  34.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台」. 中华民国教育部.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3). 
  35. ^ 林文龙. 郭則澐生於「台」的誤解.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电子报第161期.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17-08-29 [2018-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5). 
  36.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黃秀政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7. ^ 刘嘉韵. 史上首次 澎湖海域發現45萬年前原人化石. 苹果日报. 2015-01-27 [2015-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31). 
  38. ^ 刘益昌(1996)
  39. ^ cnki-学问:卉服. 《中国服饰大典》. [202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7). 
  40. ^ 臺灣原住民介紹. 中华民国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4-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5) (中文). 
  41. ^ Shepherd, John R.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7. ISBN 978-0-8047-2066-3.  Reprinted Taipei: SMC Publishing, 1995.
  42. ^ Davidson, James Wheeler.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Macmillan & Company. 1903: 7 [2024-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43. ^ 何, 孟兴. 《海中孤軍-明代澎湖兵防研究論文集》. 澎湖县: 澎湖县政府文化局. 2012. ISBN 9789860334593 (中文(台湾)). 
  44. ^ 刘, 益昌. 台江國家公園及周緣地區人文歷史調查及保存規劃研究成果報告書 (PDF). 2011年12月15日: 38 [2024-03-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3-03). 
  45. ^ 陈小冲,《张燮《霏云居续集》涉台史料钩沉》,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07期
  46. ^ 张燮,《霏云居续集》卷四十《海国澄氛记》:“东番者,在澎湖岛外,去漳仅衣带水....若思(赵秉鉴)既谋攻郡县,翻念安顿处所,莫如东番。遂收杨、沈为唇齿,厦门把总林志武、澎湖把总方舆皆附焉,盖七日而筑城赤勘(嵌)矣”
  47. ^ 连横,《台湾通史》,卷二九列传一
  48. ^ 根据黄宗羲《赐姓始末》记载,“崇祯间,熊文灿抚闽,值大早,民饥,上下无策;文灿向芝龙谋之。芝龙曰:‘公第听某所为?’文灿曰:‘诺’。乃招饥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舶载至台湾,令其开垦荒土为田。”然而学者方豪认为,“假定‘数万’饥民为三万,需银九万两;三人一牛,则须牛一万头,在大旱之后,地方无法筹此巨款,运输亦感困难,大饥之时,饲料亦成问题。或许郑芝龙有此建议,熊文灿亦深表赞成,而实际则仅运出一部分饥民而已。”见方豪,民八十三年,《台湾早期史纲》,页152-153。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49. ^ Tonio Andrade原著,郑维中译,《福尔摩沙如何变成台湾府》,页225-226。
  50. ^ 程绍纲译注,《荷兰人在福尔摩莎》,经联出版,2000年,第80页:“控制中国沿海,将我们在大员和中国沿海的人之间的联系切断,我们的人如同被围困在城堡中一样。”
  51. ^ 大肚番王傳奇.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所. [2014-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中文). 
  52. ^ 康培德,《环境、空间与区域:地理学观点下十七世纪中叶“大肚王”统治的消长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大文史哲学报》第五十九期,2003年11月
  53. ^ 李朝成(外交部驻印尼代表处副代表), 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与台湾及印尼原住民所签条约之国际法意涵[永久失效链接], 《台湾原住民研究论丛》, 2012/6.]
  54. ^ 李建霖.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歷史大辭典:大肚王國. 台湾原住民历史语言文化大辞典网络版. [2014-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 (中文(台湾)). 
  55. ^ 55.0 55.1 Wills, John E., Jr. The Seventeenth-century Transformation: Taiwan under the Dutch and the Cheng Regime. Rubinstein, Murray A. (编). Taiwan: A New History. M.E. Sharpe. 2006: 84–106. ISBN 978-0-7656-1495-7. 
  56. ^ 西班牙人殖民北臺灣(1626-1642). Taiwanus.net.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1). 
  57. ^ 国立编译馆 1997,30;李筱峰 1995,157
  58. ^ 鄭氏王朝的滅亡. Taiwanus.net.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9). 
  59. ^ 漢人移墾臺灣. [2020-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10-30). 
  60. ^ 牡丹社事件,1871-74. Taiwannation.org.tw.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61. ^ 法軍侵臺. Taiwanus.net.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6). 
  62. ^ 1887年成立臺灣省. Taiwanus.net.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16). 
  63. ^ Build History of Main Routes of Taiwan Railway. 台湾铁路管理局. 2006 [2014-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18) (英语). 
  64. ^ (刘铭传与台湾的近代化),黄富三,《台湾史论丛》第一辑
  65. ^ 《台湾通史》,连横,众文图书公司,1994年。
  66. ^ 《解读二二八》,李筱峰,玉山社,1994年。
  67. ^ 赖建国,1997,台湾主体意识发展与对两岸关系之影响
  68. ^ 台灣電力公司歷史. [2006-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14). 
  69. ^ -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 [2015-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06). 
  70. ^ Grajdanzev, A. J. Formosa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Pacific Affairs. 1942, 15 (3): 311–324. JSTOR 2752241. doi:10.2307/2752241. 
  71. ^ 《李筱峰專欄》從一張照片談終戰. 自由时报. 2005-08-15 [2020-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72. ^ 劳特派特修订; 王铁崖、陈体强译. 奧本海國際法. 下卷 第二分册.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9年: 第73页. ISBN 7-100-00646-5. 
  73. ^ 第三章 二次大战后台湾法律地位之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再论钓鱼台列屿主权争议第,第54-55页,林田富著,2002
  74. ^ 战后台美关系与“台湾地位未定论”(1949-197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1页,彭孟涛,2013-07
  75. ^ 第三章战后初期国民党政府来台接收专卖事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终战初期台湾烟酒专卖事业之研究,第51页,叶彦邦,政大机构典藏,2005
  76. ^ 台湾民主运动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3页,慈林通讯第28期,2002-01-15
  77. ^ 全力以赴--林嘉诚政治经济文集: 林嘉诚政治经济文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38页,林嘉诚,秀威出版,2012-04-01
  78. ^ 中共硏究,第39卷,第45页,中共硏究杂志社,2005
  79. ^ 中華民國時期總論 - 臺灣大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of Taiwan. Nrch.culture.tw.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5). 
  80. ^ 三、臺灣戒嚴令. [2013年9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0月10日). 
  81. ^ 《海外台独运动四十年》,陈铭城,自立出版社,1992年11月
  82. ^ 參見「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 Lis.ly.gov.tw.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9). 
  83. ^ 賴蕭配當選破8年政黨輪替魔咒 國會席次三黨不過半. 中央社. 2024-01-14 [2024-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6). 
  84. ^ 認識臺灣 > 歷史沿革 >. 认识台湾. 交通部观光局. 2013-11-02 [201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2). 
  85. ^ 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14年4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1月1日) (中文). 
  86. ^ 海洋史的大家長——曹永和院士(下).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 [2014年4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1月2日) (中文). 
  87. ^ 《台湾周刊》,2006年第27期
  88. ^ 世界腕錶:時間概念—24時區、GMT、UTC的意涵. [2007-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2). 
  89. ^ Tallest Islands of the World — World Island Info web site. Worldislandinfo.com. [2014年1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2月1日) (英语). 
  90.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灣島嶼資料庫. [2008-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9). 
  91. ^ 阿里山国家风景区官方网页——阿里山山脉
  92. ^ 看~是「飛碟雲」!鄭明典:氣溫續飆高 台北仍上看35度. [2016-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93. ^ 6月高溫破紀錄 熱浪挑戰本世紀. [2016-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5). 
  94. ^ 台北市的氣溫. [2016-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95. ^ 台南以北 最低溫下探12度. [2016-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96. ^ 嘉義以北低溫10到12度 明晨西半部恐10度以下. [2016-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0). 
  97. ^ 氣溫. [2016-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0). 
  98. ^ 科学人杂志特刊《多样性台湾》。远流出版社。2006年。
  99. ^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台湾林相[永久失效链接]
  100. ^ 自然保護區域面積統計表. 行政院农委会林务局. 2014-07-09 [2014-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6). 
  101. ^ 文建會文化白皮書第二篇第一章第七節-與世界遺產接軌 (PDF). 中华民国文化部. [2014年8月25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年5月24日) (中文). 
  102. ^ 2010年國際文化資產日研討會. [2010-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2). 
  103. ^ 台湾世界遗产潜力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104. ^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104.5 〈臺灣州制、臺灣廳地方費令、臺灣市制、臺灣街庄制施行ノ件〉. 《台湾总督府府报》. 1920-07-30, (1070): 61 [202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需注册
  105. ^ 105.0 105.1 105.2 105.3 105.4 臺灣建制市的市轄區變遷. 台湾建制市的市辖区变迁. [2017-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4) (中文(台湾)). 
  106. ^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域沿革 - 大正九年. 台湾历史文化地图.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201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5). 
  107. ^ 107.0 107.1 107.2 107.3 教育部.五都改制相關自治法規適用公告. [2019-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30). 
  108. ^ 108.0 108.1 108.2 108.3 如2010-12-27 自由电子报:五都升格 营建、水泥起高楼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11-07.。
  109. ^ 地方沿革. 新北市政府. [201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1). 
  110. ^ 歷史-桃園市政府. 桃园市政府.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中文(台湾)). 
  111. ^ 桃園升格第6都 內政部審查通過. 苹果日报. 2012年11月23日 [2017-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6) (中文(台湾)). 
  112. ^ 6成受访者不接受“一国两区”,马需公开道歉撤回主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民主进步党, 2012-03-29
  113. ^ TVBS民调 71%希望台湾独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自由时报, 2013-10-31
  114. ^ 台湾民众 台湾人/中国人认同趋势分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国立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
  115. ^ Full text of Anti-Secession Law. 人民日报. 2005年3月14日 [2014年8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9月23日) (英语). 
  116. ^ Taiwan Timeline – Path to democracy. BBC新闻网. 2002年 [2014年1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23日) (英语). 
  117. ^ 存档副本. [2005-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22). 
  118. ^ 台湾智库,中央政府体制的运作与难题:从比较研究的观点分析[失效链接]
  119. ^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 內閣閣員. Ey.gov.tw. [2014-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5). 
  120. ^ 內政部民政司政治團體名冊. [200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6). 
  121. ^ 谢佳珍. 人民團體4萬2348個 社會團體快速增加. 中央通讯社. 2009-05-16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1) (中文). 
  122. ^ 臺灣民眾政治態度分布趨勢圖. 国立政治大学. [2024-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9). 
  123. ^ 中华民国外交部:邦交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24. ^ 台湾参与之政府间国际组织概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25. ^ 中华民国外交部 友邦提案参与案中文暂译版(200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26. ^ 外交部NGO国际事务委员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27. ^ 台湾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协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28. ^ 台湾WTO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29. ^ Taiwan hopes WHO assembly will help boost its profile. 路透社. 2009年5月18日 [2013年9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0月16日). 
  130. ^ 台湾非政府组织的现况分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31. ^ 中华民国大专院校体育总会-推动我国体育发展之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32.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ikipedia.tw/DB/member04.asp 中华民国国际经济合作协会章程(繁体中文)
  133. ^ 台湾亚洲基金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16 注二
  134. ^ 何雅雯. 「開創臺灣文化基金會」概況介紹. [2014年1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24日) (中文(台湾)). 
  135. ^ 免簽待遇 布吉納法索第124. Tw.news.yahoo.com. 2011年10月8日 [2014年9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0月11日) (中文(台湾)). 
  136. ^ 黄贞贞. 全球旅遊最快成長地 台列第十. 中央社. 2014年2月7日 [2014年9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2月21日) (中文). 
  137. ^ 《台湾通志—经济志工业篇》,李汝和主修。1971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38. ^ 存档副本. [2024-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6). 
  139. ^ GDP (current US$).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4年10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0月13日) (英语). 
  140. ^ Taiwan.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4年11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3月23日) (英语). 
  141. ^ [林祖嘉,《速审服贸协议,提升投资信心》,《远见杂志》331期,2014年11月号]
  142. ^ CHEERS工作人工作量大調查 不過勞,就失業?. 2003年9月 [2014年9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6月23日) (中文). 
  143. ^ 锺玉玨、朱芳瑶╱综合报导. 太拚命 臺灣過勞現象上了CNN. Tw.news.yahoo.com. 2012-10-10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8). 
  144. ^ 全球最富裕國家 2023 排名出爐!台灣人均 GDP 排 14 名大贏日韓. TechNews 科技新报. [2024-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6) (中文(台湾)). 
  145. ^ 航空三雄上月营收高飞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经济日报 2023.05.10
  146. ^ Ettday:高市/16号码头新建流行音乐中心 高雄港工会反对释出
  147. ^ 147.0 147.1 中华民国教育部审定之国民中学历史教科书使用闽南人一词,为一他称词,此族群自称台湾人、本省人、Holo人、蕃薯仔。
  148. ^ 内政统计月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内政部统计处, 2014/08
  149. ^ 徐富珍、陈信木,台湾当前族群认同状况比较分析台湾人口学会2004年年会暨“人口、家庭与国民健康政策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4
  150.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PDF). [2017-05-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151. ^ 行政院核定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為原住民族第15族及第16族. 中华民国台中市政府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6-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6) (中文(台湾)). 
  152. ^ 南島民族的起源地. 中央研究院. [2016年2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3日) (中文). 
  153. ^ 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 中华民国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4年4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7月1日) (中文). 
  154. ^ Resolving the ancestry of Austronesian-speaking populations. [2023-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1). 
  155. ^ 林妈利. 再談85%帶原住民的基因. 台湾社会研究季刊. 2008年8月28日 [2014年10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0月6日) (中文). 
  156. ^ 臺灣血液之母 林媽利一滴血幫你找祖先. 联合新闻网. 2011-11-15 [2013-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3). 
  157. ^ 台湾血液之母 林妈利一滴血帮你找祖先. [2015-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31). 
  158. ^ 林妈利等,2007,〈永恒的西拉雅族—遗传基因的研究〉。《再现西拉雅—2007 台南地区平埔族群学术研讨会》,页 1-22。台南:台南县政府。2007/11/24。
  159. ^ 参照国语条目
  160. ^ 方南强,《大家来说台湾母语》,台北,时报
  161. ^ 兩岸語文比較. [2016-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3). 
  162. ^ 海峽兩岸字音存在百分之十三的差異. [2016-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63. ^ 史前時期的臺灣建築 (PDF). [2017-03-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09). 
  164. ^ 臺灣建築史. Dm.ncyu.edu.tw.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4). 
  165. ^ 文化資產概況表.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13年4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7月22日). 
  166. ^ http://s.pimg.tw/avatar/hongbao2013/0/0/zoomcrop/20x20.png?v=1364818019. 吳際平/文化復興與祭孔 @ 李崇遠.臺灣弘報 :: 痞客邦 PIXNET ::. Hongbao2013.pixnet.net. 2017-05-21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1). 
  167. ^ The Story of Taiwan-Education Taiwan'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行政院新闻局. [2014年3月18日] (英文).
  168. ^ Grace Mak和Gerard Postiglione. Asian Hig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and Reference Guide. 美国西港(Westpor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7年3月25日: 第346页至第348页 [2014年3月18日]. ISBN 978-0313289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7月14日) (英语). 
  169. ^ 中华民国教育部. 教育制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行政院. 2014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繁体中文).
  170. ^ 中华民国教育部. 教育发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行政院. 2014年4月2日 [2014年2月23日] (繁体中文).
  171. ^ 亚洲百大大学排名 台湾13所上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苹果日报》. 2014年6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繁体中文).
  172. ^ 教育部電子報304期 數字看教育 留學人數創新高. [2011-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1). 
  173. ^ 孙仲山,《台湾技职教育发展及其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174. ^ 經濟部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網路學習計畫」. [2007-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6). 
  175. ^ 農民曆與春牛圖. [2010-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3). 
  176. ^ 联合报,1996年4月23日,《学者观点》
  177. ^ 北京新浪网. 台灣歌星費玉清悉尼告別演唱 自言「不舍歌壇」. 新浪新闻中心. 2019-07-26 [2019-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3). 
  178. ^ 《為台灣按一個讚》 音樂聖地/唱出熱血!華語歌壇中心在這裡. 联合报. 2011年9月13日 [2014年9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5月26日) (中文). 
  179. ^ 公共電視臺 聽時代. Pts.org.tw.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3). 
  180. ^ Posted by c- on February 7, 2006 05:27 PM. she talks pretty one day: 尋找心中的臺灣意象. 4thorns.com. 2006-02-07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2). 
  181. ^ 存档副本. [2007-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8). 
  182. ^ 樱桃花. 台湾菜介绍. 美亚旅游网. 2010年7月29日 (中文(中国大陆)). 
  183. ^ 发现台湾-台湾小吃. 中华民国交通部观光局. [201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5) (中文(中国大陆)). 
  184. ^ 《台湾土著文化艺术》,刘其伟,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85. ^ 谢菁玉,《台湾的哈日与日语借词:社会面观和词汇影响》
  186. ^ 许介鳞,《日本对台湾和朝鲜半岛殖民统治比较研究》
  187. ^ 详见亲日派
  188. ^ 臺灣教改制度西化,高教學子獨立突破文憑迷思. [2008-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2). 
  189. ^ 中華隊五戰全勝 奪亞洲少棒錦標賽冠軍. 中华民国棒球协会. [2014-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3) (中文(台湾)). 
  190. ^ U18亞青男籃賽 臺灣隊屈居第四. 自由时报. 2014-08-29 [2014-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3) (中文(台湾)). 
  191. ^ 李宇政. 體委會:耕耘國際體壇有斬獲. 中央通讯社. 2011年11月30日 [2011年1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9月12日). 
  192. ^ 谢仕渊,《国球诞生前记:日治时期台湾棒球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台湾,2012/12/1.
  193. ^ 郑淑文. 淺談臺灣巧固球 (PDF). 2007年10月 [2014年10月3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年4月18日) (中文).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