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语
越南语 | |
---|---|
Tiếng Việt/㗂越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越南 中国大陆广西 |
区域 | 东南亚 |
族群 | 京族 |
母语使用人数 | 9,000-9,300万人 9,500万(第一和第二语言使用者合计) |
语系 | |
文字 | 拉丁字母之国语字(在越南) 汉字和喃字(古代越南、今广西东兴市的京族人使用) |
官方地位 | |
作为官方语言 | 越南
东南亚国家联盟[1] |
承认少数语言 |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法国 澳大利亚 捷克 |
管理机构 | 越南社会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Viện Ngôn ngữ học, Viện Khoa học xã hội Việt Nam/院言語學,院科學社會越南?) |
语言代码 | |
ISO 639-1 | vi |
ISO 639-2 | vie |
ISO 639-3 | vie |
越南语(Tiếng Việt/㗂越),又称越语[2](Việt Ngữ/越語)、京语[注 1][3](Tiếng Kinh/㗂京)、国语(Quốc Ngữ/國語),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现代少用的前法国殖民地名称安南语(Tiếng An Nam/㗂安南)。
越南语是越南的国家语言,有85至90%的越南人将之作为母语,另外居住在海外的3百万越侨、住在中国广西的京族亦使用越南语。历史上,越南语曾经使用汉字与喃字表记(即汉喃文),现代则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添加若干个新字母及声调符号的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𡨸國語)书写。
历史
[编辑]越南语发展史
[编辑]上古时期的越南语很可能具有南亚语系其他语言现在具有的一些共同特征,例如在屈折方面较发达,具有丰富的复辅音等。这些特征已不再存于现代的越南语中,据认为是由于越南语地处东南亚的“语言联盟”中,受到周边有声调的孤立语汉语的影响,也变成了一种有声调的孤立语。形态上的孤立和声调的存在可能并非来源自原始南亚语,周边的无亲属关系的语言,例如壮侗语系的泰语和南岛语系的回辉话(与古代占婆国的占语同源),也都具有声调。
原始越南语的家园在现今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地区。在越南人接下来的向南扩张和占领中,中南部占婆国(又称占城)的占族人和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今胡志明市附近)的高棉人被征服,越南语也被传入现今越南的中南部地区,各种方言在声调上逐渐产生差异。
越南语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汉语的强烈影响,尤其是在词汇方面,据统计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可达60%。越南语中有多个层次的汉语借词,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唐代前后借入的“汉越语”这一个汉字的整套音读系统,它与切韵音存在整齐的对应。还有是所谓古汉越语,是比唐代更古的语言残迹;以及越化的汉语词,即本来的汉语词,随越南口语变化、脱离汉越语系统而产生的越语词。汉越语比朝鲜、日本的汉字音保留更多的存古特征,中古汉语的声韵调与汉越音均存在规律系统的对应,因此汉越音对中古汉语语音本体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而对古汉越语的研究,则可帮助目前对上古汉语的构拟。
马伯乐将越语史分为五个阶段。以下再加上“前越南语”一个阶段,成为六个阶段:
- 前越南语或称原始越芒语,是越-芒语支的祖语。
- 原始越南语是越南语最早的形式,年代上早于汉越音的引入(唐代)。这一阶段的越南语有三个声调。
- 上古越南语,引入汉越音后的越南语(约10世纪)。
- 古越南语,喃字(约15世纪)和《华夷译语》(16世纪)时期的越南语。在这一阶段,声母清浊对立消失,调类分为六种。
- 中古越南语,《越葡拉词典》(17世纪)时期的越南语。
- 现代越南语,自19世纪至今。
越南语现今使用的书写系统——国语字,在很大基础上保留了法国传教士亚历山大·罗德于1651年所著的《越葡拉词典》中对越南语的罗马字表记。罗德记录的是当时的中古越南语的河内音。与现在的河内方言相比,罗德记录的韵母音值在近几百年间似乎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不过各方言声母的演变却很迅速。因而越南国语字的声母系统与现代越南语的任何方言都有差异,它与西贡方言的接近程度比河内方言要高。
中古越南语的音系见下表:
唇音 齿音/齿龈音 卷舌音 硬颚音 舌根音 声门音 塞音 清 p [p]
t [t]
tr [ʈ]
ch [c]
c/k [k]
送气 ph [pʰ]
th [tʰ]
kh [kʰ]
浊吸气 b [ɓ]
đ [ɗ]
擦音 清 s [ʂ]
x [ɕ]
h [h]
浊 ꞗ [β]
d [ð]
gi [ʝ]
g/gh [ɣ]
鼻音 m [m]
n [n]
nh [ɲ]
ng/ngh [ŋ]
近音 v/u/o [w]
l [l]
r [ɹ]
y/i/ĕ [j]
- ^1 [p] 仅在音节末出现。
- ^3 [j] 不在音节首出现。它在音节末出现时,根据前面元音的长短而相应记为 i 或 y。它也可在 /ð/ 和 /β/ 后出现,这时它写作 ĕ;这种情况的 ĕ [j] 已不见于现代语中。
不存在 b [ɓ] 和 p [p] 的对立,因此它们是同位异音。gi [ʝ] 和 y/i/ĕ [j] 也是同位异音。
中古越南语有三种词首的复辅音,它们在现代语中均不再是复辅音:
- tl [tl] > 现代语 tr
- bl [ɓl] > 现代语 gi(北部方言),tr(南部方言)
- ml [ml] > mnh [mɲ] > 现代语 nh
越南国语字与现代发音的一些不寻常的对应可以归咎为中古越南语的发音,包括:
- 罗德的表记系统有两个“字母 b”:一个普通的 b 和一个带钩的 b(上面注解1)。后者代表的是浊双唇擦音 [β],它在一个世纪后与 [w] 合流为 [v],现代写作 v。
- 罗德记录的介音 ĕ [j] 可在词首 d 和带钩 b 后出现,该介音后来消失。
- đ [ɗ] (至今一直)为齿龈音,而 d [ð] 为齿音。选用 d 来表示 /ð/ 是因为当时(和现在)的西班牙语中 [d] 是齿音,而且有 [ð] 的同位异音。罗德在选用 [ɗ] 和 [ɓ] 的符号时似乎并没有顾及到两者的内爆性,因为前者在与 [β] 的对立中被罗德视为较“常见”的一个音,从而用普通的 b 表示,而后者在与 [ð] 的对立中则被视为较“不常见”的一个音,用带附加符的 đ 表示。
- x 是龈颚音 /ɕ/ 而非齿音 /s/,现代语亦然。17世纪的葡萄牙语(罗德的母语)中,s 是舌尖齿龈咝音 [s̺](现今西班牙大部和葡萄牙一部分地区也保留了这个发音),x 是龈颚音 [ʃ]。在罗德看来,舌尖龈音 [s̺] 与越南语的卷舌音 [ʂ] 更为接近,因此他用 x 表示 [ɕ],用 s 表示 [ʂ]。
相比下,原始越芒语的音系和与现代越南语的对应如下:[4][5][6]
唇音 齿间音 齿音/齿龈音 龈颚音 卷舌音 硬颚音 舌根音 声门音 塞音/
塞擦音清 p > b t > đ tʃ > x c > ch k > k/c/q ʔ > # 浊 b > b d > đ ɟ > ch ɡ > k/c/q 送气 pʰ > ph tʰ > th kʰ > kh 浊吸气 ɓ > m ɗ > n ʄ > nh 鼻音 m > m n > n ɲ > nh ŋ > ng/ngh 擦音 清 s > t ɕ > th h > h 浊 (β) > v (ð) > d (ς) > r (ʝ) > gi (ɣ) > g/gh 近音 w > v l > l r > r j > d
- ^1 不是所有学者都接受 /tʃ/ 和 /ʄ/ 的构拟。Ferlus (1992)[4]用前声门化的 /ʔj/ 代替内爆音 /ʄ/(虽然两者差异并不大),并且多构拟出一个 /dʒ/ 音。
- ^2 括号中的擦音是从一个半音节中元音间的主音节塞音弱化发展而来。芒语这些擦音的缺失表明原始越芒语中无这些擦音,但它们显然存在于后期的原始越南语中。接下来发生的前缀脱落使这些擦音成为独立音位。Ferlus (1992)[4]指出浊擦音和清擦音在最初是都存在的,但2009年[5]他改变了看法,认为塞音是大约在同时完成弱化和浊化的过程的,按照如下规则:
- /p, b/ > /β/
- /t, d/ > /ð/
- /k, ɡ/ > /ɣ/
- /s, ɕ/ > /ς/
- /c, ɟ/ 与 /tʃ/ > /ʝ/
- ^3 该音在中古越南语中演变为 /β/,见上注1。
- ^4 目前尚不清楚该音的音值。Ferlus (1992)[4]认为上古越南语时它是 /ɽ/ 音,与 /r/ 是不同的两个音。
词首复辅音方面,存在如下的组合,其演变过程也一并标出:
- pr, br, tr, dr, kr, gr > /kʰr/ > /ks/ > s
- pl, bl > 中古 bl > 北部方言 gi,南部方言 tr
- kl, gl > 中古 tl > tr
- ml > 中古 ml > mnh > nh
- kj > gi
大量汉越词的借入使上古越南语产生了卷舌音 s /ʂ/ 和 tr /ʈ/。
在声调方面,原始越芒语是没有声调的。越南语的声调是后起的,声调与韵尾和声母的对应如下表:
音 声母 开尾/鼻尾韵 塞音尾 /-ʔ/ 擦音尾 /-s/, /-h/ 高 清 平声(A1 ngang) 锐声(B1 sắc) 问声(C1 hỏi) 低 浊 玄声(A2 huyền) 重声(B2 nặng) 跌声(C2 ngã)
与其他东亚、东南亚语言的声调发展史类似,越南语在某一阶段发生了声母清浊决定的调类的分化,伴随着浊音清化的过程。浊声母音节在发声时,带有气嗓音或嘎裂音的特征,读低调;清声母字则相反。表现在现代河内方言中的两者的分别主要在音质方面,而在南部的西贡方言则分别主要体现在音高方面。在这一声调分化过程中,内爆塞音作为清音参与演变,这是东南亚有内爆音语言共同体现的特征。
原始越芒语有带有次音节前缀的“一个半音节”的词汇,次音节是独立于后接的可以有词首辅音丛的主音节的。在这些词中主音节的声母处于元音间的位置,发生弱化变为浊擦音(见上注2)。在越南语中次音节最终丢失,在次音节脱落时上述提到的调类分化已经开始,因而现代越南语中有浊擦音声母的字在6个声调都有分布。至于具体是高调还是低调的字则与原始越芒语中该词次音节前缀辅音的清浊有关,与主音节声母清浊无关。同样地,/l/ 和 /ŋ/ 声母的字也都在高调和低调有出现。
文字史
[编辑]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的语言受印度文化影响较大,而越南语却与朝鲜语、日语一样自古受到汉字文化的深远影响。在中国自公元一世纪至十世纪的统治下,越南语引入庞大的汉字词汇,其发音(汉越音)类似古汉语中古音,但其语法承袭了大量高棉语的特色,虽然与中文一样并无时态及动词变化,亦同为声调语言,但其词序恰恰与中文相反置,情况近似泰语。
早期的时候,越南人并没有为自己的语言发明适合的书写系统。大约从东汉开始,汉字(越南人称之为“儒字”)开始有系统和大规模的传入越南。到了越南陈朝以后,汉字已经成为越南政府以及民间的主要文字,此时大量的汉字著作开始出现,最著名的就是15世纪编撰的《大越史记全书》。值得注意是,这些以汉字写成的文章基本上并不按照越南语的文法规则书写,也不采用越南语的辞汇,而是纯粹的用古汉语的文法写成。故此,这些汉字著作是汉文著作,而与当时的越南语口语有很大差异。
由于越南口语与汉语不同,文言文无法准确纪录越南本民族语言(与古代朝鲜一样,书面使用文言文,但民间的口语是本民族语言),在汉字在越南逐渐传播开后,一些人开始尝试以汉字作为基础,以创造新的文字来纪录越南本民族语言,这些字就是喃字(Chữ Nôm/𡦂喃)。大约在8世纪的时候喃字开始出现,13世纪的时候,越南文人开始用喃字进行文学创作。此间最著名的文学作品莫过于阮攸(Nguyễn Du)19世纪写成的《金云翘传》(Truyện Kiều)。越南上层社会由于有很浓厚的“尊汉”思想,一直很排斥这种文字,国家教育机关也没有将它作为正式文字看待,也没有对它进行整理规范的工作。尽管此间的胡朝(1400年-1407年)或者是西山阮朝富春朝廷(1788年-1802年)政权之统治者曾经重视喃字,并且将其提升到国家文书用字的地位。
现在的越南语使用拉丁字母书写,叫做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它是由17世纪到越南的法国传教士亚历山大·罗德(法语:Alexandre de Rhodes,越南语:A-Lịch-Sơn Đắc-Lộ),1591年-1660年)根据先前传教士的拼写原则的基础上整合而成。在19世纪法国占领越南时期,这种书写体系流行起来,并于20世纪全面开始使用。
越南历史上的语言表记法
[编辑]概要
[编辑]越南古典文书多用古汉语文言文写成、字典里的单词有70%以上为汉越词(từ Hán Việt/詞漢越),近代以前多使用汉字以及本民族发明的文字喃字,正式文书一般由完全使用汉字的文言文作成、普通文书一般使用汉字和喃字混合使用的越南文作成。1919年越南科举废止、1945年阮朝灭亡以及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促使汉字和喃字的使用逐渐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17世纪基督教会传教士发明的、法国殖民地化政策极力普及的使用罗马字表记的“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𡦂國語)。殖民地时期国语字被法国殖民者称之为的“法国人的礼物”、“‘文明化’的象征”,独立运动推进以后、民族主义者认为汉字和喃字具有不便性和非效率性,国语字成为了独立后的越南语的正式表记法,一般越南国民都毫无异议地把国语字作为正式标记法。[7]
三种文书系统
[编辑]历史上,越南共出现过三种文书系统,包括:
传统汉字
[编辑]汉文(Hán Văn/漢文)是越南过去官方主要采用的文书系统,贵族、知识分子也多使用汉文写作。汉文(文言文)也是古代东亚诸国的共通文书系统,朝鲜、日本也同样被使用。汉语与越南本民族的越南语差异较大,书面与越南口语无法统一。
汉字于越南使用约莫赵佗的“南越国”时期。古中国直接治理时期一直延用汉字为书写系统。即使10世纪越南自立为王,越南朝廷大力推广“儒学” 与建立“科举制度”, 使得汉字的传统在20世纪前未曾改变。越南亦称汉字为“儒字”, 意指儒家所用的文字。当其时,汉字用于行政、教育(科举)、学术著述、和古典文学创作。[7]
本土喃字的出现
[编辑]越南在借用汉字后,发觉汉字无法完整表达越南的日常用语,于是民间慢慢发展出具越南特色的“喃字”(越南语:Chữ Nôm/𡨸喃/𡦂喃/字喃)。“字喃”是照越南语的构词顺序来写,若照中文顺序则为“喃字”。所谓的“喃字”是指南方(相对于中国)的文字的意思;因为缺乏标准化,它也可以写作“𡨸喃”或“𡦂喃”等。据推测,喃字大概是从10世纪越南脱离中国的直接统治后,才开始发展出来。早期的喃字主要作为汉字的辅助工具,用在记录地名、人名及地方特产等。在累积数百年使用的经验后,在13世纪才有一些字喃的文学作品出现, 而于16至18世纪达到高潮。譬如阮攸的字喃著作《金云翘传》等。[8]字喃的使用者大致为平民、落魄文人、僧侣、及少数具强烈民族意识的精英。概括来说,喃字主要用在纪录民间口传文学、创作纯越语文学、翻译佛经、及替汉字作注解。[7]
喃字的发展和台湾“歌仔册”里台语汉字的发展类似,都是建立在既有的汉字基础上有所调整。喃字的发展在早期以汉字借音为主,后期则以模仿汉字的“形声”造字原则来造字。 譬如汉语里头的“孩子”在越语里读做 /kon/;/kon/ 在早期的喃字(譬如在“黎朝”时期)写做“昆”(“汉越音”读作 /kon/),后来(“阮朝”时期)又写做“𡥵”,由“子”(表示孩子)及“昆”(表音)来构成。由于喃字没有得到当权的汉字既得利益者的支持,也没有经由完整规划、而是随个人所好而恣意创造出来的,再加上汉字本身作为文字基础的缺点, 致使它呈现相当混乱的文字使用现象。这现象就如同广西的方块壮字书写一样,文字的使用并未达成相当的标准化。
虽然喃字很早就在越南出现了,又是越南人自造的“土产”,却始终没有办法取代汉字或与汉字并驾齐驱,蒋为文(2005)指出主要有三大原因:[7]
第一,受中国观念之影响。因为中国视汉字为唯一的正统文字,而越南又把中国奉为宗主国,致使越南各朝代均把汉字奉为圭臬,不敢对之不敬。唯一少数欲推行喃字的例子为胡季犛(Hồ Quý Ly,1400–1407)及光中帝(Quang Trung Hoàng đế,1788–1792)等,然而他们在位期间甚短,致使对喃字的发展影响有限。
第二,受科举制度之束缚。因各朝代均以汉字为正统、并列在科举考试之内,致使想当官的文人不得不学汉字,背诵儒家经典。当这些人考试入取,功成名就后,就会继续拥护汉字的正统地位,以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相形之下,那些没录取、略懂汉字的文人因生活周遭与劳苦大众接触,为了反应实际需要,就倾向于使用喃字。
第三,喃字受先天文字限制。喃字主要是按形声方式,结合二个汉字(一个表音、一个表意)来造成一个新字。要懂喃字,一般要先会读汉字。由于喃字的复杂及未标准化,使得喃字在推行上困难重重。
罗马字的兴起
[编辑]到17世纪,纪录“音素”(phoneme)的罗马字出现,并最终成为今日越南语书写文字。罗马字在17世纪已出现,到20世纪逐步完全取代汉字的地位。罗马字在越南的发展可以分做四个阶段:
- 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的教会使用期;
- 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殖民者推广使用期;
- 20世纪前半期的越南民族主义者推动使用期;
- 1945年以后的正统地位时期。[7]
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时候,欧洲传教士逐渐到越南来传教。传教士们为了容易学好越语并与当地越南人沟通,于是利用欧洲人熟悉的罗马字,来替越南语设计一套新的书写系统。和多数的文字发展历史一样,越南罗马字的发展并不是由一人于一天之内发明出来的,而是在一段不短的时间内、由一群人共同累积经验而“约定俗成”起来的。在经历各传教士的努力下,第一本越南罗马字的词典《越葡拉词典》 于1651年由法籍传教士亚历山大·罗德出版。亚历山大·罗德的罗马字拼字系统在历经不同时期的稍微修改后,成为当今越南人普遍使用的“国语字”。
在19世纪后半段之前,越南罗马字主要只在教会之中流传。随着法国殖民者的到来,罗马字才逐渐提升地位与普遍被使用。譬如,法国殖民者将罗马字列入学校课程, 而且于1865年在越南南部由当时的官方发行第一份罗马字报纸 “Gia Định báo”(嘉定报);越南罗马字也从这时起叫做 “Chữ Quốc ngữ”(国语字)。
虽然在法国殖民者的推动下,越南罗马字在19世纪后期日渐流行,然而它的推行成效仍然相当有限。罗马字的推行要在20世纪初,透过越南本土的民族主义者的鼓吹后才有显著的进展。原因是:在反对法国殖民主义的气氛下,使用外来的罗马字被视为是趋附外来殖民政权的行为。然而当越南民族主义者感受到罗马字简单、好学,是教育民众的好工具时,他们已把罗马字本土化当成对抗外来统治的利器。
鼓吹罗马字的民族主义运动的代表性团体首推“东京义塾”的成员。“东京义塾”的成员主要是一些留学日本的越南知识分子。他们于1907年在“河内”设立“东京义塾”学校,用来传授西方思想与科学新知等。他们认为要达成启发民智的目的,非得透过越南罗马字不可。所以他们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普及罗马字;透过罗马字来教育民众、让大众有知识,以对抗法国殖民统治。“东京义塾”虽然成立只有短短一年,旋即被法国殖民者强制关闭,然而他们的主张在知识分子中却广受认同与支持。
之后,“推广罗马字”逐渐成为越南民族主义者中的普遍主张与推动要点,并兴起一股兴学、办罗马字报的风潮。据估计,至1930年,全越南共有75种罗马字报纸。罗马字在1945年胡志明宣布越南独立并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后,进一步提升为国家唯一正式书写文字。随即于9月8日又公布政府全面推行罗马字教育。
谱系分类
[编辑]越南语的语系归属尚未确定。现在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属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如施密特根据越南语与孟语跟高棉语有大量同源的基本词汇,且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来判定,部分中国学者从越南语的底层入手,发现越南语和佤族语言同源来判定等。另一些语言学者则认为越南语是一种孤立语言。
20世纪语言学界的另一种观点是认为越南语属于汉藏语系或壮侗语系,如马伯乐根据越南语音节有固定声调,单音节词占大多数,以及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来判定。这种观点现在已不再流行,不过中国图书馆学常用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仍把越南语相关书籍编入汉藏语系相关书籍之下[9]。
总的来说,越南语同南亚语或者侗台语的关系比较密切,同源的基本词汇较多。与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语、朝鲜语一样,越南语借用的古汉语亦主要为高级词汇,常用于文化语、书面语或较正式的场合,而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则相对较低。
越南语与芒语的亲属关系最为接近。主流学者普遍将越南语归入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越-芒语支;按人口来算,越南语是南亚语系中使用人数最多的一门语言。
方言
[编辑]越南语方言种类比较简单,大致分做3类。三者间的差异主要在音韵和词汇上,文法上的差异非常小。
音韵
[编辑]越南语和汉语类似,构词绝大多数以单音节(或称字)为单位。和多数汉语言以及壮泰语言一样,越南语的音节可由声母、介音、韵腹、韵尾、声调五部分构成。
语法
[编辑]越南语是分析语,动词没有型态变化,名词既没有文法上的性别跟数的形式,也没有文法上格的变化,形容词也不需要跟被修饰的名词保持文法上的性、数、格上的一致。文句内的词通过词序来表达文法作用,所以词序对越南语非常的重要,更改了词的排序也就更改了句子的意思。这跟汉语一样。越南语的文句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SVO)。
词汇
[编辑]汉语
[编辑]越南语虽然属于南亚语系,但与汉语的语言接触强烈地影响了越南语,使其从越南语中分化出来。例如,越南语词汇quản lý来自汉语“管理”。英语和法语之外,日语借词也成了最近被关注的对象。
现代越南语失去了大量原始南亚语音系、形态特征。[10]汉语的影响对应数次越南北属时期。早期,语言学家们认为这意味着越南语中的汉语词只分两层,即中国统治下的,和越南独立之后吸收的,统称为汉越词。
但据John Phan,“安南中古汉语”到公元1世纪就已经分布在红河河谷,其词汇与共存的原始越芒语发生了显著融合。他识别出汉越词三个主要层次:[11][12][13]早期汉越词:东汉、东晋;中期汉越词:唐朝;晚期汉越词:明朝及以后。
法语
[编辑]1777年至日内瓦会议 (1954年)的法国统治时期使得东南亚大陆区域(寮国、柬埔寨、越南)受到强烈的法语影响。越南语中“Cà phê”借自法语café(咖啡)。“酸奶”为“sữa chua”,仿译自法语(yaourt>da ua-/j/a ua)。Phô mai表示奶酪,也来自法语fromage。nốt(或nốt nhạc)“音符”借自法语note de musique。
英语
[编辑]一些英语单词也被借用到越南语中,例如“TV”被借用为“tivi”或者直接用TV,但其正式名称仍然是 truyền hình。一些其他的借用是摹借(calque),例如“software”被翻译为“phần mềm”(字面意思是“软的部分”)。一些科学术语,例如“biological cell”(生物细胞)是借自汉语,例如单词 tế bào 就是汉字“细胞”,而一些其他的科学名词,例如“acetylcholine”(乙酰胆碱),则保持不变。像“peptide”(肽)这样的单词,可能被写作 peptit。
日语
[编辑]越南语中的日语借词最近才被学界注意到,Nguyen & Le(2020)识别出3个层次的日语借词,第三层由研究日语的越南人使用,前两层是主要的借词层。[14]第一层包含表示西方学术概念的和制汉语词,至19世纪末左右它们广泛进入了亚洲其他语言。[15]这第一层也被称作日源汉越词。例如,越南语“俱乐部”câu lạc bộ借自汉语“俱乐部”,汉语又借自日语“倶楽部/クラブ/kurabu”,原本音译自英语club。
第二层借词则是在1940-1945的短暂日据时期产生的。然而,实际上日本文化在1980年代后对越南的影响深远得多,这一层借词不同于上述日源汉越词,是直接从日语借来的与日本文化有关的词,如kimono(着物“和服”)、sumo(相扑)、samurai(士/“武士”)、bonsai(盆栽)等,以有调整的平文式罗马字表示。这些借词即所谓“新日语借词”。有大量新日语借词实际上也来自汉语,有时同一个概念既有日源汉越词形式(第一层)也有新日语借词形式(第二层)。例如,“柔道”既可以是judo也可以是nhu đạo。[14]
纯越南语词汇
[编辑]muôn thuở(万课)“永远”是完全的越南语本土词汇合成词。
俚语
[编辑]越南语俚语(Tiếng Lóng/㗂弄)随时间变化。越南语俚语包含纯越南语词汇及借自官话和印欧语系的词汇。[16]报纸中调查的数据显示,源自官话的越南语俚语很低,约为4.6%。[16]来自印欧语的俚语占约12%,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常用。[16]这些借词可能以转写或地方话的形式借入。[16] 例如:
词 | 国际音标 | 描述 |
---|---|---|
Ex | /ɛk̚/、/ejk̚/ | 地方话俚语,借自英语,意为“前任情人”,发音常同于ếch/螠“青蛙”。[16] |
Sô | /ʂoː/ | 转写俚语,借自英语show,意为“展示;开演”,常与chạy“跑”组合为chạy sô,日常生活中意为“必须在短时间内做许多事”。[16] |
随着互联网社区的兴起,新的俚语经社群媒体的传播形成。年轻人间更常用这些更现代的俚语。大都是纯越南语词汇,几乎所有词都是同音词或某种文字游戏:
词 | IPA | 描述 |
---|---|---|
vãi | /vǎːj/ | “娓”,越南语最著名的俚语之一。取决于语境可以是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式指女性宝塔游客,动词形式指使某物溢出。今日一般用于增强形容词或动词,例如ngon vãi(“真好吃”)、sợ vãi(“真吓人”)。[17] |
trẻ trâu | /ʈɛ̌ːʈəw/ | “稚𤠋”,名词,本指“小水牛”。常用于指行为像小孩的人。[18] |
gấu | /ɣə̆́w/ | 名词,本指“熊”。常用于指爱人。[19] |
gà | /ɣàː/ | “鵸”,名词,本指“鸡”。常用于指某人缺乏完成任务或竞争的能力。[18] |
cá sấu | /káːʂə́w/ | “个丑”,名词,意为“鳄鱼”。常用于指某人丑。[19] |
thả thính | /tʰǎːtʰíŋ̟/ | “且听”,动词,描述将熟麦麸作鱼饵钓鱼的行为。现在也描述做引起别人注意的动作。[19] |
nha(及其他变体) | /ɲaː/ | 其他变体:nhé、nghe、nhỉ、nhá,可用在句末,表示确认。[20] |
dzô | /zoː/,/jow/ | vô“在...里”的增强形式,实际上越南语不用的字母z可用于增强俚语短句的语气。[21] |
略语
[编辑]越南语采用越南国语字书写后,也有截取各音节首字母来代表部分词汇,例如:
- ĐTDĐ - Điện Thoại Di Động(移动电话)
- ĐC - Địa Chỉ(住所)
- CTy - Công Ty(公司、企业)
- CSGT - Cảnh Sát Giao Thông(交通警察)
- UBND - (Ủy ban Nhân dân/委班人民)人民委员会
- THCS - Trung Học Cơ Sở(初级中学)
- BVĐK - Bệnh viện Đa khoa (综合医院)
越南语认证
[编辑]目前台湾办理越南语认证的单位主要为国立成功大学越南研究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该中心办理的越南语认证称为“国际越南语认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iVPT)。国际越南语认证为台湾自行研发,国际认可的单位,目前已获越南、日本、美国、澳洲及台湾许多学术机构均采认。
越南语国语字
[编辑]1527年,葡萄牙的天主教传教士来到越南,他们创制了用于转写纪录越南语的罗马字,这种文字最初只是用在教学及传教上。后来,来自法国跟意大利的传教士也开始用罗马字纪录越南语,但是不同国家的传教士有不同的拼音规则,而修改整合的工作也同时进行着。
17世纪,法籍传教士亚历山大·罗德用他自己创制的越南罗马字出版了《越葡拉词典》(Từ điển Việt-Bồ-La,字典越葡拉),这标志着越南语罗马字记音系统修改整合的阶段性成功以及越南国语字的诞生。
目前越南语字母使用除 F(f)、J(j)、W(w)、Z(z)之外的22个拉丁字母以及 Ă(ă)、Â(â)、Đ(đ)、Ê(ê)、Ô(ô)、Ơ(ơ)、Ư(ư)7个变音字母。元音字母通过上加或下添符号来表达声调种类,国语字用了5个符号表达6个声调(有一个声调没用符号):(以a为例)à、á、ả、ã、ạ。在书写的时候,按照音节隔写,外来语双音节的词汇或音译词用短横连接每个音节,比如:Ra-đi-ô(radio)。
现代国语字的复合字母中,仍可见得传教士母语文字的残迹:
近年,由于越南修改放宽了声调符号的标注规则(主要涉及介音上标注声调符号的规则),而海外越侨并没有接受修改后的新规则,所以今天越南越南语跟海外越南语在声调符号的标注上产生了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丝毫不影响到阅读理解,而且人们一般也不容易察觉。比如:“文化”今天在越南的拼写是 văn hoá,而越侨的标注方式(也是修订规则以前的标注方式)是 văn hóa。
字母表
[编辑]越南语国语字 | |||||||||||||||||||||||||||||
---|---|---|---|---|---|---|---|---|---|---|---|---|---|---|---|---|---|---|---|---|---|---|---|---|---|---|---|---|---|
A | a | Ă | ă | Â | â | B | b | C | c | D | d | Đ | đ | E | e | Ê | ê | G | g | H | h | I | i | K | k | L | l | M | m |
N | n | O | o | Ô | ô | Ơ | ơ | P | p | Q | q | R | r | S | s | T | t | U | u | Ư | ư | V | v | X | x | Y | y |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Languages of ASEAN. [7 August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5).
- ^ 秦赛南.现代越南语:1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2023-03): 10.
- ^ 京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B/OL] [2024] // 陈至立.辞海. 7版网络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0.
- ^ 4.0 4.1 4.2 4.3 Ferlus, Michael, Histoire abrégée de l'évolution des consonnes initiales du Vietnamien et du Sino-Vietnamien, Mon–Khmer Studies, 1992, 20: 111–125.
- ^ 5.0 5.1 Ferlus, Michael, A layer of Dongsonian vocabulary in Vietnamese (PDF), Journal of the Southeast Asian Linguistics Society, 2009, 1: 95–109 [2012-02-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1-13).
- ^ Thompson, Laurence C., Proto-Viet–Muong Phonology, Oceanic Linguistics Special Publications, Austroasiatic Studies Part 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113–1203, JSTOR 20019198.
- ^ 7.0 7.1 7.2 7.3 7.4 越南“去殖民化”与“去中国化”的语言政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收录于蒋为文2005《语言、认同与去殖民》台南:国立成功大学。
- ^ 越南文学发展史 kap 伊对台湾文学 ê 启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收录于蒋为文2011《民族、母语kap音素文字》台南:国立成功大学。
- ^ 中图法简表. [2006-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08).
- ^ LaPolla, Randy J. "Language Contact and Language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the Sinitic Languages.".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 2 (5): 6858–6868. ISSN 1877-0428. doi:10.1016/j.sbspro.2010.05.036.
- ^ Phan, John. Lacquered Words: The Evolution Of Vietnamese Under Sinitic Influences From The 1St Century Bce Through The 17Th Century Ce. 2013-01-28 [2022-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7) (美国英语).
- ^ Phan, John D. & de Sousa, Hilário.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history of Colloquial Chinese – written and spoken, Rutgers University, New Brunswick NJ, 11–12 March 2016.) (PDF). 20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6-17).
- ^ Phan, John. "Re-Imagining 'Annam': A New Analysis of Sino–Viet–Muong Linguistic Contact". Chinese Southern Diaspora Studies. 2010, 4: 3–24.
- ^ 14.0 14.1 Nguyen & Le. Japanese Loanwords Adopted into the Vietnamese Language (PDF).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2020, 14: 21 [2022-01-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15).
- ^ Chung. Some returned loans, Japanese loanwords in Taiwan Mandarin. Language Change in East Asia. 2001: 161–179.
-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Tiếng lóng trên các phương tiện truyền thông hiện nay. khoavanhoc-ngonngu.edu.vn. [2022-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7).
- ^ Vãi là gì? Tại sao các bạn trẻ lại hay sử dụng từ này?. tbtvn.org. 2020-07-18 [2022-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7).
- ^ 18.0 18.1 10 từ lóng thường dùng của giới trẻ ngày nay. vnexpress.net. 2016-06-25 [2022-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7).
- ^ 19.0 19.1 19.2 10 từ lóng thường dùng của giới trẻ ngày nay. vnexpress.net. 2016-06-25 [2022-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7).
- ^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hé" and "nha, nghe, nhà, nhỉ" ? "nhé" vs "nha, nghe, nhà, nhỉ" ?. hinative.com. [2021-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7) (英语).
- ^ Vã mồ hôi "giải mã" tiếng lóng tuổi teen - Xã hội - VietNamNet. vietnamnet.vn. [2021-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4).
延伸阅读
[编辑]- 蒋为文 2006 《牵手学台语、越南语》台南:国立成功大学。ISBN 957-8845-98-7
- 蒋为文 2013 《越南七桃lóng毋惊:越‧台‧中三语手比册》台南:亚细亚国际传播社。ISBN 978-986-85418-7-0。
- 蒋为文 2013 《校园进阶越南语》台南:成大越南研究中心&亚细亚国际传播社。ISBN 978-986-85418-6-3。
- 蒋为文 2017 《越南魂:语言、文字与反霸权》台南:成大越南研究中心&亚细亚国际传播社。ISBN 9789869447904。
外部链接
[编辑]- 韋那威箕(Vi na Uy ki)[失效链接] - 汉喃字版百科全书
- 线上汉越字典
- 在线越英、英越、越法、法越、越汉、汉越字典
- VDic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ietnamese online dictionaries
- VietDic
- 喃遗产保存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国立成功大学越南研究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牵手学台语‧越南语——台语kap越南语发音入门》台南:亚细亚国际传播社。(网络免费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越南七桃lóng毋惊:越‧台‧中三语手比册》台南:亚细亚国际传播社。(网络免费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蒋为文:〈越南“去殖民化”与“去中国化”的语言政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蒋为文:〈台湾白话字hām越南罗马字ê文字方案比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ừ điển tiếng Việt, The Free Vietnamese Dictionary Project
- Nôm Lookup Tool
- 国际越南语认证(iVP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2016年第2期越南语能力检定测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