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普通念珠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普通念珠藻
葛仙米藻
科学分类 编辑
域: 细菌域 Bacteria
门: 蓝菌门 Cyanobacteria
纲: 蓝藻纲 Cyanophyceae
目: 念珠藻目 Nostocales
科: 念珠藻科 Nostocaceae
属: 念珠藻属 Nostoc
种:
普通念珠藻 N. commune
二名法
Nostoc commune
Vaucher ex Bornet & Flahault, 1888 [1]
异名[1]
  • Nostocella communis Gaillon
  • Tremella nostoc Linnaeus 1753
  • Ulva pruniformis Linnaeus 1753
  • Nostoc kurzianum Zeller 1873

葛仙米藻(学名:Nostoc commune; star jelly, witch's butter, mare's eggs, fah-tsai, facai),又称地木耳雷公菌[2]地耳菜地软儿地皮菇地皮菜雨来菇情人的眼泪天使眼泪上帝的眼泪,是一种陆生的可食用蓝绿菌

形态

[编辑]

本种藻体为空心、凝胶球状,后扩展为扁平,薄鞘里面有许多分枝的头发样结构,为常有穿孔的膜状物或革状物。有时会出现不规则的卷曲,形似木耳,在潮湿环境中呈蓝色、橄榄色;失水干燥后藻体呈不显眼的黄绿色或黄褐色。[3][4]

分布

[编辑]

本种分布于世界各地,能够在极端的条件下如极地地区和干旱地区生存,为陆地或淡水物种,生存于土壤、砂砾、苔藓鹅卵石之间形成松散的团块[1]。在新加坡,本种生长于碱性土壤、苦咸水、稻田、悬崖以及潮湿的岩石上。[3]

生态

[编辑]

本种可以从大气中抓取,因此可以生活在没有含氮的土地上。虽然没有叶绿体,但含有能光合作用的细胞质。它本身还含有可吸收中长波长的紫外线辐射的物质,这使得它可以在辐射水准高的地方生存。[4]

在不利条件下,本种可以保持一段较长的时间处于休眠状态,形势好转时再予恢复。[5]人们已经发现,胞外多糖是至关重要的抗逆性和恢复能力。[5]

本种可在一些角苔门植物的叶状体中共生,如黄角苔属英语PhaeocerosPhaeoceros[1]

雨来菇栽培环境需要无污染的水源,充足的日照及干净的空气,目前不仅发现恒春半岛部分田区适合栽种雨来菇,桃园大溪紫园盆栽也有自然生产出的雨来菇。

产量非常稀少。目前在人工栽种技术的帮助下,雨来菇不必再受限于雨季,一年四季都可以生产。

食用

[编辑]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和台湾常将本种常作为食物。同属物种发菜Nostoc flagelliforme)也是食品。[3]

本种口感介于黑木耳和海藻类之间,是恒春半岛居民餐桌上的在地美食,台湾原住民称其为“上帝的眼泪”或是“下雨天的大便”,餐厅业者则美名为“情人的眼泪”为一道极美味的菜肴。早年多在下雨后才现身于山林地表上,是一种“地皮菜”,当地人称之为“草木耳”,雨来菇料理包括日式藻冷面、藻健康烩面、雨来菇肉圆、雨来菇鸡汤、雨来菇沙拉、雨来菇马芬蛋等。

文化

[编辑]

据传在东晋时,被尊称为“葛仙翁” 的葛洪曾采食这种生物为食,因此物托人名,故称为“葛仙米”。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Guiry, M.D.; Guiry, G.M. Nostoc commune - Vaucher ex Bornet & Flahault. AlgaeBase. 2012 [201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8). 
  2. ^ 在桂阳有一种美味叫做“雷公菌”,你吃过吗?. 搜狐新闻:桂阳微生活. 02-14 [2020-11-03] (中文(简体)). 
  3. ^ 3.0 3.1 3.2 Wee Yeow Chin. Nostoc commune. 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 [2018-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6). 
  4. ^ 4.0 4.1 Nostoc. MicrobeWiki. [201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8). 
  5. ^ 5.0 5.1 Tamaru, Yoshiyuki; Yayoi, Takani; Yoshida, Takayuki; Toshio, Sakamoto. Crucial Role of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in Desiccation and Freezing Tolerance in the Terrestrial Cyanobacterium Nostoc commune.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5, 71 (11): 7327–7333. doi:10.1128/AEM.71.11.7327-7333.200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