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楚弓楚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楚弓楚得出自中国先秦时期流传的“人失,楚人得之”的故事,后成为成语,意思为虽然失去某物,但没有落到外人手上。后来儒家道家佛家都对故事作出评价,认为楚弓楚得未能冲破狭隘的国家观念。

原典

[编辑]

楚弓楚得的故事应流传于春秋战国时期,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公孙龙子·迹府》,该书提到楚国的一位君主带着“繁弱之弓”和“忘归之”到云梦泽打猎,却把弓遗失了,他的侍臣都要去找,楚王却阻止了他们,说道:“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这则故事想表达出楚王胸襟广大,但后来演变成为成语“楚弓楚得”。[1]

故事虽提及楚王,但并未说明是哪一位楚王。成书晚于《公孙龙子》的《吕氏春秋》甚至连楚王都未提及[2],只说是一个楚国人(荆人)。汉代刘向在《说苑》〈至公〉中说楚王指楚共王[3]。唐代的《艺文类聚》〈卷六十·军器部〉中,引述《孔子家语》,说弓是“乌号之弓”。[4][5]

清朝的《儿女英雄传》中,该故事被概括为“楚弓楚得”。[6]

后世评价

[编辑]

对楚弓楚得的故事,后来儒家、道家、佛家都有评价,立场往往是批评其具有局限性。儒家评论说不应拘泥于楚国,道家评论说不应拘泥于人,佛家评论说对弓、人、楚等概念都应超脱。

根据《公孙龙子》和《孔子家语》的记载,孔子听到了楚弓楚得的故事后,觉得楚王心胸仍不够宽广,没有尽到仁义,说道“人遗弓,人得之,何必楚也”。[7][5] 他认为应该超越楚国的局限,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楚国人与否无关紧要。由此观之,楚王的国家观比孔子的天下观狭窄。孔子区分了“楚人”和“人”的概念,这一点后来被公孙龙用来佐证自己的白马非马说。[1][8]

《吕氏春秋·贵公》中进一步加上了道家的评论,称当老子听到楚弓楚得的故事以及孔子的评价后,说道“去其人而可矣”,表示连“人”也不必拘泥,只说“失之,得之”即可。[2]这则评价很可能是《吕氏春秋》的附会之作,反映了道家的立场,即主张人与万物都是一样的,是自然的平等产物。

根据各派对楚弓楚得的不同立场,张远山评价说楚王是民族主义者(楚王没有说“楚王失弓”,而是说“楚人失弓”,没有区分王和民),孔子是世界主义者,而老子则是宇宙主义者。[9]

明朝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评价说:“楚王的楚弓楚得乃是沧海之胸襟,孔子的人弓人得乃是天地之度量,虽然孔子的境界高于楚王,但仍‘不能忘情于弓’,弓乃身外之物,本来就无所谓失,也无所谓得。但看到这一点仍然不够,因为这样仍然是‘不能忘情于我’,而连自我都不可得,又如何去求所谓弓、人、楚呢?”[10] 莲池大师的评价体现了佛家”的境界。

注释

[编辑]
  1. ^ 1.0 1.1 跡府. 公孫龍子. 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亡归之矢,以射蛟兕于云梦之圃,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夫是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异‘白马’于所谓‘马’,悖。 
  2. ^ 2.0 2.1 孟春紀·贵公. 吕氏春秋.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3. ^ 刘向. 至公. 说苑. 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4. ^ 軍器部‧弓. 藝文類聚 60. 《家语》曰:楚共王出游,亡其乌号之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5. ^ 5.0 5.1 好生. 孔子家語. 楚恭王出游,亡乌嗥之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6. ^ 文康清朝),《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如今恰恰的不曾动身,这个东西送上门来,楚弓楚得,岂有再容它已来复去的理?”)。
  7. ^ 公孙龙子》“迹府第一”“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
  8. ^ 孔子的后裔孔穿见到了公孙龙,说仰慕公孙龙已久,想拜其为师,只是不能认同他的白马非马说。公孙龙便举出孔子对楚弓楚得的评价,反驳道:“你赞同孔子区分‘楚人’和所谓‘人’,而反对我区分‘白马’和所谓‘马’,这是矛盾的。”见《公孙龙子》迹府第一。
  9. ^ 张远山,《寓言的密码》下篇 孔子对公孙龙的“支持”──失弓得弓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1-24.。
  10. ^ 莲池大师明朝),《竹窗随笔》,“楚失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