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香港商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为香港经济系列之一
  • 工农业
制造业 - 能源 - 矿业
农业 - 渔业
  • 服务业
商业 - 贸易 - 通讯 - 旅游业
  • 金融业
金管局 - 港交所恒生指数) - 港元联系汇率制
银行业 - 证券期货交易 - 地产业
航运业 - 航空业
  • 民生
就业 - 消费物价指数
  • 跨境经济活动
CEPA - 个人游
其他香港系列

香港商业自开埠以来一直都是香港的主要经济支柱和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早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人便已看上当时只属小渔港的香港水深港阔的丰厚天然资源[1]及它的地理优势,而于1841年当英国人满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占领香港后,他们便利用优势开始发展小规模的商业贸易活动。从此之后,香港各行各业便百家兴旺[2]

从港岛太平山顶眺望维多利亚港两岸建筑

香港商业的发展历史约可分为开埠初期、大战时期、工业起飞和回归的四大部分,开埠初期香港地理优势积极发展贸易事务,把货品自中国运向世界各地。大战时期西方各国停止向中国贸易,香港优势尽失,面临危机。工业起飞年代香港工业极为发达,令香港经济急速增长。而回归后香港因行政上的特殊优势,香港零售业、贸易业上都很发达。香港的商业区有很多,其中中环[3]九龙东分别被政府定为CBD及CBD2、其他商业区则有鲗鱼涌湾仔油尖旺区等。

简史

[编辑]

开埠初期

[编辑]

自从英国人看中维多利亚港的优势,占领香港后,立刻宣布香港为自由港,使来往当时中国欧洲各地的货物及资金在香港聚集。英国商人因为需求增大而在香港兴建多个货运码头及仓库等设施,也开办了多间洋行银行等贸易的机构。不过当时主导的仍然是洋人,华人或香港本地人则多从事搬运等的劳动业务,不过也有部分华商也来港设立南北行到中国进行贸易。[4]

大战时期

[编辑]

二十世纪初,欧洲多国因战争而加紧从中国作进口贸易,香港因而获利,而另一方面,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工业受损失,要从外地进口,香港九龙一带出现多家工业。

但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占领香港后,香港的商贸几乎完全停顿。而随着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西方各国宣布对中国实施禁运的政策,香港的商贸再不是主导商业的元素。不过幸好适逢当时不少中国大陆的难民都是本身拥有一定资本的企业家,加上南下人口所带来的庞大廉价劳动力,使香港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带来大量商品收入。香港亦由转口港经济转型为一工业城市,香港商业历史也步入工业起飞时代,为日后发展奠下基础。

工业起飞

[编辑]

大陆难民在1950年代起大批的南下香港展开新生活,这为香港带来了庞大劳动力,写下工业的第一页后,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初,工业一直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轻工业是其中主要部分,包括钟表纺织品、电子产品、玩具塑胶制品等。因香港产品价廉物美,工业产品行销至世界各地,带来庞大的商业收入。

中国银行大厦(左)和长江集团中心

金融中心

[编辑]

在1960年代,香港的金融业在国际上仍寂寂无闻,随着1970年代起港府实施一系列自由开放的金融政策,金融业蓬勃发展,银行业务日益国际化。在1990年代中期,香港外汇市场交易量居世界第6位,股票市场在世界名列第8位[5];香港黄金市场与伦敦纽约苏黎世并列为世界四大金市[5],亦与伦敦和纽约并列世界三大金融中心,有“纽伦港”之称。

九七过渡

[编辑]

香港主权于1997年7月1日正式从英国移交至中国后,香港便成为一个特别行政区,享有港人治港一国两制的特殊身份,在国际上跟中国大陆担任中介人角色,香港的商业贸易也因此重新蓬勃发展起来。除此之外,旅游业也是香港回归后一项重要的经济支柱,香港以中西文化交流汇萃的特色,加上购物及美食,一直吸引大量旅客,其中就带动了香港的零售业饮食业的商业收入。

商业优势

[编辑]
葵青货柜码头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口之一,可见香港商贸之发达。

地理优势

[编辑]
  • 香港水深港阔的天然良港有助商业贸易进行。
  • 香港地理位处中国南端的欧亚航道中,方便中国商人的货品进出。
  • 香港地理位置近海,有助商业发展。
  • 全球地理上香港处于伦敦纽约之间,当这两个世界金融中心在夜间停止营业时,香港正是白天,使全球商业金融可以24小时无间断地运作[5]

行政优势

[编辑]
  • 享有“一国两制”的特殊身份,在国际上替中国担任中介人角色,有利商贸。[6]
  • 自由开放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和黄金管制在1970年代起被解除,外汇、黄金可自由买卖、进出,金融机构可灵活调动资金,开拓业务[5]
  • 关税低[7],货品廉价,有助零售商投资,促进零售业。

人口优势

[编辑]
  • 香港人口高度集中,有利零售业和饮食业发展[8]
  • 香港地少人多,地价昂贵,有利地产业发展。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香港有水深港阔的丰厚天然资源,可考条目香港地理
  2. ^ 香港商業統計資料- 政府統計處. [2008-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香港繁华都市商业区的象征:中环的游乐指南. [2008-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南北行在中共解放中国大陆前,一直是香港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当时南北行也兼营货币兑换、货运保险及汇款等业务。而于19世纪末期,南北行约有三百多间。可考条目南北行
  5. ^ 5.0 5.1 5.2 5.3 施汉荣. 《香港放大鏡——細看昨天、今天、明天》. 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1996年: 页35–36. ISBN 962-290-972-8. 
  6. ^ 香港享有“一国两制”的特殊身份,可考条目香港
  7. ^ 稅務及應課稅品. [2008-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香港每平方公里人口达6,317人,世界第四,可考条目国家人口密度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