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1926年中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历史 / 中国历史年表
世纪 19世纪中国 / 20世纪中国 / 21世纪中国
年代 1890年代中国 / 1900年代中国 / 1910年代中国 / 1920年代中国 / 1930年代中国 / 1940年代中国 / 1950年代中国大陆
年份 1922年中国 / 1923年中国 / 1924年中国 / 1925年中国 / 1926年中国 / 1927年中国 / 1928年中国 / 1929年中国 / 1930年中国
纪年 丙寅虎年)、中华民国15年

大事记

[编辑]
  • 中国国民党党工干部70%为中国共产党人,国民革命军中876名政工干部中也有75%为中国共产党员[1]:72
  • 1月1日——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广州开幕,内地和海外代表共256名,汪精卫在开幕式上演说;冯玉祥通电下野;中国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举行成立会,到代表81人,主席恽代英报告筹备经过,大会选举恽代英、沈雁冰等9人为执行委员,通过决议案8项;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员会发表《对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直鲁联军组成,总司令张宗昌,前敌总司令李景林,总指挥褚玉璞,总参议毕庶澄;北京总工会正式成立;上海《时报》出版元旦增刊,刊载前一年新闻索引,是为中国报刊对时事有索引之始[2]:2363-2365
  • 1月3日——郭松龄余部刘伟之十九旅,范浦江之十二旅部,霁云之四、五旅,魏益三之炮兵三旅一部等共2万余人,共推魏益三为国民四军总司令,是日魏在山海关通电表示继郭遗志,助冯反奉,1月5日魏部与李烈钧部、唐之道部换防,由榆关开往滦县秦皇岛[2]:2365
  • 1月4日——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午10时开会,汪精卫临时主席,林祖涵报告大会筹备经过,谭平山报告代表资格审查经过,吴玉章报告大会秘书处组织经过,通过会议规则,汪精卫、谭延闿邓泽如丁惟汾、谭平山、恩克巴图经亨颐7人为主席团,下午继续开会,丁惟汾主席,汪精卫报告接受总理遗嘱经过,决定在广州粤秀山(即观音山,今称越秀山)建接受总理遗嘱纪念碑;冯玉祥将军权交张之江,离张家口集宁,拟经乌兰巴托赴苏、德游历,国民军所占地域经议决划分5区:京兆附近、口北及察哈尔绥远热河甘肃,以鹿钟麟、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刘郁芬分任总司令,由冯电北京临时政府保荐;李景林部由天津退向山东时,沿途被国民堵截,残部由师长张宪率领入鲁北惠民,是日李景林到德州整顿残部,并派员在天津收容旧部,每人发30元川资赴德州整编[2]:2365-2366
  • 1月5日——段祺瑞前曾表示,如若国民会议到1月仍不能召开,本人即下野,是日许世英谒见段请示组阁办法,段谓本人下野绝无问题,嘱许拟电;张作霖电吴佩孚表示谅解,并通电主张恢复约法解决国是,同日湖南省长赵恒惕通电赞成吴佩孚“息兵尊法”主张[2]:2367
  • 1月6日——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举行,上午汪精卫报告《两年来政治经过状况》,汪并报告鲍罗廷在政治委员会工作之情况,大会决定向鲍罗廷赠一银鼎以志感谢,下午蒋介石报告军事状况,于树德报告北方政治状况,议决组织宣言起草委员会,汪精卫、邵力子高语罕3人为起草员;孙传芳通电主张在上海开联省会议,解决护宪护法问题;北京临时政府接新疆督办杨增新电称:唐努乌梁海擅自成立共和国,宣布法令,拟加入苏联联邦,请速向在京苏使提出抗议[2]:2368
  • 1月7日——许世英内阁勉强组成,是日举行首次国务会议,财政总长陈锦涛、陆军总长贾德耀、教育总长易培基、司法总长马君武、农商总长寇遐、交通总长龚心湛到会,外交总长王正廷、内务总长于右任和海军总长杜锡珪未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举行,谭平山作《党务总报告》,丁惟汾报告北方党务,刘尔崧报告《工人运动状况》,大会议决:主席团成员经亨颐未到,以宋庆龄替任;宋庆龄抵广州,国民政府及各团体万余人在天字码头隆重欢迎;孙岳在天津召集邓宝珊、史可轩、李仲三、史之照等开会,决定国民二、三军分三路联合攻山东,邓宝珊任总司令,为北路,徐永昌为西路,田维勤、李纪才、王为蔚为南路[2]:2368-2369
  • 1月8日——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举行,上午宋庆龄莅会演说,希望大家合作,“团结坚固,不要受人家的挑拨”,实现总理之主义,陈公博报告农民运动经过,甘乃光报告商民运动经过,邓颖超代何香凝报告妇女运动经过,毛泽东报告宣传部两年经过状况;孙传芳电段祺瑞,指责北京临时政府财政开支挥霍无度[2]:2370
  • 1月9日——段祺瑞恋栈不肯下野,是日下午6时将1月7日晚修改之电稿发出,略谓:“际兹时变,善后维艰。前者修改现制,增置中枢,谋庶政之公开,补阙失于既往,但期利国,宁有成心。所望各建谠言,迅定国是,即释重负,俾践前言。”;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举行,上午刘重民报告《上海政治及党务状况》,詹菊似报告《海外党务状况》,下午邓青阳代表邓泽如报告《中央监察委员会经过》,张晋报告东三省党务,范予遂报告《山东党务经过》;孙科、吴铁城由上海返广州,汪精卫、蒋介石同意孙、吴之三条要求;段祺瑞特任刘汝贤署参谋总长,免去杨森署职,任命吴纫礼为海军次长,海军总长杜锡珪未到任以前,由吴纫礼暂行代理部务,免去徐振鹏海军次长职,特派冯玉祥前往欧美各国考察实业事宜,准予免去西北边防督办兼督办甘肃军务善后事宜职,特任张之江为西北边防督办,仍兼察哈尔都统,特任李呜钟督办甘肃军务善后事宜,李云龙督办陕甘军务善后事宜,任命刘郁芬为绥远都统,井岳秀帮办陕西军务仍兼陕北镇守使;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教导团改编为教导师,直隶于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2]:2371-2372
  • 1月10日——直鲁联军分十路进攻国民军[2]:2373
  • 1月11日——张作霖通电全国,声明段祺瑞既已丧失行政上之实权,今后“东三省与北京政各部,停止行政交通关系,废去东北边防屯垦督办之职名,专用镇威上将军之名称”;张作霖通电讨伐魏益三,出兵关内;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举行,上午郭春涛、于树德报告北京党务,下午汪精卫报告宣言大纲,冯品毅、张晋、董用威(董必武)分别报告河南、东三省、湖北党务[2]:2373
  • 1月12日——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举行,上午孙科报告《总理葬事筹备经过》,吴玉章、刘伯垂、周启刚分别报告四川、汉口、古巴和墨西哥党务,下午王健海、许苏魂、邓范生报告澳洲、缅甸、南洋荷属党务[2]:2374
  • 1月13日——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举行,上午袁同畴、许鸿、夏曦、宣中华、陈季博分别报告黄埔军官学校、江西、湖南、浙江、日本党务;国民一军在朝阳、阜新、凌源一带布防,大部集中京绥路,以防奉军向热河发展[2]:2374
  • 1月14日——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举行,上午越南王达人演说越南民族被压迫状况及对中国国民党之希望,朝鲜吕光先演说朝鲜革命状况,印度哥巴清希望中国革命成功并联合世界一切被压迫民族起来共同奋斗,刘侯武报告越南党务,陈公博报告“廖案”检察经过,下午凌棠、彭泽民、郑受炳、张伯荫、关素人、林昌炽分别报告印度、南洋英属、菲律宾、加拿大和美国、香港党务,通过政治报告决议[2]:2375
  • 1月15日——奉军与国民军在山海关附近交战,国民军增调兵力防御,大本营设山海关,唐之道任前敌总司令,奉军主力由绥中西进,1月17日、18日两军激战,奉军攻占九门口,进逼山海关,1月20日晨张学良率卫队进驻山海关城内之泰安栈,海军司令沈鸿烈率两舰载兵一旅在洋河海口登陆,穆春统率奉军大队入关,至1月21日晚,入关步兵达3.5万人,分驻山海关东北,后又逼近昌黎,国民军撤出山海关,退守滦县卢龙一带,孙岳派第七混成旅赴滦县增防,1月21日鹿钟麟刘之龙等在北京商议,决派重兵增援,鹿为前敌总司令,郑金声为副,准备13个师兵力抵御奉军;国民政府南征军1月12日克雷州后,是日李济深部渡海攻琼州[2]:2376
  • 1月16日——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举行,选出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36人:汪精卫、谭延闿胡汉民、蒋介石、谭平山宋庆龄、陈公博、恩克巴图于右任程潜朱培德徐谦顾孟余经亨颐宋子文柏文蔚伍朝枢何香凝丁惟汾林祖涵戴季陶李济深李大钊于树德甘乃光吴玉章李烈钧陈友仁王法勤杨匏安恽代英彭泽民、朱季恂、刘守中、萧佛成、孙科,候补中央执行委员24人:白云梯毛泽东、许苏魂、周启刚、夏曦邓演达韩麟符路友于、黄实、董用威(董必武)、屈武邓颖超王乐平、陈嘉祐、朱霁青、丁超五陈其瑗何应钦陈树人褚民谊缪斌吴铁城詹大悲陈肇英,中央监察委员12人:吴敬恒张静江蔡元培古应芬王宠惠李石曾邵力子高语罕柳亚子陈果夫陈璧君邓泽如,后补中央监察委员8人:黄绍竑李宗仁江浩郭春涛李福林潘云超、邓懋修、谢晋,选举前韩麟符、李裕志、许卓然分别报告三特别区(绥远、察哈尔、热河)、蒙古、福建党务[2]:2377
  • 1月18日——鲁军第二十师师长方振武于肥城通电与国民军合作,是日,孙岳电方请参加北路战事,并予以国民军第五军名义,张宗昌急令娄明清率部追击,在濮阳一带激战三昼夜,娄败,方振武部北上,与国民军各军联成一气;段祺瑞特任许世英暂行兼署财政总长,指令慰留财政总长陈锦涛,给假10日[2]:2379
  • 1月19日——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下午闭幕,发表《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汪精卫致闭幕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议任命蒋介石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汪精卫为党代表;北京临时政府国务会议通过东沙岛归海军管辖;卢香亭奉孙传芳令任浙军总司令,率部赴杭州就职[2]:2379-2380
  • 1月20日——国民政府令准蒋介石辞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职,以何应钦继任,特任程潜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国民政府促成会宣传标准八条;国民政府惩吏院成立,邓泽如林翔李章达潘震亚、卢文澜五委员就职;吴佩孚在汉口召集军事会议,部署进攻国民军二军岳维峻部,即令寇英杰贺国光、贾万兴等五个混成旅入河南;李景林指挥直鲁联军在津浦线直、鲁边境德州一带向国民军发动进攻,1月22日晨直鲁联军由桑园攻取安陵,进驻古城,国民军守连镇、东光,大队集中泊头;孙岳电国民军一、二、三军诸将领,征询请冯玉祥出山意见,略谓:“事局阽危,尚非焕帅高蹈之时,应请打消隐退之意,东山再起,卫国救民。”,翌日国民军将领由孙岳领衔电请冯玉祥再出平乱;孙传芳在南京召集军事会议,对河南省战事,因与各方均有友谊,决取中立态度[2]:2380-2381
  • 1月21日——段祺瑞以各军阀间战事加剧,下令“各军事长官应一律停止军事行动,各守疆圉,互戒侵陵。如再称兵构衅,则罪有攸归”;段祺瑞致电张作霖,请蠲除积忿,各释前嫌,将西上师旅即日撤退出关;段祺瑞特任许世英暂行兼署盐务署督办;北京临时政府国务会议公推贾德耀赴包头请冯玉祥出山,1月25日汪精卫、蒋介石电冯玉祥谓:“时事多艰,请消退隐。”;国民政府为将行政、司法两权划分,各设机关以明权责,决定成立司法行政委员会,特派徐谦、伍朝枢、林翔、卢兴原为委员,以徐谦为主席,未到任前以伍朝枢代理,大理院前设之司法行政事务处着即裁,是日并公布《司法行政委员会组织法》;广州各界举行列宁逝世二周年纪念会,到10余万人,汪精卫、蒋介石演说[2]:2381
  • 1月22日——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推汪精卫、谭延闿、谭平山、蒋介石、林祖涵、胡汉民、陈公博、甘乃光、杨匏安9人为常务委员,会议通过中央党部八部长:宣传部长汪精卫、组织部长谭平山、工人部长胡汉民、农民部长林祖涵、商民部长宋子文、青年部长甘乃光、海外部长彭泽民、妇女部长宋庆龄;中东路事态扩大,是日,奉军张焕相拘留苏方局长伊万诺夫,当日驻京苏联大使加拉罕向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抗议,要求立行释放,苏联政府外交人民委员翟趣林是日致牒北京临时政府;段祺瑞明令裁撤航空总司令一职,特派马福祥为航空署督办;国民政府南征军张发奎部占领琼山城,邓本殷部于1月21日撤退至海口一带,邓本人化装避入日本兵舰驶离海南岛[2]:2382
  • 1月24日——王正廷为中东路事件晤加拉罕,谓奉张与中央政府现无往来,其行动不足以代表中国朝野意思,中国政府遵守协约精神,谋求最短期内有妥善解决办法;张作霖派高清和与苏联驻奉总领事加拉柯维斯于夜10时签定中东路问题先行解决办法五条,决定释放伊万诺夫及职工,恢复通车,此次风潮损失及责任问题日后再议,夜10时半张下令释放伊万诺夫,1月26日中东路恢复通车;张作霖电覆段祺瑞,声明奉军入关是为讨伐魏益三,现已令所部不再前进;张宗昌与靳云鹗在泰安铁路宾馆签订和议协约,以尊崇吴佩孚、一致行动为宗旨,内容有两部今后分驻地区、职权分配、联防、合击国民军计划及互助办法等16条,并议定:靳、张合驻兖州,设直鲁联军驻兖办公处,靳援豫之军饷由鲁供给,即日恢复支路及津浦铁路南段交通,共同攻豫[2]:2383-2384
  • 1月25日——张作霖召集文武重要官吏开会,决议四项:一、东三省宣布独立,与北京临时政府脱离一切关系,实行“保境安民”,二、以山海关、秦皇岛为界,布置防线,期永久维持,三、热河方面亦取守势,驻兵七八万于热边,以防国民军侵入,四、积极改编军队,编成14个师,暂时休整;张作霖通令宣布与北京临时政府脱离关系,自就东三省自治保安总司令兼军务总统官;段祺瑞任命方振武为直鲁豫边防剿匪司令[2]:2384-2385
  • 1月26日——广州汪精卫、谭延闿、甘乃光,广西李宗仁、黄绍竑,湖南叶琪,贵州安健,云南范石生在梧州开重要军事会议,议决:一、到会各省服从国民政府指挥,二、实行党治,三、预备北伐,四、与冯玉祥、岳维峻、孙岳国民军合作,翌日梧州各界6万余人在东学寺开欢迎会,李宗仁主席,汪精卫、谭延闿、甘乃光、黄绍竑演说;张作霖电山海关奉军将领,谓与国民军作战,本意在“保境安民”,现在“路潮虽暂解决,以后难免纠纷”,着所有入关部队即日撤退,守卫奉境;鄂豫战争开始,吴佩孚派鄂军第一师寇英杰部由鄂北向豫南国民军二军进攻,是日自双河开往信阳,攻占信阳车站,遇国民军二军第十一师蒋世杰部伏击,又退出信阳车站,包围信阳城[2]:2385
  • 2月1日——国民军分三路东进攻击奉军[2]:2389
  • 2月27日——及3月8日,蒋介石迭次访汪精卫,告以季山嘉之专横:“革命实权非可落于外人之手,即与第三国际联络,亦应定一限度,要当不失自主地位。”[3]:64蒋首先向汪表示制裁共产党[4]:463
  • 4月1日——直鲁军及奉军将领在天津张宗昌寓所举行军事会议,商讨进攻北京国民军事,决定张宗昌任前敌总司令,赴前线督战,李景林留守天津[2]:2424
  • 6月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议,通过中央党部人选:蒋介石为组织部长,邵元冲为青年部长,顾孟余代宣传部长,甘乃光为农民部长,叶楚伧为秘书长[2]:2463-2464
  • 7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颁发北伐部队动员令[2]:2479
  • 冯玉祥同苏联顾问团和中共党员刘伯坚等一起从莫斯科回中国,之前所部已被直奉联军打败;9月,苏联顾问团和刘伯坚等帮助冯,率部脱离北洋军阀,在五原组建国民军联军并宣誓就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冯玉祥任命刘伯坚为国民军联军政治部副部长,并聘请苏联顾问团成员乌斯曼诺夫为国民军联军政治军事顾问[5]:88
  • 8月1日——凌晨3时半,吴军和奉军、直鲁军向国民军南口防线展开全线总攻击,张学良、张宗昌分赴沙河、羊坊督战,吴佩孚也到三家店督促田维勤部向青白口进攻,奉军用数十门重炮猛轰南口要塞[2]:2493
  • 毛泽东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论述农民运动与国民革命之关系,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文章希望有大批同志下决心去组织农民之浩大工作,“引导他们参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2]:2532
  • 9月1日——晋军商震追击队傅存怀部进占绥远,阎锡山委商震为绥远都统[2]:2509。毛泽东为《农民问题丛刊》撰序,题为《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则军阀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基此理由,我们的同志于组织工人、组织学生、组织中小商人许多工作以外,要有大批的同志,立刻下了决心,去做那组织农民的浩大的工作。”[2]:2510
  • 10月1日——北京政府改组,北京国务院以摄行大总统令准免杜锡珪代国务总理职,特任外交总长顾维钧兼代国务总理,准免蔡廷干署外交总长职,特任顾维钧署外交总长[2]:2532
  • 12月1日——张作霖在天津蔡园就安国军总司令职,并发表就职通电,张任命孙传芳为安国军副司令仍兼苏皖赣浙闽五省联军总司令,张宗昌为安国军副司令仍兼直鲁联军总司令[2]:2571-2572
  • 12月2日——鲍罗廷在南昌见蒋介石,共识迁都武汉[6]:3
  • 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政治局特别会议(即政治局与国际代表维经斯基鲍罗廷之联席会议),陈独秀在会议上作政治报告,指出从江西战场胜利以后,我们和中国国民党之关系发生许多新变化,出现许多危险倾向,使联合战线随时都有破裂之危险;报告提出挽救联合战线破裂之七项策略;在土地问题上,陈独秀与多数同志反对毛泽东提出之激进政策,主张实行减租减息之政策;为此,会议通过《关于湘鄂赣三省农民运动决议案》[2]:2581
  • 12月28日——湖南全省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和农民代表大会闭幕,是日毛泽东向大会报告革命战线联合问题,略谓:“反革命方面已有国际、全国和全省的联合战线组织,革命方面也应有同样的联合战线来抵抗他们。”,毛泽东斥责“惰农运动”之类反革命宣传:“现时湖南虽然是由国民政府所统治,但实际上还是国民政府与赵恒惕之余孽——土豪劣绅共同的统治,他们的势力还很大。”,勉励代表们加强斗争[2]:2592

出生

[编辑]
  • 8月17日江泽民,前中国最高领导人,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等职。(2022年11月30日去世)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陶涵英语Jay Taylor.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台北: 时报文化. 2010.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韩信夫、刘明逵、郭永才、王明湘、齐福霖、范明礼、张允侯、张友坤、章伯锋、胡柏立、耿来金、刘寿林、锺碧容、锺卓安、陈崧、王好立、朱信泉、任泽全、蔡静仪、丁启予、陈永福、严如平、柏宏文、吴以群、罗文起、查建瑜、娄献阁、白吉庵、李静之、张小曼、石芳勤、徐玉珍、江绍贞、熊尚厚、吴以群、刘一凡、郭光、郭大钧、王文端、李起民、李隆基、常丕军、刘敬坤、陈道真、李振民、张振德、梁星亮、陈仁庚、董国芳、张守宪、王荣斌、陈敏、章笑明、汪朝光、卞修跃、贾维、陈民、朱宗震编著.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3. ^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书局. 1973. ISBN 978-957-14-0663-3. 
  4. ^ 王成斌主编 (编).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8. ISBN 7506502615. 
  5.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杨胜群主编,刘金田副主编 (编). 《鄧小平傳(1904-1974)》上卷 香港第一版. 香港: 中和出版. 2014. ISBN 978-988-8284-56-6. 
  6. ^ 陈红民等. 《蔣介石筆下的史事與人物》. 香港: 中华书局(香港).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