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GD-33手榴弹
RGD-33 | |
---|---|
类型 | 手榴弹 |
原产地 | 苏联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33—1945年(苏联) |
参与战争/冲突 | 日苏国界战争 冬季战争 二战 继续战争 德苏战争 日苏战争 朝鲜战争 越战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500克,750克连弹体 |
长度 | 190毫米 |
直径 | 45毫米,54毫米连弹体 |
填充 | 三硝基甲苯(TNT),或者是TNT的廉价代用品Ammonal炸药 |
填充量 | 85克 |
引爆机制 | 3.5秒,引信 |
RGD-33是一种由苏联在1933年研制的柄式手榴弹,研制的目的是为了取代沙俄时期的1914型手榴弹。RGD-33在二战期间亦有被苏联红军使用。由于RGD-33使用方法过于复杂(这种手榴弹本身的设计是为了保证安全,而复杂的操作对不熟悉它的人反而很危险)和难以生产的原因,故在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便设计出比RGD-33更便于生产且体积更小的RG-42,并逐渐地取代了它。但在二战后的一些冲突仍然可找到这种武器的踪影。
用法
[编辑]由于本手榴弹的结构特殊,所以使用方法也与其他手榴弹有很大不同,使用前的准备过程较为复杂。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将手柄组件和弹体拧在一起
2.将手柄上的安全开关扳向右侧,这将锁定手柄组件,可以安全携带。而雷管单独携带,在使用前才装入手榴弹
3.将手柄上的安全开关扳向左侧,此时手柄组件的内筒和外筒将解除锁定(手柄组件为金属板卷制而成,有内筒和外筒两层)。一手握住弹体头部一手向下拉手柄并顺时针旋转,之后再将手柄前推。这个过程将击发系统转入待发状态,在手柄上的安全开关旁边的孔中会出现红色标记。此时将安全开关扳向右侧会盖住红色标记,使手榴弹进入安全待发状态
4.将雷管从顶部活门插入(火帽向下)并关紧活门。此时,手榴弹完全准备就绪。
5.投掷时,只需将安全开关扳向左侧,露出红色标记后,猛投出去即可。击发装置借助投掷时的力道自动释放平移击铁火帽,大约3.5秒后手榴弹爆炸。
RGD-33手榴弹的弹体内置一层薄破片套,爆炸时会产生一定量的破片,在一定范围内飞散杀伤,多作为进攻型手榴弹使用。而进一步安装可拆卸的外置重型破片套后,破片数量和质量会大幅提高,而杀伤范围也变大许多,多用于防御。此时投掷后要注意隐蔽,防止被破片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