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丘東平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丘東平
出生丘潭月
(1910-05-16)1910年5月16日
 大清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梅隴鎮馬福蘭村
逝世1941年7月24日(1941歲—07—24)(31歲) 
 中華民國江蘇省鹽城縣(今建湖縣慶豐鎮北秦莊
筆名東平
職業作家
創作時期1932年-1941年
體裁小說、紀實文學
代表作《沉鬱的梅冷城》、《第七連》、《茅山下》等
配偶吳笑
辛文
子女1女丘麗卿
受影響於胡風
個人資料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軍事背景
效忠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服役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
國民革命軍新四軍
參戰對日抗戰 

丘東平(1910年5月16日—1941年7月24日),原名丘譚月,曾用名丘譚業,字席珍碩珍。筆名東平,故世稱丘東平[1]。男,廣東海豐人,中國現代作家。

丘東平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參加海陸豐起義。起義失敗之後,他流亡香港,並開始他的文學創作生涯。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丘東平返華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先後參與淞滬抗戰福建事變兩廣事變等事件,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華民族革命同盟」等團體。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丘東平投身抗日戰爭一線。1938年參加新四軍,隨部隊挺進蘇南蘇北敵後。1941年7月24日,丘東平在蘇北反掃蕩作戰中陣亡。

丘東平與胡風關係密切,他的大量作品發表在胡風的《七月》雜誌上。因此,丘東平被視為七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丘東平的創作主要集中在小說紀實文學領域,尤其是他創作的大量反映抗日戰爭的作品,使他被視作中國現代戰爭文學的開拓者。他的創作風格傾向於在沉鬱的氣氛中,直追人物的心理性格。丘東平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沉鬱的梅冷城》、紀實文學《第七連》、長篇小說《茅山下》等[2]

生平

[編輯]

早年投身革命

[編輯]

丘東平生於廣東省海豐縣梅隴鎮馬福壟村一個農民兼小商人家庭中,他在家庭中排行第六。丘東平七歲時入村中私塾讀書。一年後,他和五哥一起進入小學,先後在梅隴鎮瓣香小學、水口鄉校、梅嶺蓮花山麓的學樓就讀。在讀小學期間,丘東平參加勞動童子團[3]:72-73。1924年,丘東平考入海豐縣陸安師範學校學習。陸安師範學校的前身是彭湃的母校海豐中學,他曾多次回母校講演,因此丘東平入學後,也受到革命文化薰陶。他在學校加入了文學社團晨曦社,積極參與社團活動。1925年,丘東平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為海豐學校支部秘書。同年10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勝利後,丘東平離開學校,進入海豐黨委幹部訓練班學習,投身海豐農民運動[4]:200-201

1926年1月,丘東平任共青團海豐特委秘書長,參與編輯和出版《海豐青年》雜誌。同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海陸豐地委組織部長鄭志雲的秘書。1927年,丘東平參與了兩次海陸豐起義。1927年11月,在彭湃的領導下,海陸豐蘇維埃作為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府正式建立。這期間,丘東平短期擔任彭湃的秘書[4]:201-202。1928年2月,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宣告失敗,彭湃轉移,丘東平留在海陸豐堅持鬥爭。面對當地民團的清剿,丘東平於8月在家人的掩護下離開家鄉,被送往香港。丘東平在流亡香港時,曾從事過學徒、鞋匠、漁夫、小販、天主教的校對等工作。窘迫的生活之餘,丘東平大量閱讀高爾基作品,自學英文,從事創作,參加香港第一個新文學團體島上社的活動,並開始給當地報紙投稿[3]:73

參與抗日救亡

[編輯]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丘東平經二哥丘國珍介紹赴江西南昌,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78師156旅旅長翁照垣的秘書。1932年,丘東平參加了淞滬抗戰。期間,丘東平與友人陳靈谷創辦出版《血潮》雜誌,並在刊物上發表了多篇時評,針砭時弊、激勵抗戰。淞滬抗戰結束後,丘東平隨十九路軍離開上海,進駐福建。在福建期間,因解散了翁照垣要求組織的群眾大會,而被迫離開十九路軍,回到香港[3]:73。丘東平在香港創辦了《新亞細亞月刊》,不久後被港英當局勒令停刊。此後,他前往上海活動。在上海期間,丘東平結識了胡風彭柏山聶紺弩歐陽山等人[4]:202-203。1932年11月15日,丘東平在左聯機關刊物《文學月報》第4期上發表短篇小說《通訊員》,這篇小說是丘東平的成名作,他從此躋身了革命文學作家的行列[5]

1933年11月,十九路軍發動福建事變。丘東平回到十九路軍,並受十九路軍總部委託,從福州往上海尋找中共黨組織。福建事變失敗後,丘東平仍在上海,參加左聯的活動。1934年9月,他在陳望道主編的《太白》半月刊擔任校對。同年冬天,因為與陳望道發生矛盾,丘東平離開了《太白》半月刊,後結識了吳奚如。隨後,他往返上海、香港兩地,做統一戰線工作。1935年春,丘東平東渡日本,參加左聯東京分盟的工作,期間結識了郭沫若[4]:203-205 。1936年春,從日本回國,參與原十九路軍將領組織的「中華民族革命同盟」的活動。1936年夏,丘東平經朋友介紹在香港認識了葉挺。6月,隨十九路軍將領參與兩廣事變,活躍於粵桂邊境。9月,丘東平遷居上海[3]:74-75。 1937年8月,隨著八一三事變的爆發,日軍開始進攻上海。淞滬會戰開始後,丘東平同草明邵子南歐陽山於逢合作,創作了中篇小說《給予者》,塑造了最早的抗日英雄形象。9月,丘東平離開上海,北上南京濟南,考察戰地一線[3]:76。10月下旬,丘東平回到南京,在南京再次見到葉挺。隨後,他跟隨葉挺前往武漢,參與籌備新四軍的工作[4]:206-207

在新四軍

[編輯]

1938年1月,丘東平隨新四軍軍部前往南昌,他被安排到戰地服務團工作。4月,參加粟裕任司令員的先遣支隊,挺進蘇南敵後進行戰略偵察。6月,丘東平全程參與新四軍挺進江南的第一戰韋崗戰鬥,並寫下《截擊》記錄了這次戰鬥。韋崗戰鬥後先遣支隊解散,丘東平被陳毅留在江南,擔任第一支隊政治部敵工科長,併兼陳毅的對外秘書。7月,新四軍一支隊到丹陽成立中共蘇南工委,丘東平任工委委員。1939年2月,丘東平參加新四軍全軍政治工作會議。7月,又參加了新四軍第一次黨代表大會。11月,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政治部敵工科科長。期間,他創作不少軍事報告文學[4]:207-209[3]:77-78

1940年,丘東平隨陳毅、粟裕渡江北上,參加了黃橋戰役。11月,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在江蘇海安成立,丘東平繼續擔任政治部敵工部長。同時,中共中央中原局擬在鹽城設立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丘東平是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籌委會成員。1941年2月8日,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在鹽城正式成立。劉少奇兼任院長,丘東平擔任教導主任,實際主持學院工作。同時丘東平還擔任文學系教授。4月17日,蘇北文化協會在鹽城成立,丘東平等人當選第一屆理事。在華中魯藝期間,丘東平主持和參與了文藝大眾化方向討論、高爾基逝世五周年紀念會等活動,提出了藝術工作者要深入生活、為工農兵服務的主張[6]。6月,丘東平辭去教導主任一職,集中精力創作長篇小說《茅山下》[4]:209-210[3]:78-79

1941年7月,日軍對鹽城發動進攻。7月23日下午,錢俊瑞來到華中魯藝傳達軍部指示,要華中魯藝立即疏散轉移。丘東平、戲劇家許晴等帶領華中魯藝部分人員和新安旅行團向日軍側後轉移。24日凌晨,隊伍到達北秦莊。在黑暗中,該部被日軍包圍。該隊在突圍時損失慘重,30多人陣亡,62人被俘,最終突圍的不足70人。丘東平在組織突圍時,頭部中彈身亡[7][8]。華中魯藝也於8月下旬停辦[9]。丘東平陣亡後葬於建湖縣,鹽城縣五區黨委和政府將當地改名為東平村[10]

創作

[編輯]

風格與評述

[編輯]

丘東平的創作主要集中在小說紀實文學領域,主要描繪抗日戰爭。丘東平也因為大量戰爭題材的創作,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戰爭文學的開拓者[11]。他的創作主要描寫大時代中的普通人物,有時會展現中共軍隊高級指揮員的形象[12]。丘東平曾在書信中談過自己的創作理念,他主張在緊密聯繫生活的基礎上,認真把握自己的創作事業[13]:680-690。他早期的創作風格傾向於在沉鬱的氣氛中,直追人物的心理性格[14]。但他加入新四軍後,他的創作風格則有所變化,變為充滿了樂觀主義精神和必勝信念[15]。在文本描寫中,他注重人物性格刻畫,在激烈的戰鬥中描繪主人公的情感變化。他的場面描寫色彩鮮明、氣氛悲壯,具有極其強烈的時代感[16]。對文體發展而言,丘東平將報告文學以時間為中心推進到以人物為中心,極大促進了報告文學這一文體的發展[17]。他未完成的長篇小說《茅山下》,則觸及了知識分子如何在革命戰爭中發揮個人作用的命題,體現了向現實主義的深度發展[18]。丘東平創作的弱點在於,他的文字表達和故事節奏有欠成熟[19]

丘東平自開始創作起就被文壇和後世學者關注。早在20世紀30年代,郭沫若就肯定丘東平「抱負之不凡,而他的詩人氣質是異常濃厚的」[20]胡風評論丘東平是對革命文學思想要求「理解最深的一個,也是成就最大的一個」[21]聶紺弩則稱譽他在文壇上是「霸才」[2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胡風反革命集團案的發生,身為七月派重要成員的丘東平也受到牽連。在相當一個時期內,中國大陸學界對丘東平的關注不多,且多為批判性論調。直到改革開放和胡風平反後,丘東平的文學史地位才被重新予以肯定[23]

主要作品

[編輯]

丘東平生前陸續出版了一批作品集。丘東平陣亡時,他撰寫的長篇小說《茅山下》沒有完稿。抗日戰爭勝利後,小說在彭柏山的幫助下,於1945年10月在淮陰正式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上海新文藝出版社於1953年出版《東平選集》。其後,丘東平的作品陸續整理結集出版[24][25]。他的主要作品包括[13]

家庭

[編輯]

丘東平父親丘錦成(又名仲金、筱堂,1871年-1948年),母親黃巧(1881年-1970年)。丘東平共有兄弟八人,姐妹二人,在家庭中排行第六。丘東平五哥丘島人曾與丘東平一起參加海陸豐起義,但他在1934年前後在廈門遇難,留下妻子吳笑。1935年初春,丘東平在香港與吳笑結婚,兩人婚後育有一女丘麗卿[26]。其後抗日戰爭爆發,丘東平走上前線,逐漸同吳笑失去聯繫。1939年11月,丘東平在與胡風的書信中,提到自己有了新女友辛文。辛文,廣西人,參加過廣西學生軍,曾任《江淮日報》記者。1940年年底或1941年年初,丘東平與辛文在鹽城結婚。辛文在丘東平犧牲後,改名西平,表示紀念。吳笑則於19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中被劃為地主,她不忍折磨而自縊[3]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周家珍編著. 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03628320. 
  2. ^ 陸耀東, 孫黨伯, 唐達暉主編. 中国现代文学大辞典.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0. ISBN 7-04-005452-3.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林潔偉. 丘东平年谱简编.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0, (8): 72–79.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楊淑賢. 丘东平传略. 新文學史料. 1987, (3): 200-211. 
  5. ^ 朱廣盛. 新四军作家丘东平传略. 文教資料. 1994, (1): 3-7. 
  6. ^ 书生意气化惊雷——丘东平. 江蘇黨史網. 2015-08-24 [2021-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0). 
  7. ^ 金之愚; 周鳳祥; 李世安. 喋血捐躯铸英名——华中鲁艺抗日殉难烈士陵园. 盐城红色记忆:盐城文史资料第20辑. 鹽城市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 2006: 318–319. 
  8. ^ 凌新. 90岁新四军文艺战士回忆: 我亲身经历的北秦庄惨案. 建湖文史網. 2017-07-18 [2021-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0). 
  9. ^ 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 中国共产党江苏历史 第一卷(1921—1949).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 357–358. ISBN 978-7-5098-5743-4. 
  10. ^ 建湖县庆丰镇东平村:鲁艺英烈浩气长存. 鹽城新聞網. [2021-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0). 
  11. ^ 孫磊. 丘东平:中国现代战争文学的开拓者. 羊城晚報. 2021-06-30 [2021-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0). 
  12. ^ 張業松. 战区“风景”与文本三重性——东平佚书《向敌人的腹背进军》发掘报告. 學術月刊. 2015, (8): 139-147. 
  13. ^ 13.0 13.1 丘東平. 丘东平作品全集.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1. ISBN 978-7-309-07885-5. 
  14. ^ 楊義. 中国现代小说史 3.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6: 155-156. 
  15. ^ 唐弢主編.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8: 290. ISBN 7-309-05849-6. 
  16. ^ 《中國新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 刘白羽序言. 中国新文学大系 1937-1949 报告文学卷.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0: 4. ISBN 7-5321-0701-9. 
  17. ^ 楊淑賢. 论丘东平的报告文学.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4, (4): 68-74. 
  18. ^ 許翼心; 揭英麗主編. 丘东平研究资料.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1: 259–266. ISBN 978-7-309-07938-8. 
  19. ^ 林崗. 论丘东平. 學術研究. 2011, (12): 147–153. 
  20. ^ 郭沫若. 东平的眉目.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 13.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2: 397-403. ISBN 7-02-001436-4. 
  21. ^ 胡風. 忆东平. 为了明天. 上海: 作家書屋. 1950. 
  22. ^ 唐張新. 莲花山下思东平. 建湖文史網. 2011-10-18 [2021-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0). 
  23. ^ 孫曉東. 丘东平研究:亟待走出不应有的“寂寞”——革命作家丘东平研究述评. 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 2012, (1): 31. 
  24. ^ 唐張新. 文学史上的不幸与奇迹:《茅山下》的创作与问世. 建湖文史網. [2021-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0). 
  25. ^ 王鵬. 战地作家丘东平:生命短暂 文学长存. 中國作家網. 2016-07-04 [2021-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0). 
  26. ^ 呂珠滿. 战地作家丘东平. 汕尾新聞網. 2021-05-23 [2021-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