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企業號航空母艦 (CVN-65)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企業
USS Enterprise CVN-65
企業號正在大西洋航行。攝於2012年1月25日。
概觀
艦種航空母艦
擁有國 美國
母港諾福克海軍基地
艦級企業級航空母艦(首艦)
前型小鷹級航空母艦
次型尼米茲級核子動力航空母艦
製造廠紐波特紐斯造船及船塢公司
動工1958年2月4日
下水1960年9月24日
服役1961年11月25日
退役2012年12月1日
結局拆解中
除籍2017年2月3日
綽號大E(Big E)[1]
技術數據
滿載排水量93,284長噸(94,781公噸)[2]
全長整體:1,123呎
水線:1,040呎
全寬整體:255呎
水線:133呎
吃水39呎
動力8座A2W核反應爐
16座2,500千瓦發電輪機
4座1,000千瓦柴油輪機
4軸
功率280,000軸馬力
最高速度超過33節
續航距離接近無限
乘員超過5,000人
武器裝備AN/SPS-48對空搜索雷達
AN/SPS-49對空搜索雷達
AN/SLQ-32電子反制系統
SRBOC干擾彈發射器
2座RIM-7海麻雀飛彈
2座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2座RIM-116滾體飛彈
裝甲裝甲帶:8吋鋁
裝甲飛行甲板、機庫、彈藥庫及反應爐
艦載機85架
其它4座升降台
4座C13蒸氣彈射器
模版參考來源:[3]
企業號甲板平面圖,1999年

企業號航空母艦(英語:USS Enterprise舷號CVN-65,中文也常被意譯為進取號勇往號,綽號大E(Big E)[1]),是美國海軍第一代及世界第一艘核子動力航空母艦,是唯一一艘建成的企業級航空母艦。企業號是美軍第八艘以企業為名的軍艦,艦名源自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軍俘獲並更名的一艘英國單桅縱帆船

企業號在1958年開始建造,在1960年下水,最後於1961年服役。不久企業號在古巴飛彈危機中封鎖古巴海域,然後在大西洋及地中海執勤,並曾在不補充燃料的情況下環球航行一圈。1965年企業號由大西洋調往太平洋艦隊,先後七次派往參與越戰,並在戰爭結束前夕參與西貢市常風行動的撤僑行動。除大型戰爭外,企業號也參與冷戰時期多場地緣政治事件,包括1963年復興黨伊拉克敘利亞軍變奪權後到黎巴嫩戒備、1971年印巴戰爭時開往印度外海宣示力量、普韋布洛號扣留事件EC-121擊落事件發生後到北韓外海巡弋、向烏干達總統「蘇格蘭王」伊迪·阿敏施壓、參與環太平洋演習、拯救越南船民、到北太平洋向蘇聯示威、1986年在利比亞攔截蘇聯飛機、於兩伊戰爭期間護衛進出波斯灣的油輪、與伊朗海軍交戰以及介入菲律賓政變等等,其足跡遍佈全球。

踏入1990年代,企業號調回大西洋,並在地中海及阿拉伯海執勤。期間企業號曾派往亞得里亞海,到發生種族屠殺的前南斯拉夫地區支援北約維和部隊;又曾介入伊拉克庫德內戰,在沙漠打擊行動沙漠之狐行動空襲伊拉克的軍事據點。1990年代末,企業號開始參與南方守望行動,並在2001年九一一襲擊後率先參與持久自由行動阿富汗戰爭。踏入21世紀,企業號在伊朗核問題上扮演美國的外交施壓角色,亦曾應對索馬利亞海盜問題。

企業號在美國海軍服役51年,是海軍在役最長的航空母艦。企業號在2012年12月1日舉行退役儀式,由於移除核反應爐時必須先拆解大面積艦體,再加上保留艦島的成本過高,故此海軍將會把企業號全艦拆解,而不保留作博物館艦。在企業號的退役典禮上,美國海軍部長宣佈將籌建中的一艘福特級航空母艦命名為企業,以為承傳。2017年2月3日,企業號正式從海軍退役除籍,預備全面拆解。下一艘企業號航空母艦預計於2025年開始服役。

建造、古巴飛彈危機及大西洋服役

[編輯]

企業號在1958年2月4日於紐波特紐斯造船及船塢公司開始建造,在1960年9月24日下水,由時任美國海軍部長威廉·法蘭克(William B. Franke)夫人擲瓶。1961年11月25日,企業號正式服役,並在次月編入美國大西洋艦隊[4]

1962年1月12日,企業號到外海訓練飛行員,稍後編為水星-泰坦6號的海面救援艦。由於太空載具發射日期延遲,企業號最終要返回諾福克海軍基地預備試航,而救援艦則改由蘭道夫號航空母艦負責。2月5日企業號到加勒比海試航訓練,途經梅港關塔那摩灣,並試飛A-5攻擊機,於4月8日返抵諾福克。企業號進入船塢檢修前,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曾與多名政要登艦檢閱。[4]

1962年6月19日,企業號再到外海訓練,並在7月4日美國國慶日到訪波士頓。接著企業號與福萊斯特號航空母艦等參加大西洋艦隊年度演習,於7月12日返抵諾福克,預備首次遠洋巡航。[4]8月3日企業號離開諾福克,並先後到訪直布羅陀坎城拿坡里蘇達灣(Souda Bay,位於克里特西北部),期間兩次與北約成員國海軍作聯合演習,而義大利總統安東尼奧·塞尼(Antonio Segni)亦曾登艦參觀。9月28日企業號於蘇達灣為羅斯福號航空母艦接替,在10月11日返抵諾福克。[5]

企業號返港後僅數日,甘迺迪於10月19日下令派海軍封鎖古巴,以阻止蘇聯建造飛彈基地,古巴飛彈危機爆發。當日企業號即時前往加勒比海,在21日與艦隊會合,開始頻密派出機隊巡邏,在古巴外海設下封鎖線。26日,蘇聯拒絕停建飛彈基地,而27日美國海軍向一艘潛艦投下警告性深水炸彈,幾乎令潛艦艦長發射核彈。數日後,美蘇之間達成秘密協議。蘇聯同意中止興建飛彈基地,而美國則解除封鎖。危機方告結束。[6]11月21日甘迺迪公開宣佈解除封鎖,而企業號則在12月8日返抵諾福克。稍後企業號曾試飛A-6A攻擊機E-2A預警機[5][7]

1963年2月6日,企業號第二次前往地中海巡航,並先後到訪坎城、雅典巴勒莫、拿坡里、科孚島塔蘭托羅德島。由於伊拉克敘利亞先後發生齋戒月政變(Ramadan Revolution)及三月八日革命復興黨以軍變執政,引發地區局勢緊張。企業號被派往地中海東部警備,並到訪貝魯特示警。稍後企業號回訪熱那亞馬略卡島巴塞隆納,與各北約成員國海軍交流,同時進行演習。8月24日企業號為獨立號接替,在9月4日返抵諾福克。接著企業號主要留在港口休整,或到近海訓練。[5][8][7]

1964年2月8日,企業號第三次前往地中海,並在22日接替返國的獨立號,然後如常與本國及北約海軍軍艦演習。由於賽普勒斯的希臘及土耳其族群衝突加劇,企業號在到訪伊斯坦堡後,轉到賽普勒斯外海警備一周,然後才回訪西地中海的坎城、拿坡里及熱那亞。5月13日,企業號與長堤號班布里奇號兩艘核子動力軍艦合組演習,預備進行代號海環行動(Operation Sea Orbit)的環球航行。7月29日企業號正式為福萊斯特號接替,然後在31日組成第1特遣艦隊,開始環球航行,而海狼號核潛艦則在稍後加入。艦隊先後駛過象牙海岸南非好望角肯亞巴基斯坦印尼澳洲紐西蘭合恩角阿根廷巴西,與多國進行外交及軍事交流,包括與英國皇家海軍勝利號航空母艦演習。10月3日企業號返抵諾福克,然後稍事休整。11月2日企業號進入船塢補充核燃料,同時進行各項翻修,包括增設綜合作戰情報系統及更換電子系統等。[9]

越戰及太平洋艦隊

[編輯]

第二至第四階段滾雷行動

[編輯]
1963年3月,企業號第二次前往地中海巡航,並接替返國的羅斯福號。企業號不單是全球第一艘核子動力航空母艦,同時亦是世上艦體最長船艦。為突顯企業號的龐大艦體,羅斯福號的水兵刻意將一艘快艇改裝成「企業號」,以為比較及娛樂。

企業號要到1965年6月才翻修完畢。此時美國已擴大於越戰的軍事行動,首階段滾雷行動在3月開始,而針對寮國東南部胡志明小道鋼虎行動(Operation Steel Tiger)在4月開始;針對北越地對空飛彈鐵手行動(Operation Iron Hand)亦在8月開始。[10]然而,美軍的轟炸行動成效仍然有限,故海軍決定將企業號調入太平洋艦隊,以強化打擊力量。6月至10月期間,企業號留在近海試航及訓練,預備前往越南戰場。[11]

10月26日,企業號離開諾福克,啟程前往西太平洋。11月20日企業號在馬六甲海峽外海接替獨立號,然後到蘇比克灣整裝。12月2日,企業號抵達南越外海的迪西站(Dixie Station),開始派飛機支援友軍,並轟炸邊和市外的越共游擊隊陣地。企業號也曾接待多名國內國外政客,觀摩航艦艦上作業,當中包括南越總理阮高祺[11][12]

12月16日,企業號轉到北面的洋基站,開始轟炸非軍事區的敵軍目標。22日企業號、提康德羅加號小鷹號三艘航艦作聯合攻擊,派出超過100架飛機,攻擊汪秘鎮(Uông Bí)的火力發電廠;該處的發電廠供應河內市約三分之一的電力,以及海防市接近全部電力。這也是美軍首次獲准攻擊北越工業設施。[10]三艦機隊分別在下午3時、3時30分及4時發動攻擊,企業號由北面進攻;提康德羅加號與小鷹號則由南面進攻。攻擊重創發電廠,使河內及海防電力供應銳減。[13]25日聖誕節,詹森下令美軍停止空襲非軍事區,以向北越釋出善意,重開停火談判;但北越卻於1966年1月4日斥之為假意。在這段時期,企業號回到南方迪西站執勤,並與漢考克號及提康德羅加號攻擊南越境內的越共陣地,在17日進入蘇比克灣稍作休整,最後於26日到訪香港。企業號的到訪一度引起北京政府及香港左派不滿。[10][11][12][14]

1966年2月1日,企業號離開香港,在4日返抵迪西站執勤。詹森在1月31日宣佈開始第三階段的滾雷行動,但仍局限於北越南部,並禁止攻擊北部的米格機場及工業設施,使北越可大量運輸各種防空砲、面對空飛彈及雷達設施到南方;美軍的飛機損失因此逐漸增多。[15]企業號先在9日及10日派出機隊,支援美國第一步兵師第一旅掃蕩平陽省的越共陣地(行動代號Operation Quick Kick IV)。接著企業號調回洋基站,先後空襲了清化市榮市的軍事設施,以及北緯17度以北的越共運輸路線。然而強烈東北季候風使越南天氣惡劣,削弱空襲成效。23日企業號前往蘇比克灣休整,在25日抵達。菲律賓總統馬可斯在3月11日曾登艦參觀,而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則在14日兩國聯合防空演習時登艦檢閱。 [14][12]

3月16日企業號再次回到洋基站執勤,空襲北越運輸路線。由於天氣惡劣,再加上北越防空火力與日俱增,美國艦隊的空襲成效甚為有限,而折損卻相對大增。在16日至25日之間,企業號的第9航空團一共有六架飛機遭防空砲或地對空飛彈擊落。[14]針對日益增多的地對空飛彈,海軍開始為航空母艦飛機搭載AGM-45百舌烏反輻射飛彈,以協助摧毀地面飛彈發射台;又以混編機種的方式編組攻擊機隊,分配攻擊任務及目標,然後命各艘航空母艦一同出擊,以應付北越密集的防空飛彈。這些大型混合機隊攻擊任務亦稱為Alpha Strikes。[15]4月1日,詹森下令展開第四階段滾雷行動,將海空軍的執勤範圍再作劃分,但仍然禁止攻擊主要工業設施。[16]企業號在該星期集中空襲榮市的補給設施,然後於4月14日返抵蘇比克灣休整。[14][12]

4月22日,企業號回到越南外海,並再次空襲非軍事區及胡志明小道等地的補給路線,亦開始攻擊越共的河道運輸。稍後企業號一度轉到南方,空襲湄公河三角洲一帶的越共據點。但不久美軍為集中艦隊打擊力量,決定將企業號、漢考克號、遊騎兵號四艘航艦集中在洋基站,僅留下輔助攻擊航艦無畏號於南面支援。[17]然而在惡劣天氣下,企業號等艦的攻擊仍備受限制。5月15日企業號返抵蘇比克灣,旋即要離港避風,到20日才得以入港短暫休整。[14][12]

5月23日,企業號又再返抵洋基站。針對北越大幅增加的水路運輸,企業號連日派飛機攻擊河道上的運輸艦隻,又猛烈空襲北越重要港口城市邊水。6月初企業號更獲准攻擊南定市的港口,以干擾海防市河內市的補給。然而此類攻擊僅為特例,對北越的整體運輸影響不大。6月5日企業號離開越南,並在10日到蘇比克灣卸載武裝,預備返國。21日企業號穿越金門大橋,抵達新母港阿拉米達,稍後進入舊金山海軍船塢翻修。在船塢期間,企業號重修了艦上四門彈射器,更新艦上航空設施,並安裝了RIM-7海麻雀飛彈[14][12]

第四及第五階段滾雷行動

[編輯]
1964年7月31日,企業號、長堤號班布里奇號英語USS Bainbridge (CGN-25)三艘核子動力軍艦正進行環球航行,以宣示美國海軍力量。企業號的官兵在飛行甲板排出著名的「E=mc²」質能等價公式,以紀念於核能有重要貢獻的愛恩斯坦

1966年9月初,企業號完成翻修,並開始在近海試航及訓練。艦上第9航空團也首次編組可在惡劣天氣執勤的A-6A攻擊機。11月19日企業號離開阿拉米達,第二次部署到越戰戰區。企業號途經珍珠港及蘇比克灣,在12月18日抵達洋基站作戰,開始空襲榮市及河靜市的鐵路、公路及其他補給設施。[14]

企業號重返戰場時,第四階段滾雷行動仍在進行,但美軍在6月底開始了POL攻擊行動,准許航艦轟炸北越的儲油設施及工業設施;海軍與北越的米格機也有多次交火。[15]然而企業號僅參戰一周,詹森在25日聖誕節再次下令美軍停火48小時,並在1967年元旦作另一次48小時停火。[15][18]停火後企業號的A-6A攻擊開始在夜間及雨天出勤,並轟炸清化市、河靜市及寧平市周邊的鐵路設施,避過北越日間密集的防空火砲。1月16日企業號前往蘇比克灣休整,再在稍後到訪馬尼拉[19][12]

1967年2月1日,企業號回到洋基站作戰。由於空襲一直未能迫使北越重返談判,美軍再次計畫加強滾雷行動,並要求准許攻擊更多北越重要據點,以阻止北越從中國、柬埔寨及寮國等地獲得補給。[20][21]8日美軍開始為期48小時的越南春節停火令,並預定停火結束後開展第五階段滾雷行動。不過由於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在13日訪問倫敦,詹森在權衡外交形勢後,在14日才批准行動開始。[22]企業號在24日率先空襲了河內及海防市外的火力發電廠,再在26日開始於紅河佈置水雷,以打擊北越補給線。[23][19]3月2日企業號返航蘇比克灣,再於14日轉抵香港休假,並停泊到青洲外海。[12]

3月22日,企業號重返洋基站作戰。詹森再批准美軍攻擊海防及河內更多目標,但禁止攻擊區繼續保留。[20]接著企業號先後空襲了海防外的海軍船塢、北江市的火力發電站及太原市的鋼鐵廠。執勤期間,南越將軍阮文紹、總理阮高祺及美國陸軍將領威廉·威斯特摩蘭曾登艦頒發軍獎。4月17日企業號前往蘇比克灣休整,於19日抵達。[19][12]

4月29日,企業號回到前線執勤。艦隊在5月進一步增加飛機出擊數,去空襲北越多處目標;到5月底河內市中心附近的軍營亦首次遭美軍攻擊。不過空襲不久,華府重申河內市中心為禁止攻擊區。[21]企業號先後攻擊了北寧市郊的軍營、海防海軍船塢及北江一帶的火力發電廠與煉油廠,同時空襲了白馬市的米格基地。5月27日企業號到蘇比克灣休整,於29日抵達。[19][12]

6月5日,企業號返抵洋基站作戰。艦隊加倍空襲北越各地的補給路線,而企業號則先後空襲鴻基市海陽市的鐵路系統,也攻擊過北越的防空飛彈發射台。20日企業號將部分武裝轉移到無畏號,然後啟程返國。稍後企業號途經蘇比克灣,於7月6日返抵阿拉米達,並進入船塢維修。9月企業號完成維修,留在近海試航訓練。[19][12]

春節攻勢及越南化時期

[編輯]
1969年1月14日,企業號在夏威夷外海訓練時,一架F-4戰鬥機的蘇尼火箭意外爆炸,波及多架飛機,引發燃燒超過三小時的大火。由於企業號採用裝甲甲板,故此受損相對輕微。相中可見企業號艦艉因500磅炸彈爆炸產生的彈坑。

1968年1月3日,企業號離開阿拉米達,途經珍珠港,在19日先訪問佐世保。這是日本廣島原爆長崎原爆以來,首次有核子動力軍艦進入日本港口;再加上日本當時的反戰呼聲高漲,又值學運及工潮頂峰,企業號的到訪便引起極大反感,佐世保市更出現大規模反美示威。[24][25]

企業號在1月23日離開佐世保,原訂前往越南戰場。然而同日北韓扣留普韋布洛號通用環境研究艦,朝鮮半島局勢突趨緊張。企業號及正在休整的遊騎兵號隨即前往日本海戒備。然而北韓此舉意在分散美國兵力。29日美國對北越的三日春節停火令開始生效,同日北越放棄游擊戰,發動大規模的春節攻勢,試圖一舉攻陷南越。越南戰況隨即吃緊。[26][27]企業號要到2月16日才離開日本海,再途經蘇比克灣,於21日抵達洋基站執勤。接著企業號空襲了非軍事區的北越陣地,同時參與尼加拉瓜行動,集中支援溪生戰役的美軍陸戰隊,並攻擊清化、榮市及南北越各地的公路。2月26日,詹森批准攻擊河內港口。此時北越攻勢已開始崩潰;美軍亦因季候風轉趨強烈,使天氣惡劣,而要減少出擊,雙方再次談判停火。[28][29]3月13日,企業號的機隊更炸毀了海防市郊的鐵路及公路兩用橋。18日企業號離開前線,於20日抵達蘇比克灣休整。[25][12]

3月27日,企業號返抵洋基站作戰。31日詹森宣佈不再連任總統,並於同日命海空軍停止攻擊北緯20度以北的北越目標,僅可攻擊北越於南越的進攻部隊。提康德羅加號等隨即減少出擊,僅恢復鋼虎行動,攻擊寮國的胡志明小道補給線;同時空襲榮市的燃油設施及機庫。到4月3日,詹森進一步將禁止攻擊帶南移至北緯19度。[29]企業號在15日曾截擊北越一支運輸車隊,最後在24日再次到蘇比克灣休整。[25][12]

5月2日企業號又再回到洋基站。海軍此時集中打擊北越往南的補給線,又攻擊河靜省、榮市及演州縣(Diễn Châu)三地之間的北越軍據點,迫使北越逐步後撤。[30]企業號在5月8日掃蕩了榮市西北方的燃油及彈藥庫,次日企業號一架F-4B戰鬥機更擊落了一架米格-21,是第九航空團於越戰的首次空戰勝利。13日巴黎和談重開後,美軍的出擊數開始下降,而企業號則在20日前往蘇比克灣及香港休假。[31][25][12]

6月1日企業號回到洋基站執勤,並如常派飛機偵察海岸,攻擊北越補給線等等。艦隊飛機出擊數繼續因停戰和談而下降,而企業號在26日離開洋基站,啟程返國。7月18日企業號返抵母港阿拉米達,及後主要在美國西北海域及近岸訓練演習。[25][12]

越南化時期、復活節攻勢與美國停火

[編輯]
1973年1月初,美國第77特遣艦隊正在越南外海執勤。相中的四艘航艦分別為企業號(中央)、奧里斯卡尼號(右方)、星座號(上方)及薩拉托加號。企業號在1965年由大西洋調到太平洋艦隊,以強化美國於越戰的空中打擊力量。由於企業號的機動力遠較其他航艦優勝,又可搭載艾塞克斯級無法使用的A-6全天候攻擊機,特別適合於天氣時常惡劣的越南作戰。然而相片拍攝時美國已即將與北越停火,企業號的飛機轉為到寮國及柬埔寨執勤。

1969年1月6日,企業號前往珍珠港訓練演習。14日早上8時19分,企業號正在夏威夷外海預備派出飛機之際,艦艉一架F-4戰鬥機掛載的四支蘇尼火箭遇熱爆炸,旋即點燃該架F-4的航空燃料,引發大火。1分鐘後,大火引爆F-4另一邊機翼的三支蘇尼火箭,炸穿飛行甲板,使火勢蔓延至下層甲板。不久六枚Mk 82 500磅炸彈接連爆炸,進一步加劇火勢。大火在三小時後方告撲滅,艦上一共有28人死亡,344人受傷,17架飛機受損,而另外15架飛機則報銷。[32]次日企業號旋即進入珍珠港船塢維修,直到3月4日才告完工。11日企業號啟程前往西太平洋,在31日開始在洋基站外海執勤。[25][12]

此時美國艦隊主要派飛機到到南越及柬埔寨執勤,偶爾亦派飛機到北越各地偵察。4月15日,北韓擊落美軍一架EC-121偵察機,造成31名美軍死亡,朝鮮半島局勢又再緊張,美國隨即派艦隊到北韓海面示威。16日企業號離開越南,並在黃海與提康德羅加號、大黃蜂號及遊騎兵號會合,作警戒巡邏。事件逐步降溫後,企業號先後到訪蘇比克灣及新加坡,在5月31日才回到洋基站執勤。由於新任總統尼克遜推行越南化政策,美軍正逐步淡出戰爭,海軍只派飛機攻擊胡志明小道,間中亦攻擊非軍事區附近的北越補給點,並可以在指定情況下向北越防空砲還火攻擊。6月18日企業號啟程返國,在7月2日返抵阿拉米達。接著企業號繞道合恩角,在8月12日進入東岸的紐波特紐斯船塢維修,並更換核燃料。[25][12]

1971年初企業號完成維修,在試航後回到母港阿拉米達,並換上第14航空團。稍作訓練後,6月11日企業號再次前往西太平洋,途經珍珠港及蘇比克灣,在7月15日抵達洋基站,並如常派飛機到寮國作戰。12月印巴戰爭爆發,美國為表支持巴基斯坦,而派企業號到印度洋及安達曼海演習。[33]1972年1月25日企業號返航美國,在2月12日返抵阿拉米達。3月30日北越發動復活節攻勢,但企業號仍舊留在本土近海訓練。[34][12]

1972年9月12日,企業號再次前往西太平洋,在10月3日開始在洋基站作戰。此時北越攻勢早被美軍第一階段後衞行動(Operation Linebacker I)擊潰,但艦隊繼續空襲北越境內設施。12月11日至17日期間,企業號到香港休假;由於北越與美國談判破裂,尼克遜18日宣布開始第二階段後衛行動,加倍空襲北越,更大幅增派B-52轟炸機,連日轟炸河內及海防市內多處受嚴密防禦的據點。[35]企業號在19日回到洋基站作戰,除了在聖誕節短暫停火,其餘時間均派飛機轟炸北越工業設施。 [36]

1973年1月8日,基辛格黎德壽在巴黎重開談判,而艦隊出擊數也隨之逐步降低,並在15日完全停止轟炸北越。企業號等改為派飛機到寮國及柬埔寨,空襲該處的共產黨游擊隊,而同月27日巴黎和平協約終於簽訂,美國與北越停火。2月5日企業號開始派飛機到東京灣掃雷,任務完成後又到訪新加坡,最後到台灣與中華民國空軍作聯合演習。5月28日企業號由蘇比克灣啟程返國,於6月12日返抵阿拉米達。8月2日企業號進入布雷默頓船塢維修改建,以搭載新式的F-14戰鬥機[37]

1974年1月20日,企業號離開船塢,留在近海訓練,並在3月先後試飛了F-14戰鬥機及S-3反潛機。到9月17日,企業號離開母港阿拉米達,先後到夏威夷及菲律賓演習,並在11月到香港休假。12月企業號短暫到南越外海執勤,在1975年1月到波斯灣巡航,並途經迪戈加西亞島。2月5日企業號到訪蒙巴薩,但不久模里西斯熱帶氣旋吹襲,企業號在12號轉抵路易士港,並派員到陸上協助救災。2月底企業號回到西太平洋演習。[38][39]

1974年美國國慶停泊在舊金山灣區阿拉米達軍港的航空母艦, 由左至右為珊瑚海號(中途島級), 漢考克號奧里斯卡尼號(皆為艾塞克斯級)和企業號

1975年3月10日,北越派軍攻擊越南中央高地的要害邦美蜀市,而南越總統阮文紹卻在3月17日宣佈棄守中央高地,命南越軍隊後撤,使南越國境一夕之間無險可守。不久各處的南越軍隊開始潰散,而北越則乘勢加速向南突進;柬埔寨等地的共產勢力亦加速進攻政府軍。[40]由於東南亞的局勢已無法挽回,美國下令軍隊預備撤僑。3月28日至4月9日之間,企業號在南越外海戒備,然後為中途島號接替,到蘇比克灣休整。這使企業號錯過了12日撤走金邊人員的鷹遷行動(Operation Eagle Pull)。[39]

企業號在菲律賓休假時,漢考克號剛好臨時改裝為兩棲突擊艦,以騰出空間接載美國僑民及其他難民。結果企業號暫時接收了駐漢考克號的第21航空團,在4月15日回到越南外海。29日常風行動(Operation Frequent Wind)開始,美軍開始撤走西貢人員。漢考克號、中途島號及其他兩棲突擊艦不斷派直升機到西貢撤僑,而企業號及珊瑚海號則派戰機掩護,確保美軍撤退路線安全。這也是企業號的F-14戰鬥機首次參與的戰爭任務。4月30日早上,美軍最後一架直升機離開西貢,而北越戰車則在接近中午駛入統一宮。越戰至此正式結束。[39]

企業號在蘇比克灣卸載後,啟程返航阿拉米達,在5月20日抵達,然後留在近海訓練或船塢維修。[39]

印度洋及太平洋巡航

[編輯]
1975年5月20日,企業號即將返抵母港阿拉米達,艦上飛行甲板擠滿了海軍陸戰隊的直升機。一個月前北越即將攻滅南越,美國派海軍執行常風行動,撤走西貢僑民。企業號當時主力派飛機作空中掩護,而甲板上的陸戰隊直升機則從其他航艦及兩棲突擊艦起飛載人。斜角飛行甲板可見企業號新裝備的F-14戰鬥機。

1976年7月30日,企業號第八次前往西太平洋,並到訪珍珠港、蘇比克灣、香港及荷巴特,先後與日本海上自衛隊皇家澳洲海軍演習。1977年初企業號進入印度洋,並在2月19日到訪蒙巴薩。期間烏干達總統伊迪·阿敏下令禁止美國公民離開邊境,以報復大半年前美國默許以色列發動恩德培行動,營救於烏干達境內遭挾持的人質。企業號隨即離開與烏干達敵對的肯亞,在2月25日到烏干達外海警備,直到美國與烏干達在外交上解決危機後,才啟程返回西太平洋。3月28日企業號返抵母港阿拉米達,並留在近海訓練。[41][42]

1978年4月4日,企業號第九次部署到西太平洋,並先參與該年度的環太平洋演習。接著企業號先後到訪蘇比克灣、香港、費利曼圖、及新加坡,並與皇家澳洲海軍演習。航行期間,企業號曾在南海救起越南船民,亦多次遭遇蘇聯偵察艦隻及飛機。9月中企業號與中途島號在沖繩海域作兩棲登陸演習後,啟程返回美國,於10月30日返抵阿拉米達,然後留在近海訓練。[43]1979年1月,企業號進入布雷默頓海軍船塢,進行維期36個月的大修,當中包括更換原有的相位陣列雷達、維修核反應爐、更新通訊設備等等。[44]

1982年2月2日,企業號完成維修,開始在近海試航訓練,並換駐第11航空團。9月1日企業號第10次部署到西太平洋,但先到阿留申群島中途島號航空母艦會合,作聯合演習。這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次派出多艘航空母艦到該處演習。為表抗議,蘇聯即時舉行反演習,派轟炸機模擬空襲海上的兩支航空母艦編隊。[45]演習後企業號途經日本海、蘇比克灣及新加坡,並前往印度洋,期間再次救起小量越南船民。企業號在11月初到訪蒙巴薩,改到北阿拉伯海巡航,在1983年初回到西太平洋,並先後到訪香港及佐世保。是次到訪佐世保再未出現大規模反美示威。3月底到4月初,企業號與中途島號珊瑚海號會合,在西北太平洋作聯合演習,最後在4月28日返抵阿拉米達。[46]

1984年5月30日,企業號第11次部署到西太平洋,並再次參與環太平洋演習。稍後企業號途經蘇比克灣及香港,在8月24日接替返國的美利堅號,開始在北阿拉伯海巡航,為兩伊戰爭一事戒備。11月5日企業號返航西太平洋,在偵察越南金蘭灣的蘇聯基地後,於12日進入蘇比克灣休整。19日企業號與中途島號卡爾文森號在日本海演習,最後在12月20日返抵阿拉米達。[47]整個1985年,企業號均留在近海訓練演習。11月2日企業號演習期間觸礁受損,而要回到船塢維修。[48]

1986年1月13日,企業號再次前往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巡航,並在2月17日進入蘇比克灣。同月25日菲律賓爆發人民力量革命,總統馬可斯被推翻下台,並流亡美國。企業號延長在蘇比克灣停留時間,以宣示力量。3月初企業號途經新加坡,到印度洋與巴基斯坦海軍演習,期間企業號曾遭正在演習的印度海軍飛機偵察,而蘇聯偵察部隊則緊接而來。在喀拉蚩停泊後,企業號前往阿拉伯海及阿曼灣巡航,並以馬西拉島為執勤期間的休整站。4月15日大西洋艦隊兩艘航艦空襲利比亞,企業號先留在亞丁灣戒備,然後在29日橫越蘇伊士運河,前往利比亞外海。這是企業號22年來首次返回地中海。稍後企業號主要攔截從利比亞升空的蘇聯飛機,並先後到訪拿坡里、土倫西西里奧古斯塔港。6月25日企業號啟程返回美國西岸,先後途徑直布羅陀、好望角、澳洲伯斯、蘇比克灣及珍珠港,最後在8月13日返抵阿拉米達,並進入船塢維修。[49]

1987年,企業號大部分時間均在西岸訓練演習,並在8月參與西雅圖每年舉辦的海洋節。10月25日,企業號再到阿拉斯加外海演習,於11月24日返抵阿拉米達。由於卡爾文森號在1月曾進入白令海峽,是次演習再次引起蘇聯抗議。[50][51]

1988年1月5日,企業號第13次前往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巡航,後與菲律賓、印尼及新加坡海軍演習。2月企業號到北阿拉伯海,與法國海軍克里蒙梭號航空母艦一同執勤。其時伊拉克伊朗經常攻擊波斯灣的油輪,企業號參與摯誠意志行動(Operation Earnest Will),協助保護懸掛美國旗幟的油輪,並多次攔截伊朗船隻及蘇聯飛機。4月14日美國海軍飛彈護衛艦塞繆爾・B・羅伯特號(Samuel B. Roberts, FFG-58)遭伊朗水雷重創,為報復損失,18日美軍發動螳螂行動(Operation Praying Mantis),進攻伊朗軍隊駐紮的兩座鑽油台,而企業號則派飛機作空中支援。伊朗先後派出護衛艦、快艇及F-4戰鬥機應戰,雙方水面軍艦在海上交火,並以反艦飛彈互相攻擊。企業號的A-6攻擊機先與斯特勞斯號驅逐艦擊沉了薩漢德號護衛艦(Sahand, سهند),再重創撒巴蘭號護衛艦(Sabalan, سبلان)。為免事態失控,艦隊在擊傷撒巴蘭號後撤退,恢復護航任務。5月18日企業號為福萊斯特號接替,返回西太平洋,並到訪蘇比克灣、香港及釜山。6月23日企業號與卡爾文森號再到阿拉斯加演習,在28日到西雅圖休整,最後於7月3日返抵阿拉米達。[52]

1989年9月17日,企業號最後一次離開阿拉米達,前往西太平洋巡航,然後調回大西洋艦隊。10月中企業號與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紐澤西號戰艦密蘇里號戰艦合組,先後與日本海上自衛隊及南韓海軍演習,然後到訪香港及菲律賓。同年12月菲律賓再發生政變,在阿基諾夫人的請求下,老布希派企業號及中途島號到菲律賓外海戒備,並派戰機封鎖叛軍控制的機場,使政變迅即瓦解。接著企業號到訪新加坡及芭堤雅,然後到北阿拉伯海參與護航行動。1990年2月企業號離開阿拉伯海,繞道南大西洋及里約熱內盧,在3月16日進入諾福克軍港。[53]

1991年1月1日,企業號進入紐波特紐斯船塢作現代化改修,並第三次補充核燃料。這使企業號錯過同年爆發的波斯灣戰爭[54]

大西洋艦隊與中東衝突

[編輯]
1986年9月17日,企業號、特魯斯頓號阿肯色號三艘核子動力軍艦正在海上航行,紀念25年前第1特遣艦隊的環球航行。越戰結束後,企業號曾部署到多個海域,既參與了兩伊戰爭期間的油輪護航,與伊朗海軍於波斯灣交火,又曾封鎖利比亞空域,到菲律賓戒備政變,拯救南海的越南船民,以至到北太平洋威嚇蘇聯。

1994年9月27日,企業號完成維修,留在近海試航訓練,並換上第17航空團。[55]要到1996年6月28日,企業號才再次部署外海,前往地中海及阿拉伯海巡航,並在7月中派飛機到波士尼亞執勤,以履行波士尼亞戰爭岱頓停火協定,由北約維和部隊監督停火。接著企業號到訪馬略卡島、坎城、蘇達灣及羅得島,在9月15日橫越蘇伊士運河,進入阿拉伯海。其時伊拉克正受庫德內戰波及,美軍在9月3日發動沙漠襲擊行動(Operation Desert Strike),派卡爾文森號戰鬥群攻擊伊拉克多處軍事據點,試圖迫使薩達姆撤走圍攻艾比爾的軍隊。企業號自9月到11月開始參與南方守望行動,以維繫聯合國設下的禁飛區。11月25日企業號啟程返國,並途經拿坡里,最後於12月20日返抵諾福克。[56]1997年,企業號主要留在船塢維修。[57]

1998年11月6日,企業號搭載第3航空團,再次前往地中海及阿拉伯海巡航,在19日橫越蘇伊士運河,然後於23日接替艾森豪號航空母艦,參與南方守望行動。12月16日,美國以薩達姆違反聯合國安理會687號決議,發動沙漠之狐行動,轟炸伊拉克多處軍事設施。企業號與卡爾文森號在16日至19日參與空襲,然後恢復南方守望行動。12月底企業號返回地中海,並先後到訪蘇達灣、安塔利亞利佛諾第里雅斯特。期間科索沃再有阿爾巴尼亞人塞爾維亞人屠殺,企業號進入亞得里亞海巡航,到1999年3月18日才回到阿拉伯海執勤。4月12日企業號啟程返國,於6月20日返抵諾福克,再次進入船塢維修。整個2000年,企業號均留在近海訓練。[58]

反恐戰爭及地區危機

[編輯]
2001年5月16日,企業號正與法國海軍戴高樂號航空母艦在海上演習。企業號在1990年調回大西洋艦隊,並長期在地中海及北阿拉伯海執勤。同年9月10日企業號部署完畢,並啟程返國,但次日美國發生九一一恐怖襲擊,使企業號即時參與首階段的持久自由行動

2001年4月25日,企業號搭載第8航空團,前往大西洋及阿拉伯海執勤。稍後企業號到訪馬略卡島、坎城、拿坡里、英國樸茨茅斯、里斯本及羅得島,並曾與戴高樂號航空母艦演習。8月企業號進入阿拉伯海,接替返國的星座號,開始執行南方守望行動。8月25日企業號到訪杜拜捷貝阿里港(Jebel Ali),留在波斯灣執勤。9月10日企業號離開荷姆茲海峽,預備經好望角返回諾福克。[59]

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受九一一恐怖襲擊。企業號聞訊後即時調頭,立即趕往巴基斯坦100哩外海,恢復南方守望行動,為第一艘抵達該處的美國軍艦。9月16日企業號為卡爾文森號接替,旋即調往北阿拉伯海待戰。10月6日美國持久自由行動開始,阿富汗戰爭爆發。企業號開始晝夜派飛機轟炸塔利班據點,甲板飛行作業更曾持續36小時。25日企業號為羅斯福號接替,途經蘇達灣,在11月10日返抵諾福克,預備進入船塢維修。12月7日,總統小布希珍珠港事件60周年紀念日,到企業號發表演說,並展望美國發動的反恐戰爭前景。[59][60]

2003年5月6日,企業號換駐第1航空團,開始在近海試航訓練。8月28日企業號再次前往阿拉伯海,在10月13日橫越蘇伊士運河,再在22日進入荷姆茲海峽,開始參與阿富汗及伊拉克戰爭。此程也是F-14戰鬥機最後一次在艦上執勤。11月5日至15日,企業號參與了分解山脈行動(Operation Mountain Resolve),派飛機支援聯軍空降興都庫什山脈,並擊斃阿富汗伊斯蘭協會(Hezbi Islami)的武裝人員。16日至18日企業號又參與鐵鎚行動(Operation Iron Hammer),支援美軍於巴格達搜捕伊拉克游擊隊。12月21日企業號到巴林麥納瑪休假,在2004年2月初啟程返國,並途經拿坡里,最後於2月29日返抵諾福克,再次進入船塢待命。[61]

2005年10月,企業號完成維修,再在近海試航訓練。到2006年5月2日,企業號再次前往阿拉伯海,並先後到訪史普利特及蘇達灣。其時正值伊朗核問題惡化,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剛在4月11日宣佈伊朗成功提煉濃縮,企業號的部署便引來媒體猜測。企業號在6月29日通過荷姆茲海峽,開始支援伊拉克戰事。7月5日北韓試射多枚大浦洞二型飛彈,而企業號卻在6日離開阿拉伯海,前往闊別多時的西太平洋,並先後於7月18日及27日到訪釜山及香港。8月企業號到訪新加坡及吉隆坡,然後重返北阿拉伯海執勤。11月1日企業號返航美國,在7日到里斯本休假,最後於18日返抵諾福克。[62]

2007年7月7日,企業號再次前往阿拉伯海,先與北約海軍演習,然後到訪坎城。8月1日企業號橫越蘇伊士運河,並在5日開始在阿拉伯海執勤。由於11月初美軍將所有F-15戰鬥機停飛,以全面檢查機件,避免發生解體事故,企業號的F/A-18戰鬥機一度暫代空軍出缺,為美軍提供對地密接支援。12月1日企業號啟程返國,在19日返抵諾福克。[62]

2008年4月11日,企業號進入紐波特紐斯船塢大修。由於企業號艦齡已高,維修費用不斷上升,美國海軍軍令部長拉夫黑德最終向國會提案,將企業號的退役年期由2014年提前至2012年,使美國在福特號航空母艦下水前只有10艘在役航艦。2009年10月國會兩院軍事委員會通過決議,准許企業號提早退役。[63]2010年4月19日,企業號終於完成維修,並留在近海試航訓練。是次維修比原計畫超時八個月,費用更高達六億五千五百萬(655,000,000)美金,超支達46%。[64]

2011年1月13日,企業號離開諾福克,再前往阿拉伯海。此時中東地區爆發阿拉伯之春,而利比亞內戰也一觸即發。企業號先後到訪里斯本及馬爾馬里斯港,在2月15日橫越蘇伊士運河。其時適逢伊朗宣佈將派軍艦橫越運河,前往敍利亞外海,企業號的動向一度引起傳媒猜測。2月18日美國一艘遊艇(艦名Quest)遭索馬利亞海盜挾持,海軍派企業號戰鬥群到場處理。當雙方人員在斯特雷號驅逐艦談判期間,斯特雷號突遭海盜發射火箭攻擊。艦隊即時派員登上遊艇,並與海盜駁火。最後美軍擊斃4人,其餘15人投降,4名美國人質安全獲救。稍後企業號主要在紅海、阿拉伯海及亞丁灣巡航,支援阿富汗戰事。至於隸屬其戰鬥群的巴里號驅逐艦,則在奧德賽黎明行動率先向利比亞發射飛彈。6月24日企業號啟程返國,並途經蘇達灣及馬略卡島,於7月15日返抵諾福克。是次巡航企業號一共執行九次反海盜任務,並拘留了18人。11月25日,企業號舉行服役50周年生日會。[62][65]

2012年3月11日,企業號離開諾福克,最後一次作遠洋巡航。這是企業號第24次部署到海外執勤。28日企業號到訪比雷埃夫斯,然後於4月4日橫越蘇伊士運河,在8日開始在北阿拉伯海執勤。此行企業號如常派飛機支援阿富汗美軍,並在波斯灣內巡航戒備。10月12日企業號啟程返國,途經拿坡里,最後於11月4日返抵諾福克,預備退役。 [7][62]

退役及未來狀況

[編輯]

企業號在2012年12月1日舉行退役儀式。退役後企業號將會卸除核燃料,同時移除核反應爐。由於海軍拆除核反應爐時,必須拆解機庫兩層甲板以下的大部分艦體,故此企業號肯定無法保留作博物館艦。[66][67][68]至於企業號的艦島建築,也因成本過高而無法保留。[69]在企業號的退役典禮上,美國海軍部長宣佈將籌建中的一艘福特級航空母艦命名為企業,以為承傳。[70]

2013年6月20日,企業號由拖船拖離諾福克海軍基地,在同日抵達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隨即開始拆除核反應爐及卸除核燃料。[71] 移除工序完成後,美國海軍在2017年2月3日正式將企業號退役除籍。企業號將繼續拆除受輻射污染的艦體,準備拖往美國西岸的普吉灣海軍基地全面拆解回收。部分鋼材將用作建造新一代的企業號航空母艦。 [72]

大眾文化

[編輯]

企業號曾參與多部電影拍攝,包括1986年為海軍航空隊宣傳的《捍衛戰士》,以及1990年的《獵殺紅色十月》。星艦奇航記系列電影也有多艘星艦以企業號為名。

榮譽

[編輯]

截至2012年11月,企業號一共獲得以下軍事獎項:[73]

Gold star
Gold star
Gold star
Gold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Silver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Silver star
Silver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Silver star
Silver star
Silver star
海軍作戰行動勳表
五次
三軍部隊嘉許獎 海軍部隊嘉許勳表
三次
海軍部隊嘉許獎
五次
戰鬥高效勳表
三次
海軍遠征獎章
兩枚
國防部服役獎章
三枚
武裝部隊遠征獎章
10枚
越南服役獎章
11枚戰鬥之星
西南亞服役獎章
一枚
反恐戰爭遠征獎章 反恐戰爭服役獎章 武裝部隊服役獎章
兩枚
人道主義服役獎章
兩枚
海上部署服役勳表
16次
南越總統部隊嘉許勳表
棕櫚葉越南英勇十字部隊嘉許 北約獎章(前南斯拉夫地區) 科威特解放獎章

參見

[編輯]
  • 企業號:其他同名的船艦或交通工具。

相關條目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1.0 1.1 USS Enterprise: The Legend, US: Navy, [2020-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01) 
  2. ^ CVN-65, Naval Vessel Register, US: Navy, (原始內容存檔於5 June 2011) 
  3. ^ Friedman 1983,第392頁
  4. ^ 4.0 4.1 4.2 企業號1958年至1963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2-22). 
  5. ^ 5.0 5.1 5.2 1962年至1966年服役年表
  6. ^ BBC:古巴導彈危機-封鎖.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5). 
  7. ^ 7.0 7.1 7.2 企業號1962年後部署.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4). 
  8. ^ 企業號1963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6-28). 
  9. ^ 企業號1964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4). 
  10. ^ 10.0 10.1 10.2 Nichols 1987,第152-154頁見越南空戰年表:1965年。
  11. ^ 11.0 11.1 11.2 企業號1965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5).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12.12 12.13 12.14 12.15 12.16 12.17 Francillon 1988,第132-135頁企業號越戰巡航、在線及戰損紀錄。
  13. ^ Gurney 1985,第171頁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企業號1966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1-13). 
  15. ^ 15.0 15.1 15.2 15.3 Nichols 1987,第154-155頁見越南空戰年表:1966年。
  16. ^ Francillon 1988,第52頁
  17. ^ Gurney 1985,第174頁
  18. ^ Gurney 1985,第177頁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企業號1967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5). 
  20. ^ 20.0 20.1 Gurney 1985,第178-179頁
  21. ^ 21.0 21.1 Nichols 1987,第155-156頁見越南空戰年表:1967年。
  22. ^ Francillon 1988,第57頁
  23. ^ Gurney 1985,第183頁
  24. ^ 1968 in Japan: the student movement and workers' struggles.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9).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企業號1968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5). 
  26. ^ Gurney 1985,第192-193頁
  27. ^ Francillon 1988,第61頁
  28. ^ Gurney 1985,第193-194頁
  29. ^ 29.0 29.1 Francillon 1988,第62頁
  30. ^ Marolda 1994,第112-113頁
  31. ^ Francillon 1988,第63頁
  32. ^ The USS ENTERPRISE (CVAN-65) fire and munition explosions.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1). 
  33. ^ Winkler 2000,第138頁
  34. ^ 企業號1971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2-22). 
  35. ^ Nichols 1987,第159-161頁見越南空戰年表:1972年。
  36. ^ 企業號1972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6). 
  37. ^ 企業號1973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5). 
  38. ^ 企業號1974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5). 
  39. ^ 39.0 39.1 39.2 39.3 企業號1975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1-13). 
  40. ^ Nichols 1987,第161-162頁見越南空戰年表:1975年。
  41. ^ 企業號1976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5). 
  42. ^ 企業號1977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6). 
  43. ^ 企業號1978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6). 
  44. ^ 企業號1979服役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企業號1980服役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5. ^ Da Cunha 1990,第225-226頁
  46. ^ 企業號1982年服役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企業號1983服役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7. ^ 企業號1984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5). 
  48. ^ 企業號1985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2). 
  49. ^ 企業號1986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8). 
  50. ^ Da Cunha 1990,第156-157頁
  51. ^ 企業號1987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8). 
  52. ^ 企業號1988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6). 
  53. ^ 企業號1989年服役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企業號1990年服役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4. ^ 企業號1991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6). 
  55. ^ 企業號1994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5). 
  56. ^ 企業號1996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8). 
  57. ^ 企業號1997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28). 
  58. ^ 企業號1998年服役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企業號1999年服役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9. ^ 59.0 59.1 企業號2001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1-07). 
  60. ^ 小布殊於企業號演說全文.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61. ^ 企業號2003年服役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企業號2004年服役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2. ^ 62.0 62.1 62.2 62.3 企業號1998年後航行紀錄.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8). 
  63. ^ House and 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s agree FY 2010 Navy shipbuilding authorization.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9). 
  64. ^ "USS Enterprise: After Spending 2 Years in Newport News, Enterprise Returned to Navy".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5). 
  65. ^ 企業號2011年服役報告 (PDF).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2-24). 
  66. ^ USS Enterprise Official Web Page.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3). 
  67. ^ USS Enterprise: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for the “Big E”.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68. ^ Big E preps for final combat deployment
  69. ^ Enterprise and Nimitz-class carriers won't be museums- Daily Press, 2012-12-22. [2013-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9). 
  70. ^ Navy's Next Ford-Class Aircraft Carrier to be Named Enterprise. [2012-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3). 
  71. ^ Enterprise Makes Final Trip to Newport News Shipyard - United States Navy News, 2013-06-2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USS Enterprise Public Affairs FAQ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72. ^ Navy Decommissions "The Big 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Navy to give final farewell to aircraft carrier USS Enterpris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World’s first nuclear powered aircraft carrier officially decommissione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73. ^ Navsea:Enterprise (cvn-65)[永久失效連結]Together We Serve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 official website for Navy award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考資料

[編輯]
  • Friedman, Norman, U.S. Aircraft Carrier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3, ISBN 0-87021-739-9 (英語) 
  • Francillon, René, Tonkin Gulf Yacht Club: US Carrier Operations off Vietnam,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8, ISBN 0-87021-696-1 (英語) 
  • Gurney, Gene, Vietnam, the war in the air,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 1985, ISBN 0-517-55350-3 (英語) 
  • Marolda, Edward J., By sea, air and land: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U.S. Navy and the war in Southeast Asia, Washington D.C.: Naval Historical Center, Department of the Navy, 1994, ISBN 0160359384 (英語) 
  • Nichols, John B., On Yankee Station: The Naval Air War over Vietnam,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7, ISBN 978-1557504951 (英語) 
  • Winkler, David F., Cold war at sea: high seas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0, ISBN 1-55750-955-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