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獵犬2號
所屬組織 | 歐洲太空總署 |
---|---|
主製造商 | EADS Astrium |
任務類型 | 登陸 |
發射時間 | 2003年6月2日17:45:00 UTC |
運載火箭 | Soyuz-FG/Fregat |
發射地點 | 白寇奴爾太空發射場 哈薩克卡拉干達州 |
任務時長 | 2003-12-25 03:54:00 UTC 第206天,任務失敗 |
COSPAR ID | 2003-022C |
官方網站 | beagle2.open.ac.uk |
質量 | 33.2公斤 |
攜帶儀器 | |
數據速率 | 2 or 8kbps / 2 to 128kbps |
小獵犬2號(英語:Beagle 2)是一個由英國研發的著陸太空飛行器,其研發目的在於搜索火星表面的生命跡象,是歐洲太空總署2003年火星快車號任務的一部分。小獵犬2號的名字來自曾兩次跟隨達爾文遠征的小獵犬號帆船(HMS Beagle),這兩次遠征促成達爾文日後得以完成並提出他著名的進化論學說。
它從火星特快車上釋放出來後的第六天,正準備按計劃進入大氣層時,失去所有聯繫。由於完全失聯,因而曾被質疑其根本沒登陸火星,而是被彈出大氣層,進入環日軌道;或質疑其在降落過程中被大氣燃燒殆盡;亦有其已抵達火星表面,卻因與火星地表堅硬物體發生撞擊而撞毀,或因其它錯誤而無法與地球聯繫的質疑。但是在2015年1月16日經多國研究人員確認,小獵犬2號其實已於2003年時成功登陸在火星表面,只是因故未能完成部署開始運作[1]。
背景
[編輯]「小獵犬2號」是由英國公開大學的科林·皮林格教授(Colin Pillinger)為首的英國學術小組與萊斯特大學合作構想出來的。名副其實,它的目的就是為了搜尋火星生命信息,如皮林格教授所說:
「小獵犬號在1830年代載著達爾文探索世界,並因此使我們對地球生命的認知獲得了一個巨大的飛躍。我們希望小獵犬2也能在探索火星生命上取得如此成就。」 北緯10.6°,西經270°,依西迪斯平原一塊巨大平坦的沉積盆地邊界,火星原始高地和北部平原之間的交界處,被選定為著陸點。專家期望登陸器能持續工作180天,如果可能,持續一個火星年(687地球日)的工作。「小獵犬2」登陸器的任務是探明著陸地點的地質狀況、礦產資源、土壤成分、氧化狀態、大氣的物理屬性、表層土壤分層、收集火星氣象學及氣候學的相關數據等,並尋找可能的生命跡象。 皮林格為設計和建造「小獵犬2」成立了一個聯合團體,主要成員及職責如下:
- 英國公開大學;團隊領導及科學實驗
- 萊斯特大學:計畫管理、任務管理、飛行操作組、器械管理及科學實驗
- 阿斯特里姆(Astrium):主要工業夥伴
- 馬丁貝克:進入、降落、著陸系統
- 羅傑克( Logica):巡航、進入、降落及著陸軟體
- SciSys:地面部分及登陸器軟體
- 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學:機械臂
2000年,主要研發工作開始啟動,歐洲宇航防務集團負責專案管理,萊斯特大學負責任務管理,包括相關的發射後操作準備和操作控制中心。
經過廣泛的公眾宣傳並取得資金支持後,設計人員尋求並得到了英國藝術家的參與和認同。任務的呼叫信號由布勒樂隊作曲;校準「小獵犬2」相機和光譜分析儀的'檢測卡片'(校準用片)由達米恩·赫斯特繪製。
登陸操作控制中心(LOCC)設在萊斯特大學的英國國家太空中心,從這裡可以看到如何控制太空飛行器,中心對公眾開放參觀。中心還包括控制「小獵犬2」的作業系統、程序流程分析工具和科學遙測,準備活動序列、通訊系統及地面測試模型所需的虛擬實境工具。地面測試模型由多種不同的「小獵犬2」系統建造,這些數據收集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登陸電子信息。地面測試模型幾乎是不停的運行各種工程和科學命令,以此來檢測著陸順序,驗證所搭載的軟體。
太空飛行器和子系統
[編輯]「小獵犬2號」有一個設計為著陸後可展開的機械臂作為可調承載台(PAW)。可調承載台包括一對立體相機、一個(6微米解析度)顯微鏡、穆斯堡爾頻譜學儀器、一台X光譜分析儀、一個收集岩石樣本的鑽頭和照射燈。岩石樣本由可調承載台送到質譜儀中,登陸器內置的氣體色譜儀——氣體分析儀(GAP),可以測量不同碳中同位素的相對比例。因為眾所周知,碳是生命的基本元素,這些分析可以揭示樣本中是否有生命曾經存在的跡象。
此外,「小獵犬2」還配備了一個由機械臂放出的小鼴鼠(行星淺地工具,(PLUTO)),它安裝了一個可壓縮彈簧裝置,可以讓「鼴鼠」以每秒20毫米的速度在地表移動,探查地表,並用頂端的凹腔收集地表下的土壤樣本。鼴鼠與登陸器之間通過有線電纜連接,並將所收集的樣本通過電纜送回登陸器。
登陸器的外形看起來像是一隻很淺的碗,直徑1米,深0.25米。登陸器的外表面是以鉸接的形式摺疊起來的,裡面是一支超高頻天線、0.75米長的機器臂以及科學設備等。主體裡也包含了電池、通訊設備、電子設備、中央處理器、加熱器和附加荷載設備(輻射和氧化探測器)等。登陸器的蓋子是4片暴露在外未摺疊的太陽能板。登陸器發射時總計69公斤,但實際登陸重量約33.2公斤。
地面部分來自於歐洲太空總署,軟體核心是SCOS2000。為遵循低消費的原則,控制軟體的原型來自於筆記本電腦。
任務
[編輯]「火星特快車」在世界標準時間2003年6月2日17:45發射於拜科努爾。「小獵犬2號」裝在火星特快車的頂端平台。2003年12月19日8:31,登陸器由快車發射至飛向火星的彈射軌道。12月25日「小獵犬2號」發射6天後,按計劃,要以20000公里/小時的速度進入火星大氣層。登陸器外覆蓋著塗有NORCOAT(一種由EADS生產的燒蝕材料)的隔熱罩,來抵禦進入大氣層時的熱量。按火星探路者所經歷的熱流來說,火星大氣層中炙熱氣體產生的輻射和壓力最高點估計可達100 W/cm²左右。
在火星大氣層中降落後,降落傘被打開,到離地1公里的高度,巨大的氣囊開始充氣,將登陸器包起來,減輕著陸時的衝擊力。著陸時間預計在世界時12月25日02:45(歐洲太空總署時間12月24日21:45)。著陸後氣囊減壓,登陸器的頂部打開。此時,應該向火星特快車發一次信號,當地時間的早晨會再發一次,以此證明「小獵犬2號」成功著陸並渡過在火星上的第一個夜晚。立體相機和一個彈出式鏡子將拍攝著陸地點周圍的全景圖像,然後登陸器的機械臂展開。機械臂會用各種裝備採取樣品並儲存起來以便日後研究,「鼴鼠」也開始工作,在以登陸器3公里為半徑的範圍內掃描地面,挖取岩石下的土壤樣品進行分析。
英國政府在「小獵犬2號」上花費了超過2千2百萬英鎊(4千萬美元),剩下的4千4百萬英鎊(8千萬美元)來自私人投資。[2]
任務過程
[編輯]雖然「小獵犬2號」被成功的從母船火星特快車發射出來,但成功登陸的消息卻一直沒能得以證實。確認訊息應該在2003年12月25號傳來,「小獵犬2號」應當聯繫早已在軌道上的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2001火星奧德賽號,然而接下來的幾天,卓瑞爾河岸天文台的洛弗爾望遠鏡也沒能收到「小獵犬號2」的信號。工作組說,他們仍然「滿懷希望」的期待發現返回信號。
2004年1月到2月,火星特快車一直多次試圖聯繫「小獵犬2號」。第一次嘗試開始於2004年1月7日,以失敗告終。雖然一直進行頻繁嘗試,但最有希望取得成功的是1月12日那天,「小獵犬2」預設為會被剛好飛過正上方的火星特快車探測器發現。然而直到2月2日,探測器要轉為自動發射的後備模式時為止,也未能同「小獵犬2」建立任何形式的通訊聯繫。目標著陸地區的中心的照片顯示此處有一個火山撞擊坑,有人認為也許是登陸器的停靠地點剛好在撞擊坑壁形成的陰影中,所以發射的信號無法傳送,但後來的高精度照片否認了這一假設。
2004年2月6日,「小獵犬2號」管理委員會宣布確認「小獵犬2號」失蹤。2月11日,歐洲太空總署宣布要對「小獵犬2號」任務的失敗進行調查。
火星任務失敗以太空任務而言,並不罕見,以2006年與火星相關的發射任務為例,該年37次發射任務中,僅有18次任務成功。
歐洲太空總署調查報告
[編輯]2004年5月,委員會將「小獵犬2」的調查報告提交給了歐洲太空總署和英國科學大臣盛伯理勳爵。[3] 最初,這個報告被列為機密文件,後經過19份書面申請要求,報告終於公布於眾。
歐洲太空總署科學部負責人大衛·索思伍德教授提出了四種可能的失敗原因:
- 「小獵犬2」進入了科學家們完全沒有預計到的大氣層,很快就燃燒完了。也或許是被「反彈回太空中」。因為大氣中塵埃的成分分布不同,其溫度和密度也完全不同。
- 探測器的降落傘或緩衝氣囊沒有在正確的時間打開,或根本沒有打開。
- 「小獵犬2」的後殼與降落傘絞在一起,使得降落傘沒能正確打開。
- 「小獵犬2」在地表被氣囊和降落傘裹住了,沒法打開。
2005年2月,根據英國下議院科學與技術特別委員會的建議,報告公布於眾,萊斯特大學獨立出版了任務細節報告,包括可能的失敗模式,和一本《前車之鑑》的小冊子。
尋獲
[編輯]2005年12月20日,皮格林教授公布了一些來自火星全球探勘者號的圖片,他認為「小獵犬2」落在降落點伊希地平原的一個火山口中[5],據稱這張模糊圖片上的主降落點有一個黑斑,不遠處,「小獵犬2」的太陽能板已經展開,被一堆洩氣的氣囊包裹著[6]。2007年2月,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所操作的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 MRO)上之高精度相機發現這塊地其實是空的。[7]
2015年1月16日,一名歐洲太空總署火星特快車計畫的前成員麥可·克隆(Michael Croon)在分析由MRO上所搭載的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High Resolution Imaging Science Experiment, HiRISE)拍得的照片資料時,發現停在火星表面上的小獵犬2號蹤跡。之後由NASA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JPL)、小獵犬2號計畫與HiRISE計畫等單位所進行的一連串影像分析證實小獵犬2號並未在登陸的過程中燒毀或撞毀,11年來一直靜止停泊在火星地表的伊希地平原(Isidis Planitia)。照片中顯示小獵犬2號成功著陸但太陽能板未全部展開,主降落傘緊鄰在一旁。因通信天線在太陽能板下面,故歐洲太空總署無法和小獵犬2號建立通訊[8][9]。相關單位並沒有計畫將它重新啟動、與它恢復通訊,或者從它身上取得任何資料。
參見
[編輯]影視作品中的小獵犬2號
[編輯]小獵犬2號在電影《變形金剛》中出現,但電影中是美國發射的探測器。火星上的狂派變形金剛紅蜘蛛因為小獵犬2號而得知地球位置。
參考
[編輯]- ^ sky News. Beagle 2 Found 'Partially Deployed' On Mars. sky News. 2015-01-16 [2015-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6).
- ^ Jane Wardell. Beagle Mission Hampered by Funding, Management Problems. Associated Press. 24 May 2004 [2009-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5月23日).
- ^ R. Bonnefoy; et al. Beagle 2 ESA/UKCommission of Inquiry (PDF). ESA and UK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 5 April 2005 [2009-04-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年3月27日).
- ^ Webster, Guy. 'Lost' 2003 Mars Lander Found by 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 NASA. 16 January 2015 [16 Januar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4).
- ^ Possible evidence found for Beagle 2 location. ESA. 21 December 2005 [2009-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4).
- ^ Pallab Ghosh. Beagle 2 probe 'spotted' on Mars. BBC News. 20 December 2005 [2009-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7).
- ^ Portion of Beagle 2 Landing Ellipse in Isidis Planitia (PSP_002347_1915). HiRISE. University of Arizona. 26 January 2007 [2009-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2月19日).
- ^ "Lost" 2003 Mars Lander Found by 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噴射推進實驗室. 2015-01-16 [2015-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4) (英語).
- ^ 失蹤12年 小獵犬2號竟然已登陸火星. BBC中文網. 2015-01-16 [2015-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0) (中文(繁體)).
外部連結
[編輯]- Beagle 2 Official Site
- Mars Express
- Beagle 2 Mission Profile by NASA's Solar System Exploration
- BBC guide to Beagle 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Beagle 2 may have sped to its deat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ew Scientist, 8 March 2004 )
-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Mission Report and Lessons Learne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