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弗雷德里克·桑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弗雷德里克·桑格1958年、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出生(1918-08-13)1918年8月13日
 英國格洛斯特郡賽倫賽斯特
逝世2013年11月19日(2013歲—11—19)(95歲)[2]
 英國劍橋郡劍橋
國籍 英國
母校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
知名於胰島素胺基酸測序
桑格測序
桑格研究院
獎項 諾貝爾化學獎(1958年)

皇家獎章(1969年)
蓋爾德納國際獎(1971年)
科普利獎章(1977年)

諾貝爾化學獎(1980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生物化學
機構劍橋大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LMB)
博士導師Albert Neuberger英語Albert Neuberger[1]
博士生George Brownlee英語George Brownlee
伊莉莎白·布萊克本

弗雷德里克·桑格OMCHCBEFRS(英語:Frederick Sanger,1918年8月13日—2013年11月19日),英國生物化學家,曾經在1958年及198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是第四位兩度獲得諾貝爾獎,以及第一位獲得兩次化學獎的人。

早年

[編輯]

桑格於1918年8月13日出生於英國格洛斯特郡,父親是一位醫生。從布萊恩斯滕高中(Bryanston School)畢業後,桑格進入了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並於1939年完成自然科學文學士學位。他原本打算研究醫學,但後來轉而對生物化學感興趣,而劍橋在當時也正好有許多早期的生物化學先驅。桑格在1943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他在1940年時與瑪格麗特·瓊·豪(Margaret Joan Howe)結婚,他們育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蛋白質與DNA序列研究

[編輯]

桑格在1955年將胰島素胺基酸序列完整地定序出來,同時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他利用自己新發現的桑格試劑[3],也就是2,4-二硝基氟苯(2,4-dinitrofluorobenzene)將胰島素降解成小片段,並與專門水解蛋白質的胰蛋白酶混合在一起。再將一部分混合物的樣本置放於濾紙的一面,並利用一種色層分析方法來做進一步的實驗,首先他將一種溶劑從單一方向通過濾紙,同時又讓電流以相反向通過。

由於不同的蛋白質片段有不同的溶解度電荷,因此在電泳後,這些片段最後會各自停留在不同的位置,產生特定的圖案。桑格將此圖案稱為「指紋」;不同的蛋白質擁有不同的圖案,成為可供辨識且可重現的特徵。之後桑格又將小片段從新組合成胺基酸長鏈,進而推導出完整的胰島素結構。因此得出結論,認為胰島素具有特定的胺基酸序列。這項研究使他單獨獲得了195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975年時,桑格發展出一種稱為鏈終止法(chain termination method)的技術來測定DNA序列,這種方法也稱做「雙去氧終止法」(Dideoxy termination method)或是「桑格法」[4]。兩年之後,他利用此技術成功定序出Φ-X174噬菌體英語Phi X 174(Phage Φ-X174)的基因組序列。這也是首次完整的基因組定序工作。他所發明的技術比起當時其他方法使用了較不具毒性的材料。主要是先進行DNA 合成,利用DNA引子DNA聚合酶使DNA鏈得以展開複製,再利用雙去氧核苷酸(dideoxynucleotides)來終止DNA鏈的合成。實驗會使不同序列的DNA帶有不同長度,使其得以經由電泳來做分析。

這項研究後來成為人類基因組計畫等研究得以展開的關鍵之一,並使桑格於1980年再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與桑格合作研究的沃特·吉爾伯特,以及另一團隊的保羅·伯格也一同獲獎。第二座諾貝爾獎使他成為繼瑪莉·居里萊納斯·鮑林,以及約翰·巴丁之後的第四位兩度獲獎者。到了1979年,桑格又與吉爾伯特和伯格一同獲得哥倫比亞大學路易莎·格羅斯·霍維茨獎

晚年

[編輯]

桑格於1983年退休,英國的維康信託基金會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於1993年成立了桑格中心(Sanger Centre)[5],這座研究機構現在稱為維康桑格研究所(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地點位於英國劍橋,是世界上進行基因組研究的主要機構之一。2007年,維康信託提供英國生物化學學會英語Biochemical Society一項補助,使其為桑格從1989年以後的實驗研究紀錄進行建檔及保存。

根據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2013年11月20日證實的消息,桑格於19日在劍橋一家醫院熟睡中去世。[6]

其他名譽及頭銜

[編輯]

相關文獻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1. ^ Anthony K. Allen, Helen M. Muir. Albert Neuberger. 15 April 1908 — 14 August 1996: Elected F.R.S. 1951.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2001-11-01, 47: 369–382 [2018-04-02]. ISSN 0080-4606. doi:10.1098/rsbm.2001.0021 (英語). 
  2. ^ DNA genius and double Nobel Prize winner Fred Sanger of Cambridge dies aged 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3. ^ 廖重葳 鄭景徽 蔡昌樺。Frederick Sanger (1918-)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1-03.,微生物的世界,東吳大學。
  4. ^ Sanger, F.; Nicklen, S.; Coulson, A.R. DNA sequencing with chain-terminating inhibito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1977, 74 (12): 5463–5467. PMID 271968. doi:10.1073/pnas.74.12.5463. 
  5. ^ Introduction to the Sanger Institu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Sanger Institute
  6. ^ 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科學網,轉自新華網。2013-11-2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