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拘尸那揭羅

座標26°44′28″N 83°53′17″E / 26.741°N 83.888°E / 26.741; 83.888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拘尸那揭羅
Kushinagar
city
拘尸那揭羅在印度的位置
拘尸那揭羅
拘尸那揭羅
在印度的位置
坐標:26°44′28″N 83°53′17″E / 26.741°N 83.888°E / 26.741; 83.888
國家 印度
北方邦
拘尸那揭羅縣
政府
 • 議會成員R. P. N. Singh
人口(2001)
 • 總計17,982人
網站www.kushinagar.nic.in

拘尸那揭羅梵語:कुशिनगर,Kuśi-nagara,巴利語:Kusi-nārā,拘尸那羅),又稱拘尸那竭城,意思是茅城,位於現今印度卡西亞(Kasia)村,是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末羅國的都城。因釋迦牟尼在此間涅槃,也是佛教的四大聖地之一。

人口

[編輯]

根據印度2011年人口普查,拘尸那有 2415 戶共 17,893 人[1],男性占 52%(9408人),女性為 48%(8578人)。拘尸那的識字率為 74%,大致和印度全國平均水平相當,其中,男性識字率為 86%,女性為 61%。在拘尸那,約有 10% 的人口在十歲以下。

歷史

[編輯]
佛陀荼毗塔

佛陀在世時期,拘尸那揭羅是末羅國(Mallas)的都城,也是佛陀涅槃寂靜的所在。拘尸那距離王舍城有二十五由旬,距離迦毗羅衛有二十四由旬。當時的拘尸那是個很小的地方,「一個用漿塗抹著木板搭成的房子組成的小村落」。跟隨他的阿難很失望佛陀竟然選取了這個地方作為涅槃之所,但佛陀告訴他,他要念誦的《大善見王經》,其大善見王的都城即曾在此處。[2]

釋迦牟尼共有三個原因選擇在此涅槃:

  1. 拘尸那揭羅是念誦《大善見王經》的正確場所。
  2. 拘尸那揭羅是外道須跋陀羅(Subhadda)將要拜訪他,聽聞他最後講法,並證阿羅漢果的地方。
  3. 拘尸那揭羅是大迦葉在他入滅後收拾他的遺骨和遺物的地方。

釋迦牟尼在八十歲的時候,身體染了疾病,知道自己將在三個月內涅槃。[3] 釋迦牟尼認為自己該做的事情都做了,該講的法也講夠了,於是離開毗舍離,在拘尸那揭羅的跋提河中洗浴,選擇在娑羅雙樹之間入滅。[4]。 須跋陀羅聞佛欲滅度,前往雙樹間,見佛聞法,當夜受具足戒,便成為釋迦摩尼在世的最後弟子。他召集弟子,最後一次回答他們心中的疑問。阿難在娑羅雙樹之間打起臥床,佛側臥在上,安慰弟子道:「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記載

[編輯]

東晉高僧法顯在《佛國記》中稱為拘夷那竭城:「到拘夷那竭城。城北雙樹間希連河邊,世尊於此北首而般泥洹。及須跋最後得道處,以金棺供養世尊七日處,金剛力士放金杵處,八王分舍利處。諸處皆起塔,有僧伽藍,今悉現在。城中人民亦稀曠,只有眾僧民戶。」[5]

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述:「拘尸那揭羅國城郭頹廢,邑里蕭條,故城磚基,周十餘里。居人稀曠,閭巷荒蕪。城西三四里,渡恃多伐底河。西岸不遠,至娑羅林。起樹類槲,而皮青白,葉甚光潤。四樹特高,如來寂滅之所也。其大磚精舍中,作如來涅盤之像,北首而臥。傍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基雖傾陷,尚高二百餘尺。 前建石柱,以記如來寂滅之事。」[6]

8世紀時高僧慧超亦到過此地,在所著《往五天竺國傳》中稱為拘尸那國:「拘尸那國。佛入涅盤處。其城荒蕪。無人住也。佛入涅盤處置塔。有禪師在彼掃灑。每年八月八日,僧尼道俗,就彼大設供養。」[7]

現狀

[編輯]
臥佛殿內的臥佛像

臥佛殿(Mahaparinirvana Temple)又稱為大涅槃堂或大涅槃寺,是一座白灰、四週開了小窗戶的圓筒狀建築。內有一尊六尺長的黑色石質但是全身貼金的臥佛。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印度人口普查:http://censusindia.gov.in/PopulationFinder/View_Village_Population.aspx?pcaid=1249&category=N.P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何以不於瞻波、舍衛等諸大城涅槃?」曰:「拘尸城過去有王名大善見,以四軍整御天下,成就七寶,具足四德,命終後歸生梵天。」- 見《長阿含經》卷三,《大善見王經》。
  3. ^ 長阿含經·遊行經》:爾時。世尊告阿難。俱詣香塔。在一樹下。敷座而坐。佛告阿難。香塔左右現諸比丘。普勅令集講堂。……比丘當知我於此法自身作證。布現於彼。……汝等當善受持。稱量分別。隨事修行。所以者何。如來不久。是後三月當般泥洹。
  4. ^ 《佛教十五題》 - 季羨林。
  5. ^ 東晉法顯 原著 章巽校注 《法顯傳校注》 第76頁 ISBN 7-101-05758- 4
  6. ^ 季羨林校注 《大唐西域記》校注第537-556 頁 ISBN 7-101-02453-X
  7. ^ 唐慧超原著 張毅箋注 《往五天竺國傳》 5頁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拘夷那竭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拘尸那揭羅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