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1958年甘南武裝衝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58年甘南武裝衝突,或稱甘南平叛,是1958年春發生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的大規模武裝衝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為反革命武裝叛亂,甘肅省軍區抽調一萬多兵力平叛,經過札尕那、那木去乎、買務、卡寨溝、結買龍卡、南木池、可生托落灘[註 1]等戰鬥,至1959年春才基本平息[4]:128

甘南州

[編輯]

甘南藏族自治州簡稱甘南州,地處甘肅、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屬於藏區傳統分區的安多地區。1949年12月10日,甘南全境成為解放區[5]:85。1953年10月,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區。1955年7月1日,改為甘南藏族自治州,下轄臨潭縣卓尼縣舟曲縣迭部縣瑪曲縣碌曲縣夏河縣。人口及民族組成[5]:1044

時間 總人口 藏族 漢族 回族 其它民族
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 31.5萬 17.2萬 54.73% 11.7萬 37.29% 2.4萬 7.74% 747 0.24%
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 32.3萬 14.6萬 45.27% 15.3萬 47.34% 2.3萬 7.05% 1092 0.34%

治安情況

[編輯]

1953年5月,以原馬家軍成員馬良為首的西南反共救國軍第103路被剿滅,馬良被俘。至1956年初,甘南州內土匪和國民黨殘餘勢力被肅清[6]:326

1956年春,甘南藏區農業縣的部分地區開展了互助合作運動,試圖在牧區進行合作化時,遭牧區群眾抵制,1956年3月,西倉部落聚眾4000人向政府示威。6月8日,達參部落突然圍攻解放軍駐守點的1個騎兵排,打死16名解放軍。6月初,西倉和拉仁關部落帳圈集中搬遷到曬銀灘進行宗教活動。6月9日,解放軍某部運糧汽車隊前往四川省若爾蓋,途徑曬銀灘時,遭到700多名武裝分子的伏擊,擊毀軍車25輛,隨之與押車的解放軍戰士發生武裝衝突,打死打傷解放軍戰士10餘人,後蘭州軍區調集部隊,進駐碌曲橋頭和尕海灘一帶警戒。14日,西倉和拉仁關部落在曬銀灘與解放軍發生武裝衝突,解放軍打死武裝持槍者106名,俘虜10名,繳獲步槍33支,子彈352發,戰馬9匹。23日,解放軍向達參和西倉部落提出解散集兵的要求,但兩部落頭人不予理采。24日,雙方在達參的巴河溝再次交戰,經2個小時戰鬥,解放軍共擊斃武裝抗拒分子137人,傷72人,俘虜230人[6]:328

引發經過

[編輯]

1957年底,甘南州在牧區和半農半牧區開始了互助合作化,1958年1月29日,碌曲縣縣工作組的5名幹部被殺害[6]:329

2月19日,應歐拉部落(今有瑪曲縣歐拉鄉)「郭哇」(藏語音譯,即頭人)老者邀請,歐拉工作組組長李發榮帶領組員劉成功、蘆偉一行三人到夏河拉卜楞寺拜年吃飯,在寺院內劉成功遭刺傷,李發榮見狀不好,挾持歐拉年圖寺管家,逼其護送,從歐拉渡口撤過黃河。20日,歐拉大規模集兵,聲言要將人民委員會趕出草原。中共瑪曲縣委、縣人民委員會多方交涉,要求「集兵要散,兇手要交,要保障工作組安全開展工作,社會主義要走,外來的反革命要交」,郭哇老者拒不接受。甘南州人民委員會州長黃正清寫給郭哇老者勸說信,被原封不動地退回[2]:676

事後甘南州部分縣將所有土官頭人集中起來學習,引起了一些群眾的誤解,導致叛亂爆發蔓延[6]:329。至1958年3月中旬,碌曲瑪曲兩縣各部落,夏河縣的三、四、五、六區和桑科、科才、甘加3個鄉,卓尼縣的上下迭、錄竹、北山四個區,舟曲縣的洛大,臨潭縣的團結區相繼發生了較大規模的武裝衝突[6]:329。3月18日晚,卓尼縣副縣長楊景華到車巴溝尼巴村宣傳政策,做群眾的思想工作,被當地武裝人員包圍殺害,隨行幹部一同被殺[5]:1903 [6]:329

解放軍參戰

[編輯]

中共甘肅省委、省軍區奉中央軍委命令,從1958年3月18日起,先後抽調步兵11師、騎1師、內衛2團、騎1、3團、成都145團、工程兵102機械營、道路營、內衛1團3營和10團1營,共計13500人,並由省軍區成立前線指揮部[6]:329。各縣政府也組織民兵配合部隊。

4月2日,騎兵1、3團(欠1個連)又1個步兵連,準備進攻阿木去乎(今有碌曲縣阿木去乎鎮)叛軍,勸降無果後發起進攻,殲敵1500餘人。隨即進攻買務地區叛軍,附近札油、卜拉、卡家等叛軍散逃回各自部落。解放軍釋放經過教育的俘虜勸降,卡拉加木關頭人尕日藏被釋放後,先後勸說180餘人投降。軍事打擊後的5天內,有44個村子的叛眾全部歸降[4]:128

時任碌曲縣副縣長的花木吉爾和拉麻吉是碌曲縣武裝叛亂的主要組織領導者。4月下旬雙岔部落(今有碌曲縣雙岔鎮)準備暴動,被解放軍在毛日先發制人,對組織者進行了控制,其部下組織500多人實施救援未果。4月27日,拉麻吉傳令西倉12部落集兵切斷了西倉駐軍與縣城的聯繫,同日晚,拉麻吉、花木吉爾等召集60多名部落頭人率領1900多人攻打碌曲縣城,5月1日攻入縣城,5月4日,在守城部隊反擊下棄城撤離。後與阿木去乎部落叛軍會合,聚兵2000餘人,5月14日在曬銀灘被解放軍追殲部隊包圍,5月15日,經過6個小時激戰,大部分群眾放下武器,少數組織者及殘兵溜出包圍圈,5月下旬到達瑪曲縣黃河北岸的可生托落灘[6]:330。而從5月3日開始,青海省河南蒙族自治縣(與甘南州接壤)之達參、外斯、斯柔群哇、阿周、可求木等部落人員馱帳房雜物、驅趕牲畜向可生托落灘集結,準備渡過黃河與河南岸叛軍匯合。至5月31日,可生托落灘共集結7481人,其中可作戰人員1732人,各類槍1357支,戰馬2335匹[1]:1032李江琳認為這些牧民部落只是為了逃避合作化運動, 且迄今沒有任何資料顯示,這些牧民對工作隊或者縣政府發動了攻擊。「可作戰人員」是部落中青壯年男性數,「戰馬」匹數多於可作戰人員,所以是部落攜帶的全部馬匹數[7])。

歐拉一部則於5月下旬進至黃河渡口南岸阿米歐拉山(位於瑪曲縣城以南)下,卓格尼瑪部落[註 2]在外香寺(位於瑪曲縣城以北)集兵,包圍瑪曲縣城。5月29日,省軍區令騎兵一師五個騎兵團遠距離向該區域奔襲。5月30日歐拉一部進至瑪曲縣冷庫一帶,遭偵察情況的飛機轟炸後稍緩其勢。5月31日,解放軍進軍瑪曲[2]:677

6月1日拂曉解放軍將可生托落灘叛軍包圍並發起攻擊,早晨歐拉部落400餘人乘大霧天氣向北渡過黃河支援叛軍,至18時結束戰鬥[註 3],解放軍獲勝,繳獲各種槍枝1404支,槍彈10976發,刀、矛865把[1]:1032。北岸叛軍餘下600多人南渡黃河進入黃河彎曲部(瑪曲縣黃河第一彎),與以旦巴牙高為首的瑪曲縣歐拉[註 4]、喬科[註 5]、齊哈瑪[註 6]等部落人員匯合。

至6月6日,黃河彎曲部集結叛軍達到7000餘人。在平叛部隊圍攻之下,叛軍主力西撤至青海省,至1960年底在青海省內被解放軍殲滅[4]:128。7月4日,喇嘛若哇重新集合碌曲縣拉仁關、雙岔和夏河加門關鄉[註 7]一帶的殘餘人員發動了第二次武裝暴動。8月15日開始,解放軍連續旦巴牙高所部,迫使大首領一旦喬木老等712名叛亂人員繳械投降,旦巴牙高自殺[6]:330。1958年冬,平叛部隊回撤休整。

1959年春,以大蘇奴、桑周為首的400餘人憑藉光蓋山有利地形繼續抵抗。平叛部隊作戰2個多月,戰鬥17次,殲敵175名。叛軍由於生活資料來源斷絕,後來只能以煮皮襖、牛皮充飢。部隊發動群眾去招降,20天內有550餘人次上山,召回90餘人。最終陷入絕境的叛軍200餘人全部投降,包括為首的大、小蘇奴和桑周[4]:130

後續工作

[編輯]
反封建鬥爭(也稱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

1958年6月下旬,甘肅省委組織工作團進入拉卜楞寺院,甘南州宗教制度的反封建鬥爭由此開始。中共甘南州委、州政府組織工作組分赴各寺院開展訴苦鬥爭,檢舉揭發壞人壞事,廢除了藏傳佛教寺院和伊斯蘭教清真寺的宗教特權,廢除了管家制度、等級制度和隸屬關係等一系列制度,寺院實行中共制定的民主管理制度。

但是在改革過程中出現了「左」的擴大化錯誤,破壞了正當的宗教儀規、宗教活動、風俗習慣,侵犯了個人宗教信仰自由,錯斗、錯捕了不少人,錯誤沒收了不少財產[5]:1735。全州除保留了拉卜楞寺、禪定寺、郎木寺、博拉寺、西倉寺等6處寺院,留寺喇嘛249人外,其餘全部關閉[5]:1735,1958年拉卜楞寺頗章瑪繞佛殿裡的那尊最大的佛像(高24米)被砸碎煉了鋼鐵[8]

1958年8月,甘南州設立各鄉基層組織。

1958年全州檢察機關對平叛、反封建鬥爭中捕俘的叛匪案件進行清結、處理,除判刑、管制、勞教者外,教育釋放12 104名[5]:1322

收繳槍枝

1958年,甘南州共收繳各種槍枝17,499支,其中輕機槍18挺,步槍10,412支,自動步槍51支,手槍249支,土槍、火炮6,769支[5]:1284

事發原因

[編輯]

中共官方一般認為衝突是在美帝國主義間諜分子、西藏上層反動集團伙、國民黨匪特等唆使和支持下,由藏族貴族、反動宗教分子、反動地主和部落頭人掀起的,反對共產黨、反對人民政府、反對社會主義的大規模武裝叛亂[6]:329[5]:1380[9],部分記載和報道中認為合作化運動等政策引發了牧民的反對。

在中國大陸很多介紹「回亂」的網文中,都有這樣一段話:「1958年,甘南再度發生大規模武裝叛亂,這次規模更大,參加叛亂的回族暴徒人數一度高達數萬人。步兵第11師除炮兵305團外,全部進入甘南平叛……」而根據1953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整個甘南回族人口只有2.4萬人,至1964年也僅有2.3萬人。

而在整個甘肅、青海境內,有面積達42萬平方公里的區域都發生了武裝衝突,先後參加叛亂的人員達到13萬餘人[9]

備註

[編輯]
  1. ^ 又稱「可生托洛灘」[1]:1031、「柯生托羅灘」[2]:677、「克森陀洛灘」[3]
  2. ^ 1958年8月以卓格尼瑪六部為基礎設立瑪曲縣尼瑪鄉[2]:853
  3. ^ 《碌曲縣誌》記載激戰9小時[6]:330
  4. ^ 後以歐拉部落為基礎設立了今瑪曲縣歐拉鄉歐拉秀瑪鄉、青海省甘德縣下藏科鄉
  5. ^ 由曼日瑪、阿萬倉、齊哈瑪、下乃日瑪、上乃日瑪、采日瑪六個部落組成,今設瑪曲縣曼日瑪鎮阿萬倉鄉齊哈瑪鄉采日瑪鄉(下乃日瑪、上乃日瑪、采日瑪部落以及從四川阿壩遷居的麥科部落)
  6. ^ 1958年8月,瑪曲縣以齊哈瑪部落為基礎,建立齊哈瑪鄉
  7. ^ 1986年更名加茂貢鄉,2005年12月併入勒秀鄉,2017年12月改為勒秀鎮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志(下卷)》. 甘肅人民出處社. 1999年. 
  2. ^ 2.0 2.1 2.2 2.3 瑪曲縣誌編纂委員會. 《玛曲县志》.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8年9月. 
  3. ^ 丹增華白爾. 我故乡的悲惨史. 吐蕃作家協會. 1994: 78 [2020-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4. ^ 4.0 4.1 4.2 4.3 王中興; 劉立勤. 《国防历史(下)》. 軍事科學出處社. 2003年1月. ISBN 7-80137-530-0.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甘南州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甘南州志》. 民族出版社. 1999年9月.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碌曲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碌曲县志》. 甘肅文化出版社. 2006年. 
  7. ^ 李江琳. 瑪曲河水為什麼這樣紅. 当铁鸟在天空飞翔——1956-1962青藏高原上的秘密战争.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2年9月 [2020-10-04]. ISBN 978957084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8. ^ 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圣地. 鳳凰網. 2011-07-22 [2020-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1). 
  9. ^ 9.0 9.1 文鋒. 文韬武略——毛泽东与1959年平息西藏叛乱.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 [2020-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