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Antilovsky/同源异名与同名异译
以下是 Antilovsky 的个人总结。内容既包括诸多有不同名称的同一事物,也包括原名相同而译名不同的事物。
以下各项,都是围绕某一「模糊事物」所作的描述,不同名称及不同译名之间,其含义往往可能有所差别。如「朝鲜」,可以指朝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一现代国家、诸多带「朝鲜」国号的古代国家,朝鲜族及其语言文化等诸多不同方面。此乃词义在历时发展中发生词义扩大、缩小、弱化、转移、感情色彩变化之故。
还可参考:User:Zhaixudong/词条收纳
神怪名
[编辑]יהוה,JHVH、JHWH、Jehovah(拉丁)[註a 1]①,Dominus(拉丁)②,Elohim(希伯来)③,الله④
②唯一真神、神,永为、永恒主、自有永有者,天主、上帝、上主,①耶和华(新教),雅威、耶威(天主教),阿罗诃、天尊(景教),③伊逻音、埃洛希姆、以利、耶洛因、伊罗兴,④安拉、阿拉、真主(伊斯兰教)
Holy Spirit(英),רוח הקודש、רוּחַ קָדְשְׁךָ、רוּחַ קָדְשׁ֑וֹ,ܪܘܚܐ ܕܩܘܕܫܐ(亚兰)①,Ἅγιον Πνεῦμα(古希腊),Spirito Santo(拉丁)②
圣灵(新教)、圣神(天主教),圣风(新教),凉风、净风、净风王、得啰嵇(景教)①,斯彼利多三多(天主教)②
Capricornus(拉丁)→ मकर(梵,连提耶舍)① → やぎ②
①摩伽罗,摩竭、摩竭鱼(玄奘),摩羯,②山羊
Satan
撒但、撒旦(新教),撒殚(天主教),娑殚(景教)
Leviathan
鳄鱼、力威亚探(新教),里外雅堂(天主教),利维坦
Cherub
智天使、基路伯(新教)、格鲁宾(天主教)、赫鲁宾(正教)
Seraph、Seraphim (pl.)
炽天使、撒拉弗、色辣芬、西拉冰
①弥赛亚(新教)、默西亚(天主教)、弥施诃(景教),②麦西哈,救世主、③基利斯督、基督
- ^ 四字神名为传统的独一神名称的写法。闪族语一般不标元音,其古希伯来语元音读法早已失传,其现被认为近似于「Yahveh」(雅威)。中世纪末期,四字神名被部分基督教徒误配上希伯来语单词「Adonai」(主)的元音,被拉丁化为「Jehovah」(耶和华)。
人名
[编辑]
①约书亚(新教)、若苏厄(天主教)、耶书亚、耶书,②耶逊、③伊阿宋(古希腊),④杰森,⑤耶稣(基督教),移鼠、客怒翳数(景教),⑥尔撒(伊斯兰教)
①彼得(新教),伯多禄、百多禄、伯铎(天主教),裴特若(正教)
Paulus(拉丁)、Paul(英、法、德)、Paolo(意)、Paulo(葡)、Pablo(西)
保罗(新教),保禄(天主教),帕弗罗(正教)
Andrew①②,Andre、André,Андре②,
①安德鲁,②安得烈(新教),安德肋、安德(天主教),③安德烈斯,④安德斯
Jacob①、Yaqub②,Jack③ → James④
①雅各(基督教)、雅各布、牙合甫(维),②叶尔孤白(伊斯兰教),③杰克、雅克、亚克 ,④雅各(基督教)、詹姆斯、詹士(粤)
↓
Jackson(英)
杰克逊,积逊、昃臣(粤)
John(英)①,Jean(法)②,Johannes③、Hanz(德)④,Giovanni(意)⑤,Juan(西)⑥,Иван、Ioan(罗马尼亚)⑦,Jan(荷、波、捷)⑧,
①约翰(新教),若望、若翰(天主教)、瑜罕难(景教),②让、尚,③约翰内斯、约翰尼斯,④汉斯,⑤乔瓦尼,⑥胡安,⑦伊万,⑧扬,⑨叶哈雅
↓
Johnson(英)
约翰逊,庄臣、强生(粤)
Philip(英)、Philippe(法)、Philipp(德)、Фили́пп、Felipe(西)、Filipe(葡)
腓利、腓力(新教),斐理伯(天主教),菲利普、菲利浦、飞利浦、菲力浦、费利佩、菲利波
Bartholomew
巴多罗买(新教)、巴尔多禄茂(天主教)
Thomas① → Tom②
①多马(新教)、多默(天主教)、底土马、托马斯,②汤姆
↓
Thomson(英)
汤姆逊,谭臣(粤)
Matthew
马太(新教)、马窦(天主教)、玛尔泰(正教)
Mark[註b 2]
马可(新教)、马尔谷(天主教)、马克、慕琦(港,归化)[註b 3]
Judas
犹大(新教)、犹达斯(天主教)
Simeon① → Simon②、Simone③(英),Siemons(德)④
①西缅(新教)、西默盎(天主教),②西门(新教)、西满(天主教)、西蒙,③西蒙、西蒙尼,④西门子
David(英)①,
②大卫(新教)、达味(天主教)、大五得(圣经马殊曼译本)、大辟(旧遗诏圣书)、戴维、大威,爹
Timothy(英)①→ Тимошенко、Timoshenko(俄、乌克兰)②
①提摩太,②铁木辛哥、铁摩辛柯、季莫申科
Reuben
流便、吕便、流本(新教),勒乌本(天主教)
Naptali
拿弗他利(新教),纳斐塔、纳斐塔里(天主教)
Moses(英)①、
①摩西(新教)、梅瑟(天主教)、牟世(景教),②穆萨(伊斯兰教)
Issac
以撒(新教),依撒格(天主教),易司哈格、伊斯哈格(伊斯兰教),艾萨克
①挪亚、诺亚(新教),诺厄(天主教),②努哈(伊斯兰教)
Joseph(英)①、Giuseppe(意)②,José(西、葡)③,
①约瑟、约瑟夫(新教),若瑟(天主教),②朱塞佩,③何塞(西)、若泽(葡),④优素福(伊斯兰教)、玉素甫(维)
①约伯,②乔布斯、贾伯斯,③安尤卜
亚伯拉罕(新教)、亚巴辣罕(天主教),易卜拉欣(伊斯兰教)、伊布拉辛、伊不拉音(维)
Adam(英) 亚当
阿卜杜勒(伊斯兰教)、阿不都(维)
Aaron
亚伦(英)、哈伦(阿拉伯)
穆罕默德(伊斯兰教)、买买提(维)
艾哈迈德,艾买提、阿合买提(维)
阿明,伊敏、艾敏(维)
Lot(英)①、
①罗德(新教)、罗特(天主教),②鲁特
Benyamin、Benjamin① → Ben②
①便雅悯(新教)、本雅明(天主教),②本
Benedict(英)
本笃(天主教)、本尼迪克特、本尼狄克、潘乃德
①Miryam(希伯来)→ Maria②,
①米利暗、米利亚姆、米利安,②马利亚(新教)、玛利亚(天主教)、末艳(景教),③麦尔彦,④玛丽
Pontius Pilatus
庞提乌斯·彼拉多、本丢·彼拉多、般雀·比拉多
①以实玛利(新教)、依市玛耳(天主教),②易司马仪、伊斯玛仪(伊斯兰教),伊斯梅尔,司马义(维)
Saul
扫罗(新教)、撒乌耳(天主教)
Samson
参孙(新教)、三松(天主教)
Cain
该隐(新教)、加音(天主教)
Abel
亚伯(新教)、亚伯尔(天主教)
Jonathan① → Jon②
①约拿单、乔纳森,②琼恩
①加百利(新教)、加俾额尔(天主教),②吉卜利勒(伊斯兰教)、加布里耶尔
①拉斐尔,②拉法叶尔
①米迦勒(新教)、弥额尔(天主教),②米卡勒(伊斯兰教),迈克尔,米高(粤),③麦克、迈克
Frans(英、法)①、Franz(德)②→ Francis③ → Franciscus(拉丁),Francisco(西),Francesco、Francesca(意)④
①法兰斯、佛朗士、法兰士、夫朗,②弗朗茨、法兰兹,③法兰西斯、弗朗西斯(英)、弗兰索瓦(法),④方济各、方济(天主教),弗朗西斯科、法兰契斯卡
Albert
阿尔伯特、艾伯特(英、德),阿尔贝(法),亚厘毕(粤)
Antonius(拉丁)①,Anthony②、Tony③(英),Antonie、Anthonie②(荷),④Anton(德),⑤Антон,⑥Antoine(法),⑦Antonio(西、意)
①安托尼斯,②安东尼,③托尼、东尼、东霓,④安顿,⑤安东,⑥安托万,⑦安东尼奥
Daniel、Dan
但以理(新教)、达尼尔(天主教)、丹尼尔
Bonham
伯翰,文咸、般咸、般含、文翰(粤)
Elliot
义律(粤),艾略特
George
乔治,佐治(粤),肇嘉州(傅东华)
Margaret①、Maggie②
①玛格丽特、麻吉,玛嘉烈(粤),②玛姬
Hamilton
汉密尔顿,咸美顿(粤)
Watson①、Watsons②
①沃森、华生、屈臣(粤),②屈臣氏(粤)
Austin
奥斯汀,柯士甸(粤)
Nathan'
内森,弥敦(粤)
Julius①,Juliet(英)②,Julio(西)③,Юрий④
①尤里乌斯、朱利乌斯、儒略,②朱丽叶,③胡里奥,④尤里
Friedrich(德)
腓特烈、弗里德里希
Heinrich(德)①,Hinrich②,Hendrik(荷)③,Henry(英)④,Henri(法)⑤,Enrico(意)⑥,Enrique(西),Henrique(葡)⑦,Harri、Harry(威尔士)⑧,Henrik(丹),Henryk(波兰)⑨
①海因里希,②辛里奇、韩瑞克,③亨德里克,④亨利,⑤昂立、昂利,⑥恩里科,⑦安历基、殷理基、安立奎,⑧哈利,⑨亨里克
Holmes
福而摩司(黄鼎、张在新《议探案》)、呵尔唔斯(张坤德《歇洛克呵尔唔斯笔记》、《呵尔唔斯缉案被戕》)、福尔摩斯(福州话[註b 4]),霍姆斯、霍尔姆斯
Truman
杜鲁门,楚门
Monroe
门罗,梦露
Teresia(拉丁)、Teresa(英)
德蕾莎,德兰,德肋撒(天主教)
Cameron(英)
卡梅伦,金马伦(粤)
Zidane(法)[註b 5]
齐达内,吉坦,斯丹、施丹(粤)
Richard(英、法、德)①,Ricardo(西)、Riccardo(意)②
①理查、李察、理察、理查德(英),理夏尔(法),理夏德(德),②里卡多、里卡德、李卡德、里卡度、李嘉图
Louis(法)①,Luis(西)、Luís(葡)②,Luigi(意)③,Lewis(英)④,Ludwig(德)⑤
①路易、路易斯、露易丝,②路易斯,③路易吉,④李维斯、刘易斯,⑤路德维希
Bloomberg
布隆伯格、彭博
Kirchhoff
克希霍夫、基尔霍夫
Kepler
开普勒,克卜勒(台)
Shirley Temple
秀兰·邓波儿,莎莉·谭宝(粤)
Neymar
内马尔,尼玛(粤)
Smith、Smiths(英、德)
史密斯,史密夫(粤),希克斯(台),斯密,史美
Fraunhofer(德)
弗劳恩霍夫,夫琅禾费
Dickens(英)
狄更斯、迭更司
Stewart(英)
斯图尔特,史钊域、史超域、史都华(粤)
Stanley(英)
斯坦利,史丹利、史丹(粤)
Rothschild
罗斯柴尔德(英),霍特舍特、霍特希尔特(法)
Karl(德)①,Charles② → Charlie③(英、法),Carlos(西、葡)④
①卡尔,②查尔斯,③查理,④卡洛斯
①以利沙巴、以利沙伯(基督教),②伊丽莎白,③伊莎贝拉,④伊萨博,⑤伊莎贝尔,⑥贝拉,⑦贝蒂
Ferdinand(德、英、法)①,Hernando②、Hernán③(西),Fernando(西、葡)④,Fernão(葡)、Fernand(法)⑤,⑥Ferdinando(意)
①费迪南德、费迪南、斐迪南,②埃尔南多、③埃尔南、④费尔南多、费南多、费南度,⑤费南,⑥费迪南德多
Stephanus(拉丁)①,Stephen、Steven②、Stevens③,Steve④(英)
①司提反(基督教),②斯蒂芬、史蒂芬,③斯蒂芬斯,④史蒂夫、斯蒂夫、斯蒂芙
↓
Stevenson(英)
斯蒂文森、斯蒂芬逊,史提文森(粤)
Sheldon(英)
夏侯惇,谢尔登、谢尔顿,谢耳朵[註b 6]
Gregory(英),Gregorius(拉丁)
格列高利、格里高利、格里、国瑞,额我略(天主教)
称号、职位
[编辑]Caesar(拉丁)、Kaiser(德)①,Tsar、Царь(俄)②
①恺撒,②沙皇
Augustus、Augusti (pl.)、Augusta(拉丁),August(英)
奥古斯都
阙、阙律、屈利、屈律、俱卢、屈勒、处罗、出六、叱罗、叱利、叱吕、叱卢、叱列、屈卢、泣黎、叱洛
president(英)①,
①伯勒格斯、伯理喜顿、伯理奇玺天德、伯理玺天德(《望厦条约》)、伯理玺,大宪(罗存德《英华字典》),头人(蒋攸銛),酋长(《英吉利国夷情记略》)、大酋(魏源《海国图志》),皇帝、君、君主、美皇(《教会新报》、《万国公报》),民主(《万国公报》),总理(麦都思《地理便童略传》),国主(郭实腊《古今万国纲鉴》),邦长(洪仁玕《资政新篇》),总统[註c 3]、总统领、统领、②大统领
- ^ 论阙特勤之「阙」(《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 ^ 晚清几个政治词汇的翻译与使用(熊月之)
- ^ 意为「总管、总揽」,清代指指近卫营长官。
兼地名、人名
[编辑]
①乌弋山离、遏根陀(《诸藩志》)、徂葛尼、亚历山大、亚历山德里亚、亚历山卓,②亚历斯、雅利、李斯,③山德、珊迪、山蒂、山德罗、山德鲁,④亚历杭德罗,⑤压力山德罗,⑥亚历山德鲁,⑦阿列克谢、亚历山德拉,⑧阿廖沙、廖沙,⑨伊斯干达
①约旦、乔丹、朱尔典、佐敦(粤)、若当、约当
Frank[註k 1](英、法、荷、德)①,Franc(法)[註k 2]②,Franco(西)③ → Franklin(英)④
①弗兰克、法兰克、法兰,②法郎,③佛朗哥、法兰高、弗朗科、法兰科、弗朗戈、法兰柯,④富兰克林、弗兰克林、福兰克林、佛兰克林
Catherine、Catharine、Katherine、Katheryn①、Catherina、Katryna、Catriona② → Karon③、Kate、Katie④,Екатерина⑤、Катюша⑥、Катя⑦
①加大肋纳、佳琳(天主教),杰灵(圣公会),凯特琳,②卡特里娜,卡翠娜,凯特丽奥娜,③卡伦、凯伦,④凯特,凯蒂,⑤叶卡捷琳娜,⑥喀秋莎,⑦卡佳
Š-L-M →
①所罗门(新教)、撒罗满(天主教),沙蜡门(《坤舆万国全图》),②苏莱曼(突厥、土耳其、阿拉伯),③萨利姆
①神户,②科比·布莱恩特,高比·拜仁(粤)
地名、国名、族名
[编辑] ヲロシャ、をろしや
↗
Орос(蒙)[註e 1]④ → 俄罗斯
↑
| ↳ Белоруссия[註e 2]⑥→Belorussia(英),
↓ ↱ Russland(德)
Русь ——————→→ Русія、Русия → Russia(英),
|└——————————→ Беларусь[註e 4](白俄)
↓ | ↳ベラルーシ、Belarus(英)
Russ[註e 5]①,ルーシ ↓
Weißrussland(德)、Wit-Rusland(荷)、Vitryssland(瑞典)[註e 6]
Muscovy(英)[註e 7] → Вели́кое кня́жество Моско́вское[註e 8]⑤ → Москва,Moscow(英)[註e 9]⑤
①罗斯、罗沙、罗刹、罗宋(吴),②露西亜、③魯西亜,④斡罗思、鄂罗斯、俄罗斯、俄国,⑤莫斯哥(《职方外纪》),⑥别洛露西亚、白俄罗斯、白俄[註e 10]
Xorazm(乌兹别克),
呼似密、火寻、花剌子模、回回国
/nanio/、/nabəi/、/nani/,/nanai/(赫哲)[註e 11]→ Нанайцы①
Wudige④
/kilən/,/χədʑən/⑤(赫哲)[註e 14]→ Хэǯэ най、Ххэǯэны
↓
Heijin⑥
Гольды、Golds(英)⑦,Cileng(赫哲)⑧,Samagir(英)
鱼皮鞑子[註e 15],①那乃人、纳乃人,②兀者野人、兀者、吾者、斡者、斡拙,乌惹,兀惹、乌若、乌舍、乌热(辽),乌稽、窝集、渥集、兀哲(清),③乌里奇人,④兀狄哈、乌底改、兀的改、兀的哥,⑤赫哲、赫哲哈喇、黑真、赫真,⑥黑斤,⑦高尔牒、戈尔德、乌德哥,⑧奇楞[註e 16]
秦 →
↓
Cataya → Cathay(英)[註e 18]④
↑
契丹 → Cataya、Kitai(中世紀拉丁),Китай、Кітай(白俄)、Китай(烏),Hyty(回鶻)、Қытай(哈薩克)、Qıtay(喀山韃靼)、Hitaý(土庫曼)、Хятад(蒙),Catai(葡),
①支那[註e 19]、脂那、至那,②摩诃脂那国、摩诃至那国、摩诃震旦,③震旦,④契丹,国泰[註e 20]
Bayern(德)①,Bavaria(英)②
①拜仁、拜耳、拜恩,②巴伐利亚
Danzig(德)①,Gdańsk(波兰)②
①但泽,②格但斯克
Königsberg(德)①,Калининград②
①哥尼斯堡、柯尼斯堡,②加里宁格勒
Westminster
西敏(粤),威斯敏斯特[註e 21]
麻嘉(《岭外代答》、《诸蕃志》)、摩迦(《宋会要》)、默加(《明史》)、麦加,天方,天堂(汪大渊)
Davrezh,Tavrezh,Tavrez,
大不里士、桃里寺
Caliphate(英),
阿拉伯帝国,①哈里法,②大
①坚昆、鬲昆、隔昆(《史记》),结骨、契骨、纥骨、护骨(魏晋),黠戛斯(唐),②纥里迄斯(宋、金),吉利吉思(元),③布鲁特(清),②吉尔吉斯、柯尔克孜
Бишкек(吉尔吉斯)、Пишпек①,Фрунзе②
①比什凯克、必茨伯克,②伏龙芝
①海参崴,②符拉迪沃斯托克,③浦塩斯德
①安息(汉)、阿尔沙克,②帕提亚
乌浒水、妫水,暗木河(《元史》),阿木河(《明史》),阿姆河
Самарқанд、Samarqand(乌兹别克),Самарканд(俄、蒙)
悉万斤(《魏书》),康国(《隋书·西域记》、《往五天竺国传》、《经行记》),萨末建(《经行记》),寻思干(元耶律楚材《西游录》),邪米思干(《长春真人西游记》),薛迷思加(《元史》),撒马儿罕(《西域藩国志》、《明史》),撒马尔罕
Türk(土),
①突厥,②土耳其
Алтай(维、蒙、哈、俄)①
金山(《周书·异域传》),阿尔泰①
Warcisław[註e 25]、Warsz → Warszawa[註e 26](波兰),Warsaw(英)①,Varsovia(拉丁),Warschau(德)
①华沙
Kraków(波兰)①,Krakau(德)②
①克拉科夫,②克拉考
München(德)①,Munich(英)②
①明兴,②慕尼黑
Stuttgart(德)
斯图加特、斯图嘉特、司徒加特(台)
Waterloo
滑铁卢,窝打老(粤)
Jawa(爪哇)、Java(英)
爪哇,渣华(粤)
Aberdeen(英)
阿伯丁,鸭巴甸(粤)
Hollywood(英)
好莱坞,荷里活(粤)
Portland(英)
波特兰,砵兰(粤)
Kennedy(英)
肯尼迪,坚尼地(粤)
Sacramento
萨克拉门托,沙加缅度(粤)
Хангайн нуруу(蒙)
燕然山(《后汉书》)、燕山,于都斤山(南北朝末),杭爱山
已程不国(《汉书·地理志》),狮子国、师子国,①僧伽罗、楞伽岛,②斯里兰卡,③细兰(宋)、④锡兰(明、清)
①天毒(《山海经》),身毒(《史记·大宛传》、《汉书》、《后汉书》),羌独(西汉),天竺(东汉、唐),②兴都斯坦,③印度,④婆罗多、巴拉特
ᡠᠯᠠ
弱水(汉、魏晋)、完水-难水(上-下游,南北朝)、混同江(元、明),①望建水-那河-黑水(上-下游,隋唐)、黑龙江(《辽史》始),萨哈连乌拉,②哈拉穆连,③阿穆尔河
①勃利(唐)、巴忽鲁(元)、博和哩[註e 30](《满洲源流考》)、颇黎、勃利、剖阿里,伯利、勃利、伯力,②哈巴罗夫斯克
ᠪᠣᠣ
报喜城[註e 32],①海兰泡,②布拉戈维申斯克
ᡤᠠᡧᠠᠨ
①庙街,②尼古拉耶夫斯克
ᡠᠯᠠ
ᠠᠩᡤᠠ
ᡥᠠᡩᠠ
(对阿伊努人的古称)③
①黑龙屿,②萨哈林,③窟说、屈设(唐),骨嵬(元),苦夷、苦兀(明),苦叶、库叶、库野、库页(清),④北蝦夷地,⑤樺太
①南国、南朝,②东京,③交趾支那
①西贡(粤语源),②胡志明市
占婆那喝罗、占婆补罗、占婆、占波、瞻波(《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占城,环王,林邑[註e 40]
①暹粒,②真腊(《隋书》)、真里,③吉蔑、阁蔑(《唐书》),高棉,④究不事(《后汉书》)、甘勃智(元)、甘武者(《明史》)、柬埔寨(明万历后)
①暹罗,②泰、泰国
①缅甸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① → America②,United States③(英)
花旗国(粤,传统称呼;麦都思《地理便童略传》、米怜《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①亚美利加兼合国(郭实腊 《东西洋每月统纪传》),美理哥合省国、亚美利格合省国、美理哥兼摄邦国(裨治文《美理哥国志略》),亚美理驾会邦国(裨治文《亚美理驾会邦国纪略》),亚美理驾合众国(《望厦条约》),大美联邦(裨治文《大美联邦志略》),花旗合部(罗存德《英华字典》),亚墨理驾列国(郭实腊《古今万国纲鉴》),米利坚合众国(徐继畲《瀛寰志略》),美利坚合众国、美国(清末、民国)
②咪唎坚,墨利加,咩哩干(杨炳南《海录》),弥利坚(梁进德《四洲志》),美理哥(《美理哥国志略》),米利坚(《合省国说》),美利坚、美国(清末、民国)
③育奈士迭(《四洲志》),合省国(梁廷枏《合省国说》)
[註e 43]
Sibo[註e 44]②
↗
Simbei、Sibe(鲜卑)→ Сибирь(俄、蒙)、Siberia(英)①
罗荒野[註e 45],①鲜卑利亚、锡伯利亚,西伯利亚,②锡伯族
Firenze、Fiorenza(意)①,Florentia(拉丁),Florence(英)②
①佛罗伦萨、翡冷翠,②佛罗伦斯
Tahiti(法)
塔希提,大溪地(港台)
Umayyad(英),
倭马亚、伍麦叶、奥玛雅
Sydney
悉尼,雪梨(港台)
New South Wales
新南威尔士,新南威尔斯(台),纽修威省、纽省(粤)
Victoria
维多利亚,域多利(粤)
British Columbia①,B.C.②
①不列颠哥伦比亚,②卑诗(港)
Massachusetts
马萨诸塞,麻省(粤)
Virginia
弗吉尼亚,维珍尼亚(粤)
San Francisco①
旧金山,①圣弗朗西斯科,三藩市(粤)
Beersheba(英),
别是巴、别示巴(新教),贝尔舍巴(天主教),贝尔谢巴
①渤泥、婆利、婆罗、婆罗乃,文莱,②婆罗洲,③加里曼丹岛
①金洲,②须文达那(元),③苏门答腊(明)
旧港,①室利佛逝、佛逝,②社婆格室利佛哲,三佛齐
↑ ↘
∣ 巨港,①巴林冯、巴邻旁邦
Palembang(巫)①
中国侧 → 南海①,South China Sea(英)、
越南侧 →
菲律宾侧 → Dagat Luzon④、Dagat Kanlurang Pilipinas⑤(他加禄)
①涨海(汉),沸海(南北朝),南冥、南溟[註e 47],②南中国海,③㴜东,④吕宋海,⑤西菲律宾海
中国侧 → 东海①,East China Sea(英)、
朝鲜半岛侧 →
日本侧 →
①大明海(明,《坤舆万国全图》),②琉球海(琉球尚氏)
中国侧 →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大陆、东南亚华语区),釣魚臺列嶼[註e 48](港台),Diaoyu Islands、Diaoyutai Islands、Tiaoyutai Islands、Diaoyutai、Diaoyu Dao、Tiaoyutai、Tiaoyu Tao(英语)、Tiò-hî tó(英语,闽南语源)
日本侧 → Pinnacle Islands(爱德华·卑路乍),
琉球侧 →
日本侧 →
韩国半岛侧 →
中国侧 → 黄海(中、日),Yellow Sea(英)
韩国半岛侧 →
日本侧 →
韩国半岛侧 →
Liancourt Rocks①
①利扬库尔岩
ᠰᡝᡴᡳᠶᡝᠨ
①土门色禽、土门江(清),图们江,②图曼纳亚河
中琉界沟、
①中国古称,黑水沟、黑水洋、分水洋
①琉球,②冲绳
↓
琉球列島、南西諸島(日)①
①琉球群岛
Nieuw Zeeland(荷)→ New Zealand(英)①
新西兰,纽西兰(港台)
Bridge、Bridges(英)①
桥,①普利,必列者士(粤)
↓
Cambridge
剑桥,康桥(徐志摩)
Frank,
Portus Cale[註e 52](拉丁)→ Portugal(英)、Portuguesa(葡)②→
①佛郎机[註e 53](明),②博古雅(清),③葡萄牙
Rom[註e 54]①、Romani、Romni(吉普赛)→ Romani(英)
Aegyptus(拉丁)[註e 55] → Gypsy(英)②,Gitano(西),Gitans(法),
Люли、Lyuli(英)③[註e 56]
↗
Boheme(法)[註e 59]⑦,Flamencos(西)[註e 60]⑧,Ahikuntaka(梵、僧伽罗)[註e 61]⑨
①罗姆人,②吉卜赛人、寄泊栖,③啰哩,啰哩回回、罗里、剌里、剌里西番(《元史》),卢里、柳里,④多姆人、东姆人,⑤阿金加诺人,⑥茨冈人,⑦波希米亚人,⑧弗拉明戈人、佛兰明歌人,⑨艾昆塔卡人
Hwt-ka-Ptah(早期古埃及)[註e 62]
Hikuptah(晚期古埃及),
|
|
↓ Αἴγυπτος[註e 64]↴ ↓ ↑
a-ku-pi-ti-yo(锡线B),
①科普特,②埃及
↘ ↙
Hispanic (adj.)、Spanish
(adj.)
①士班雅(《圣经》和合本),②日斯巴尼亚、以西巴尼亚、西班牙
↱ 셔블(中世)→ 서울 ↑
서벌,
↑
東國、大東、海東、東邦(李氏朝鲜,自称)[註e 72],鸡林[註e 73],震域、槿域、青丘、八道,①濊貊,②莫利(《阙特勤碑》)、莫离,③亩俱理(唐开元《梵语杂名》),④徐罗伐、徐罗,⑤斯卢,⑥新罗,⑦肃良合(《新元史·卷一百四·列传第一》),⑧高句丽、高丽,⑨朝鲜,⑩韩[註e 74]
①朝鲜(中国大陆),きたちょうせん [北朝鮮],②北韩(港台)
大韩民国,①韩国(中国大陆)、韓国 [かんこく],②南韩(港台)
朝鲜侧→
韩国侧→
日本侧→ →
①朝鲜海峡,②对马海峡
Ilha Formosa(葡)[註e 76]→ Formosa(英)①,臺灣 → Taiwan(英)
①福尔摩沙
湄南河,昭拍耶河
北榄坡,①那空沙旺
川銅 → Chiang Thong(英)②
①琅勃拉邦、隆勃拉邦、龙坡邦、銮佛邦,②川铜,③孟骚、孟兆、孟斯瓦
万象,永珍(港台马新)
①澜沧、南掌(嘉庆后)、兰章、缆掌,②巴特寮,③孟寮,④寮、寮国(台、马、新),老挝(中国大陆),老丫、潦查、老抓[註e 80]
①扎曲、杂曲,②澜沧江,③湄公河,④九龙江
Indochine(法),Indochina、Indo-China(英)[註e 86]① →
中南半岛[註e 87](于右任),①印度支那半岛、印支半岛
Indochine française(法)、French Indochina(英)[註e 88],Sahpheap Indauchen(柬)①
越老柬、越寮柬[註e 89],①印度支那、印支,②法属东洋联邦、东洋
廣州灣 → Kouang-Tchéou-Wan,Fort-Bayard(法)
湛江
Western World、Western、the West、Occident(英),occidens
(拉丁)→ オクシデント、オチデント①,
[註e 90]②
①西方世界、西方,泰西,②西洋
①思可齐亚(《坤舆万国全图》)、斯可齐亚(《坤舆全图》)、斯科舍(法),苏格兰
Scotland(英)①,Alba(苏格兰盖尔)
↳スコットラン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与「苏格兰」有关)╲(以下「不列颠」)
╲
crúith(古爱尔兰)
pryd(威尔士) (Ynys) Prydain(威尔士)
↑ ↗
kwritu-(原始凯尔特)[註e 92]→ pritu-
↓
↵
Breoton、Breoten、Bryten、Breten(上古英语),
Bretayne、Breteyne、Britain(中古英语、古法语),Britain(英)③
↘ ↙
Bretagne(法)[註e 94]④
①阿尔比昂、阿尔比恩,②不列颠尼亚、布列塔尼亚,③不列颠,④布列塔尼
Angles(英),Anglii(拉丁)① Angleterre(法)、Inglaterra(西、葡)
↖ ↑
Angeln(德)[註e 95]、Angel(丹),Anglia②、Anglorum(拉丁)→ Engla-lond(古英),England(英)③
①盎格鲁人
红毛番、红毛蕃、红毛、红番、红夷[註e 96],②盎格利亚,③谙厄利亚(《坤舆万国全图》)、昂假尔斯奇(图里琛《异域录》)、昂利亚(《坤舆全图》)、英圭黎(《闽海纪要》)、英机黎(《海国见闻录》)、英鸡黎、膺吃黎(《海岛逸志》)、/口英/咭唎(乾隆付英国国王敕谕)、英咭唎(《红毛番英咭唎考略》)、英吉利(《皇清四裔考》、《英吉利国夷情纪略》),英格兰、英伦
红毛鬼(《广东通史》)、米粟果、红毛番(《张燮《东西洋考》、查慎行《罪惟录》)、波斯胡、红夷(《《台湾府志》》)、红彝(查慎行《罪惟录》)[註e 97],①尼德兰、尼达兰(《海国图志》),③和兰(《明史》)、阿南、荷囒、贺兰、阿兰陀、荷兰陀、荷南、荷兰(乾隆),④弗朗德伦,⑤弗拉芒、佛拉芒、佛兰芒、法兰芒,⑥法兰德斯
Vlaanderen(荷)④,Flandre、Flamand(法)⑤,Flanders(英)[註e 98]⑥
Holland(荷、英)、Holandés(西)、Hollanda(葡)③→
Pays-bas(法),Países Bajos(西)、Países Baixos(葡),Paesi Bassi(意)
↗
(低地国家)[註e 99]
↓
Nether(日耳曼诸语)→ Netherlands(荷、英)①,Niederlande(德)
↓ ↘네덜란드
Dutch[註e 100](英),Netherlander(荷)
↖_______________
(以上与「荷兰」有关) ╲(以下「德意志」)
╲ 德国①、덕국 [德國]
Vokietija(立陶宛) ╲ ↑
Vācija(拉托维亚) Deutsch (adj.) ①→
Theodiscus(拉丁) ↖_____________
↑ ╲
Dewtéh(原始印欧)[註e 101]→ Þeudō → Þiudiskaz (adj.)(原始日耳曼)[註e 102]→ Diutisc (adj.)(古高德)→ Diutisciu Land(古高德),Deutschland(德)
↓
도이칠란트(韩)、도이췰란드(朝)
Alemanni、Alamanni、Alamani[註e 104] → Alemania(西、葡)⑤,Allemagne(法)⑥,
Saxon[註e 105] → Saksa(芬),Saksamaa(爱沙尼亚)
Nemets(英)
↗
Němьcь(原始斯拉夫)[註e 106]→ Niemcy(波兰),Німеччина(乌),Немачка、Njemačka(塞、克),Németország(匈牙利),Nemți(罗马尼亚),Нямеччына(白俄)
①德意志、德国,②独逸,③入尔马尼亚(《坤舆万国全图》)、日耳曼尼亚、④日耳曼,⑤阿拉曼尼亚、⑥阿勒芒
エール
↗ ↖ ↗
Éire(爱)、Ireland(英)②、Irlanda(西、葡、意)③,Poblacht na hÉireann(爱)④、Republic of Ireland(英)
①爱尔土,②爱尔兰,③意而兰大(《职方外纪》),④喜百泥亚(《坤舆万国全图》)
↗ Польш(蒙)①
Polska(波兰)[註e 107]、Польша,Polonie(拉丁)→ Polónia(葡)、Polonia(西)②,Poland(英) ③→
Lechia[註e 108] → レヒア
①孛烈儿,②波罗泥亚(《勘舆万国全图》),③波兰
Санкт-Питер-Бурх[註e 109]① - - - - - - - - - - - - - - →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註e 110]①、Saint Peterburg(英)
↘ ↗
Петроград[註e 111]② ───→ Ленингра́д[註e 112]③
①圣彼得堡,②彼得格勒,③列宁格勒
Finlonti、Finlandi → Finland(英)① →
Źemē[註e 113] → Suomi(芬)
①芬兰
Evenkil'(鄂温克)[註e 114]① → Эвенки②,Evenks(英)
Solon④
Donki[註e 115] → Tungus、Tunguz③
東胡↗
Хамниган(蒙)
①鄂温克,②埃文基,③通古斯,④索伦、索伦鄂温克
侯城(汉),瀋州(唐)→ 瀋阳(元)- - - - - - - - - - - - - - → 瀋阳(1929)→ 沈阳(1945),Shenyang(英)
↘ ↗ ↘ ↗
盛京(1634,皇太极)→ 奉天(1657) 奉天(1932)
↑ ╰
↓ ↕
ᡥ᠊ᠣᡨ᠋ᠣᠨ
ᡳᠮᡳᠶᠠᠩᡤᠠ
ᡶᡠ᠋
↓
Mukden(英,至新中国止)
长春 → Changchun(英),
①哈尔滨[註e 119]
①耶路撒冷、耶京,②古德斯、圣城
↗
①迦南(新教)、客纳罕(天主教),②巴勒斯坦、③非利士地
④非利士人(新教)、⑤培肋舍特人(天主教)[註e 120]
①锡安(新教)、熙雍(天主教)
②吉安、吉恩
↓
锡安山(新教)、熙雍山(天主教),郇山
杰里科,耶律哥,耶利哥(基督教)
↘
①阿比西尼亚,②黑地兀皮亚(《坤舆万国全图》),埃塞俄比亚、衣索比亚(台)
Ultra Silvam(中世纪拉丁)[註e 122]→ Ultrasylvania、Transylvania(英)①,Залісся(乌)
Siebenbürgen(德)[註e 123]②→ Siedmiogród(波兰)、Семигород(乌)
①突浪西尔袜尼亚(《坤舆万国全图》),特兰西瓦尼亚,②锡本布尔根
Moldova(罗马尼亚、英)①,Moldavia②
Basarabia(罗马尼亚、英)③,Бесарабія(乌)、Бессарабия
①摩尔多瓦、②摩尔达维亚、莫大未亚(《坤舆万国全图》),③比萨拉比亚
- ^ 阿尔泰语系诸语及可能属于阿尔泰语系的日语、韩语皆有此现象,即流音和辅音丛不能放词首。
- ^ 原音「贝拉罗斯」,汉语名「白俄罗斯」除了因应白俄与俄罗斯的亲缘关系,最主要原因是沙俄帝国统治时期将「русь」改成了「руссия」,以示同为俄罗斯族的土地,故假借了「俄罗斯」之译名,且将「罗斯」译为「俄罗斯」也是传统习惯(蒙古语习惯遗留)。日语原译为「白ロシア」,苏联解体后,为尊重其独立意愿,国名中不应出现「ロシア」一名,故改为白俄语音译。
- ^ 有关「露西亜」与「魯西亜」是否带有感情色彩的讨论(欧雷)
- ^ 「Бела」意为「白」,「Беларусь」意为「白色的罗斯」即「白色的俄罗斯」。白俄语中「白色」的词的发音和汉语普通话的「白」的发音相近,是一个巧合,并无辞源上的关系。中文译名「白俄罗斯」既是音译,也是意译。
- ^ 既可指(俄)罗斯人,也可以指(俄)罗斯部族或国家。
- ^ 皆为意译。以前英语也为「White Russia」,也因白俄罗斯独立而改成音译。
- ^ 莫斯科大公国。
- ^ 莫斯科大公国。
- ^ 莫斯科,现俄罗斯联邦首都。
- ^ 关于白俄罗斯国名的讨论(黄继新)
- ^ 皆为自称,意为「本地人」,「/na/」意为「本地」,「/nio/」、「/nəi/」、「/nai/」、「/ni/」在不同方言中都表示「人」。
- ^ 意为「密林」。
- ^ 乌里奇人,俄罗斯列为独立少数民族,实为所谓不薙发黑斤,赫哲族的一支。
- ^ 皆为他称,「/χədʑən/」意为「东方人」。
- ^ 其服鱼皮、狍子皮,故名。
- ^ 意为「住在江边的人」。
- ^ 「maha」意为「大」,「sthana」即「斯坦」,意为「国境」。
- ^ 此词在英语专指辽朝(契丹)。
- ^ 有关「支那」是否带有感情色彩的讨论(欧雷,答案及评论)
- ^ 香港国泰航空(Cathay Pacific Airline)
- ^ 「Westminster Abbey」分别为「西敏寺」及「威斯敏斯特教堂」,「Palace of Westminster」分别为「西敏宫」及「威斯敏斯特宫」。
- ^ 古阿拉伯部落,与「Тоҷик」(塔吉克)之名同源。
- ^ 意为「海边的小渔村」。
- ^ 意为「镇东府」或「东方统治者」。
- ^ 语源「vole」或「wole」,意为「偏爱」,「Warsz」是「Warcisław」的缩略形式。
- ^ 意为「属于『Warsz』」。
- ^ 意为「驯狮人」。
- ^ 意为「雅利安人的居住地」。
- ^ 「Sahaliyan」意为「黑」,「Ula」意为「水」。
- ^ 部落名。
- ^ 「Haiilan」意为「榆树」,「Boo」意为「家」。
- ^ 1958年,《瑷珲条约》条约签订后,俄国曾将海兰泡改为此名以庆祝条约成功签订。
- ^ 意为「黑水嘴顶」。
- ^ 意为「神在河口创造的岛」。
- ^ 意为「河口」。
- ^ 「
Đông Kinh 」在黎朝是河内的名称。 - ^ 法属印支的越南由东京(「北圻」,越南北部)、安南(「中圻」,越南中部)、交趾支那(「南圻」,越南南部)组成。
- ^ 意为「王国的森林」。
- ^ 「
नगर 」、「पुर 」意为「邑」、「城」。 - ^ 公元192年,区逵乘汉朝衰落,自立为王,建国,初王象林,中国史籍省称林邑。
- ^ 意为「打倒暹罗」。「暹粒」也为现柬埔寨一省及其治所的名称。
- ^ 「Thai」意为「自由」。
- ^ 「美利坚合众国」译名的由来
- ^ 锡伯族的「鲜卑来源说」,存疑。
- ^ 意为「罗刹人(俄罗斯人)的荒野」。
- ^ 阿拉伯帝国王朝。
- ^ 存疑。《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冥」通「溟」。
- ^ 主岛名,钓鱼屿(《使琉球录》、《筹海图编》、《顺风相送》、《大清一统志》、《坤舆全图》)。
- ^ 中国古称,乐浪海(《汉书·地理志》)、渤海、鲸海(宋、元)。
- ^ 意为「万水之源」。
- ^ 均为「Frank」(法兰克)一词的变音。法兰克是6世纪征服法兰西地方的一个日耳曼族部落集团,伊斯兰教徒同他们早有接触﹐故「Farangi」成为后世土耳其人﹑阿拉伯人以及其他东方民族泛指欧洲基督教徒所用的名称。
- ^ 意为「温暖的港口」。
- ^ 也指佛郎机炮。
- ^ 或与多姆人有联系。在吉普赛语言中,「罗姆」意为「人」。
- ^ 即埃及。「吉普赛」一词源于欧洲人对吉卜赛人起源的误解,当时欧洲人认为吉卜赛人来自埃及,于是称之为「埃及人」。
- ^ 啰哩人是多姆人的一个分支。
- ^ 多姆人是住在中东的一个源自印度的族群,被认为是吉卜赛人的分支(贱民或刹帝利),在六世纪时离开印度。
- ^ 「Atsiganos」意为「不可接触」,暗示其来自贱民阶层。
- ^ 15世纪时,波希米亚的兹克姆德国王(King Zikmund)将所有波希米亚境内的吉卜赛人逐了出去,他们逃到了法国,在那里有时他们就被称为波希米亚人。
- ^ 弗拉明戈舞的形成深受摩尔、犹太、吉普赛文化影响,且当代著名的弗拉明戈舞蹈家大多是吉普赛人,故名。也有人认为「Flamencos」与「flama」有关,取「火热」义,恰与弗拉明戈舞同,用以形容吉普赛人性格。
- ^ 居斯里兰卡,「Ahikuntaka」意为「弄蛇人」。斯里兰卡的艾昆塔卡人(《世界民族》1985年01期)
- ^ 意为「造物神卜塔的魂灵的居所」。
- ^ 意为「爱琴海之下」或「爱琴海之南」。
- ^ 埃古普托斯,希腊神话中的埃及国王。
- ^ 皆自闪米特语源,意为「国」「都」或「城」。
- ^ 意为「西域」或「日落之地」。
- ^ 突厥语词首的「b」和「m」可通转。
- ^ 「徐罗伐」或「徐罗」为新罗京城,古已以「徐伐」训「京」,现代「首尔」或源于此。《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国号徐罗伐,又徐伐(今俗训京字为徐伐,以此故也),或云斯罗,又斯卢。初王生于鸡井,故或云鸡林国......后世遂定新罗之号。」
- ^ 意为「朝日鲜明」,「朝」读如「朝日」的「朝」。「朝日鲜明」一词在朝鲜的史书《三国遗事》被用来称呼「王俭朝鲜」与「卫满朝鲜」。「王俭朝鲜」与「卫满朝鲜」并立而言,今天在朝鲜和韩国单称「古朝鲜」者,多指「王俭朝鲜」(即檀君朝鲜)。从周至汉的中国史书,「朝鲜」只是指朝鲜半岛北部的地区。1392年,李成桂推翻王氏高丽,自立为王。最初李成桂原想继续使用「高丽」的国号。但由于高丽王室在高丽末期对朝鲜半岛统治的合法性遭到质疑,李成桂决定改国号,以「朝鲜」(为纪念古朝鲜)、「和宁」(李成桂父亲李子春就仕之地)两号请明太祖朱元璋决定,明太祖选择了「朝鲜」, 但不肯册封。直到1401年,明惠帝才正式册封朝鲜太宗为朝鲜王。此后「朝鲜」一词成为国家、民族和语言的名称。
- ^ 《后汉书·东夷列传》第七十五:「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
- ^ 1896年,朝鲜高宗宣布朝鲜「独立」,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此处的「韩」既来自朝鲜半岛南部古称「三韩」,同时「韩」字在韩语中更有「伟大」或「统一」的意思。
- ^ 朝鲜位于中华之东,隔海相望,故名。
- ^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国号徐罗伐……初王生于鸡井,故或云鸡林国......后世遂定新罗之号。」
- ^ 有关朝鲜英文名称的讨论(王博畅)
- ^ 韩国80年代前用语
- ^ 意为「美丽的岛屿」
- ^ 「
แม่น้ำ 」意为「水之母」,即泰语「河流」。「湄南河」一名即从此译。 - ^ 意为「天堂之城」。
- ^ 意为「百万大象」,为澜沧王国国名。
- ^ 「挝」现在读「wō」,但在过去是读作「zhuā」音,意为用指或「爪挠、敲打」。
- ^ 意为「从山岩中流出的河」。
- ^ 意为「百万大象」,为澜沧王国国名。
- ^ 意为「母亲」、「源」。
- ^ 湄公河下游三角洲在越南境内,因由越南流出南海有9个出海口,故越南称之为「九龙江」。
- ^ 意为「大河」。
- ^ 表示位于印度与中国之间并受两国文化影响的区域。
- ^ 意指中国以南的半岛。
- ^ 表示位于印度与中国之间并受两国文化影响的区域。
- ^ 因为法属印度支那由越南、老挝、柬埔寨构成。
- ^ 以前「西洋」所指,为印度洋及以西地区。近代「西洋」用法引自日本,指西方。
- ^ 不列颠岛已知最古老的名称,如今它仍然作为该岛的一个雅称使用。原意或为「白山」,源自多佛尔海峡的白色悬崖。原始印欧语中,「albho-」是表示「白色」的词根,「alb-」是表示「山丘」的词根。
- ^ 意为「形状」。
- ^ 原本不独指不列颠岛,而意指一群有着各自名字的岛屿。
- ^ 法国西北部一地区。
- ^ 今德国石勒苏益格盎格琳半岛,意为「狭水」,原意为「狭窄」,与德语「eng」同源。
- ^ 17世纪始荷兰与中国发生接触,当时以「红毛番」等称之。后混同,也将英国人称为「红毛番」等。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英国的认识(龚缨晏)
- ^ 明、清我国东南沿海对荷兰人的称呼,后也成为对英国人的称呼。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英国的认识(龚缨晏)
- ^ 法兰德斯,现比利时北部地区。由于其曾为荷兰的一部分,故常与荷兰等地混同。
- ^ 日耳曼诸语中,「nether」意为「低」,故「Netherlands」意为「低地」。罗曼诸语中,例如法语的「pays」意为「低」,「bas」意为「低」,故「Pays-bas」也意为「低地」。但因为比利时和在历史上曾经属于荷兰的一部份,在法语及西班牙语中,包括比利时和卢森堡,都可以称为低地国,要视语句的情境来决定它所说的国家。
- ^ 皆意为「荷兰人」。
- ^ 意为「人」。
- ^ 意为「大众的」。
- ^ 地名来自高卢语,由罗马共和国统帅尤利乌斯·凯撒最先使用,以指代莱茵河以东的居民,意为「邻居」。
- ^ 阿勒曼人,一个位在美因河上游区域的日耳曼部落同盟。
- ^ 撒克逊人,一个日耳曼部落同盟。
- ^ 意为「外国人」、「说外语的人」。
- ^ 意为「原野」。
- ^ 「Lech」,西斯拉夫人的一支。
- ^ 「Санкт」可能来自德文、瑞典文或者丹麥文。彼得大帝取此名可能是出於他游访欧洲的精力以及他对西欧文化的向往。
- ^ 1991年,苏联解体以後,由市民投票恢复原称。
- ^ 一战期间,由于沙俄与德国交恶,沙俄政府在1914年改其为「彼得格勒」以去除其中的「德文」单词。
- ^ 1924年1月26日,列宁逝世五天后,苏联将其改名为「列宁格勒」以纪念之。
- ^ 原始波罗的语言里表示「土地」。
- ^ 「鄂温克」是鄂温克是族群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也有另一种说法是「下山的人们」或「住在南山坡的人们」。「索伦」意略同,是达斡尔人对鄂温克人的称呼。
- ^ 「Donki」意为「人」。对鄂温克人的「通古斯」一名已弃用。
- ^ 伪满洲国首都。
- ^ 此说存疑。「
ᡥ᠊ᠠᠯᡶᡳᠶᠠᠨ 」意为「扁」。 - ^ 满语古音的「
ᡶ 」音在清代基本上都转化成了「ᡦ 」音。同时,「ᡦ 」到「ᠪ 」的变化或为送气与不送气音互换。 - ^ 有关「哈尔滨」地名来源的讨论(Hasuran Li)
- ^ 巴勒斯坦古代土著居民。
- ^ 《高达》里的名称。一般相信是为了回避与现实世界中基督教圣山锡安以及犹太人复国主义的名词冲突。无证据显示「Zeon」为德语,此词当为日本人的创造。有意见认为吉恩英文称从「Zion」改成「Zeon」的原因之一,是担心把犹太人的圣山与迫害他们的纳粹德国印象连结在一起,会招致犹太人族群的反感。
- ^ 意为「穿越森林」。
- ^ 意为「七座城市」,源于特兰西瓦尼亚萨克逊人在该地区建立的七座城市。
观念
[编辑]democracy(英)①,
①德谟克拉西(五四时期),②民主[註d 2]
metaphysica①,metaphysics(英)→
①默达费西加,②形而上学、道[註d 3]
φιλοσοφία(古希腊)[註d 4]、philosophy(英)①,
愛智之学,①斐录所费亚,②哲学
Revolution(英)
造反(孙文),革命[註d 5]
society(英),
群(严复),①社会
science(英),
物理[註d 8],格物致知、格致、格物(明后)[註d 9],西学格致(严复),科学
liberty、freedom(英),
群己权界(严复),①自由,自繇(严复)[註d 11]
- ^ 古义为「民之主」。晚清也时常使用此义,有时另指「民主政体」。
- ^ 晚清几个政治词汇的翻译与使用(熊月之)
- ^ 《易经·系辞上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 意为「爱智慧」。
- ^ 《周易·革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 ^ 古代指旧时迎神集会、节日举行的集会,春社。
- ^ 据《说文解字》:「科,从禾从斗,斗者量也」,故「科学」意为「测量之学问」。唐以后,「科学」即「科举之学」。今义含「专门分科之学问」之意。
- ^ 自然物道理的学问,即自然科学。
- ^ 《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现在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 ^ 古义为「自主自为、不受拘束」
- ^ 试说「气类自繇」(肖澜、李海默)
具象概念
[编辑]empire(英)①
王国(薛福成),帝国,①蔼姆派牙(薛福成)
kingdom(英)①
侯国[註f 1]
(薛福成),王国,①恺痕特姆(薛福成)
republic(英)①,
民主国,民国(清末),①而方泼勃立克(薛福成),②共和、共和国
logic(英)、ロジック①,
理则(孙文[註i 1])①逻辑,②论理[註i 2],③逻辑斯蒂
motorcycle、motorbike(英)①
机车(台湾),电单车(香港、东南亚),①摩托车(中国大陆、台湾)
bicycle、cycle(英)
自行车、单车(粤)
evolution(英)
进化,演化,天演(严复)
club,
会社,夜总会,①俱乐部
- ^ 此「侯」与所谓「选帝侯」者同。
货币
[编辑]本章节讨论的是货币名称,货币单位以“/X/”表示
货币单位 1/1
[编辑]NT$ |
新臺幣,①New Taiwan Dollar[註j 1],/圓/
①新台币
MOP$ |
澳門幣,葡幣、葡纸[註j 2],澳門圓、澳圓[註j 3],Pataca(葡
萄牙),/圓/、/元/、/
「元」同「圆」,二字一般可通用,但现代汉语标准则规定以「元」为货币单位。[註j 4]「圆」据信来自「银圆」,即「墨西哥银圆」,而「元」有意见认为其来自「元宝 」[註j 5],也有意见认为来自「圆」的二简字。[註j 6]
¥ |
①日元,
₩ |
①韩元
HK$ |
港元,港圓[註j 10],港幣[註j 11],Hong Kong Dollar,/圓/、/元/、/
$ |
Joachimsthalers[註j 12] → Taler → (US)
Dollar(英)①, Federal Reserve Note②
①美元、美圆,美金[註j 13],美刀,②联邦储备券
↓
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新加坡元
€ |
Euro
欧元,歐羅(港)
ကျပ်,Kyat(英)
缅元
£ | ₺ |
(UK) Pound[註j 14]①,Lira → Yeni Türk Lirası(土耳其)[註j 15]②
①英镑,②土耳其里拉
↓
叙利亚镑、黎巴嫩镑、埃及镑、巴勒斯坦镑
₣ | CHF |
Franc[註j 16]→ Swiss Franc①[註j 17]
①瑞士法郎
↓
中非法郎、西非法郎
$ | ₱ |
Peso(西)[註j 18]
比索
Bs. |
Bolívar[註j 19] → Venezuelan bolívar(委内瑞拉)①
,Boliviano(玻利维亚)
①委内瑞拉玻利瓦尔,②玻利瓦尔诺
kr |
Corona(拉丁)[註j 20] → krona、kronor (pl.)(瑞典),
krone、kroner (pl.)(丹麦、挪威), króna、krónur (pl.)(冰岛)①
①克朗
克朗,英文「Krona」或「krone」,是捷克、冰岛、丹麦、挪威、瑞典的货币名称。此名称在不同语言拼写不同。
₹ | ৳ Tk |
₨ | රු Rs |
Rp | रू |
①印度卢比,②尼泊爾盧比,③斯里蘭卡盧比,④巴基斯坦盧比,⑤印度尼西亚卢比、印尼盾[註j 24],⑥孟加拉國塔卡
↓
毛里求斯卢比、尼泊尔卢比、巴基斯坦卢比、斯里兰卡卢比
DM | mk | KM |
(Deutsch) Mark(德)①、Markka(芬)②[註j 25],konvertibilna
marka、конвертибилна марка(塞克)③
①德国马克,②芬兰马克,③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可兑换马克
₽ | руб | Br |
Рубль、Рубли́ (pl.)①,Рубель(白俄)②,Ruble(英)
①俄罗斯卢布,②白俄罗斯卢布
₪ |
שקל חדש①,New Sheqel
①新谢克尔
R |
Rand
南非兰特
zł |
Złoty①,Złote、Złotych (pl.)(波兰)
①兹罗提
ر.ع. | ر.ق QR |
ر.س SR ﷼ |
ريال、ryạl(阿拉伯)①,Real、Réis (pl.)(葡)②[註j 26]
①里亚尔[註j 27],②雷亚尔
[註j 28]
↓
Real、Reais (pl.)(葡)[註j 29]
③巴西雷亚尔
DT | JD | LD ل.د | .د.ب BD | د.ج DA | دينار |
JD | ع.د | د.ك K.D. | RSD РСД | ден |
دينار、dynạr(阿拉伯),Dinar(英),Denar(马其顿)[註j 30]
①第纳尔
₫ |
越南盾
RM |
Ringgit(巫)
令吉、零吉[註j 31],林吉特[註j 32]
ƒ fl. |
Nederlandse gulden(荷),Dutch guilder(英)
荷兰盾[註j 33]
฿ |
บาท,Baht(英)
泰铢
[註j 34]
货币单位 1/10
[编辑]Dime,角、毛,毫(粤)
10 美分
货币单位 1/100
[编辑]Pence[註j 35]
便士
Cent[註j 36]①,分、厘
①仙,神沙(粤)
↓
Avo(葡)
仙(澳门)
Копеек
戈比
货币单位 1/1000
[编辑]Mill[註j 37]
密尔,文(粤)
- ^ 新台币是英文含「Dollar」却没使用「元」这一称呼 的例外。
- ^ 「澳门币」的俗称。
- ^ 「澳门币」的俗称。因为常与「澳大利亚元」混淆,故此俗称很少使用。
- ^ [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4-02/11/content_5335695.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 民银行法(修正)]
- ^ 论我国主币单位“圆(元)”之由来——兼说辅币单位“ 角”、“分”,金德平
-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464549/answer/25785147 人民币单位「元」是「圆」的通假字吗? (任天涯)]
- ^ 「円」 是「圆」的日本简化字。
- ^ 英文名称「Yen」来自幕末过渡到明治期间,当 时欧洲人将其串标为「Yen」并流通国际。赫本初版《和英语林集成》(1867)中把「エ」、「ヱ」等开头 的单语全部标成「ye」([je])的发音,这是因为参考了英国汉学家麦都思所著的《英和和英语汇》(1830年 )。据信麦都思编写《语汇》时并没有造访日本,而是从来访雅加达的日本人口中听取的,而当时一部分日本 人可能还留着古老的 [je] 的发音。不过当赫本发现日文中的「エ」、「ヱ」除了一部分的地方之外并不发 [je] 音而是 [e] 音后,在赫本式罗马字的第三版(1886年版)中,除了「円」和格助词的「へ」(he)以外,所 有的「エ」、「ヱ」开头都改回「e」了。似乎从此「円」就似乎已经定形为「yen」音,可能考虑到在西洋 语言中「yen」比较不会和其他词语混淆(例如法语的前置词「en」等)。円 (通貨)
- ^ 韩元的单位为「圓」(원,won),有人音译写作「圜」,实际上是不对的。「圜」即「환」 (hwan),是1962年韩国币制改革前的单位,现已弃用。
- ^ 「港元」的旧称,1993年以后官方改称「港元」。
- ^ 「港元」的俗称。
- ^ 银产地,位于今捷克的亚希莫夫镇。
- ^ 「美金」则来自金本位制时代,金本位制崩溃以后,此称呼实已不准 确,但在港台、民间仍然惯用。
- ^ 最初是以一金衡制磅重量的高纯度银的价值作为基准。使用「镑」的有英国及其海外属地,以及叙利亚、黎巴嫩、埃及、巴勒斯坦国等中东国家。
- ^ 「里拉」与「镑」的字源与本义相同,都是来自拉丁文「libra」,天平之意,最初也是以一金衡制磅重量的高纯度银的价值作为基准。仍在使用里拉的只有土耳其,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马耳他的里拉已经被欧元取代。
- ^ 「法郎」其最早源于英法百年战争的法国国王让二世,他被英国人囚禁四年后回到法国,决定铸造名为「franc à cheval」(「自由奔驰」之意)的金币,故「法郎」原意为「自由」。也有意见认为法郎源于法兰克的古国族名称。
- ^ 法国和比利时的法郎以被欧元取代。
- ^ 「比索」,是大部分前西班牙殖民地国家使用的货币名称,这些国家有菲 律宾、墨西哥、古巴、多米尼加、哥伦比亚、乌拉圭、智利、阿根廷等国。
- ^ 为纪念南美革命家玻里瓦尔。
- ^ 拉丁语「皇冠」之意。
- ^ 梵语「银币」之意。
- ^ 梵语「錢」之意。
- ^ 此三者同時也是印度盧比的別稱。
- ^ 「印尼盾」是误称,原因在于印尼长期使用荷兰盾,印尼独立并采用新货币「印尼卢比」后,很多华人仍沿用「盾」这一称呼。另外,印尼人也称呼他们的货币为「uang」,其本意为铜、钱。
- ^ 皆已停止流通。
- ^ 皆「皇家」之意。
- ^ 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也门、伊朗等国使用里亚尔。
- ^ 巴西于 1790 年发行的初版雷亚尔意为「皇家」,承袭葡萄牙雷亚尔。葡萄牙雷亚尔目前 也已停止流通,为欧元所取代。
- ^ 90 年代巴西启动「雷亚尔计划」,重新启用「雷亚尔」,以 求「货币的真实价值」,对付通货膨胀。「雷亚尔」意为「真实的」。
- ^ 「第纳尔」源自古罗马货币「Denarius」, 拉丁语意为「包含十个(铜币)」。使用「第纳尔」这一名称的有巴林、科威特、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 、利比亚、突尼斯、马其顿、前南斯拉夫等国。
- ^ 2004 年前官方中文名为「零吉」,后来马来西亚话语规范理事会改为「令吉」以免书写时与数字「零」混淆。
- ^ 「林吉特」的叫法仅限于中国大陆。
- ^ 关于其中文名称,有一种说法相信其来自英镑发行前的英国货币「弗洛林」(Florin),其硬币面上画有四面盾。其后「盾」一名被用在类似的荷兰货币「Florijn」和「Gulden」上(「Gulden」意为「金的」)。「Florin」最初由佛罗伦萨铸造,1849 年爱德华三世在位时皇家铸币局开始自行铸造英国的「Florin」。The History of English Florin
- ^
「铢」为我国古代是重量单位 ,等于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有意见认为单音节的「铢」是一个外来音译词, 来自「Tieat」,依据是1936年的旧《辞海》、台湾1973年的《中文大辞典》,以及1985年的《大辞典》中「铢」字条下有「(Tieat)暹罗货币名 ,等于一百仙 (cents)」的解释。进一步意见认为「Tieat」译作「铢」当是福建人所为,福建闽南话里面「蛛」、「株」、「铢」等字读作「tu」,与「Tieat」音近,因此「铢」是泰国旧币「Tieat」的译名。
也有意见认为「Tieat」为「Tical」的误写,「Tical」是19世纪泰国旧的货币单位,它比「Tieat」更加有据可寻。同时,「铢」的本字是「钅末」。「钅末」字发「puak」,为早期华人来暹罗做生意时针对「Baht」所发明的字。但后来发现这个字中国并没有,使用不方便,便改为「铢」,这两字只相差一撇。泰“铢”释疑
另外,有第三种意见认为「铢」是质量单位,相当于15克,由于一「Tical」相当于15克的银,后来索性使用「铢」为货币名称。 - ^ 旧制 1 英镑兑 20 先令,而每先令兑 12 便士,亦即 1 英镑兑 240 便士。“先令”(Shilling)古英语写作“Scilling”,来自拉丁语“Solidus”,意为“盾”。
- ^ 来自拉丁文“centum”和希腊文“εκατόν”,意为“一百”。
- ^ 目前世上并无 1/1000 的辅币流通。
动物名
[编辑]Flatfish(英)①
比目鱼,鳎沙、挞沙,鳎蟆、塔玛,左口鱼,大地鱼(粤),①平鱼
Salmonidae(拉丁、英)①
鲑鱼,①三文鱼、杉鱼、红杉鱼
Shark(英)①
鲛,魦(《说文》),①鲨鱼[註g 1]
猪,
①豚
Hyena(英)①
鬣狗,①海乙那(鲁迅)
wafer、waffer(英)
威化饼(粤语源),华夫饼[註g 2]
↕
waffle(英)①
格子奶蛋饼、蛋奶饼、压花蛋饼、热香饼,①华夫饼
食物名
[编辑]Ad tempora quadragesima(葡)[註h 1]→ Tempora → Tempura(英),
①天妇罗、天麸罗,甜不辣,②萨摩扬
butter(英)①
黄油,①白脱(吴)
vanilla(英)①
香草,①云呢拿、云尼拉(粤)
ice cream(英)①
雪糕、①冰淇淋
cream(英)①
奶油,①忌廉(粤)
- ^ 意为「守大斋期」,葡人在大斋期期间因禁吃肉,而以吃鱼代替肉而烹煮。
其他
[编辑]default(英)
缺省,默认
configuration(英)
组态,配置
cement①
水泥,①水门汀(吴)
↕
concrete
混凝土,人工石、
Sofa(英)
沙发,梳化(粤)
motorcycle、motorbike(英)①
机车(台湾),电单车(香港、东南亚),①摩托车(中国大陆、台湾)
bicycle、cycle(英)
自行车、单车(粤)
evolution(英)
进化,演化,天演(严复)
boycott(英)①
抵制,①杯葛(粤))
club,
会社,夜总会,①俱乐部
Stand-Up(英)①
个人脱口秀,①
piston(英)
鞲鞴[註i 4],活塞
passporte(法),passport(英)①→ パスポート、
符、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通关文牒,①护照[註i 5](清),②旅券
fair play(英)①
公平竞争,①费厄泼赖(鲁迅)
Magazine(英)①
杂志,①马己仙(粤)
vitamin(英)①
维生素,①维他命
Penicillin(英)①
青霉素,①盘尼西林
Beatles(英)①
甲壳虫乐队,①披头士乐队、披头四乐队
GESTAPO(德)
盖世太保,格杀打捕[註i 6]
Romance(英)→ ロマン①,Romantic(英)②→
①浪漫[註i 8]、罗曼史,②罗曼蒂克,③浪漫的,④浪漫主义
motif(英)①
动机,基序,①模体
Ghatto①
隔离区,①隔都
dacron(英)
涤纶,的确良(粤)
hacker(英)
黑客,骇客
- ^ 孙文《治国方略·以作文为证》:“然则逻辑究为何物?当译以何名而后妥?作者于此,盖欲有所商榷也。凡稍涉猎乎逻辑者,莫不知此为诸学诸事之规则,为思想行为之门径也。人类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矣,而中国则至今尚未有其名。吾以为当译之为“理则”者也。夫斯学至今尚未大为发明,故专治此学者,所持之说,亦莫衷一是。而此外学者之对于理则之学,则大都如陶渊明之读书,不求甚解而已。惟人类之禀赋,其方寸自具有理则之感觉,故能文之士,研精构思,而作成不朽之文章,则无不暗合于理则者;而叩其造诣之道,则彼亦不自知其何由也。”
- ^ 不是「伦理」。
- ^ 「是但」意为「随便」,「噏」意为「随口说说」。
- ^ 音「勾背」。「鞲」意为革制的皮套,引申成皮制的鼓风机即风箱。「鞴」指水受压而喷涌而出。
- ^ 此称呼意欲提请边境关防检查机关予以「保护」和「关照」,给予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
- ^ 意为「国家秘密警察」。
- ^ 日语近代将英语「-ic」形容词尾、德语「-ik」形容词尾音译为「的」(てき)。原本只有「-t」词根者接上「-ic」或「-ik」形容词尾才能翻译成「~的」,但后来这种译法泛化。此则存疑。关于日语「的」字的讨论(楊步陵)
- ^ 古义为纵情、任意,鲜花烂漫或风流、不拘小节。
這是維基百科用户页 此頁面不是百科全書條目,也不是條目的讨论页。 若您在中文維基百科(域名為zh.wikipedia.org)之外的网站看到此頁面,那麼您可能正在瀏覽一个镜像网站。 请注意:镜像网站中的页面可能已经过时,且页面中涉及的用户可能與该镜像網站沒有任何关系。 若欲造訪原始页面,請點擊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