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
菲律宾共和国 | |
---|---|
格言:Maka-Diyos, Maka-Tao, Makakalikasan, at Makabansa[1](他加禄语) “为了天主,人民,自然,与祖国” | |
国歌:《亲爱的土地》 | |
首都 | 马尼拉市[2] |
中央政府 所在地 | 马尼拉 |
最大城市 | 奎松市 |
官方语言 | 菲律宾语、英语 |
族群 | 维萨亚人(33.8%) 他加禄人(27.7%) 伊洛克人(9.8%) 比科尔人(6.8%) 摩洛人(5.1%) 邦板牙人(3.1%) 邦阿西楠人(1.4%%) 华人(1.2%) 三宝颜人(1.1%) 其他种族(8.8%) |
宗教 | |
政治体制 | 单一制 总统制下议会为立法机关的共和国 |
法律体系 | 大陆法系及英美法系混合 |
政府 | 菲律宾国会 |
• 总统 | 小费迪南德·马科斯 |
• 副总统 | 萨拉·杜特尔特 |
现役军人 | 113,000(第40名) |
成立 | |
• 宣布从西班牙独立 | 1898年6月12日 |
• 正式成立 | 1946年7月4日 (完全从美国独立) |
面积 | |
• 总计 | 299,764[3]平方公里(第72名) |
• 水域率 | 0.61[4]% |
人口 | |
• 2022年估计 | 113,170,065(第13名) |
• 密度 | 336/平方公里(第47名) |
GDP(PPP) | 2023年估计 |
• 总计 | 11,438.62亿美元[5](第29名) |
• 人均 | 11,326美元[5](第117名) |
GDP(国际汇率) | 2023年估计 |
• 总计 | 4,356.75亿美元[5](第36名) |
• 人均 | 3,905美元[5](第122名) |
货币 | 菲律宾披索(PHP) |
时区 | UTC+8 |
• 历法 | 公历 |
行驶方位 | 靠右行驶[6] |
电话区号 | 63 |
ISO 3166码 | PHI |
主要节日 | 濯足节:4月9日 独立日:6月12日 (自西班牙独立) 国家英雄日:8月31日 圣诞节:12月25日 黎刹日:12月30日 |
家用电源电压 | 220 V |
家用插座标准 | A、B |
中央银行 | 菲律宾中央银行 |
人类发展指数 | ▲0.718[8](第107名) |
基尼系数 | 0.458[4] |
国家象征 | |
地理最高点 | 阿波火山(2,954公尺) |
最大湖泊 | 贝湖 |
海岸线 | 36,289公里 |
互联网顶级域 | .ph |
菲律宾共和国(他加禄语:Republika ng Pilipinas;英语: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简称菲律宾,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群岛国家。其地理位置处于西太平洋,北隔吕宋海峡与台湾相望,双方群岛最近的距离为99公里[9],南隔西里伯斯海与印度尼西亚相望,西隔南海与越南相望,东边则为菲律宾海。作为一个座落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热带国家,菲律宾常年饱受地震与台风侵袭,然而其气候环境也造就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菲律宾群岛由约7000个岛屿组成[10][11],可分为吕宋岛、米沙鄢群岛和棉兰老岛三大岛群。其国内人口约9,300万,加上约1,100万海外菲律宾人,2015年时总人口破亿(世界第12名),成为东南亚第二个人口破亿的国家。
菲律宾群岛上的种族与文化为数众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该地区最早的居民,随后南岛民族的迁徙带来了南岛语系语言,随著宗教与贸易的发展,各地分别受到了印度文化、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当代菲律宾则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以拥有超过一亿基督徒成为亚洲最大基督教国家以及全球第三大基督教国家(仅次于美国及巴西)。1521年,麦哲伦探险队航海抵达此地,随后西班牙人于1565年至1571年期间陆续占领菲律宾群岛,其中航海家洛佩兹更以王太子的名字命名为费利佩群岛(西班牙语:las Felipinas),展开长达300多年的统治。19世纪末期,菲律宾经历了对西班牙革命、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之后,成为美国殖民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占领,并在战后的1946年独立。独立至今,菲律宾经历过数次的经济快速成长,然而,政局动荡、贪污问题及社会不安成为了阻碍其发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国内还有严重的贫富差距。近年来,菲律宾的经济有所改善,北部各岛屿、马尼拉的建设达到新兴国家水准,该国在金融风暴之前曾获得过亚洲四小虎的称号。
菲律宾是新兴市场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其经济正从农业为主转型为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菲律宾是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的创始成员国,亦是美国的主要非北约盟友。
国名
[编辑]1542年,西班牙航海家鲁伊·洛佩斯·德比利亚洛沃斯将莱特岛和萨马岛取名为“费利佩群岛”(Felipinas),以当时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费利佩命名。后来,西班牙人即以费利佩群岛(Las Islas Filipinas)称呼其在今日的菲律宾群岛的全体领地[12](p. 6)。此前,西班牙文还有过“西部群岛”(Islas del Poniente)、“东部群岛”(Islas del Oriente)、“麦哲伦群岛”、“圣拉萨罗群岛”(San Lázaro)等的旧称[13][14][15]。
19世纪末菲律宾革命期间,新生的马洛洛斯国会宣布建立费利佩共和国(República Filipina,即菲律宾第一共和国)[16],随后随着美国殖民菲律宾群岛,其英语化的称呼“菲律宾群岛”(the Philippines)变得更为常用[17],并由琼斯法案官方确定此名称[18]。在英语语法中,该复数形式即含有“群岛”之义。1935年菲律宾宪法即以菲律宾共和国(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为国名,延续至今[19][20][21]。
中文旧称菲律滨、小吕宋。
历史
[编辑]史前时代
[编辑]南岛语系人群被推测,至少在距今四千多年以前,已抵达菲律宾[22],这个时代的考古遗址,出现了源自台湾的玉石原料。表示当时菲律宾的南岛人群,与台湾原住民存在贸易情形[23]。
至约公元前1000年,菲律宾定居者可以分为四个较为明显的族群,包含狩猎采集者,战士社会,港口族群[24]。
中国与菲律宾的古代聨系:据中国史料记载,226年(东吴黄武五年),东吴官员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浮海巡抚,也曾到过今天菲律宾境内的臣延、耽兰和杜薄[注 1]。事实上,菲律宾也曾出土过公元三世纪的中国瓷器。 唐、宋时期,汉人与菲律宾各地有贸易往来。
苏禄苏丹国
[编辑]1380年,伊斯兰传教士阿尔·马卡敦首先把伊斯兰教传入菲律宾的苏禄[25]。1390年,来自苏门答腊的米南加保人在菲律宾建立了苏禄苏丹国。1405年(明永乐三年),郑和下西洋,巡莅菲律宾群岛。郑和奉永乐帝诏书封旅菲侨领许柴佬为吕宋总督,统揽该地区的财、军、文大权二十年之久。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苏禄王亲自率使臣到中国拜见明成祖,回程路上病死于山东德州。明成祖派礼部郎中陈士启前往祭奠,以国王礼节将扒哈剌葬于德州,并赐谥号“恭定”。安葬扒哈剌后,西王、峒王一行辞别归国,而东王一家除长子都马含回国嗣位外,其余家属包括王妃葛本宁、叭都葛苏性,次子安都禄、三子温哈剌等10人留德州守墓[26]。另外,中国史籍中的提及的麻逸、古麻剌朗等国皆于今日菲律宾国内。
殖民地时期
[编辑]伊斯兰政权
[编辑]1450年-1520年间有多位阿拉伯人到菲律宾南部各地传教,并建立多个苏丹政权;1450年,阿拉伯商人谢里夫·阿布·巴卡尔(Abu Bakar)从印尼苏门答腊到菲律宾南部苏禄群岛的霍洛岛与沿海地区宣传穆斯林教义,后自称阿布·巴卡尔苏丹并建立伊斯兰政权:环苏禄海伊斯兰苏丹王国;1475年,阿拉伯人谢里夫·卡本苏旺(Kabungsuwan)从马来西亚柔佛到菲律宾南部民答那峨岛的哥打巴托市传教,宣达穆斯林教义到民答那峨岛内陆地区并建立苏丹政权。穆斯林到菲律宾南部宣传教义也为原本部落带来穆斯林的文化与法律制度,菲律宾南部的部分部落酋长称谓也改称苏丹[25][27]。
西班牙殖民时期
[编辑]1521年麦哲伦率领西班牙探险队于地理大发现首次环球航海时抵达此地,麦哲伦亦是在此地被土著砍死。1542年,西班牙人以王子腓力(即后来的腓力二世)之名,将此群岛命名为“Las Filipinas”,成为“菲律宾”名称的由来[28]。
1565年,宿雾岛被西班牙人所占领。1571年,西班牙人侵占吕宋岛,建马尼拉城。1594年,西班牙人公告马尼拉成为菲律宾群岛的首都。此即西班牙统治菲律宾的开始。来自美洲西班牙领土的殖民者,主要来自墨西哥和秘鲁,很快就来到了菲律宾。[29] 墨西哥独立战争切断了通往拉丁美洲的贸易路线后,欧洲人才来到菲律宾。
菲律宾第一共和国
[编辑]1896年8月,安德烈·滂尼发秀领导的卡的普兰(Katipunan)在马尼拉近郊的马林塔瓦克山(即巴林塔瓦克山)发动起义,各地响应,进攻西班牙殖民军。次年阵营内部发生分裂,埃米利奥·阿奎纳多(Emilio Aguinaldo)篡夺领导权,杀害滂尼发秀,并与西班牙殖民者妥协。但起义者坚持斗争,后起义者几乎占领全国。埃米利奥·阿奎纳多于5月17日乘美舰麦克科洛济(Mc culloch)号返菲活动。1898年6月12日菲律宾宣告脱离西班牙独立,建立第一共和。1899年2月,美国发动美菲战争入侵菲律宾,新生的菲律宾共和国随之瓦解。
美国殖民时期
[编辑]1898年菲律宾宣告独立。同一年,爆发美西战争,12月10日,西班牙被美国打败,签署“巴黎和约”。美国政府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购买菲律宾主权,菲律宾美国统治时期开始,菲律宾成为美国的殖民地,以及美国在亚太补给的军事基地。
1916年8月29日美国国会通过菲律宾自治法案,该法案成为菲律宾1934年立法以前的宪法基础,1916年10月3日菲律宾举行选举,建立了菲律宾参议院。1919年2月23日菲律宾独立代表团赴美国华盛顿首府游说请愿、另赴国会备忘录表明菲律宾已经做好独立准备。1920年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美国国会进行告别演说,呼吁国会通过菲律宾独立法案但未获得美国国会同意。
1934年3月菲律宾参议院议长曼努埃尔·奎松组团赴美国国会进行游说,美国国会通过泰丁斯·麦克杜菲法案规范菲律宾独立需要进行的程序,1934年3月24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签署泰丁斯·麦克杜菲法案成为正式法律,1934年5月1日菲律宾参议院通过泰丁斯·麦克杜菲法案。1934年7月10日菲律宾选举出制宪会议代表。1934年7月30日菲律宾制宪会议起草菲律宾宪法。1935年2月8日,菲律宾制宪会议通过宪法草案。
1935年3月23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签署菲律宾宪法草案。1935年5月14日菲律宾举行公民投票通过宪法草案。1935年9月17日菲律宾举行正副总统大选,曼努埃尔·奎松当选菲律宾国协首任总统。1935年11月15日菲律宾国协正式建立[30]。
日本殖民时期
[编辑]1941年12月7日,日本攻击美国珍珠港,1941年12月8日日本攻击菲律宾国协,1942年1月3日日本占领马尼拉颁布戒严法,实施军事管理。1942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菲律宾,1943年6月日本要求菲律宾召开新的制宪会议,研拟殖民政府的新宪法草案[30]。
菲律宾第二共和国
[编辑]1943年10月建立菲律宾第二共和国(傀儡政权),日文汉字译为“比律宾”[30]。
独立时期
[编辑]1946年7月4日,美菲达成《马尼拉条约》,菲律宾共和国(第三共和)完全独立并获得美国承认,惟美国仍在菲律宾保留军事基地[31](pp. 38–41)[32]。拉蒙·麦格塞塞总统任内,致力于战后重建及镇压虎克军反叛,皆取得成效[33],但此后多年,零星的共产主义叛乱长期困扰菲政府[34]。卡洛斯·加西亚总统任内,出台菲律宾人第一政策,以促进菲律宾资本的扩张[35](p. 182)。迪奥斯达多·马卡帕加尔总统任内,将独立日由7月4日改为7月12日,以纪念菲律宾第一共和国独立[36],还在1963年声称拥有北婆罗洲东部领土的主权,造成和马来西亚的争端[37][38]。
1965年,费迪南德·马科斯当选总统。马科斯的首个任期以外国借款推进基础设施工程,改善了菲国的经济条件[39](p. 58)[40]。1969年,马科斯成功连任。1972年,马科斯临近宪法规定的任期限制,于是下令取消年限限制,宣布戒严,开始独裁统治[41][42],实施政治压迫和新闻审查[43][44]。其亲信管理的垄断企业控制伐木[45]、制糖[46]和广播[47](p. 120)等关键行业[48][49][50]。马科斯及妻子伊梅尔达被指控贪污,及挪用数十亿美元公款。马科斯政府任期初期大量举债,导致菲律宾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陷入大衰退,1984年和1985年,经济规模年均萎缩7.3%[51](p. 212)[52]。
1983年,反对党领袖、马科斯头号政敌小贝尼格诺·阿基诺在马尼拉国际机场遇袭身亡[54]。1986年,马科斯宣布展开紧急总统选举[55],马科斯被指舞弊获选[56],引发人民力量革命[57][58],致使马科斯下台并流亡夏威夷,阿基诺的遗孀柯拉蓉继任总统[57]。
柯拉蓉政府面临债务、腐败及政变等各种威胁[39](pp. xii, xiii)[59],同时菲共和莫洛分离主义势力亦维持活跃[60]。菲德尔·拉莫斯总统任内推行私有化和去管制化政策,以松绑经济[61][62],但同期遭遇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63][64]波及。约瑟夫·埃斯特拉达总统任内推行公共住房计划[65],但面临腐败指控[66],因2001年人民力量革命而下台,总统职位由副总统阿罗约夫人接任[67]。阿罗约夫人的九年任内,菲国经济快速增长1[68],但亦传出腐败丑闻[69][70]。2010年继任的阿基诺之子贝尼格诺·阿基诺三世总统倡导善治及公开透明,经济亦持续增长[71](pp. 1, 3)[72]。阿基诺三世同莫洛伊斯兰解放阵线达成和平协议,订立邦萨摩洛组织法,意图授予穆斯林为主的邦萨摩洛地区自治权,但因马马萨帕诺冲突而延缓实行[73][74]。
2016年达沃市市长罗德里戈·杜特尔特以大比数胜出总统选举[75],成为菲律宾第一位来自棉兰老岛的总统。杜特尔特发起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76][77]及打击贩毒产业的“毒品战争”[78][79],遏制毒品扩散,亦不惜以法外处决行为推进之[80][81]。2018年,邦萨摩洛组织法正式生效,邦萨摩洛地区获得自治权[82]。2020年初,菲律宾遭遇冠病疫情冲击[83][84],经济衰退,其GDP减少了9.5%,年度经济表现为1947年来最差[85]。2022年,马科斯之子小费迪南德·马科斯胜选,而杜特尔特之女萨拉获选为副总统[86]。
地理
[编辑]菲律宾由7,107个岛屿组成,面积3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36,289公里,居世界第五位[3][87],菲律宾各岛多丘陵,仅吕宋岛中部有较大平原。全国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21座。棉兰老岛的阿波火山是菲律宾的最高峰,海拔2,954米;吕宋岛的马荣火山是菲律宾最大的活火山,贝湖是全国最大湖泊。地震频繁。菲律宾海岸线长18,533公里,多天然良港,森林占地40%以上,矿藏有金、银、铬、铜、锰、铁等。
菲律宾周边海域,如菲律宾与婆罗洲之间的苏禄海,涵盖在珊瑚大三角范围当中,有高度多样的珊瑚礁生态系。
气候
[编辑]菲律宾北部属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国各地普遍炎热、潮湿,全年可分为三个季节,分别为3月至5月炎热干燥的热季(tag-init或tag-araw),6月至11月的雨季(tag-ulan)及12月至隔年2月的凉季(tag-lamig)。5月至10月间的西南季风称之为Habagat,11月至4月干燥的东北季风则被称为Amihan[88]。气温通常介于21℃至32℃间,但随著不同季节而有些许差异,1月最凉爽,5月为最热的月份[3][89]。
海平面温度约为27℃,热季与凉季温差仅为3℃,各月平均温差则为3℃ - 12℃。全国平均温度最高为33.2 - 39.9℃,最低为16.7 - 20.9℃,最高及最低气温的分布在全国无明显差别。海拔高的地区则温度略低,如海拔约1450米的碧瑶,平均温度比马尼拉低7.5℃ - 9.3℃左右。[90]而菲律宾一些邻近台湾的地区,以巴丹群岛为例:每逢冬季,如果中国大陆有较强的冷锋南下,一般也会掠过,令巴丹群岛甚至吕宋岛佬沃,气温会降至摄氏20度以下。年降水量2500毫米左右。夏秋季多雨、多台风。
菲律宾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日均气温 °C(°F) | 25.3 (77.5) |
25.3 (77.5) |
26.1 (79.0) |
27.0 (80.6) |
27.3 (81.1) |
26.8 (80.2) |
26.5 (79.7) |
26.3 (79.3) |
26.3 (79.3) |
27.3 (81.1) |
26.0 (78.8) |
25.5 (77.9) |
26.3 (79.3)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147.8 (5.82) |
99.4 (3.91) |
97.2 (3.83) |
93.3 (3.67) |
188.4 (7.42) |
235.9 (9.29) |
286.6 (11.28) |
273.1 (10.75) |
269.4 (10.61) |
273.7 (10.78) |
257.7 (10.15) |
226.7 (8.93) |
2,449.2 (96.44) |
数据来源:World Bank Climate Change Knowledge Portal (1990–2009)[91] |
政治
[编辑]菲律宾是东南亚国家联盟主要成员国,也是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21个成员国之一;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建立之时,菲律宾也是其中参与国家。
菲律宾实行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任期六年,但不能连任。由于总统选举和副总统选举是分别选出,因此会出现总统和副总统属不同政党。当总统无法履行职务时,副总统将会代行职务,当总统去世或辞职,而无法完成任期,副总统将会继任总统。未能完成任期的总统如果担任的年期没有超过一半,可在下一个任期再次竞选。
菲律宾实行两院制,其中参议院24人,众议院287人,其中229人分区直选,58人按政党得票比例分配。参议员任期六年,众议院任期三年。参议院每三年改选一半议席。
军事
[编辑]菲律宾不实行征兵制,军人全部是志愿役。现役军人12万,预备役军人13万。1999年军费高达14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2%。菲律宾军队由陆海空三军所组成。菲律宾海军拥有114艘舰艇,但大部份舰艇是一些小型近海巡逻艇。菲律宾的战机目前为止只有几架,大部分为外国军援赠送。
2018年8月9日,菲律宾成功试射购买自以色列的舰艇用“增程型长钉飞弹”(Spike-ER)飞弹系统,这将使用在海军于菲律宾沿海打击恐怖份子与执行法律上[92][93]。
行政区划
[编辑]菲律宾分为吕宋岛、米沙鄢群岛和棉兰老岛三个岛组,划分为17个大区(包括国家首都区、科迪勒拉行政区和邦萨摩洛自治区在内),下设76个省,最大岛为吕宋岛,首都为马尼拉。
人口
[编辑]据菲律宾人口委员会的测算,2014年7月27日零时6分10秒,菲律宾人口达到1亿[94],主要以讲南岛语系语言的民族所构成(95.5%),包括维萨亚人、他加禄人、伊洛克人、邦板牙人、比科尔人、伊巴丹人,另外有尼格利陀人、摩洛人、华人、印度人、阿拉伯人与西班牙裔等。
城市
[编辑]菲律宾最大城市排名
Philippine Statistics Authority 2015 Census August 1, 2015 | |||||||||
---|---|---|---|---|---|---|---|---|---|
排名 | 名称 | 行政区划 | 人口 | 排名 | 名称 | 行政区划 | 人口 | ||
奎松市 马尼拉 |
1 | 奎松市 | 马尼拉大都会 | 2,936,116 | 11 | 帕拉纳克市 | 马尼拉大都会 | 665,822 | 达沃市 加洛坎市 |
2 | 马尼拉 | 马尼拉大都会 | 1,780,148 | 12 | 达斯马里尼亚斯 | 卡拉巴松 | 659,019 | ||
3 | 达沃市 | 达沃区 | 1,632,991 | 13 | 巴伦苏埃拉 (菲律宾) | 马尼拉大都会 | 620,422 | ||
4 | 加洛坎市 | 马尼拉大都会 | 1,583,978 | 14 | 巴科奥尔 | 卡拉巴松 | 600,609 | ||
5 | 宿雾市 | 中米沙鄢 | 922,611 | 15 | 三投斯将军市 | SOCCSKSARGEN | 594,446 | ||
6 | 三宝颜 | 三宝颜半岛 | 861,799 | 16 | 拉斯皮纳斯市 | 马尼拉大都会 | 588,894 | ||
7 | 达义市 | 马尼拉大都会 | 804,915 | 17 | 马卡蒂 | 马尼拉大都会 | 582,602 | ||
8 | 安蒂波洛 | 卡拉巴松 | 776,386 | 18 | 圣荷西卡波 | 中央吕宋 | 574,089 | ||
9 | 帕西格 | 马尼拉大都会 | 755,300 | 19 | 巴科洛德 | 内格罗斯岛 | 561,875 | ||
10 | 卡加延德奥罗 | 北棉兰老 | 675,950 | 20 | 文珍俞巴市 | 马尼拉大都会 | 504,509 |
族群组成
[编辑]根据2000年的普查,菲律宾的族群组成为:
菲律宾华人
[编辑]菲律宾华人,几乎遍布全菲各地。据统计,目前在菲律宾人口的华人约有百万,其中先祖来自福建闽南者(泉州、漳州、厦门)十之八九,当中又以泉州为最,其馀约百分之十,以广东籍为多。
福建籍华人中,以原属泉州府的三邑(晋江县、惠安县、南安县)等县最多,大部份居住在吕宋岛,尤其是大马尼拉地区,所经营的工商业和文教事业,也以在大马尼拉地区的最为发达[95]。
原属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和金门县)、漳州府龙溪、海澄(今合并为龙海市)等,大多数在中部维萨亚斯地区的宿雾等地,和民答那峨岛各处[95][96]。
台湾人因对菲律宾有投资事业,投资人眷属及应聘前来之经营管理或制造技术人员,早年来菲人数不少,但近年来已逐渐减少,陆续被中国大陆与越南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所取代。
西班牙裔菲律宾人
[编辑]西班牙裔菲律宾人,或称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是指始祖或者本人有西班牙人血统的菲律宾人,但具体人数不详,他们多来自安达卢西亚,少数来自加泰隆尼亚和巴斯克。
菲律宾曾为西班牙帝国殖民地,归新西班牙副王区管理,很多西班牙人作为行政人员、军人、教士来到菲律宾定居生活,而在1821年墨西哥独立后,菲律宾直接归马德里管理。
他们逐渐和当地土著融合,但仍以白人祖先为荣,他们在菲律宾社会起著很大影向力。1565年至1898年间,来自拉丁美洲和西班牙的西班牙人往返于菲律宾群岛。这有助于西班牙裔融入日常社会。根据德国著名民族学家费奥多尔·贾戈尔(Fyodor Jagor)在1818年进行的一项题为“外国人眼中的前菲律宾”的研究,吕宋岛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居民是西班牙人的后裔,或多或少与来自南美,中国和印度的移民混合在一起,当时绝大多数军事人员都是拉丁美洲血统。
西班牙裔菲律宾人目前占菲律宾上层和中产阶级的大部分。许多人要么从政,要么是工商业、娱乐和体育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许多菲律宾精英家族王朝,政治家族都是西班牙血统。
语言
[编辑]依据不同分类方法,菲律宾有120到175种语言和方言[97]。几乎全属于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仅有零星例外,如查瓦卡诺语是一种来自罗曼语族的克里奥尔语。菲律宾有两种官方语言(菲律宾语和英语)。而截至2017年,有19种官方辅助语言(地区语言)[95]。若包括第二语言的使用者,使用菲律宾语的人口还是多于英语[96]。
现今菲律宾本土文字(如库利坦字母、塔格巴努瓦字母等)的使用很少;主要由于西班牙和美国的殖民经历,菲律宾语言今日大多使用拉丁字母。然而,最著名的菲律宾本土文字贝贝因字母仍存在一些官方应用,用来书写菲律宾钞票上“Pilipino”一词。另外,菲律宾南部一些穆斯林地区也使用阿拉伯字母。
宗教
[编辑]- 天主教:菲律宾和东帝汶是亚洲仅有的两个天主教国家。天主教徒占菲律宾人口的83%;从西班牙传入五百年来一直对菲律宾的政治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1986年马可仕和2001年艾斯特拉达被迫下台,天主教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城乡各处遍布大小教堂和售卖天主教用品的店铺。菲律宾有四座巴洛克风格教堂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分别坐落在马尼拉、圣玛丽亚、帕瓦伊和米亚高。菲律宾还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圣诞季,从12月16日开始。
- 基督新教:信徒占人口的9%,乃是菲律宾信徒人口成长率最高的宗教。
- 伊斯兰教:信徒占人口的5%,集中在南部的民答那峨岛西部。
此外,仍有许多华人信奉着道教与佛教;土著民族信仰著原始宗教。
种族歧视问题
[编辑]文化
[编辑]菲国在历史上一直没有特有而一致的“菲律宾文化”。主要原因之一乃由于菲律宾是个“七千岛国”,各地有太多不同的语言,彼此不一定能充分交流,文化发展和特色都非常局部性;现有80馀种语言在境内使用。自古以来有许多移民迁居于菲律宾,各种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西班牙、荷兰、中国、墨西哥和美国。
菲律宾很早就有了丰富的口头文学,包括戏剧、史诗、抒情诗、神话、谜语、谚语等多种样式。如古代伊富高人的叙事诗《阿丽古容》、《邦都地区的狩猎歌》、《孤儿之歌》,民答那峨岛玛拉瑙人的史诗《达兰岗》等。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尽毁菲律宾民族文学,早期的书面文学几乎凋零殆尽。弗兰西斯科·巴尔塔萨尔是近代菲律宾文学的开路人,他的《弗罗兰第和罗拉》(1838)批判殖民统治,歌颂爱情与自由。爱国者黎刹创作了控诉小说《不许犯我》(另译《社会毒瘤》,1887)和《起义者》(1891),揭露神权统治的虚伪,对独立运动深有影响[98]。
饮食
[编辑]节日
[编辑]日期 | 中文名 | 当地名 | 备注 |
---|---|---|---|
1月1日 | 元旦 | Bagong Taon | |
1月份或2月份 | 中国农历新年 | Chinese New Year | 正月初一,每年不一样 |
3月份或4月份 | 圣周 | Semana Santa | 天主教节日,每年不一样 |
3月份或4月份 | 复活节 | Linggo ng Pagkabuhay | 天主教节日,每年不一样 |
4月9日 | 巴丹日 | Araw ng Kagitingan | 纪念二战阵亡战士 |
5月1日 | 劳动节 | Araw ng Manggagawa | |
6月12日 | 国庆日 | Araw ng Kalayaan | |
8月份 | 国家英雄日 | Buwan ng Wika | 8月最后的星期一 |
11月1日 | 亡人节 | Undas | 亡人节,瞑目节 |
12月25日 | 圣诞节 | Pasko | 圣诞节 |
12月30日 | 黎刹日 | Araw ng Kabayanihan ni Rizal | 纪念民族英雄黎刹就义 |
经济
[编辑]菲律宾的法定货币为菲律宾披索(₱ or PHP)。
2006年,菲律宾被世界银行依购买力平价列为第36大经济体。目前,菲律宾经济规模居世界第39位,2015年时的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汇率)为2,924.51亿美元[5],是新兴工业国家及世界的新兴市场之一。[来源请求]首都马尼拉为国际第24大购买力城市。菲律宾人均所得大约为1455美元(2007年),为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较大。
菲律宾在二战后的1950年代至1970年代之间,曾与日本、新加坡同属亚洲最富国之一,但在独裁者马可仕主政期间,由于裙带资本主义的腐化与权力寻租行为的横行,菲律宾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从1966年到1971年,菲律宾尽管字面上失业率从7.2%下降到5.2%,实际上贫困却进一步加剧[99],至今菲律宾的贪污问题仍根深柢固,亦冠绝全东南亚,使得全国三分一人口处于贫穷线下,每日生活费不足一美元[100]。
现今菲律宾的产经结构以农业及工业为主,尤其著重于食品加工、纺织成衣以及电子、汽车组件等轻工业。大部分的工业集中于马尼拉大都会的市郊。此外,宿雾大都会近来也成为吸引外国及本地投资的另一个地点。菲律宾的矿业有很大的潜力,拥有大量储备的铬铁矿、镍及铜。近来在巴拉望外岛发现的天然气,也是菲律宾丰富的地热、水力及煤炭等能源储备的一部分。
菲律宾主要出口品包括半导体、电子产品、运输设备、成衣、铜制品、石油制品、椰子油及水果[4]。菲律宾是世界第二大的香蕉出口国[101]。主要贸易伙伴为美国、日本、中国、新加坡、南韩、荷兰、香港、德国、台湾及泰国[4]。
自从2010年艾奎诺就任总统后,政治全面改革,经济逐步改善、外资投资大量注入,2014年经济成长率高达6.1%,且人口红利极高,2023年平均人口年龄仅25岁,更拥有超过3,000万的中产阶级人数,获专家誉为还有35年蓬勃发展光景之国家。
且菲律宾目前总人口数已破一亿,每年约有1,100万的海外劳工将从世界各地打拼所得资产带回菲国,金额高达250亿美元,造就菲律宾当地经济蓬勃发展,薪资收入高于平均中产阶级水平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并且把所有国债完全还清,并有额外收入。为改善生活状况,大量的菲律宾女性前往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佣工。
这使当地房产市场的消费族群不仅有外来的长驻者及投资者,同时内需买盘强力支撑,国内买家占消费者总比的五成,根据全球房地产指南(Global Property Guide)指出,2014年第一季菲律宾房地产的涨幅度惊人,排名世界第五。
交通
[编辑]菲律宾的运输基本设施相对不发达。这是由于菲律宾的多山岭地势及零散的岛屿所导致,又由于多届政府对于菲律宾运输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不足。在2013年,菲律宾基础设施投资相当于该国3%的GDP,比邻近国家低。菲律宾总共有213,151公里的道路,但只有25.56%是铺有混凝土。
阿基诺三世政府提出多个项目去改善国家的基础设施和运输系统。现时菲律宾的主要城市及城镇广泛使用巴士、吉普车、的士及机动三轮车。2007年,菲律宾有553万已注册机动车辆,平均年增长为4.55%。马尼拉大都会区周边则有菲律宾国家铁路、马尼拉都会区地铁、马尼拉捷运、马尼拉轻轨等都市轨道交通跟城际铁路提供服务,为全菲律宾公共运输发展最完善且快速的地区。
现时菲律宾85个国立机场管理及安全规管由菲律宾民用航空局负责。尼诺伊·阿基诺国际机场及克拉克国际机场服务大马尼拉地区。亚洲最古老的商业航空公司菲律宾航空,及当地知名的廉价航空宿雾太平洋航空,是菲律宾主要的航空公司,提供国内及国际航空服务。
各岛之间的交通以航空、航海为主,故菲国航空业相当发达。国际线方面,尼诺伊·阿基诺国际机场是主要的机场菲律宾航空公司是主要的航空公司,往返于马尼拉及亚洲各国首都之间。宿雾太平洋航空为第二大航空公司,以低价促销的方式吸引顾客。
在国内线则有菲鹰航空(菲律宾航空公司的子公司)、亚航飞龙航空和宿翱航空(原东南亚航空)。
旅游业
[编辑]旅游业是菲律宾的重要产业之一。国内有大量自然风光,加上曾受殖民统治,兴建大量建筑,故旅游资源丰富
- 图巴塔哈群礁海洋公园(世界自然遗产)
- 菲律宾的巴洛克教堂:圣奥古斯丁教堂(马尼拉)(世界文化遗产)
- 菲律宾科迪勒拉山水稻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巴拿威镇):2000多年前开辟,因地处偏远拥有未受殖民政府毁坏的原始景观,世界最大梯田与世界最大人造灌溉系统。
- 美岸(维甘)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亚洲保存得最完好的西班牙殖民城市。
- 公主港市北方的公主港地下河国家公园(或称:普林塞萨港地下河国家公园)(世界自然遗产)
- 宿雾省:麦哲伦十字架、圣佩多要塞、圣婴教堂、哥伦路、巧克力山、麦克坦岛、薄荷岛沙滩和罗博儿童合唱团和Malapascua岛[102]。
- 马尼拉:黎刹公园、西班牙古城(圣·奥古斯丁教堂(马尼拉)、马尼拉大教堂、圣地亚哥古堡)、唐人街、马拉坎南宫(总统府)、美军纪念公墓、塔尔湖
- 百胜滩(瀑布)。
- 马荣火山:位于吕宋岛东南端的马荣火山自然公园,以其山形为完美的圆锥体而闻名。
- 碧瑶:花都,避暑盛地,盛产草莓。
- 长滩岛:位于米沙鄢群岛的阿克兰省。
菲律宾游学产业
[编辑]一直跟菲律宾经贸关系良好的韩国,因许多企业有大量训练员工英文能力的需求,在2000年开始,看准菲律宾的优势: 1)英语能力 2)低廉的人力成本3)丰富的观光资源,到菲律宾开发旅游与教育结合的游学产业,后来日本在2010年左右也开始将商业触手伸往此,由于这两国比其他国家还要早在菲律宾游学产业上插旗,现今语言学校仍然多是韩资及日资[103]。
随著语言学校在菲律宾一间一间的开,游学产业开始蓬勃的发展起来,近年来菲律宾观光部开始将其推广到全世界,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想学英文的学生来菲律宾游学,使得菲律宾在ESL产业的重要性趋于重要,逐渐成为了亚洲的ESL教学中心。目前宿雾、克拉克、碧瑶、长滩岛为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游学地点[104]。
渔业
[编辑]渔业是菲律宾重要的产业。2013年,菲律宾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16.27%[105]。菲律宾与台湾因专属经济海域与重叠问题,曾发生多次渔业纠纷。2013年,菲律宾海岸防卫队曾射杀台湾渔民。
海外菲律宾人
[编辑]由于国内经济环境差劣,贪污情况严重[106],菲律宾女性出外到邻国谋生者众,她们大多以家庭佣工为最主要职业,当性工作者次之[107]。是以菲律宾曾被戏称为“佣人之国”[108],部份菲律宾人感到不满并上街示威,撰文的香港作家陶杰亦因此被当局禁止入境。于美军基地附近酒吧打工的菲律宾女郎,随退役美军嫁到海外者亦为数不少。
社会
[编辑]治安问题
[编辑]菲律宾治安长年欠佳,在马尼拉人质事件发生后处理不当,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因政府贪污腐败,枪械管制宽松,加上失业和贫穷等社会问题严重,时常发生针对富人的绑架案,被戏称为“绑架之都”[109][110]。
年份 | 记录在案的 罪案数 |
记录在案的 绑架案数 |
绑架案 受害人数 |
备注 |
---|---|---|---|---|
2008 | 62,148[111] | 135[112] | — | 每个月均有绑架案发生[113] |
2009 | 101,798[111] | 138[112][注 2] | 143[112] | 138宗绑架案中,79宗要求赎金,另外59宗与叛乱、恐怖主义等有关; 82宗发生在棉兰老岛,29宗发生在吕宋岛,马尼拉都会区有24宗,另外3宗发生在米沙鄢群岛; 受害人之中至少116个为菲律宾人; 143个受害人中,46个仍然被绑架,38个已获释放,31人被救出,13人被杀,10人死于绑架失败,5人逃脱。[114] |
2010上半年 | — | 56[114] | 73[115] | 绑架案多发生在棉兰老岛[115] |
菲律宾南部民答那峨岛屿附近有:
- 恐怖攻击与绑架民众的阿布沙耶夫集团;出没于马来西亚沙巴、巴拉望岛、西巴丹岛、民答那峨岛西部的三宝颜半岛、民答那峨岛南拉瑙省马拉维市
- 以军事武力寻求独立的回教祈祷团解放组织
- 在中部岛屿西内格罗省与偏远岛屿有以军事武力袭击与绑架民众军警,恐吓勒索公司钱财,外围组织会在马尼拉举行示威抗议游行的菲律宾共产党[27]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Republic Act No. 8491.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2008-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5). was revisited on November 19, 2010
- ^ Presidential Decree No. 940. 1976-05-29 [2012-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 ^ 3.0 3.1 3.2 General Information.(older version -- as it existed in 2007 -- during the presidency of Gloria Macapagal Arroyo), The Official Government Portal of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 ^ 4.0 4.1 4.2 4.3 4.4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East & Southeast Asia :: Philippines. The World Factbook. Washington, DC: Author. 2009-10-28 [2009-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9).
- ^ 5.0 5.1 5.2 5.3 5.4 Philippines.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0) (英语).
- ^ Lucas, Brian. Which side of the road do they drive on?. August 2005 [2009-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21).
-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1-18).
-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1-18).
- ^ 徐慈薇. 2%華人掌握6成經濟!關於菲律賓 台灣人的10大盲點. 中时电子报. 2018-02-19 [2018-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5) (中文(台湾)).
菲律宾是一个群岛国,领土最北端的巴丹群岛中的Mavudis Island,距离兰屿南方小兰屿只有99公里
- ^ About The Philippines. [2018年6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6月23日) (英语).
- ^ More islands, more fun in PH. 2016年2月20日 [2018年6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6月20日) (英语).
- ^ Scott, William Henry. Barangay: Sixteenth-century Philippine Culture and Society. Quezon City, Philippines: 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Press. 1994 [2015-10-18]. ISBN 978-971-550-13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3).
- ^ Malcolm, George A. The Government of the Philippine Islands: Its Development and Fundamentals. Philippine Law Collection. Rochester, N.Y.: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mpany. 1916: 3 [2023-02-12]. OCLC 578245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7) (英语).
- ^ Spate, Oskar H.K. Chapter 4. Magellan's Successors: Loaysa to Urdaneta. Two failures: Grijalva and Villalobos. The Spanish Lake. The Pacific since Magellan I. London, England: Taylor & Francis. November 2004: 97 [2020-07-06]. ISBN 978-0-7099-0049-8. doi:10.22459/SL.11.2004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5).
- ^ Tarling, Nicholas (编).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2: From c. 1500 to c. 1800.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2 [2023-04-02]. ISBN 978-0-521-6637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2) (英语).
- ^ The 1899 Malolos Constitution. Official Gazette of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Título I – De la República; Articulo 1. [2023-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5) (西班牙语及英语).
- ^ Constantino, Renato. The Philippines: A Past Revisited. Quezon City, Philippines: Tala Pub. Services. 1975 [2024-02-03]. ISBN 978-971-8958-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3).
- ^ The Jones Law of 1916. Official Gazette of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Section 1.―The Philippines. 1916-08-29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8).
- ^ The 1935 Constitution. Official Gazette of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Article XVII, Section 1. [2023-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5).
- ^ 1973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Official Gazette of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1973-01-17 [2021-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5).
- ^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Official Gazette of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1987-02-11 [2021-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7).
- ^ Brown, Jessica; Mitchell, Nora J.; Beresford, Michael (编). The Protected Landscape Approach: Linking Nature, Culture and Community (PDF).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England: IUCN. 2005: 101–102 [March 19, 2023]. ISBN 978-2-8317-0797-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April 8, 2018) (英语).
- ^ Scott, William Henry. Prehispanic Source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Philippine History. Quezon City, Philippines: New Day Publishers. 1984: 17 [2023-09-02]. ISBN 978-971-10-022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3).
- ^ Legarda, Benito Jr. Cultural Landmark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Economic Factors in the Second Millennium in the Philippines. Kinaadman (Wisdom): A Journal of the Southern Philippines (Xavier University – Ateneo de Cagayan). 2001, 23: 40.
- ^ 25.0 25.1 李一平. 试论伊斯兰教在东南亚岛屿地区的传播 (PDF). 南洋问题研究. 2005, (2). ISSN 1003-9856. CNKI LYWT2005020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8-10).
- ^ 菲律賓史上古國曾要求並入中國 被乾隆帝否決. 芳草(经典阅读). 2012年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0).
- ^ 27.0 27.1 陈鸿瑜. 菲律賓史: 東西文明交會的島國. 三民. 2016 [2018-08-10]. ISBN 978-957-14-619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3).
- ^ 转角24小时. 菲律賓國慶的這一天,國會議員提案:「解殖」改國名. 2017-06-12 [2017-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9) (中文).
- ^ {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614082235/https://www.cambridge.org/core/books/forced-migration-in-the-spanish-pacific-world/unruly-mexicans-in-manila/EF2599210A0715A5A91B23BB9D84B96C}
- ^ 30.0 30.1 30.2 吴崑松. 台灣自治白皮書. 台湾语文出版馆, 2016. 2016-01-01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9) (中文(台湾)).
- ^ Bühler, Konrad G. State Succession and Membership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Legal Theories versus Political Pragmatism. Legal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The Hague, Netherland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1-02-08 [2020-08-22]. ISBN 978-90-411-155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 ^ Treaties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776–1949 (PDF) II. United State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1974: 3–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8-24).
- ^ Goodwin, Jeff. No Other Way Out: States and Revolutionary Movements, 1945–1991. Cambridge Studie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18. ISBN 978-0-521-62069-7.
- ^ Tucker, Spencer C. (编). Hukbalahap Rebellion. Encyclopedia of Insurgency and Counterinsurgency: A New Era of Modern Warfare. Santa Barbara, Calif.: ABC-CLIO: 244. 2013-10-29. ISBN 978-1-61069-280-9 (英语).
- ^ Abinales, Patricio N.; Amoroso, Donna J.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Philippines.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5 [2020-09-28]. ISBN 978-0-7425-102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3).
- ^ Republic Day. Official Gazette of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II. Independence Day moved from July 4 to June 12. [202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5).
- ^ Dobbs, Charles M. Trade and Security: The United States and East Asia, 1961–1969. Newcastle upon Tyne, England: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0-02-19: 222 [2023-02-18]. ISBN 978-1-4438-199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英语).
- ^ Weatherbee, Donald E.; Emmers, Ralf; Pangestu, Mari; Sebastian, Leonard C.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The Struggle for Autonomy.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5: 68–69 [2015-10-18]. ISBN 978-0-7425-28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4).
- ^ 39.0 39.1 Timberman, David G. A Changeless Land: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Philippine Politics. Armonk, N.Y.: M.E. Sharpe. 1991 [2020-09-28]. ISBN 978-981-3035-8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8).
- ^ Fernandes, Clinton. Hot Spot: Asia and Oceania. Westport, Conn.: ABC-CLIO. 2008-06-30: 188 [2023-02-18]. ISBN 978-0-313-3541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3) (英语).
- ^ Declaration of Martial Law. Official Gazette of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8).
- ^ The Europa World Year: Kazakhstan – Zimbabwe II 45th. London, England: Europa Publications. 2004: 3408 [2023-03-22]. ISBN 978-1-85743-25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英语).
- ^ Leary, Virginia A.; Ellis, A. A.; Madlener, Kurt. Chapter 1: An Overview of Human Rights. The Philippines: Human Rights After Martial Law: Report of a Mission (PDF) (报告). Geneva,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 1984 [2023-02-12]. ISBN 978-92-9037-023-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3-29).
- ^ van Erven, Eugène. The Playful Revolution: Theatre and Liberation in Asia.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2: 35 [2023-02-18]. ISBN 978-0-253-2072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英语).
- ^ Inoue, M.; Isozaki, H. (编). People and Forest — Policy and Local Reality in Southeast Asia, the Russian Far East, and Japan. Dordrecht, Netherland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3-11-11: 142 [2023-02-18]. ISBN 978-94-017-255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英语).
- ^ UCAN Special Report: What's Behind the Negros Famine Crisis. Union of Catholic Asian News. 1985-09-10 [2023-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2) (英语).
- ^ Guillermo, Artemio R.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Philippines. Historical Dictionaries of Asia, Oceania, and the Middle East Third. Lanham, Md.: The Scarecrow Press. 2012 [2020-09-28]. ISBN 978-0-8108-724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3).
- ^ Kang, David C. Crony Capitalism: Corrup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outh Korea and the Philippines.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01-24: 140 [2023-02-18]. ISBN 978-0-521-0040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英语).
- ^ White, Lynn T. III. Philippine Politics: Possibilities and Problems in a Localist Democracy. Routledge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Series.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2014-12-17: 74 [2023-02-18]. ISBN 978-1-317-574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3) (英语).
- ^ Salazar, Lorraine Carlos. Getting a Dial Tone: Telecommunications Liberalisation in Malaysia and the Philippine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7: 12–13 [2023-02-18]. ISBN 978-981-230-3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英语).
- ^ Thompson, Mark R.; Batalla, Eric Vincent C. (编). Routledge Handbook of the Contemporary Philippines. Routledge Handbooks.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2018-02-19 [2023-02-18]. ISBN 978-1-317-4852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英语).
- ^ Raquiza, Antoinette R. State Structure, Policy Form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ailand and the Philippines. Routledge Studies in the Growth Economies of Asia.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2013-06-17: 40–41 [2023-02-18]. ISBN 978-1-136-505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3) (英语).
- ^ Newhall, Chris; Hendley, James W. II & Stauffer, Peter H. The Cataclysmic 1991 Eruption of Mount Pinatubo, Philippines (U.S. Geological Survey Fact Sheet 113-97) (PDF). Reducing the Risk from Volcano Hazards.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U.S. Geological Survey. 2005-02-28 [2023-04-22]. OCLC 73175285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02-17).
- ^ Quinn-Judge, Paul. Assassination of Aquino linked to power struggle for successor to Marcos.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1983-09-07 [202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8).
- ^ Hermida, Ranilo Balaguer. Imagining Modern Democracy: A Habermasian Assessment of the Philippine Experiment. Albany, N.Y.: SUNY Press. 2014-11-19: 12 [2023-02-18]. ISBN 978-1-4384-538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英语).
- ^ Atwood, J. Brian; Schuette, Keith E. A Path to Democratic Renewal (PDF) (报告): 35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5-12) –通过National Democrati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International Republican Institute.
- ^ 57.0 57.1 Fineman, Mark. The 3-Day Revolution: How Marcos Was Toppled. Los Angeles Times. 1986-02-27 [202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5).
- ^ Burgess, John. Not All Filipinos Glad Marcos Is Out. Washington Post. 1986-04-21 [202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2).
- ^ Kingsbury, Damien.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Authority, Democracy and Political Change.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2016-09-13: 132 [2020-09-28]. ISBN 978-1-317-4962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2).
- ^ Mydans, Seth. Philippine Communists Are Spread Widely, but Not Thinly. The New York Times. 1986-09-14 [2020-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4).
- ^ Pecotich, Anthony; Shultz, Clifford J. (编). Handbook of Markets and Economies: East Asia, Southeast Asia, Australia, New Zealand: East Asia, Southeast Asia, Australia, New Zealand. Armonk, N.Y.: M. E. Sharpe. 2016-07-22 [2023-03-22]. ISBN 978-1-315-4987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2) (英语).
- ^ Ortega, Arnisson Andre. Neoliberalizing Spaces in the Philippines: Suburbanization,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and Dispossession.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16-09-09: 51–52 [2023-03-22]. ISBN 978-1-4985-3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2) (英语).
- ^ Gargan, Edward A. Last Laugh for the Philippines; Onetime Joke Economy Avoids Much of Asia's Turmoil. The New York Times. 1997-12-11 [2008-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28).
- ^ Pempel, T. J. (编). The Politics of the Asian Economic Crisi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9: 163 [2016-03-28]. ISBN 978-0-8014-863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3).
- ^ Rebullida, Ma. Lourdes G. The Politics of Urban Poor Housing: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Dynamics (PDF). Philippine Political Science Journal (Philippine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December 2003, 24 (47): 56 [2023-02-12]. S2CID 154441392. doi:10.1080/01154451.2003.975424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11).
- ^ Bhargava, Vinay Kumar; Bolongaita, Emil P. Challenging Corruption in Asia: Case Studies and a Framework for Action. Directions in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2004: 78 [2023-03-22]. ISBN 978-0-8213-568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2) (英语).
- ^ Landler, Mark. In Philippines, The Economy As Casualty; The President Ousted, a Credibility Repair Job. The New York Times. 2001-02-09 [202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9).
- ^ Philippines.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23-06-07 [2023-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0).
- ^ Hutchcroft, Paul D. (Paul David). The Arroyo Imbroglio in the Philippines. Journal of Democrac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8, 19 (1): 141–155 [2023-06-16]. ISSN 1086-3214. S2CID 144031968. doi:10.1353/jod.2008.0001 –通过Project MUSE.
- ^ Dizon, David. Corruption was Gloria's biggest mistake: survey. ABS-CBN News. 2010-08-04 [2012-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6).
- ^ Lum, Thomas; Dolven, Ben.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and U.S. Interests—2014. CRS Reports (报告)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014-05-15 [2020-09-14]. OCLC 11214535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7).
- ^ Lucas, Dax. Aquino attributes growth to good governance. Philippine Daily Inquirer. 2012-06-08 [2020-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0).
- ^ Buendia, Rizal G. The Politics of the Bangsamoro Basic Law. Manila, Philippines: Yuchengco Center, De La Salle University. January 2015: 3–5 [2024-05-10]. doi:10.13140/RG.2.1.3954.9205/1 –通过ResearchGate.
- ^ Clapano, Jose Rodel. Congress buries Bangsamoro bill. The Philippine Star. 2016-02-03 [2022-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0).
- ^ Alberto-Masakayan, Thea. Duterte, Robredo win 2016 polls. ABS-CBN News. 2016-05-27 [2016-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8).
- ^ Nicolas, Fiona. Big projects underway in 'golden age' of infrastructure. CNN Philippines. 2016-11-04 [2020-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7).
- ^ de Vera, Ben O. Build, Build, Build's 'new normal': 13 projects added, 8 removed. Philippine Daily Inquirer. 2020-08-06 [2020-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7).
- ^ Baldwin, Clare; Marshall, Andrew R.C. Between Duterte and a death squad, a Philippine mayor fights drug-war violence. Reuters. 2017-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6).
- ^ Merez, Arianne. 5,000 killed and 170,000 arrested in war on drugs: police. ABS-CBN News. 2019-03-29 [201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9).
- ^ Romero, Alexis. Duterte gov't probing over 16,000 drug war-linked deaths as homicide, not EJK. The Philippine Star. 2017-12-26 [202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6).
- ^ Kabiling, Genalyn. Duterte unfazed by drug war criticisms: 'You want me to go prison? So be it'. Manila Bulletin. 2021-03-05 [202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5).
- ^ Maitem, Jeoffrey. It's Official: Majority in So. Philippines Backs Muslim Autonomy Law. BenarNews. 2019-01-25 [202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英语).
- ^ Philippines confirms first case of new coronavirus. ABS-CBN News. 2020-01-30 [202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0).
- ^ Cordero, Ted. DOH recommends declaration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after COVID-19 local transmission. GMA News Online. 2020-03-07 [2020-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8).
- ^ Venzon, Cliff. Philippines GDP shrinks 9.5% in 2020, worst since 1947. Nikkei Asia. 2021-01-28 [2021-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 ^ Ferdinand "Bongbong" Marcos wins the Philippine presidency in a landslide. The Economist. 2022-05-10 [2022-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0).
- ^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24-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6).
- ^ Philippine Atmospheric, Geophysical and Astronomic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Climate of the Philippines. n.d. [2010-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31).
- ^ Weather in Philippines. Lonely Planet. [2024-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0).
- ^ 赵松乔、吴关琦、王士鹤(1964年),菲律宾地理,科学出版社,页22.
- ^ Average Monthly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for Philippines from 1990–2009. World Bank. [2014-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1).
- ^ 菲律賓海軍也有飛彈了 首套飛彈系統試射成功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自由时报. 2018-08-09 [2018-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3) (中文(台湾)).
- ^ 卢伯华. 目標南海!菲海軍首次成功試射以色列製近程導彈 - 中時電子報. 中时电子报. 2018-08-09 [2018-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3) (中文(台湾)).
- ^ 菲律宾成第12个人口过亿国家. [2014-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7).
- ^ 95.0 95.1 95.2 News, G. M. A. DepEd adds 7 languages to mother tongue-based education for Kinder to Grade 3. GMA News Online. 2013-07-13 [2024-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01) (英语).
- ^ 96.0 96.1 Philippines. Ethnologue. [2019-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30).
- ^ McFarland, C. D. Subgrouping and Number of Philippine Languages. Philippine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94, 25 (1-2): 75–84. ISSN 0048-3796.
- ^ 马燕冰、黄莺(2007),菲律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页308 - 309. ISBN 7-80230-563-2
- ^ Global Corruption Report, p. 106.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2016-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0).
- ^ 菲律賓改朝換代 貪污貧窮剷不走. 太阳报. 2010-05-10 [2024-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2).
- ^ 中国解除菲律宾香蕉进口禁令. 朝鲜日报中文版. 2016-10-12 [2023-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6) (韩语).
- ^ 丁枫峻(2010),东南亚自助潜水趣. 华都文化。页140. ISBN 978-986-6860-93-5
- ^ 菲律賓遊學 : 為何要在菲律賓學英文?. [2021-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 ^ 菲律賓遊學要怎麼選擇去哪個城市呢?. [2022-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5).
- ^ 第二季度菲律宾渔业产量增加5.5%. 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网站. 2013-07-10 [2024-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9).
- ^ Philippines' corruption score worsens. ABS-CBN News. 2011-03-29 [2024-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7).
- ^ Philippines exporting labor and sex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sia Times》Mar 15, 2008
- ^ 撰文辱菲「傭人國」陶傑被禁制入境. 星岛头条. 2009-04-01 [2024-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4).
- ^ 新闻透视,2010年8月26日
- ^ “绑架频生 针对游客华人”《明报》A04,2010年8月24日
- ^ 111.0 111.1 Crime rate up by 63% in 2009 - PNP[永久失效链接]
- ^ 112.0 112.1 112.2 Kidnapping cases up in 2009 - risk consultancy[永久失效链接]
- ^ Risk Statistics, 2008 Aid workers only (NGOs) (PDF). [2019-06-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0-19).
- ^ 114.0 114.1 國家機器腐敗 菲綁架案頻生. [2013-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08).
- ^ 115.0 115.1 Group lists 56 kidnappings from Jan-June. [2013-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4).
外部链接
[编辑]- 《世界概况》上有关Philippines的条目 (英文)
- 开放目录项目中的“菲律宾” (英文)
- Wikitravel旅游指南 - 菲律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维基媒体的菲律宾地图集 (英文)
- OpenStreetMap上有关菲律宾的地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