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鼎邊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一碗鼎邊趖
位於基隆市仁三路的一家鼎邊趖攤位

鼎邊ㄙㄨㄛ[註 1]臺羅:tiánn-pinn sô,白話字:tiáⁿ-piⁿ-sô),也常誤作鼎邊ㄘㄨㄛˋ[2],亦稱鼎邊糊,福州稱鑊邊糊[3]。鼎,意指鑊。食小吃,源於福州,流行於福建台灣等地[4]。於台灣當地,以台北台南基隆廟口夜市桃園夜市等地所製最為著名。

作法

[編輯]

在來米磨作米漿,鼎中置水,鼎邊添火加熱,[3]芋頭白蘿蔔沾油抹鍋後,米漿沿鼎邊翻滾,遇蒸氣而凝固,蒸烤成形。所謂「趖」,為閩南語詞彙,原義為蠕動、游動,在此即指米漿沿鼎邊翻滾的動作。成形的「趖」,風乾後撕剪成塊狀。烹煮時,時常搭配蝦仁、肉羹等煮成湯食,亦可搭配其他食材,包括金針菇、香菇、魷魚、丁香、竹筍、金勾蝦、高麗菜、蒜頭酥、芹菜…等,桃園的則是蝦羹、肉羹、筍片、香菇、魷魚、金針花、韭菜花等。[4]

除上述料理方式外,「趖」亦可加以炒、煮料理,吃法十分多元。[4]

參見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書目
  • 陳淑華. 《彰化小食記》. 遠流. 2013-02-01 [2013]. ISBN 978-957-327-147-5 (中文). (繁體中文)
註腳
  1. ^ 趖:蛇、蟲類爬行的動作[1]
引用
  1. ^ 存档副本. [2021-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1). 
  2. ^ 存档副本. [2021-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31). 
  3. ^ 3.0 3.1 鄭宜佩. 福州傳統小吃 鼎邊趖的由來. 大紀元電子日報. 2013-02-28 [2013-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4. ^ 4.0 4.1 4.2 陳淑華 2013,第212-217頁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