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東江本地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江本地話
母語國家和地區中國
區域主要分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惠州市河源市
韶關市新豐縣
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1zh
ISO 639-2chi (B)
zho (T)
ISO 639-3hak

東江本地話,又稱水源話蛇話,民間通稱本地話,是廣東省東江流域中上游地區一系列內部頗為一致的方言點的統稱,主要分佈於惠州市河源市,少數分佈於韶關市新豐縣,處於客家話的包圍之中。東江本地話在語言分類歸屬上一直存在爭議,現在學術界一般將其歸為客家話的一種次方言。

歸屬

[編輯]

東江本地話的歸屬一直存在爭議,學界主要分為歸客和歸粵兩個派別,其中前者的支持者較多[1]。在粵東自稱本地話的幾種方言,都屬於客家話-粵語客家話-閩南語混合,區別僅僅在於客的成分多還是粵、閩的成分多;[2][3]「這種混沌性既是嶺南底層語言與早期中原漢語相互接觸滲透的結果,也是宋元以來客、粵、閩幾種漢語方言雜處一地相互競爭影響的結果。」[2]

1987年黃雪貞撰文比較惠州本地話、梅縣客家話與廣州粵語後指出惠州本地話屬於客家話[4]。同年劉叔新在中國語言學會第四屆年會上提出與之相反的觀點,即惠州本地話屬於粵語,並認為源的本地話與州的本地話性質相同,可以合稱「粵語惠河系」。1987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將惠州境內的本地話歸於客家話惠州片,而把河源境內的本地話歸於客家話粵中片。1990年周日健在《新豐方言志》中將新豐縣的水源話歸於客家話,並指出其與惠州本地話性質相同[5]。1991年劉若雲在《惠州方言志》中再次將惠州本地話歸於客家話[6]。之後提出本地話屬客的還有傅雨賢,劉鎮發,溫昌衍,項夢冰等人[1]。2007年劉叔新出版了《東江中上游土語群研究》,通過對16個本地話方言點的調查與比較,再次指出惠州和河源的本地話,與新豐縣的水源話屬於「粵語惠河系」[7]。次年侯小英在其博士論文中詳細描寫了6個本地話方言點,提出與劉叔新針鋒相對的觀點[8]。之後莊初升對廣東境內的客家話進行界定,分為「老客家話」與「新客家話」兩種,而本地話係一種「老客家話」[9]。2012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則將第1版的惠州片與粵中片取消,前者歸於粵臺片梅惠小片,後者歸於粵臺片龍華小片。

名稱與分佈

[編輯]

本地話得名於其使用者的自稱「本地人」,這些東江流域中上游沿岸平原及河谷的居民大多都以「本地人」自居。本地話在惠州也被稱為惠州話占米話,在河源被稱為蛇話蛇聲,在韶關新豐縣被稱為水源話蛇聲,學術界一般稱其為東江本地話

東江話包含惠河話,水源音、畲話、水口話、蘆洲話、汝湖話、橫瀝話、馬安本地話、平潭本地話,秋長話,永湖話,良井話,矮陂話,蘆嵐本地話,陳江畲仔話,瀝林畲仔話,潼僑畲仔話,潼湖畲仔話,鎮隆蛇話,博羅話,羅陽話,龍溪話,龍華話,公莊話,楊村話,觀音閣話,平陵話,路溪東江話,藍田東江話,地派本地話,天堂山本地話,惠東粘米話,惠東本地話,河源話,源城話,龍川話,老隆話,佗城話,林寨話,東水話,隆街水源音,忠信話東江,東水話,三寨東江話,公白東江話,東源話,河東藍口話,河西燈塔話,錫場水源音、古竹畲聲,臨江畲聲、柏埔畲聲、新豐水源話,馬頭水源音,鵝埠話,深圳粘米話。

惠州話,指現今惠州橋西(古稱惠州府城,亦稱鵝城或鵝嶺鎮)、橋東(古稱歸善縣城,亦稱東平或鶴峰鎮)及其近郊原居民所講的本地方言(俗稱本地話),發音相對接近惠城橋東與橋西的主要分佈位置是:惠州城區、水口、汝湖、橫瀝、蘆洲、馬安、陳江、瀝林、潼僑、平潭、秋長、鎮隆、梁化、大嶺、黃埠、鐵涌、羅陽、公莊、觀音閣、河源市區、河源東源縣、河源龍川縣城、深圳龍崗、深圳坪山。

水源音主要分佈在韶關新豐及鄰近的河源市,賀州、贛州等地的「河源聲」也是水源音,梅州市豐順縣也有類似水源音語音及詞彙的方言存在。而惠州沒有水源音這一說法,習慣稱惠州話、惠城話,與河源的水源音有不小的差異。

本地話分佈於12個縣級行政區內,同時亦被客家話包圍。所有本地話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位於東江幹流或支流近旁,在東江中游分佈較密集,上游較稀疏。這些本地話方言點各有自己的特點,雖然相互不同程度地接近,卻都容易區辨開,不易相混同。本地話內部不易分片,但劉叔新[7]和侯小英[8]都認為本地話可粗略細分為中游與上游兩個小片。本地話分佈區域如下[4][5][6][7][8]

  • 新豐縣豐城街道南部水源話馬頭鎮馬頭話,石角村的石角話,大席社區的大席話梅坑鎮的東部。
  • 仁化縣的河源話主要分佈在董塘鎮的紅星、五四、星光、東升等村,是建新豐江水電站從河源市遷移到仁化定居的。
  • 清遠市同時分佈着惠州聲、河源聲、龍川聲
  • 其它省區分佈有一些水源音

語音

[編輯]

聲母

[編輯]

本地話的基本聲母可歸納如下表,一些聲母的音值在不同方言點存在差異[8][10][11]


[p]

[pʰ]

[m]

[f]

[v]

[t]

[tʰ]

[n]

[ɬ]

[l]

[k]

[kʰ]

[ŋ]

[h]

[ʦ]

[ʦʰ]

[s]

[ʧ]

[ʧʰ]

[ʃ]

[j]
  • [v]聲母在一些方言點摩擦較弱,讀如[ʋ]
  • 博羅羅城話[f]併入[v],並有特殊的聲母[ɬ],後者相當於其他方言點的[s]
  • 連平隆街話[n](細音前除外)併入[l]
  • [j]聲母在一些方言點與[z]互為條件變體,或有[z][j]、有[j][z]
  • [ŋ]有細音前的條件變體[ɲ]
  • [ʧ][ʧʰ][ʃ]聲母為龍川與紫金等地的本地話特有。
  • 和平等地的本地話[k][kʰ][h]逢細音顎化,不構成對立,視作條件變體。

韻母

[編輯]

各地本地話的韻母數量都在50個上下,完整保留了鼻音韻尾[-m][-n][-ŋ]和塞音韻尾[-p][-t][-k][10]
不同於梅縣與惠陽等地的客家話,絕大部分本地話都有以[y]作為介音的撮口呼韻母的存在[7]
同時本地話缺乏以[u]作為介音的合口呼韻母[8]
少數位於龍川與連平等地的本地話方言點還存在舌尖元音[7]

聲調

[編輯]

各地本地話的聲調數量都在6個左右,惠城和紫金聲調達7個,比其他本地話多保留陽去調[10][11]
和平的去聲一部分歸入陰平一部分歸入陽平,只有5個聲調[8]。本地話諸方言點的陰入均未分化
為兩個聲調,不同於粵語[10]。下表列出各地本地話的調值:

陰平 陽平 上聲 陰去 陽去 陰入 陽入
惠城 44 11 35 13 31 5 2
博羅 33 53 35 21 5 2
源城 44 53 55 11 5 1
紫金 44 31 35 23 52 5 3
連平 44 35 13 41 35 3
龍川 33 53 35 31 35 3
和平 33 45 13 歸入陰陽平 45 3
新豐 22 45 13 31 5 2

歷時比較

[編輯]

通過歷時比較,可以得出本地話具有如下特點:

  • 中古漢語的非敷奉母字[註 1]聲母讀唇齒音[f][v],微母字[註 2]聲母都為[m][1]
  • 中古漢語全濁塞音與全濁塞擦音聲母不分平仄,都讀送氣清塞音與塞擦音聲母[註 3][1]
  • 中古漢語流攝的一三等各地本地話都具有區別,如狗≠九[10]
  • 中古漢語蟹、咸、山三攝的一二等還保留區別,如蟹攝的該≠街。但效攝一二等已經混同,如高≠交[10]
  • 中古漢語臻攝合口的魂韻字與山攝一等字的白讀混同,如惠城與源城等地的盆=盤,孫=酸[1]
  • 中古漢語濁去字歸併到陰平(但惠城例外),如樹濁去=書,洞濁去=通,此特徵極少見於本地話之外[10]

詞彙

[編輯]

與粵客語的詞彙比較

[編輯]

以惠州惠城本地話為例,其同時與粵語及客語共享大量詞彙,關係密切[1]

惠州本地 廣州粵語 梅州客語 類型 惠州本地 廣州粵語 梅州客語 類型 惠州本地 廣州粵語 梅州客語 類型
太陽 日頭 日頭 日頭 三者同 中午 晏晝 晏晝 晝邊 惠同粵 惠同客
月亮 月光 月光 月光 舌頭 舌嫲
剛才 頭先 頭先 頭先 睡覺 瞓覺[註 4] 瞓覺 睡目 弟弟 老弟 細佬 老弟
祖父 阿公 阿爺 阿公

一些晚近時代才從廣州話借入惠城本地話的詞語並不符合惠城本地話的字音演變規律[8]

如「老竇」的「竇」,廣州讀如不送氣音聲母開頭,惠城本地話按演變規律應為送氣音聲母開頭,但是實際上惠城本地話沒有送氣音的讀法[8]

特徵詞

[編輯]

本地話有一批內部比較一致,而少見或不見於其他漢語方言的特徵詞[8]

惠城 博羅 源城 連平 龍川 和平 備註
肚子 肚胈 肚胈 肚胈 肚胈 肚胈 肚胈 《集韻》:胈,白肉也。肚胈亦見於興寧一地客語。
宰殺 由宰殺禽類時候的順毛動作引申為宰殺家禽牲畜。
《廣韻》:蹃,踐也。側重於無意的踩踏動作。
抬頭 《廣韻》:仰,偃仰也。
忘記 忘記 漏記 漏記[來源請求] 忘記 漏記 漏記 本地話的創新說法。
害怕 《廣韻》:惶,懼也。
舅舅 舅爺 大舅 舅爺 阿舅 舅爺 舅爺 亦常見於吳語的方言。
本地話「我」音[ŋɔi]陰去,此外僅見於少數粵語的方言。

註釋

[編輯]
  1. ^ 如放、肺、肥等字。
  2. ^ 如聞、文、問、物、霧、舞等字。
  3. ^ 中古時聲母為全濁塞音的,如步、弟、巨等字;聲母為全濁塞擦音聲母的,如自、直等字。
  4. ^ 瞓的本字即「睏」。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侯小英(2017)
  2. ^ 2.0 2.1 潘家懿、林倫倫(2011),粵東惠河片閩南語的分佈及其地理環境特徵,《臺灣語文研究》第6卷第2期,2011, p.16-17
  3. ^ 潘家懿、鄭守治. 粵東閩南語的分佈及方言片的劃分. 《臺灣語文研究》第5卷第1期, 2010年. 頁146.
  4. ^ 4.0 4.1 黃雪貞(1987)
  5. ^ 5.0 5.1 周日健(1990)
  6. ^ 6.0 6.1 劉若雲(1991)
  7. ^ 7.0 7.1 7.2 7.3 7.4 劉叔新(2007)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侯小英(2008)
  9. ^ 莊初升(2008)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嚴修鴻(2009)
  11. ^ 11.0 11.1 張文科(2005)

來源

[編輯]
書籍
  • 周日健. 新豐方言志. 廣州: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12. ISBN 7-5361-0573-8. 
  • 劉若雲. 惠州方言志. 廣州: 廣東科技出版社. 1991.02. ISBN 7-5359-0658-3. 
  • 劉叔新. 東江中上游土語群研究──粵語惠河系探考.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7.07. ISBN 978-7-5087-1716-6. 
  • 練春招; 侯小英; 劉立恆. 客家古邑方言. 客家研究文叢. 廣州: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0.10. ISBN 978-7-5623-3365-4. 
論文
  • 黃雪貞. 惠州话的归属. 方言. 1987, (4): 255–263. 
  • 溫昌衍. 略论粤中客家地区“蛇话”的性质及得名缘由. 客家研究輯刊. 2003, (2): 28–29. 
  • 張文科. 广东紫金畲声研究 (碩士論文). 山東大學. 2005. 
  • 侯小英. 東江中上游本地話研究 (博士論文). 廈門大學. 2008. 
  • 莊初升. 广东省客家方言的界定、划分及相关问题. 東方語言學. 2008, (2). 
  • 嚴修鴻. 河源惠州“本地话”语音概略. [2022-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6). 
  • 嚴修鴻. 河源惠州“本地话”语音概略. 南方语言学. 廣州: 暨南大學出版社. 2009.12. 
  • 侯小英. 惠州话:粤色客底的粤化客方言. 學術研究. 2017, (7): 15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