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道行般若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道行bo1je5》,又名《道行般若波羅蜜經》、《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般若道行品經》,為大乘佛教早期流傳的般若經。由後漢支婁迦讖譯出,共三十品十卷(或八卷)[1],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般若部》。

該經為現存最早譯為漢語的般若類經典,與支謙譯《大明度無極經》、《摩訶般若鈔經》、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經》、玄奘譯《大般若經》第四分(《八千頌般若經》,Aṣṭa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為同本異譯。經中主要講述各種般若波羅蜜教法,提倡「般若波羅蜜」來取代只對「窣堵坡佛塔﹚」作形式崇拜的供養[2],此外敘述受持不同方法的功德。

學術研究

[編輯]

愛德華·孔茲推測《八千頌般若經》中的早期篇章「道行品」,或各經本中與此品相當部分的構作時期,約成立於公元前1世紀,為般若經文獻的初期樣態;其他的篇章則是後來逐漸添增的,整部經典的編纂歷時約二個世紀以上,而《八千頌般若經》是最早形成的般若經[3]。不過,靜谷正雄和呂澂則持相反的看法,主張《金剛經》才是最早的般若經[3]Gregory Schopen英語Gregory Schopen支持後說,並認為這個變遷過程,是由代表口傳的《金剛經》過度到代表文傳的《八千頌般若經》[4]。另外,有些學者認為般若波羅蜜教法是由大眾部中的制多部(Caitika)發展而傳出,他們相信《八千頌般若經》來自於印度南方的案達羅國(Andhra)地區[5]

在2012年,Harry Falk和Seishi Karashima發表了用佉盧文書寫的健馱邏語《八千頌般若經》殘卷[6]碳十四定年法測定為大約公元75年時所書寫,為世界現存最為古老的佛經寫卷之一。該寫卷和支婁迦讖譯出的《道行般若經》極為相似。支譯所據版本比該犍陀羅語寫卷要稍加擴大,但比巴米揚的梵語本更為接近犍陀羅語本[7]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開元釋教錄:「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題云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亦云般若道行品經或八卷初出與明度小品及大般若第四會等同本光和二年七月八日出見敏祐二錄)」
  2. ^ 王聯章. 般若思想的淵源及其發展 一、大乘的興起與般若思想的流傳. [2018-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2). 《八千頌》被編集時的印度,stupa的信仰和儀禮達到頂點。stupa所象徵的過去諸佛,阿閦、寶勝、無量光﹙Amitabha﹚等的現在諸佛,和彌勒等未來佛的信仰,都很盛行。為得無上完善的證悟、成為佛陀而求道的大乘菩薩。常在夢、幻覺、觀想中,會見現在諸佛,被勸追求般若波羅蜜。出現於《八千頌》的常啼﹙Sadaprarudita﹚菩薩求道故事,就是一個典型。佛教徒在此之前很顧忌的佛像製作不久將開始。總之,這個時代是佛教徒非常盼望無論如何再度見到佛陀的時代。但,《八千頌》並不就那樣直率地肯定佛骨的崇拜和對肉身佛陀的憧憬。《八千頌》教人看超越這些物理形態的真實佛陀。超物理的佛陀,就是般若波羅蜜﹙智慧的完成﹚。《八千頌》說,般若波羅蜜才是佛陀的本質,有如母親一般,生出過去、現在、未來的佛陀,所以般若波羅蜜比佛塔和遺骨更應受尊崇。 
  3. ^ 3.0 3.1 王聯章. 般若思想的淵源及其發展 二、《般若經》文獻的集成. [2018-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2). 
  4. ^ Schopen, Gregory. Figments and Fragments of Mahāyāna Buddhism in India. 2005. pp. 31-32
  5. ^ Guang Xing. The Concept of the Buddha: Its Evolution from Early Buddhism to the Trikaya Theory. 2004. pp. 65-66 "Several scholar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Prajnaparamita probably developed among the Mahasamghikas in Southern India, in the Andhra country, on the Krsna River."
  6. ^ Harry Falk and Seishi Karashima, A first‐century Prajñāpāramitā manuscript from Gandhāra — parivarta 1 (Texts from the Split Collection 1).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XV (2012), 19-61.
  7. ^ 和田本犍陀羅語《法句經》的發現與研究情況簡介. [2018-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