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郑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郑经
延平王
前任:郑成功
继任:郑克𡒉监国
郑经
国家明朝(1642年—1644年)
南明(1644年—1662年)
明郑(1662年—1681年)
时代明末清初
主君永历帝(1649年—1662年)
郑成功(1662年)
贤之、元之
式天
斋名潜苑主人
封爵平国公 延平王
封号延平王世子
尊号锦舍、世藩
族裔闽南民系
氏族郑成功家族
籍贯福建泉州府南安县石井(今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
别名郑锦、朱经
出生大明崇祯十五年十月初二
1642年10月25日
大明福建泉州府晋江县安平镇(今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
逝世明郑永历三十五年三月十七
1681年3月17日(1681岁—03—17)(38岁)
明郑承天府安平镇(今台湾台南市中西区
在位年代1662年6月29日-1681年3月17日(18年261天)
谥号潮文王[1][2]
墓葬郑成功墓
祠庙二王庙
亲属
父亲潮武王郑成功
母亲潮武王妃董友
正室文妃唐氏
侧室黄和娘陈昭娘、赖氏、李氏、许氏、柯氏、冯氏、赵氏、张氏、刘氏
兄弟郑聪郑明郑睿郑智郑宽郑裕郑温郑柔郑发
姊妹柯良妻、甘孟煜妻、洪允中妻、朱弘桓
庶子监国世子郑克𡒉延平王郑克塽、恭谨侯郑克壆郑克均郑克拔郑克商郑克圻郑克塙
庶女黄肇隆妻、黄肇灿妻、陈逢泰妻、甘纯仁妻、赵继麟妻、郑氏

郑经(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又名朱经郑成功嫡长子[3],祖籍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一名,字贤之元之,号式天,尊称“”、“世藩”。其作为延平王期间一直尊奉南明正朔并沿用永历年号,自称“嗣封世子”、“招讨大将军世子”或“本藩”,未曾使用“本王”等称呼,并对明朝宗室礼遇有加。其子郑克塽继位后,追谥其为“潮文王[1][2]。同时代英国对郑经的称呼有“King of Amoy, Tywan and many other territories”(厦门、台湾等地之王)等。[4][5]

郑经既擅长文学诗赋,著有《东壁楼集》(1664年-1674年间所著的古典诗集),又擅长骑射。前期积极从事“反清复明”活动,但西进失败后,就耽溺酒色怠于政事[6]

郑经在位期间,在政治上重用辅弼大臣陈永华,赐其官咨议参军东宁总制以行宰相之职统领六官,将汉官制导入台湾;在教育方面,郑经除了建文庙祭祀孔子外,更设立太学、将汉人之四书五经以及科举制度导入台湾,使台湾正式步入了汉文化汉字文化圈的范围内。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郑经出生于崇祯十五年十月初二日(1642年10月25日)[7],父亲是郑成功,母亲是董友

叔侄争位

[编辑]

郑经自年少时即已颇为好色,并特别喜爱中年妇女,几乎与胞弟的每一名乳母均有私通;郑成功征台前,留守思明州厦门)的郑经纳其中一人陈昭娘为妾并倍加宠爱[8]。郑成功得知后本令陈氏自行跳海了断,但郑经却以其驻地权势包庇陈氏并隐瞒父亲长达三年之久,驻厦军慑于世子权势无人敢通知人在台湾的郑成功。陈氏更恃宠生骄霸凌本已长期不受宠的郑经原配唐妃,满腹冤屈的唐妃唯有向于明郑朝廷位居要职的祖父唐显悦求助。[9]

永历十六年(1662年)三月,陈氏生下郑克𡒉,郑经于是向父报称为侧室所出但隐瞒陈氏身份,一时郑成功大喜过望,满朝文武皆贺。不甘孙女受辱的唐显悦此时即发难上奏向郑成功举报揭破郑经谎言,事件于台湾酝酿成严重政治丑闻。[10]

郑成功得知被世子欺骗后勃然大怒,下令主管厦门的堂兄郑泰全数处死董妃、郑经、陈昭娘与郑克𡒉等人[11]。郑泰固不认同堂侄不伦之举,但也无法接受堂弟残杀血脉族亲、以及大规模肃清宗族必然引致军心动摇的后果,起初与奉命渡海来厦的都司黄毓谈判,打算仅将陈昭娘郑克𡒉母子首级送回台湾交差了事,再动员大量宗亲为董妃郑经母子求情。郑成功得知郑泰意见后更为愤怒,立即解下佩剑令黄毓回厦斩杀四人,郑泰无法下手唯有叫黄毓亲自找郑经行刑,但暗中提前通报郑经,黄毓刚见到郑经就被其随从包围拘捕。[12]

此时在台湾犯罪的参军蔡鸣雷投奔厦门,并警告说郑成功已令周全斌率军至厦门执行命令,打死不愿杀害宗亲的郑泰唯有按洪旭建议毅然以堂兄身份抗命,并令水师于大胆岛海域严阵以待。周全斌刚接近厦门即被郑经按黄廷建议围困缴械并拘捕,并令黄昌收编其部队。郑成功听闻厦门抗命之事大为光火,再令洪有鼎渡海执行命令,唯洪航至东山岛时眼见水师守备森严,再听闻周全斌被捕的消息,即吓得不敢再前打道回台。[13]被捕的驻台将领其后更几乎遭郑泰以谋害宗室罪名处斩,仅得董妃为顾全大局不计前嫌力保方得保命。此举被驻台郑军视为公然抗命,令其与驻厦军之间开始出现嫌隙,成为日后两岸争位的导火线。驻厦诸将拥立郑经为“平国公[14]

永历十六年五月初八(1662年6月),郑成功病逝[15]。十四日(6月29日),厦门诸将推举郑经继承延平王之位[16],称“世藩”。二十一日(7月6日),台湾诸将推举郑成功之弟郑袭为“护理”,以定军心。郑袭部下蔡云李应清曹从龙张骥等四人拉拢黄昭萧拱宸等驻台将领,立郑袭为“东都主”。

同年十一月初一(11月11日),郑经率部从厦门出发。初七(11月17日)中午,至澎湖。与黄昭萧拱宸等人协商不成后,率军东征“东都”(后郑经改之为“东宁”)。十七日(11月27日)早晨,大雾蔽天,周全斌力劝郑经趁此机会率军登陆,郑经同意,于是在鹿耳门登陆,而驻军东都右虎卫黄安亦率军前来世子郑经会师。郑经派人至东都承天府谴责黄昭、萧拱宸二人,以自己为延平王正统自居,要求台湾军助战。[17]黄昭听闻消息后,率军至潦港与世子军对战,起先虽占优势,但黄昭本人中流箭身亡,全军败退。黄昭死后,诸将皆降。

郑经嗣位之争得胜后,郑经入主东都明京安平王城”,郑袭为保全性命,将责任全推给几位心腹身上。[18]随后蔡云自缢,萧拱宸、张骥、李应清以及曹从龙等人于承天府斩首示众,族人流放。郑袭遭禁锢于厦门

永历十七年(1663年),郑袭畏惧被杀,半夜率领官吏二百二十四人,士卒一百二十人及银钱船只枪械等物,投奔清军[19]

退守台湾

[编辑]

永历十七年(1663年)正月,郑经发现郑泰和清暗中联络,和清朝谈判又是由郑泰负责,郑经开始怀疑他的忠诚,遂监禁郑泰,郑泰的弟弟和儿子遂投靠清朝。不久康熙帝拒绝了郑经条件,便拉拢荷兰人组成联军对抗郑经。十月十九(11月18日),“清荷联军”进攻金门厦门,郑军不敌而弃守,退往铜山。战后人心开始不稳,连大将周全斌也降,郑经遂退往台湾[20]

永历十八年(1664年、清康熙三年),郑经改东都为东宁,升天兴、万年二县置天兴、万年二州。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并在南北两路及澎湖设安抚司。继承父志,大力鼓励开荒垦植,号召人民种蔗制糖,煮海水晒盐,积极倡办学校。

在后来郑经对纳兰明珠劝降信的答复中,出现了“建国东宁”一语,台北教育大学李筱峰等认为这印证了一个独立王国的成立(即东宁王国),而厦门大学陈孔立、集美大学林东杰等则认为该语指的是赓续明祚,与清廷对抗,从未有所谓的东宁王国。[21][22]

兹列示答复全文如下:

复明珠书
盖闻兵刃乃不祥之器,其事好还。是以祸福无常倚,强弱无常势;恃德者兴,恃力者亡。曩岁思明之役,不佞深悯民生疾苦,暴露兵革,连年不休,故遂全师而退;远绝大海,建国东宁,于版图疆域之外别立乾坤。自以为休兵息民,可相安于无事矣。不谓阁下犹有意过督之,驱我叛将,再起兵端!岂未闻陈轸“蛇足”之喻与养由基“善息”之说乎?夫苻坚寇晋,力非不强也;隋炀征辽,志非不勇也。此二事,阁下之所明知也。况我之叛将逃卒,为先王抚养者二十余年。今其归贵朝者,非必尽忘旧恩而慕新荣也。不过惮波涛、恋乡土,为偷安计耳。阁下所以驱之东侵而不顾者,亦非必以才能为足恃、心迹为可信也;不过以若辈叵测,姑使前死,胜负无深论耳。今阁下待之之意,若辈亦习知之矣。而况大洋之中,昼夜无期,风雷变态,波涛不侧!阁下两载以来,三举征帆,其劳费得失,既已自知。岂非天意之昭昭者哉?所引田横等事:夷、齐千古高义,未易冷齿;即如田横,不过三齐一匹夫耳,犹知守义不屈!而况不佞世受国恩,恭承先王之训乎?倘以东宁不受羁縻,则海外列国,如日本、琉球、吕宋、广南,近接浙、粤,岂尽服属?若虞敝哨出没,实缘贵旅临江,不得不遣舟侦逻。至于休兵息民,以免生灵涂炭;此仁人之言,敢不佩服?然衣冠吾所自有,爵禄亦吾所自有;而“重爵厚禄,永世袭封”之语,其可以动海外孤臣之心哉?敬披腹而言,仰祈垂鉴!

郑成功在与荷兰及其他国家的往来交涉中,一贯自称为“大明招讨大将军国姓”,而荷方则称郑成功为“国姓爷阁下”,表明他们也认定郑成功是隶属于明朝的官员。郑成功去世后,郑经继承了其官职头衔,称招讨大将军世子,继续奉永历为正朔,“永历讣至,世子犹奉其正朔,称永历十七年。”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保存有《嗣封世子札致荷兰出海王》的信,信中郑经自称“嗣封世子”,称郑成功为“先王”,表示愿意与荷方和好通商,“合力御虏”。[22]陕西博物馆保存着一尊永历三十三年(1679年)明郑铸造的火炮,炮身后部铸有3行隶书与篆书铭文:“钦命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大明永历己未仲秋吉旦造、藩前督造守备曾懋德”,其中“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即郑经。[23]郑经死后,郑克塽嗣延平王位,仍称招讨大将军世子。[22]

发展贸易

[编辑]

永历十九年(1665年)四月,清荷联军进攻澎湖,却遇到台风无功而返。清朝因此放弃进攻台湾,恢复和郑氏王朝谈判。

自清军威胁解除后,郑经致力于平台,于1666年进攻基隆。虽然郑军并未攻陷,荷军终究认为基隆难以防守,于1668年弃守,荷兰从此放弃抢夺台湾。

两次谈判中,郑经都以不接受薙发为由拒绝。郑经曾写信给其舅董班,称台湾“幅员数千里,粮食数十年,四夷效顺,百货流通,生聚教训,足以自强。又何慕于藩封?何羡于中土哉?”[24]。在1667年7月和谈中,郑经声称台湾“非属版图之中”、台湾“东连日本,南蹴吕宋,人民辐辏,商贾流通。王侯之贵,固吾所自有,万世之基已立于不拔”[25]。1669年和谈中,郑经又强调郑氏占据台湾,是“于版图疆域之外,别立乾坤”,又说台湾“远在海外,与版图渺不相涉”[26]

因为清朝实施“迁界令”,他采纳陈永华的提议,贿赂清朝将领进行走私[27]。由沿海流民负责转运货物[27],当时台湾汉人男多女少,甚至进行妇女的人口贩卖[27]流民也负责替明郑军队据守岛屿[27]

德川幕府是明郑重要的贸易伙伴,台湾大量输入日本盔甲,以支援战争的需要,双方的贸易量在1665年到1672年达到高峰[28],而为了加强郑、日的贸易关系,郑经允许日本商人住在基隆[28]

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因郑经的邀请前来台湾,双方于1672年签订通商条约[29]。郑经因此透过英国获得火药兵器,英国人也帮助郑军训练炮兵,郑经还借用英军炮兵作战[29][5]

此时期明郑为扩充军粮存量而于台湾大幅拓殖屯垦,明郑屯垦军亦因开垦耕地与大肚王国的原住民爆发冲突,将领刘国轩率部夷平了大肚社沙辘社,郑经也亲征斗尾龙岸社,史称“沙辘社之役”。

郑经在永历二十四与二十五年(1670年与1671年)两次准备舰队以征讨马尼拉,但随即接到大陆爆发三藩之乱的消息,改为准备西征而放弃计划。

西征

[编辑]

永历二十八年(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郑经提前数月率舰队西渡澎湖,以支援福建耿精忠,马尼拉远征计划也随之搁置。

永历二十八年三月十六(1674年4月21日),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发起的三藩事变,提供战船给郑经,换取出兵,郑经答应。五月,郑经从台湾出发,抵达厦门,要求耿精忠将漳州泉州交给自己[30]。耿精忠这时已经拥有整个福建,认为郑经兵力太少,早已取消和他共同作战[31],拒绝郑经的要求。郑经于是占领海澄同安,耿精忠则以断绝和郑经贸易作为报复[32],双方开始交恶。

但是泉州漳州潮州陆续投靠郑经,耿精忠见郑经声势逐渐高涨,向他交涉,希望将泉州交还,郑经不允许。耿精忠决定用武力夺回泉州,郑经派刘国轩于涂岭(今泉港区涂岭镇)击退耿军,接着又为了争夺漳浦而发生战斗。直到永历廿九年(1675年)正月,耿精忠履行之前的约定,提供5艘战船给郑经,并以枫亭(今仙游县枫亭镇)为界线,北方属耿精忠、南方属郑经,双方才停止斗争。

郑经虽于之前两次击退广东的清军,仍然有潮州府的辖县不肯服从。与耿精忠和解之后,郑经打算南征潮州,他先派刘国轩击败尚之信,自己率军抵达海澄。这时漳州守将黄芳度私底下和清朝联系,郑经怀疑他的忠诚,要他出城和自己见面、或者是派兵一同进攻,这两项命令黄芳度都不服从,并于六月举兵反抗。郑经亲自包围漳州,于十月初六(11月22日)将漳州攻陷,迫使黄芳度投井自杀。为了报复黄梧破坏郑家,郑经车裂黄梧、黄芳度的尸体[33],黄芳度留在漳州的族人都被处死。

永历三十年(1676年)尚之信再次遭郑军击败,只得加入三藩阵营,并将惠州割让给郑经。这时郑经已经拥有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座首府,但附近都是盟友,没有清朝的领土让他夺取,因此容易因领土争夺和盟友起冲突。五月,耿精忠打算会合吴三桂进攻江南,征召汀州总兵刘应麟出师,刘应麟不愿派兵[34],暗中联络郑经[34],攻下汀州。

这件事造成郑、耿同盟再次破裂,耿精忠面临郑、清包围,只好向清朝投降。少了耿精忠,郑经必须直接对抗清军主力,他先派3万人进攻福州,却于十月十五(11月20日)[35]乌龙江被清军击败,其他领地也相继失守,郑经只得退回厦门

郑经战败后,试图坚守厦门。他派出将领防守福建东、南沿海的岛屿[36],稳定军心,等到刘国轩返回厦门,郑经任命他统帅大军,准备反攻闽南。1677年和谈中,清朝康亲王杰书向郑经许诺,如果郑军撤离大陆沿海岛屿,退守台湾,就答应台湾变为藩属,与台湾“通商贸易,永无嫌猜”[37]

永历三十二年二月十八日(1678年3月10日)郑经派遣刘国轩先攻下虎渡桥,切断漳州泉州的联系,经过约3个月的包围,于六月初十(7月28日)攻陷海澄,但接下来在漳州泉州一带的战斗,都没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战况出现僵局。是年的和谈中,清朝将领赖塔给郑经信称,如果郑军肯退守台湾,则“本朝何惜海外一弹丸之地”,郑氏可永据台湾,“从此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纳贡可也,不称臣,不纳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朝鲜,为徐福之日本”。[38]

十二月[39](1679年),清廷再度恢复迁界令,北从福州、南到诏安的沿海都设立要塞[40],并且盖围墙当作界线[40],使得明郑的商业活动大受打击,无法再透过贿赂清将进行交易[40]。经过多年的征战,明郑的财务已经严重透支[40],军队又缺乏补给[41],郑经只得放弃中国本部东南沿海的所有据点,于永历三十四年三月十二日(1680年4月10日)退回台湾,并将国事都交给儿子郑克𡒉处理。

去世

[编辑]

永历三十四年(1680年),郑经于台南建造园亭“北园别馆”,为其在台湾的行馆,以及安养母亲董王太妃之所,1960年改建为“海会寺”,亦名台南开元寺,至今已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历经几次修建,在建筑风格上保有“伽蓝格局”,为典型佛寺的形制,为中华民国国家二级古迹

永历三十五年正月二十八日(1681年3月17日),郑经去世,享年40虚岁。郑经之死于夏琳《海纪辑要》记为“明朔永历三十五年春、正月壬午,明延平王招讨大将军世子薨”[42],在阮锡闵《海上见闻录》则记为“正月二十八日,世藩殂于承天府行台”[43]。死因的记载江日昇台湾外记》云:“经因纵欲过度,痔疮暴胀,大肠紧闭,医治无效……徐而胀痛难堪,叫喊遂卒……”[44]姚启圣奏书中则称:“又本年四月二十四日,据漳州府龙溪县送到伪官廖康方禀称……伪藩于正月二十五日夜中风不语,至二十八夜丑时身故……”等不同说法[45]

诗作

[编辑]
  • 《满酋使来有不登岸不易服之说愤而赋之》
王气中原尽,衣冠海外留。
雄图终未已,日夕整戈矛。
  • 《题东壁楼景自叙》
西郭楼台近水滨,青山白云相与邻。
试问阁中谁隐者,昔日先朝一汉臣。
  • 《悲中原未复》
胡虏腥尘遍九州,忠臣义士怀悲愁。
既无博浪子房击,须效中流祖逖舟。
故国山河尽变色,旧京宫阙化成丘。
复仇雪耻知何日,不斩楼兰誓不休!
  • 《闻西方反正喜咏得诚字》
群胡乱宇宙,百折守丹诚。
海岛无鸾信,乡关断鸡声。
义师兴棘岫,壮气撼长鲸。
旗旆荆襄出,刀兵日月明。
一闻因色动,满喜又心惊。
原扫腥膻幕,悉恢燕镐京。
更开朝贡路,再筑受降城。
  • 《驻师澎岛除夜作》
舳舻连远汉,旗旆蔽长江。
帆影挂山路,波声度石矼。
人家点远浦,葓草隐孤艭。
旗动乱云色,鼓鸣杂水淙。
凄凄寒夜火,寂寂客船窗。
漏尽更新令,春晖照万邦。

评价

[编辑]
  • 黄宗羲〈赐姓始末〉:“郑氏以一旅存故国衣冠于海岛,称其正朔。”
  • 刘献廷《广阳杂记》:“赐姓提一旅之师,伸大义于天下,取台湾,有明正朔于海外者将四十年。”
  • 厦门大学学者陈孔立:郑经作为郑成功之子,同样继承了其父的志向。郑经以台湾为基地,继续坚持抗清长达20年之久,其间还一度出兵大陆,为南明收复大片地区。郑成功及其子孙始终以明朝的臣子自居,始终效忠于明朝(南明)皇帝,其政权是属于中国的,不是“独立政权”[22]
  • 美国学者丹尼·罗伊(Denny Roy):郑经在台湾虽然仅称延平王、奉明为正统,但当时明朝实际上早已经灭亡,而清朝又尚未统治台湾,因此实际上台湾是独立政权[46]

家庭及关联

[编辑]

父母

[编辑]

[编辑]
藩府二郑公子墓。为少数未被清朝迁回中国大陆的明郑古墓。
  • 郑聪,字哲顺,号怡堂。康熙二十二年,授三品之职。
  • 郑明,字哲熙,号熙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 郑睿,字哲圣,号圣之。早卒。与郑发合葬于今位于台南市南区的藩府二郑公子墓
  • 郑智,字哲锡,号锡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 郑宽,字哲硕,号硕之。不知所终。
  • 郑裕,字哲益,号益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 郑温,字哲念,号念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 郑柔,字哲能,号能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 郑发,字哲奋,号奋之。早卒。与郑睿合葬于今位于台南市南区的藩府二郑公子墓

妻妾

[编辑]
  • 文妃唐氏:正室
  • 陈昭娘:郑经幼弟之乳母,与郑经私通生子,后纳为妾。
  • 林氏
  • 李氏
  • 赖氏
  • 黄和娘:郑经侧室

子女

[编辑]

王子

[编辑]
排行 封号 生年 卒年 生母 配偶 备注
1 世子监国 郑克𡒉 1664年 1681年 陈昭娘 世子妃陈氏 死于东宁之变
2 延平王 郑克塽 1670年 1707年 黄和娘 王妃冯氏 东宁之变后登基。
3 恭谨侯 郑克壆 未知 夫人许氏 有一子郑安畿。
4 郑克均 未知 柯氏 有一子郑安甸。
5 郑克坺 未知 冯氏 以侄儿、克塽之子郑安禄为嗣。
6 郑克𡍬 未知 赵氏 以侄儿、克塽之子郑安康为嗣。
7 郑克圻 未知 张氏 以侄孙、克塙之孙郑咸升为嗣。
8 郑克塙 未知 刘氏 有一子郑安德。

王女

[编辑]
排行 封号 生年 卒年 生母 配偶 备注
1 郑氏 黄肇隆
2 郑氏 黄肇灿
3 郑氏 陈逢泰
4 郑氏 甘纯仁
5 郑氏 赵继麟
6 郑氏

后裔

[编辑]

明郑灭亡之后的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皇帝将郑克塽与其兄弟子侄、大部分族人等,从福建迁往北京并编入正黄旗,又封郑经三子郑克壆等为佐领给予俸禄;雍正年间郑氏一族改隶正红旗[47]有清一代,郑经的前七子的直系后代先后断绝,只有第八子郑克塙留下后裔;在清朝中后期,在北京的郑氏族人多有跟随满族姓氏习俗,称名不称姓。而郑氏佐领历经十三任,传承直到清朝灭亡。[48][49]

过继
郑士表
郑芝龙郑芝虎郑鸿逵郑芝豹
延平王
郑成功田川七左卫门郑渡郑恩郑荫郑袭郑默郑宁郑师尚郑师旦郑师奭郑师仪郑师恭郑师靖郑师彬郑师度郑师达
郑经郑聪郑明郑睿郑智郑宽郑裕郑温郑柔郑发郑纲郑绶郑纬郑绂郑𫄧郑缵武郑缵维郑缵纶郑缵续郑扈英
佐领
郑克𡒉郑克塽郑克壆郑克均郑克坺郑克𡍬郑克圻郑克塙郑克坦郑克墇郑克培郑克崇郑克庄郑秉谟郑克圭郑秉诚郑秉训郑克玺郑文郑宝郑与郑昆郑季郑仲
郑安福郑安禄郑安康郑安畿郑安甸郑安德郑衍郑懿郑琦郑安禧郑安庆郑安祥郑安国郑安荣郑安华遐龄百龄舜龄永龄长龄庆龄
郑世俊郑咸吉郑咸陞郑馥郑䭰郑馤郑馦郑馪郑𩡓郑明郑瑞郑星郑晟郑嘉郑官郑品郑器郑图郑典郑临郑启
郑斌郑敏郑敞郑敬郑桂郑松郑柏郑楫郑邦勋郑邦瑞郑邦宁郑文魁郑文必郑文英郑文芳郑文光郑文忠郑文泉郑文武郑文联郑文敏郑文翰
郑继宗郑承宗郑承恩郑承耀郑承堈郑承续六布庆禄庆福庆裕庆祥双定庆溥庆茂英溥善溥庆喜
瑞山图山德山荣山德印德玉松海德寿长恩世恩富恩嵩泰
玉房玉海玉琛恩荣恩福恩禄恩厚恩保恩联兴盛玉麟玉成玉山玉福玉海玉陞玉良润泉
郑沂郑泽崇续尔康
郑继昌舒譄舒说舒䛃


庙宇

[编辑]

今台湾台南市永康区有二王庙,主神郑府二王爷据说即是郑经。

影视形象

[编辑]

电视剧

[编辑]
年份 地区 作品 演员
2001年 中国 康熙王朝 刘大印
2009年 中国 民族英雄郑成功 李俊嵩

电影

[编辑]
年份 地区 作品 演员
2001年 中国日本 英雄郑成功 李修蒙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夏琳闽海纪要》卷下:“(辛酉康熙二十年、明永历三十五年四月)郑克塽上招讨大将军延平王潮王国姓成功,曰武;嗣位世子经谥,曰文。初,永历封成功为延平王,寻晋潮王;成功让不敢当,终身祗称大将军。至是,克塽拜表,请谥为武王,并世子谥为文王。”
  2. ^ 2.0 2.1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 人物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8年,第80-81页:“是月(永历三十五年四月),上王成功谥曰潮武王;祀位世子经为文王。”
  3. ^ 《清史纪事本末/卷九》:“十三年,春三月,明嗣延平郡王朱经出师,取泉、漳、潮三郡之地。先是嗣靖南王耿精忠据福建反正,乞援于台湾,许以漳、泉二府酬之,经乃亲率师渡海而西,与精忠合兵攻广东。继而精忠背约,经怒,遂自取泉、取漳、取潮。”
  4. ^ Robert K. Batchelor. London: The Selden Map and the Making of a Global City, 1549-1689.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January 2014. Josiah Child to the King of Amoy and Taiwan [Zheng Jing], August 12, 1681 
  5. ^ 5.0 5.1 赖永祥. 臺灣鄭氏與英國的通商關係史 (PDF). 《台湾文献》. 1965年.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4-02). 
  6. ^ 《海纪辑要卷三》:“世子讳经,字贤之;工诗赋、善弓马,推诚待人,礼敬明室遗宗。嗣王位十九年,虽得七府、雄据一方,而终身称世子,奉明正朔不少变;舆论称之。惜性柔懦,怠于政事;自厦门败归,溺于酒色,无复西意,而东宁之业遂衰。至是,殂于承天府行台。时年四十,为正月二十八日。侍卫将军冯锡范与猪公子共废监国克𡒉,缢杀之。”
  7. ^ 先王父墓志.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0). 
  8. ^ 裨海纪游·伪郑逸事·陈烈妇传》:“郑经幼好渔色,多近中年妇人;民妇为经诸弟乳母者,经皆通焉。有昭娘者,遂纳为妾,有宠。”
  9. ^ 裨海纪游·伪郑逸事》:长子锦舍与弟裕舍乳母某氏通,成功知之,命以某氏沈海,锦舍又私匿之,已逾三载,无敢为成功言者。某氏怙宠,颇凌锦舍妇,妇不能堪,以告其祖父唐某号枚臣者,为致书成功。
  10. ^ 台湾郑氏始末》卷五:“初,世子经取尚书唐显悦女孙为妇,不相得,私于其弟之乳媪陈氏,生男,诡谓侍妾出者告成功。诸王及邑之大夫皆贺,而显悦责成功书谓:‘礼有八母,乳母居一,世子与狎,当何罪’?
  11. ^ 台湾郑氏始末》卷五:“成功暴怒,即令都司黄毓与少傅泰斩经及陈媪及所生男,并斩夫人董氏,以理内不职也。”
  12. ^ 台湾郑氏始末》卷五:“诸将大骇莫敢谏,少傅与毓议杀陈媪及所生男,而诸王以下合表为夫人、世子请,遂以两级付毓报成功。成功愈怒,解所佩剑促毓诣少傅。少傅令遂见经,经拘毓与众议未决。”
  13. ^ 台湾郑氏始末》卷五:“参军蔡鸣雷在台行多不法,恐见诛,奔诉经所,已密谕全斌等将至矣,令必尽诛乃已。洪旭曰:‘世子不可以拒父、诸将不可以拒君,唯少傅兄可以拒弟’。遂告少傅趋林顺统舟师守大担。会全斌征陈霸还,黄廷劝世子出不意执之,使黄昌摄其军。成功闻诸将拒命,愤甚,遣洪有鼎驰谕全斌。有鼎至铜山,闻全斌被执,不敢前。”
  14. ^ 【有春读史】“明朝二郑”与台湾岛. [2024-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2). 
  15. ^ 《台湾外纪》卷12:“成功偶感风寒……叹曰:‘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也!’以两手抓其面而逝。”
  16. ^ 黄鸿寿. 清史纪事本末/卷九. 1915年 [2024-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6). 十三年,春三月,明嗣延平郡王朱经出师,取泉、漳、潮三郡之地。 
  17. ^ 《台湾外纪》卷12:“叔侄至亲,并无间言。因黄、萧二贼阴谋不轨,乘先王宾天,遂从中构衅,假造遗言,离间骨肉,煽惑军心。尔诸将士悉受先王数十年拳养,岂有相从作此背逆?明系胁逼之故,余自当相谅。亟宜悔过倒戈,生擒二贼!共扶王室,名垂竹帛。”
  18. ^ 《台湾外纪》卷12:“几为奸人离间。”
  19. ^ 《郑氏关系文书》,页1-8。以及《制作福尔摩沙》,页202
  20. ^ 《海纪缉要》,页35
  21. ^ 岳怀让. 郑成功是“东宁王朝”的开国君王?学者:警惕“去中国化”倾向. 澎湃新闻. 2022年1月13日 [2023年12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年12月2日). 
  22. ^ 22.0 22.1 22.2 22.3 陈孔立. 剖析台灣「獨」派曲解鄭成功歷史的學理謬誤. 中时新闻网. 2022年12月4日 [2023年12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年12月2日). 
  23. ^ 厦门市博物馆. “钦命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款识铜炮. 厦门市博物馆. [2023-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4). 
  24. ^ 《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页69
  25. ^ 同上,页70
  26. ^ 台湾外志》卷十五
  27. ^ 27.0 27.1 27.2 27.3 《台湾史》,页182-183
  28. ^ 28.0 28.1 《台湾政治史》,页62-63
  29. ^ 29.0 29.1 《台湾史》,页204-205
  30. ^ 《郑成功传》,页36
  31. ^ 《海纪缉要》,页40
  32. ^ 《靖海志》,页75
  33. ^ 《台湾外记》,页298。以及《清圣祖实录选辑》,页55
  34. ^ 34.0 34.1 《海纪缉要》,页50
  35. ^ 战斗日期及郑军人数,参见:《清圣祖实录选辑》,页63
  36. ^ 《靖海志》,页82
  37. ^ 《台湾外志》卷二十
  38. ^ 魏源圣武记》巻八
  39. ^ 换算成阳历,已经是1679年1月到2月
  40. ^ 40.0 40.1 40.2 40.3 《台湾史》,页184
  41. ^ 《靖海志》,页91
  42. ^ 海紀輯要. 夏琳. : 卷二,页63. 
  43. ^ 阮锡闵. 海上見聞錄. : 卷二,页59. 
  44. ^ 江日昇. 台灣外記. 
  45. ^ 台湾史料集成编辑委员会. 臺灣史料集成「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八冊. : 365. 
  46. ^ Denny Roy《台湾政治史》,页65-66
  47. ^ 存档副本. [2020-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4). 
  48. ^ 郑喜夫维基数据所列Q117185000. 鄭延平之世系與井江鄭氏人物雜述. 台湾文献季刊. 1990, 43 (3): 243–245. 
  49. ^ 卢正恒. 旗與民:清代鄭氏家族與泉州鄭氏宗族初探. 季风亚洲研究. 2016, 2 (1): 115–151. 

书籍

[编辑]

(以上皆收录于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汉籍电子文献)

  •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台湾史》,台北:众文图书,1990年
  • 戴宝村,《台湾政治史》,台北:五南图书,2006年
  • 郑维中,《制作福尔摩沙:追寻西洋古书中的台湾身影》,台北:如果出版社、大雁文化发行,2006年

文章

[编辑]
郑经
前任:
郑成功
南明延平王
1662年6月29日-1681年3月17日
继任:
郑克塽
前任:
郑袭
台湾统治者
1662年11月27日-1681年3月17日
继任:
郑克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