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廖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廖化
廖化
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并州刺史
國家東漢蜀漢
時代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
主君劉備劉禪
姓名廖化
元儉
封爵中鄉侯
籍貫襄陽郡中盧縣(今湖北省襄陽
初名廖淳
出生2世紀晚期
逝世魏元帝咸熙元年
264年
祠廟成都武侯祠
前將軍之主薄→宜都太守→別督→丞相參軍→督廣武,領陰平太守→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并州刺史

廖化(2世紀末—264年),本名廖淳,字元儉荊州襄陽郡中盧縣[1](今湖北省襄陽市)人,是三國時期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

生平

[編輯]

東漢末年,廖化擔任前將軍關羽的主簿,但因孫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襲取荊州,不久關羽戰敗身亡,廖化被迫從屬孫吳[2]

由於廖化思歸蜀漢,便用詐死的方式騙過人們,帶著老母親晝夜西行,以圖回到劉備身邊,而人們得知實情之後都對此感到敬佩;此時劉備正好率軍東征(見夷陵之戰),與廖化母子在秭歸相遇,劉備見到廖化歸來而大悅,當場任命其為宜都太守[3],其後復又任命廖化為別督,隨大軍駐紮於夷陵[4],最終劉備被吳將陸遜擊敗而結束此役,宜都郡亦被孫吳收復而失去統治權。

建興元年(223年),丞相諸葛亮開府,舉蔣琬茂才,蔣琬堅持推讓給劉邕陰化龐延、廖化。[5]廖化出任丞相參軍,隨諸葛亮北伐

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平定武都、陰平二郡。後令廖化督廣武[6],領陰平太守。[7]

延熙元年(238年)九月,廖化率兵攻打魏國守善羌侯宕蕈駐守的營寨,魏雍州刺史郭淮派遣廣魏太守王贇、南安太守游奕率兵救援,兩軍沿東西兩面分兵合進,欲夾擊廖化軍。廖化抓住機會各個擊破,游奕軍被擊退,王贇在交戰中中箭身亡。[8]

延熙十年(247年),涼州胡王白虎文治無戴等率眾叛魏降蜀,為魏將郭淮所破,姜維率軍迎接。次年,姜維令廖化於成重山築城守備,後被魏將郭淮所敗。但成功將胡部遷入繁縣[9][10]

延熙十二年(249年),廖化隨姜維進攻雍州,姜維遣廖化在白水南岸紮營與魏將鄧艾對峙,欲牽制鄧艾軍,藉以出兵襲取洮城。但被鄧艾識破,搶先據守洮城,姜維不能攻克,於是隨撤兵退走。[11]

景耀二年(259年),廖化再升為右車騎將軍[12]假節,領并州刺史[13],封中鄉侯。其官位與左車騎將軍張翼相當,在鎮軍大將軍宗預之上。

景耀五年(262年),廖化於姜維出兵狄道時表示:「『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14]點出了廖化對姜維連年用兵、耗損蜀漢國力的擔憂。

景耀六年(263年)夏,魏軍大舉伐蜀,廖化與張翼、董厥等率軍抵抗[15],廖化受命往沓中支援姜維,後隨姜維棄陰平,與張翼、董厥合軍退守劍閣,魏將鍾會始終未能攻破。[16]是年冬,蜀主劉禪降魏,廖化等人得到劉禪投降的敕令,隨姜維在涪縣向鍾會投降,蜀漢亡。

咸熙元年(264年)春,廖化與宗預內徙洛陽,途中病死,年逾七十[17]

典故

[編輯]
  •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蜀漢末期缺乏年輕的傑出將領,景耀六年(263年)魏軍伐蜀之際,甚至連已過七旬的開朝元老廖化,都還要充當先鋒大將、肩負重要職務率軍抵抗。

此諺語並非出自正史記載,而是出自清末反迷信文學作品《掃迷帚》第二十四回中老儒所言:「好,好,『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你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來,怪極,怪極。」

  • 「時人語曰:『前有王句,後有張廖。』」

此句出自正史《三國志·蜀志第十三·王平傳》裴松之注引《華陽國志》記載,指前期有王平句扶,後期有張翼、廖化。意指廖化與另外三位蜀漢將領齊名。(「後有張廖」指張翼﹑廖化在時間上比較後。)

  • 王平(?-248年),鎮北大將軍,安漢侯。
  • 句扶(?-249年),左將軍,宕渠侯。
  • 張翼(?-264年),左車騎將軍,領冀州刺史,都亭侯。
  • 廖化(?-264年),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并州刺史,中鄉侯。

生年

[編輯]

廖化生年比劉備晚,根據《三國志》記載初次登場,已是大約219年關羽敗亡之際。

根據《三國志·宗預傳》記載景耀年間「時都護諸葛瞻初統朝事,廖化過預,欲與預共詣瞻許。預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即廖化於264年死時年過70歲,以71歲~79歲之間計算,即生年在185年~193年之間,219年關羽敗亡之際,廖化應是26歲~34歲之間。[17]

評價

[編輯]
  • 華陽國志·卷七·劉後主志》:「時人語曰:『前有王(王平)、句(句扶),後有張(張翼)、廖(廖化)。』」
  • 陳壽三國志》:「以果烈稱。」

藝術形象

[編輯]

小說形象

[編輯]

三國演義》中的廖化從184年的黃巾之亂開始,直到264年蜀漢滅亡,經歷八十年的興衰。原是黃巾賊的餘黨,黃巾之亂結束後,搶劫掠奪生存。在關羽千里尋兄之時,廖化山寨的另一個伙伴杜遠,把關羽的兩位嫂嫂搶到山上,打算將二人分作各人的妻子。廖化誓要歸還,但杜遠不聽從,廖化便將其斬殺。歸還劉備嫂嫂給關羽,打算跟隨關羽,但關羽考慮到他之前是黃巾賊,所以就此拜別。直到劉備奪得荊州後,廖化前來投靠,獲任命為關羽的主簿。在樊城之戰,東吳呂蒙襲擊荊州的時候,廖化脫出城池回蜀國找救援。劉備攻打吳國,廖化跟隨。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曾追擊司馬懿,得其頭盔。諸葛亮死後,仍是北伐的先鋒。後姜維復國詐降鍾會,老將廖化參與姜維的計畫,但最後姜維反亂失敗,劉禪決定投降而蜀漢滅亡,蜀漢併入魏之後不久,年老的廖化病逝。

《三國人物事典》認為廖化可能是同名同姓的兩個人。但亦可能是廖化沒有直接參與黃巾之亂,而是在黃巾之亂平定後加入黃巾殘黨。《三國志·宗預傳》中記載諸葛瞻在景耀年間剛任都護時,宗預提到自己和廖化都年過七十[17]

《三國演義》中廖化升為「飛衛將軍」是誤用的官名,東漢、三國時代並無此名。[18]

影視形象

[編輯]

漫畫形象

[編輯]

遊戲

[編輯]
  • 破局:三國終章

注釋

[編輯]
  1. ^ s:三國志補註 (四庫全書本)/卷5·宗預》:廖化襄陽人也 【襄陽耆舊傳作中盧人】
  2. ^ 《三國志》蜀書十五「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
  3. ^ 當時劉備只收復了一部分的宜都郡,並未實際占領孫吳在秭歸和夷陵東南作為宜都郡治的夷道(今宜都市)。
  4. ^ 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十屯,以金錦爵賞誘動諸夷,使將軍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輔匡、趙融、廖淳(廖化)、傅肜等各為別督。
  5. ^ 《三國志·蜀書·蔣琬傳》:建興元年,丞相亮開府,辟琬為東曹掾。舉茂才,琬固讓劉邕、陰化、龐延、廖淳(廖化)
  6. ^ 蜀漢時所置,屬陰平郡,治所在今四川省綿陽縣
  7. ^ 郡治陰平縣(今甘肅省文縣),原屬魏地,建興七年(229年)春為蜀漢占領。
  8. ^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曰:九月,蜀陰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營。雍州刺史郭淮遣廣魏太守王贇、南安太守游奕將兵討惇。淮上書:"贇、奕等分兵夾山東西,圍落賊表,破在旦夕。"帝曰:"兵勢惡離。"促詔淮敕奕諸別營非要處者,還令據便地。詔敕未到,奕軍為惇所破;贇為流矢所中死。
  9. ^ 《三國志·魏書·郭淮傳》:姜維出石營,從彊川,乃西迎治無戴,留陰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築城,斂破羌保質。淮欲分兵取之。諸將以維眾西接強胡,化以據險,分軍兩持,兵勢轉弱,進不制維,退不拔化,非計也,不如合而俱西,及胡、蜀未集,絕其內外,此伐交之兵也。淮曰:「今往取化,出賊不意,維必狼顧。比維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維疲於奔命。兵不遠西,而胡交自離,此一舉而兩全之策也。」乃別遣夏侯霸等追維於沓中,淮自率諸軍就攻化等。維果馳還救化,皆如淮計。
  10. ^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涼州胡王白虎文、治無戴等率眾降,衛將軍姜維迎逆安撫,居之於繁縣。
  11. ^ 《三國志·魏書·鄧艾傳》:三日,維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結營。艾謂諸將曰:「維今卒還,吾軍人少,法當來渡而不作橋。此維使化持吾,令不得還。維必自東襲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潛軍逕到,維果來渡,而艾先至據城,得以不敗。
  12. ^ 《華陽國志》:以張翼為左車騎將軍,廖化為右車騎將軍,閻宇為右衛大將軍。
  13. ^ 并州實際位於曹魏腹地,故刺史之職只是虛封。
  14. ^ 漢晉春秋
  15. ^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六年夏,魏大興徒眾,命征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數道並攻。於是遣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輔國大將軍董厥等拒之。
  16. ^ 《三國志·蜀書·姜維傳》:翼、厥甫至漢壽,維、化亦舍陰平而退,適與翼、厥合,皆退保劍閣以拒會。會與維書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僑,能喻斯好。」維不答書,列營守險。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17. ^ 17.0 17.1 17.2 《三國志·宗預傳》:時都護諸葛瞻初統朝事,廖化過預,欲與預共詣瞻許。預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
  18. ^ 沈伯俊、譚良嘯. 《三国演义大辞典》. 中國: 中華書局出版社. 2007-07-01. ISBN 9787101044317 (中文(簡體)). 

參考資料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三國志·卷45》,出自陳壽三國志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前任:
車騎將軍夏侯霸
蜀漢車騎將軍
259年—263年
繼任:
末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