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龔完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龔完敬
大明雲南臨安府推官
籍貫四川成都府彭縣
字號字潛石
出生大明萬曆四十六年戊午三月十四日(1618年4月8日)
逝世大西大順二年(大明弘光元年,大清順治二年,1645年)
墓葬尙書墓[1][2]
出身
  • 崇禎十年丁丑科進士出身

龔完敬(1618年4月8日—1645年),號潛石四川成都府彭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編輯]

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科中式四川鄉試第四十九名舉人,崇禎十年丁丑科會試書一房,中式第二百七十四名,殿試二甲一百三十四名,通政司觀政,崇禎十一年戊寅授臨安府推官,崇禎十五年壬午本省同考[3],降張獻忠,為兵部尚書[4],以不敬獻賊,被剝皮,族滅[5][6][7]

家族

[編輯]

曾祖龔守華;祖龔會;父龔應麟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龔完敬,崇正丁丑進士,官臨安府推官,順治年間有士子客成都旅舍,與友人聯吟,忽聞舍㫄蕉葉下有聲,覓之不得,挑燈開宴,忽有人在牕外高吟曰:請君勿吟,聽我蕪城之歌,歌云:暗拋紅豆涙盈把、委佩當年悲艷治、一抔黃土玉鉤斜切、莫燒作鴛央瓦,問之答曰:我尙書龔完敬也,明日使人跡之,但見瓦礫菸草而巳,遂以其土封之爲「尙書墓」」。《嘉慶彭縣誌》卷之四十二
  2. ^ 「龔完敬,字潛石,彭縣人,崇禎丁丑進士,官臨安府推官,順治間有士子客成都旅舍,與友人聯吟,忽聞舍旁蕉葉下有聲,覓之不見,挑燈聞宴,忽有人在窻外高吟曰:請君勿吟,聽我蕪城之歌,歌云:「暗拋紅豆淚盈把,委佩當年悲艶冶,一杯黃土玉鉤斜,切莫燒作鴛鴦瓦」,問之,答曰:我尚書龔完敬也,明日使人跡之,但見瓦礫菸草而已,遂以其土封之爲尚書墓,《蜀雅》」,《嘉慶成都縣誌》卷六
  3. ^ 「龔完敬,曾祖守華,祖會,父應麟〔生員〕,潛石,書一房,戊午三月十四日生,彭縣籍,江西臨川縣人,癸酉四十九名,會二百七十四名,三甲一百三十四名,通政司政,戊寅,授臨安府推官」,《崇禎十年丁丑科進士履歷便覽》
  4. ^ 「賊僣位,置丞相六部以下等官命汪兆麟為左丞相,嚴錫命為右丞相,南充江鼎鎮為禮部尚書,彭縣龔完敬為兵部尚書,封養子大將四人為王,孫可望平東王,劉文秀撫南王,李定國安西王,艾能奇定北王」;「又創為生剝人法,若皮未去而先絶者,刑者抵死,偽兵書龔完敬以道不治用前法刲剔,實以藁衣冠以狥扵市」,《蜀碧》卷二
  5. ^ 「復召成都五衛指揮千百戶應襲者赴成都,命僞尚書龔完敬考選,日未午,指揮柴子槐賫僞勅至,令盡殺之,完敬伏地不能起,子槐徑自擒殺,畢復命言狀,汪兆齡曰:完敬腹誹當誅,獻忠頷之,旣而兆齡至僞兵部,見茂草不治,前所殺各弁血染尚存,因疏劾完敬不敬,獻忠命剝皮實以草,全家與害,當時爲賊脅就官如吳繼善軰,皆全家不免,不特一完敬也」。《見聞隨筆》卷之一
  6. ^ 「龔完敬原任雲南臨安府推官,獻忠破成都時,完敬丁艱在籍,賊責之,至自刎不死,賊僞授兵部尙書,爲弟完熙所勸,遂受職,會賊拘各衛指揮、千、百戶應襲者至,令完敬考核,方試時,獻忠忽令斬之,完敬受命伏不能起,賊笑其不勝任,及呼兵士入斬,諸人屍積如山,血流盈階,汪兆齡請幷罪完敬,獻忠尙猶豫,旣而張可望掠千莘新官至,賜晏於兵部,兆齡又以衙門不飭,血跡尙存,再劾完敬,獻賊遂令剝其皮,實以草,傳示西川一路,幷全家殺之」,《續編綏寇紀略》卷五
  7. ^ 「明丁丑進土龔完敬,號潛石,彭縣人,任雲南臨安府推官,丁艱在籍;獻忠入蜀,完敬遠避山中。獻忠嚴責地方官擒解至成都,將入城門,用小刀自刎,不死;賊將以雞皮蒙之,延醫調治,創愈,賊將械繫見獻忠,以其事告。獻忠紿之曰:『此忠臣也』!擢為兵部尚書。完敬私語家人曰:『吾受先帝厚恩,先帝為社稷死,我不能為先帝死,乃萬古一大罪人也。昨被執,自刎,自分可以報先帝矣,不意復留人世!且祖太以風燭之年,同執至此,是我貽母以憂也。恐我一死,祖太無靠,此虎穴何以自保!今我受職亦死,不受職亦死』。其弟完熙曰:『兄既不能盡忠,亦當盡孝,事難兩全』!會獻忠盡拘成都五衛指揮千百戶應襲舍人赴成都,著兵部面行考核,選拔將材;令完敬主其事,司官俱不許與。是日,雲集兵部衙門正爾考試,至巳時,獻忠遣偽指揮柴子槐齎偽敕至,完敬接入開讀,令將各衛盡於兵部衙門處斬;完敬不知所措,俯伏不能起。子槐遂傳兵士入,俱綁縛斬首,屍積如山,血水流滿丹墀。子槐回命云:『各指揮千戶人等奉旨正法,有兵部尚書龔完敬,讀旨後俯伏不能起』。獻忠笑曰:『這樣不濟事的文呆子,如何幹大事』!汪兆齡前奏曰:『以臣觀完敬,實無心為我本朝。此人不可久留』。獻忠曰:『朕自知道,不消你說』。未幾,張可望擄羅干莘新官至,獻忠傳偽旨於兵部衙門賜宴,敕閣部汪兆齡陪。兆齡至,見兵部衙門內茂草成林,前殺指揮等血跡尚在;兆齡出,疏參完敬。獻忠大怒,命錦衣衛拏完敬,至法場剝皮,實以草,遊示川西一帶,全家盡殺」。《蜀記》(痛史本)